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阳,一个10岁的大学生,是“部分处方”的导师_张炘炀论文

张连阳,一个10岁的大学生,是“部分处方”的导师_张炘炀论文

10岁大学生张炘炀的家教“偏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偏方论文,家教论文,大学生论文,张炘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背景介绍:10岁儿童张炘炀在他父亲的辅导下,经过连续跳级,以5年的时间学完了12年学制的中小学课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大学生。

其父张会祥坦言:“我们家的经验既不高级,也不讨巧。”他们最成功之处,在于处处从炘炀的实际出发,引导孩子感受学习的快乐——

“帮孩子”有时候也是干扰孩子

小炘炀喜欢玩积木,直到大学一年级,积木还是他在家里常常玩的玩具。他的第一套积木是红颜色的,小家伙简直是爱不释手,一玩就是大半天,摆弄得满地都是。炘炀妈妈回家,看到满地乱糟糟的,自然要去整理一下。孩子有时候玩别的去了,妈妈整理积木他也没有在意。可是他回来后,看到玩具不在了,就显得比较失落,有时候明显地表现出不高兴。时间一长,我看出点问题来了,本能地觉得这样做不好,就让她别再收拾了。

他妈妈一开始还不太理解:“客人来了看到地上这么乱……”

我说:“乱就乱点,孩子玩积木,哪有不乱的?家里嘛,你给他造成一种‘玩就是碍事’的印象不好。”

孩子有他的世界,你动不动就给他的世界造成一种干扰(哪怕是好心的“帮忙”),就是没有理解到自由发展的本来含义。收拾玩具本来是一件小事,也有必要给孩子进行好习惯的培育。但是当孩子把积木摊了一地的时候,大人就禁不住帮他收拾,表面上挺任劳任怨,但客观上给孩子传达了一种不好的信息:你的欢乐有时候就是大人的麻烦……

对张炘炀的学习,我始终扮演一个“老同学”的角色,就是要让他一直感到学习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就像包饺子一样,全家分工协作动力就大,包出来的饺子似乎也特别好吃。我跟炘炀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是一个调馅一个包皮的关系:他学英语的时候,我给他整理、誊写有关单词;他做数学题的时候,我给他筛选题目、改卷对分……我的这种战略合作伙伴意识的形成,就是从对待玩积木这种小事中感悟到的。

玩积木→收拾积木→无形中的排斥

玩积木→不去进行“必要”的干预→大人孩子拥有同一个世界

一个世界→互相包容→学习生活上的战略伙伴

我这个人没学过什么哲学,也许从这个“积木事件”中可以总结出我教育孩子的“哲学”:从小培养他的协作共进的意识和观念。

以我的固执为跳级开路

当张炘炀已经在三年级读了4个月的时候,他母亲开始隐约感到不安。频繁地跳级让孩子总处在陌生的环境,她怕这样会让孩子连朋友都交不到,最终对孩子心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炘炀母亲的担心有一定道理。但最后我觉得还是不能因噎废食,还是做出了孩子再次跳级的决定。

跳级之前,我经过了仔细的考虑,也咨询过学校老师的意见。一位老师的建议和我不谋而合,他也认为如果跳级的话,不妨直接跳过四年级。因为四年级是小学里知识重点最少的。

我向学校提出让张炘炀直接升入五年级的想法时,原来一直比较理解我的校长也吃了一惊:“是不是跳太快了?”我耐心地向他解释了我希望儿子跳级的理由。校长沉默地听着,想了好一会儿才说:“我们学校是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如果你认为实在有必要让张炘炀跳级,那就跳吧!”

孩子刚刚跳入五年级时,功课上是有一点跟不上。这时候,好多人又开始指指点点了,炘炀母亲为此也忧心忡忡。还有的人态度十分强硬:我们街道办的一位文教助理听说此事后,特意让人传话给我说:“这纯粹是胡闹!行不通的。我30多年的教龄,从来没见过这种事!赶快让家长把孩子送回三年级!”

我并没有把孩子送回三年级。我认为这些不过小挫折,我的儿子肯定行的。而且虽然说他当时成绩不太好,但也是中等的水平,而且这个状况可以通过我的“小灶”弥补过来。

于是我把张炘炀接回家补习了两个星期,主要为他补习比较难的数学。

两个星期后,张炘炀回到学校,考试成绩直线上升,老师和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再没有什么风言风语了。

从不告诉孩子“你真棒”

对待他的学习管理上,我本着“外圆内方”的原则,从小学开始到高考,给他造成的感觉是他本人在掌握学习节奏和进度,我只扮演“服务员”和“陪学”的角色。而事实上主导角色是我,只是这一点张炘炀感觉不到而已,这可以说是本人颇为自豪的一个“境界”,达到这种境界,我也有我的一套章法——

寓管理于无形,不闻风声雨声。

不搞态度整顿,随玩随学不论。

不搞物质刺激,淡化表扬批评。

适当来点加码,培养学习精神。

“寓管理于无形”指的是:我不把帮助他学习和带他遛弯、玩耍当做互相冲突的事,从不正言厉色,让他感觉不到学习任务是压过来的。我心里总有这么一个念头:孩子年龄小,学习是额外的,“玩”才是正事。随时对自己念叨这一点,就可以做到永远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的学习。故有“不搞态度整顿,随玩随学不论”一说。

“不闻风声雨声”,这句的意思不是让他“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对他实行必要的信息封锁。不给他透露任何诸如“你跟不上了”“你掉队了”之类的信息。让他永远感觉到一切正常(只有一个例外,他考了前几名、他的名次上升了,这个信息要及时告诉他)。

“不搞物质刺激”好懂,“考上100分给你多少钱”“考上多少名给你买什么”之类的话,是很多家长时不时挂在嘴上的。我家里不来这一套,但是我并不反对适当刺激一下,但对我儿子这种类型的,我还是以精神鼓励为主。

“淡化表扬批评”,这句话不太好懂。其实,我“淡化表扬”做到了,“淡化批评”做得不是很好,他做得不好的时候我岂止是“批评”,把我惹急了也上巴掌。但是,我从来没有因为学习上的原因对他动粗,从来没有因为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上的原因批评过他。

“孟母三迁”式的困惑

炘炀是2002年8月31日到辽宁盘锦三中报到的。这么小的孩子混在一堆大孩子中报名,不光是同学们感到好奇,连陪送孩子来学校的家长也感到挺有趣的。

“呀,这么个小不点!他能上初中?”

“你看人家这么小就考上了初中,你都这么大了,要是学习还不如人家,你羞不羞啊?”——这是家长训自家孩子时说的话。

我和孩子早已习惯这样的目光和这样的议论——从孩子跳级到小学三年级时,他就开始不断地面临这样的差异。

这种差异会不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不适应?会不会给张炘炀带来另一种干扰?

几年来的经历证明:张炘炀还是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的。

这里面有几个客观上的原因:

炘炀年龄相对偏小一点,老师格外关注照应,他也获得了比他年龄大的同学的照应和爱护。

炘炀虽然不断接触新同学,但是他面临的环境还是比较单纯的,再加上他并不呆头呆脑,性格挺可爱,所以从没有发生同学因他年龄小而“大欺小”或者欺生的情况。

炘炀生活中并不缺乏常来常往的小伙伴,我对他的“社交生活”是非常支持的。他放学后,只要不在屋里,我就知道他一准儿去找小伙伴儿玩了,他也能够掌握玩耍的一个度,到了一定时间自己知道回来,不用大人催。

在炘炀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没有面临诸如“孟母三迁”式的麻烦。我始终明确一个方针;炘炀不断更换学习环境,不断接触新面孔的时候,对于他的“对外交往”,家长不但应当鼓励,而且应当积极创造条件。

离开低走的应试战略

说到考试,不少家长经常向我打听;你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考试技巧,所以每次张炘炀都考得那么好?唉,怎么说呢?如果说别的方面我还能给家长们出点可取的经验,那么,在所谓“考试技巧”方面,我的教育完全是失败的,不过这是我唯一不感到遗憾的“失败”。

虽然平时我总是告诫自己:对分数要抱一个平和的心态。可是到了考试(特别是重大考试)的节骨眼儿上,仍然是七上八下、心里跟猫抓似的,生怕这个孩子出现不该有的“失分”。免不了在考前教他一些“俗招儿”,比如说,遇到不会的选择题,可以随便猜一个答案;遇到没把握的题,也千万要答上,不能完全放弃……可对这一套张炘炀从来没有听进去过!

所以说,张炘炀的考试成绩,全是平时实力的反映。

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买来很多五花八门的参考书,我从来不跟这个“潮流”,从始至终都坚持以教材为本,让张炘炀把基础知识学得透彻才能去做额外的试题和参考书。

这期间,我也为孩子买了许多试卷试题。在选择试卷的时候,我避开了那些名牌试卷,这是我们高考战略上的“高开低走”方针所决定的。10岁考大学为“高开”,不以清华北大等名校为目标为“低走”,“高开低走”是一个理智的选择。

“高开低走”可以巩固张炘炀对基础知识、课本知识的掌握,在没有名师教授辅导的情况下,不碰少碰“高精尖”题型,是一种保险的选择。

“高开低走”可以避免考生在难题上受挫,出现无谓的心理低谷期。10岁考生的心理非常脆弱,不能因好大喜功,让考生加重负担。

在这样的学习方针的指导下,张炘炀几乎成了考试高手,或者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名“比赛型选手”。

千言万语总归一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学习中最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一向的态度都是:任凭各种所谓的培训班广告满天飞,也绝不为之所动。我只专心守着自己的简单原则,带着对儿子的了解和信心,陪伴他走在学习的道路上,踏踏实实,一丝不苟。

我的“抓大放小”观

我的“低走”战术不是说赞成学习上的“60分万岁”,但是“70分万岁”“75分万岁”总是可以的吧?我认为家长在分数面前应该有一种心态:允许损耗,只要这种损耗不成为学习上的绊脚石。我也没有听说过哪个学校因为学生考了75分就让他留级的事,应该树立一个“抓大放小”的观念。

什么叫“大”?保证总体进步,学习信心不受影响,这就是大。

什么是“小”?局部的问题,偶然的考试失利,正常的丢分失分,这就是“小”。张炘炀在考试中就碰上过一次正常的失分,有一道数学填空题,他把本该填“厘米”的空白处填上了“米”,看到老师划的红叉,我和他母亲全笑了。我们为什么笑?卷子上让他填一根铅笔的长度,铅笔哪能用“米”来丈量?他年龄太小,没有生活常识,错是正常的。我们对他这种出错,态度很简单;不要紧,慢慢来。

为“问题少年”解惑

张炘炀的“事迹”传播到祖国各地后,除了媒体,我们还接待了一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特殊客人。

有一对河北邢台的夫妇就专门开车到天津找我们,带来了他们的儿子,模样看上去挺聪明的,可他父母一脸的愁容,孩子原来是个“问题少年”,迷恋网络游戏,整天什么都不干,只是坐在电脑前打游戏,最后甚至到了被迫退学的地步。

我给他讲学习同样是快乐的,只不过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你有这么好的条件,但是你现在的烦恼却一点不比别的孩子少,为什么呢?你的精气神儿全部被网络给搅散了,当一个网迷确实有乐子在里面,但是那是一种空虚的“快乐”,乐过了之后什么都没有,而且还有种欠债感。而学习就不一样了,学得越多,心里越踏实,还能得到肯定,这种肯定比你在网络上得到的所谓肯定,哪个强呢?

我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够通过我对教育孩子“得”与“失”的真实讲述,吸取一些对家庭教育有益的东西。

标签:;  ;  

张连阳,一个10岁的大学生,是“部分处方”的导师_张炘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