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 164300
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在2013 年 1月2014 年12 月收治的64例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2人进行丙种球蛋白治疗,应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对照组采用除丙种球蛋白以外的常规治疗方法,剂量为400mg /(kg?d),连续使用5d。结果:注射丙种球蛋白的32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在经过治疗后,31例痊愈出院,常规治疗32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已有32例痊愈出院,在治疗时间上,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患者痊愈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治疗方法,丙种球蛋白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地高于常规治疗组(98%比80%,P<0.05)。结论:IVIG能较快改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自觉症状、体征,恢复心肌酶、改善心电图,丙种球蛋白能有效的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同时IVIG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可缩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治愈时间。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严重危害患儿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目前对该病的治疗尚无特效疗法,以营养心肌治疗为主。国内外动物实验中证实了静脉注射人丙种球蛋白(IVIG)对病毒性心肌炎的小鼠有保护及治疗作用,已取得临床效果。本院于2013年1月 至2014年12月对64例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分成两组进行临床研究,32例患者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32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具体的分析如下。[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收治的64例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分成两组,对第一组32例患有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丙种球蛋白治疗,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龄7至12岁,病程1至7d。对第二组32例患有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5至11岁,病程2至8d。两组患者的胸部检查均无异常,临床上主要表现心悸、气短以及胸闷与头痛等症状,心电图表现有明显心肌劳损,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胸部X线摄片均无异常,均为首次发作急性期患儿。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方法
第一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32例患有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给
予维生素C和强的松等相关的治疗。对于心率 < 50次/min的患者给予异丙肾上腺素相关的治疗,而心率在50至60次/min患者给予阿托品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不加入与丙种球蛋白有关的药物药品。[2]
第二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浙江海康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使用剂量400mg /(kg?d)连用5 d。若患儿无任何不适可增至2.4ml/(kg?h)连续治疗5d。1个月后行疗效判定。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1.3观察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
心肌酶恢复正常的时间、心电图恢复正常的时间。所有患儿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消失情况,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恢复情况。[3]患有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一切心脏技能恢复正常,每周复查1次心电图,2周复查1次心肌酶,观察2个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计算标准
应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采用U检验、卡方检验、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检,当 P < 0.05 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两组患儿的病情均有所改善,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两组患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症状消失时间,心电图、心肌酶恢复至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果显示,第一组常规治疗法治疗的32例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已有32例痊愈出院,治疗时间为10至30天心率均恢复到 60 次/min 以上,且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恢复正常。其余几例患病患者处于好转阶段,但是尚未治愈。加入丙种球蛋白的第二组经过几天的治疗已经有35例康复出院,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治疗组(即加入丙种球蛋白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病毒引起,常在人处于劳累、缺氧、细菌感染、营养不良或寒冷等状态时,被病毒侵袭而发病。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主要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该病的一种比较严重表现。临床中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一般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早期主要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组织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发病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病毒感染后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大量复制所造成的直接损伤为主。第二阶段以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反应介导的心肌细胞损害为主要致病过程。心肌炎患儿体液免疫和 T 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与病毒感染有关,B 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不足,使感染患儿出现获得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病毒,能够使患者的免疫系统紊乱,并降低其身体的免疫能力。因此在临床上要对病毒性心肌炎做到有效的治疗,就要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
3.2丙种球蛋白的作用
丙种球蛋白是从大量健康献血者提供的混合血浆纯化的,含有与正常血清一致的完整的免疫球蛋白(IgG)分子及针对大多数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如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麻疹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的抗体。采取丙种球蛋白用于心肌炎的治疗,能够有效保护患者心肌,从而达到临床治疗效果。丙种球蛋白可以阻止或改善有害的机体免疫反应,减轻心肌炎症而病毒性心肌炎与病毒感染、免疫损伤有关,同时丙种球蛋白中含有针对各种病毒的抗体,能快速清除体内病毒,最大限度保护机体免受病毒直接损伤同时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且具有免疫抑制双重调节作用丙种球蛋白能有效地消除心肌中存在的诸多病毒,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将其与抗生素合用,可明显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
4结束
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是现阶段针对心肌炎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对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丙种球蛋白治疗是可行的,丙种球蛋白能够较好地改善患儿自觉症状,心脏体征,并促进心肌酶,心电图异常改变的恢复,效减轻心肌炎症的损害,保护心肌细胞,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病程。与常规的治疗方法对比,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副作用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小婷,陈永萍,侯海燕等,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4例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6):1291-1292
[2]陈 婷,宋 谊,丙种球蛋白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4):1768.
[3]华振宇,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0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9):1139-1140
论文作者:樊亚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心肌炎论文; 球蛋白论文; 心肌论文; 小儿论文; 患者论文; 患儿论文; 免疫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