论亚太经济发展中的“华人经济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区论文,亚太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华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亚太经济的整体发展中,包括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整个中国经济,从70年代未开始,由相互隔离的独立发展状况迅速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一个以香港为纽带,连接台湾、澳门及大陆沿海地区,进而进入大陆广阔腹地的无形的经济区开始形成。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于1992年4 月在它的研究报告中称之为“华人经济区”。
进入90年代后,不仅大陆以外的港澳台地区已达到了较发达水平,而且大陆经济本身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就大陆部分而言, 到1993年获得海外投资260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13 %, 仅次于美国; 1994年底,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2367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十大出口国;截至1995年5月底,外汇储备已逾600亿美元,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为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中国经济实现与世界经济接轨创造了现实的可能性。在本世纪末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后,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实现全面起飞。12亿人口的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快车道,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中国现有国有资产为3.8万亿人民币,相当于44590亿美元,中国达到中等现代化至少需要5万亿美元(40万亿人民币)用于固定资产的新建。 上海浦东建设迄至本世纪末就需要5万亿人民币,即6千亿美元的投资。在建立现代经济的物质构架与产业体系过程中,一个全方位的中国投资市场已具雏形,中国正在进行的一场“后来争上”的高水平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中国已成为一个日益显示潜力的市场提供者。
当被冠之“经济巨人”的中国大陆与有“二小龙”之称的香港、台湾结合时,“华人经济区”就成为21世纪中最不可忽视的主力。
从整个地区看,祖国大陆、港澳、台湾还有几个部分的生产要素高度互补,只要能进行合理配置,必将促使这个地区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持续的中高速增长。同时,通过这几个地区的分工与合作,还可以大大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各个地区看,无论是台湾还是香港、澳门,通过加强经济合作,可以得到祖国大陆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作为腹地,免受世界经济波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对祖国大陆而言,通过与不同经济制度的台湾、港澳合作,不仅可以获得进行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要素,而且也能扬长避短,推动大陆的市场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有关资料表明:1992 —1993 年的两年间台商投资大陆合计项目16700个,协议台资金额达177亿美元左右,是1983—1991年项目总和4.41倍,金额总和的5.32倍。1993年的贸易额与1987 年相比已增长了三倍,约达60亿美元。〔1〕在美日相继不景气情况下, 两岸贸易已成为台湾贸易顺差形成的主要来源,贸易结构和项目投资都由原来的初级原料与工业产品的交易逐渐转为工业生产的分工与交易,使大陆成为商品转销美国的加工出口区。就台湾而言,产业的外迁大陆使大量剩余资本获得了有利和可靠的投资场所,促进了台湾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台湾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竞争激化、台湾经济发展潜力逐步耗损、经济增长下降的形势下,台湾和大陆加强经贸关系与产业联结,使其经济得到有力支撑,成为台湾经济保持持久调整增长的重要原因。
大陆与香港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尤其引人注目。双方互为对方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外资来源。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贸易方向统计》1993年年报的资料:香港与大陆之间的贸易额从1980年的49.23 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579.75亿,13年间增长10.78倍,平均年递增20.9 %。香港政府统计处出版的《香港统计月刊》1992年第2 期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数据,1988年香港对大陆的进出口和转口贸易额占其进出口和转口贸易总额的32.8%, 居第一位; 其中从大陆的进口额占其总进口额的31.2%,列榜首;对大陆的出口额占其出口额的17.5%,仅次于美国而居第二位;对大陆的转口额占其转口总额的47.8 %, 也独占鳌头。 1993年上述的比例相应提高为44.3%、37.5%、28.4%和57.6%,香港在大陆办的企业达1.7万家, 大陆全部外资的五分之三是香港华人企业投资;80 %的香港制造业公司在中国大陆设有分支机构, 雇佣职工达300多万人, 这些为香港拥有的企业而工作或为完成来自香港订货而工作的职工人数远远超过香港整个制造业的就业人数,香港与华南地区已经形成前店后厂,唇齿相依的共存关系。同样,大陆的对外贸易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香港。据《贸易方向统计》的资料计算,1980年大陆对香港的贸易额占其外贸总额的13.1%,1992年上升到34.65%, 超过了三分之一。据香港恒生银行透露,大陆在香港的直接投资至少达120 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15亿和美国的85亿,而成为香港的最大投资者。 〔2〕随着“九七”香港主权回归,两地经济整合的速度将加快。 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的因素,“九七”后的香港,不仅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进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而且将在充当这种中介和桥梁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其在亚太经贸关系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成为亚太地区经贸发展的桥头堡和排头兵。此外,澳门经济也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澳门回归中国日期的临近,澳门也正在发展它同中国大陆的经贸关系。总的来说,大陆、台湾和香港澳门在经济上的紧密依存关系和现实发展,是形成“华人经济区”的客观条件,更因为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必将促进二岸三地的进一步经济合作。
“华人经济区”的形成,也还存在着若干消极因素。直到如今,海峡两岸的经济贸易往来虽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但这种经济贸易关系仍具单向性质。大陆对台湾商品在大陆的进出比台湾对大陆商品在台湾的进出更为开放,台湾对大陆产品的进口仍持有戒惧性的限制,这种畸形的两岸经贸发展结果,就台湾的立场而言,形同出口开放与进口管制的贸易政策,这种发展的结果,使台湾对大陆出口的依存比率不断地逐年上升,由1979年的0.13%上升到1992年的7.7%; 而且在台湾的出口方面,大陆已成为仅次于美国、香港与日本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且有超越日本之势。另一方面,同对大陆的进口设限,使台湾对大陆的进口依存度的发展显得相对缓慢,到1992年只成长到1.55%。〔3〕这里的关键是政治上的阻碍,台湾当局不愿开放“三通”,使两岸经贸往来受到人为限制。应当看到,“华人经济区”的形成,是来自于市场经济下追求利润与扩大市场的发展诱因,在两岸共同增进与分享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两岸的交流不再是互见胜负,而变成“互赢互利”,有志之士一再疾呼大陆改革是中国的希望,两岸交流,台湾才有前途。
事实上,大陆、香港、台湾之间在客观上已形成一种“合则优,分则劣”的经济格局,以香港(随之澳门)回归中华民族为契机,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诸方在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法制和法规的协调以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应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化两岸三地之间的产业内分工合作,以推动整个中国经济的新发展。
注释:
〔1〕翁成受:《台商投资大陆的回顾与展望》, 《经济学动态》1995.7。
〔2〕《内地成为香港最大的投资者》,《新闻报》1993年10月 21日。
〔3〕吴忠吉:《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的现况与远景》, 《经济学动态》1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