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管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课外论文,年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趋势
中考文言文阅读,一直在课内课外选文上争论、徘徊,从今年中考的相关数据分析看,整体而言课内略消课外略长,选文的天平向课外这一端稳定而缓慢地位移。
支撑这个判断的有两个分析。
一是宏观而言,就笔者收集的2009年98份试卷和2010年115份试卷作统计,选取课外文言文语段的,2009年有61个考区,2010年有76个考区,比例由62%到66%,增长了4个百分点。
二是局部而言,江苏省有十三个考区的选择一贯多元,有坚持只考课内的,如苏州、淮安;有以课外选段为主的,如无锡、泰州、南通;大部分考区是“1比1”,课外一篇,课内一篇,两篇比较阅读,如扬州、常州;也有“1加1”的,课内一篇,课外一篇,两篇彼此独立,如盐城。以笔者手头掌握的试卷看,2010年,盐城由“1加1”变成了“1比1”,南京、连云港则更进一步,由“1比1”变成了只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再往细部看,还会发现课外文言选段的篇幅在加长,以常州考区为例,由2008年的162字到2009年的187字,再到2010年的255字;分值在加大,以扬州考区为例,去年今年都考了三道译句,每句2分,去年两句课内一句课外,今年则二外一内。
在不少考生畏文言文如外语的情况下,增加文言文阅读的课外比重会遭遇许多反对的声音,但向课外取材,从积极角度说,可以鼓励学生跳出初中课本几十篇文言文的圈子,海阔天空去阅读、接触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从消极角度说,也能有效规避死记硬背,更灵活、更准确地考查学生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在应考技术日渐功利化、精细化、应试道德底线不断退化的今天,在课内与课外之间,向课外一端倾斜,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倾斜一定要稳妥,一定是在综合考量本考区传统、习惯、接受度基础上的渐进式的、有分寸感的倾斜。
二、特点
1.文字的特点
从选文范围看,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比之高考,条条框框少一些,更自由开阔一些,除了选正统的史传散文、诸子散文,还可以选游记散文、笔记小说、家书短章、寓言笑话等。试看笔者摘录的部分选文出处,如《列子·汤问》、《历代寓言大观》、《晋书·文苑》、《与顾章书》(吴均)、《宋史·岳飞传》、《涑水记闻》(司马光)、《入蜀记》(陆游)、《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郑板桥)、《聊斋·于成龙》,即可见其活泼风貌。
从主题蕴涵看,一般地区都会突出教育性、注重情感熏陶和道德养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勉励他们勤奋学习、珍惜友谊、尊敬师长、谦虚宽容、爱惜光阴等。不少地区,还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寓教于乐,在教育性中融入趣味性,以趣味性柔化教育性,选文新奇有趣,让人莞尔。这方面,尤其表现在今年的一些写人小品选文中,如广东卷的“于中丞成龙”,浙江台州卷的“颠僧”,江苏南京卷的“顾恺之”等。试看南京卷选文: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此文选了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四件事,展现了他性情的多个侧面,突出了他的“三绝”,打破了不熟悉顾恺之的初中生对他只是一位画家的刻板印象。读者既欣赏他的口才,佩服他“颊上加三毛”的传神笔法,也会因他“引叶自蔽”的痴呆行为哑然失笑,整个选文可谓趣味盎然。读完全篇,你会被顾恺之率真、单纯、潇洒的真性情所感染;进一步可能还会沉思其既聪明又痴呆,“痴黠参半”的原因;再进一步或许还会神往产生如此风度、性情的那个时代。
2.题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既要疏通言语知识,也要理解文本内容,两者不可偏废,但因为主要任务是“读懂”,而不是“读细”“读透”,所以题目设置上,在“言”“文”并重的同时,又略向“言”倾斜,着重言语知识的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考查的也多是浅层次的分析、概括、提炼等能力。今年的整体情况与前两年基本一致,也是遵循“言文并举,侧重于言”的原则。“言”,即言语知识的考查,如实词释义、虚词辨析、文句翻译等,多是借力打力,以课外考题的形式,考查课内所学。考查的内容,多为课内反复出现,或者生活里颇为常见,在现代汉语里尚有很强生命力的文言现象。
以笔者熟悉的江苏扬州题为例,课外文言文选段如下: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某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斧柄撞其口,坠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敢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文段第一题要求解释“上怒,诘其故”中的“诘”与“自当有史官书之”中的“书”。前一个词,课文里虽然没有,但日常用语里有,“反问”修辞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反诘”,另有“诘问”一词,可见,“诘”就是“问”;后一个词,在《陈涉世家》里有句例“乃丹书帛曰”,还有成语“大书特书”“秉笔直书”,这些“书”都是“写”的意思。第三题要求翻译“臣以尚急于弹雀”“汝怀齿欲讼我耶”两句,第一句翻译的关键是知道介词“于”引出比较对象,解释为“比……还……”,相关的句例在《鱼我所欲也》里有“所恶有甚于死者”,《捕蛇者说》里有“苛政猛于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有“皆以美于徐公”。第二句翻译的关键是能从“耶”判断整个句子是疑问句,译为“……吗(呢)?”,相关的句例在《马说》里有“其真无马邪(耶)”,《捕蛇者说》里有“又安敢毒耶”,《岳阳楼记》里有“然则何时而乐耶”。
总之,选文虽然在课外,但考点一定不“见外”,一定是考生课内所学习、日常所积累的,借助这些丰富的学习积累,完全可以“举三反一”,迁移转化的。
从题目的创新角度看,今年有两道有意思的文句翻译题,一是上海题:
对文中画线句(再为誊录,略无愠色)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一是常州题: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上海题新在题型,中考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关键文句的翻译,就笔者目力所及,上海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结合具体文句分析,这一句至少有三个“骨头”词语,“再”“略无”“愠”,虽然它们在课内文言文中都有句例,但多为孤例,一般学生很难即时完成联想迁移。如果用常规的简答题型来考查,错两处就扣光分,题目反而没有区分度,而换成选择题型,选项提供了一定的辅助信息,降低难度,提高了区分度。
常州题新在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说“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这样的提法也可谓“破天荒”,句子翻译历来我们都强调“直译”“准确”,评分标准里都会明确哪些是关键词,哪个词翻译不到位、不准确都要扣分,而常州的提法与众不同,其立意是鼓励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时候“大体读通,不妨猜读”。当然,阅读课外文言文,是“观其大略”好还是“务求精熟”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这两道题目,命题者都能放下身段,将题目设计得更契合学生实际,体现了以考生为本的人文关怀。
就文本内容理解,今年也出现了不少可圈可点的好题,这里只说一类“表达感悟”题,请看下面三题:
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湖北黄冈题)
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江苏南通题)
从于今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福建龙岩题)
这三道题目,要求学生就古人作为,联系社会生活,联系自身谈看法表感悟,在古老文言与当代生活、在古人风范与学生言行之间建立起联系,启发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与古人对话与自己心灵对话。笔者以为文言是古老的,但不应是僵死的,如果设题时就古文谈古文,那就是鼓励学生钻故纸堆,学孔乙己摇头晃脑“之乎者也”;文言应该是鲜活的,当它与考生的现实生活、与其心灵世界发生联系,与时代精神碰撞融合时,它就会老树新芽,焕发生机。
三、应对策略
1.课内夯实
夯实课内的基础,就为课外阅读构筑起高效的迁移平台。初中课内学习的这几十篇古文,都是百里挑一的文言文精华,包含丰富的词汇、句法、生活、文化等信息。这几十篇,应该篇篇夯实。
一是夯实背诵。要求“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朱子童蒙须知》),“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朱子语类》)。要反复督查,使背诵的内容,沉淀到学生骨髓里去,达到滚瓜烂熟、历久不忘的效果。
二是夯实翻译。要帮助学生克服偷懒讨巧的心理,严格限制他们使用古文翻译的教辅书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用笨方法,下死功夫。要让学生领悟,学习有时要用笨方法,笨方法其实是聪明的方法。
三是夯实积累。随着课本学习的深入,鼓励学生编写自己的古汉语常用词词典,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每新学一篇,就及时补充新的义项和句例。这样,不断温故知新,雪球越滚越大,临近中考时,实词应有200个左右,虚词有10个上下,常见的用法、意思基本一网打尽,文言言语知识得到了有效的积累与巩固。
2.日常渗透
我们日常生活里有丰富的古文元素,只要留心,到处是文言文学习的资源。
成语大多是古代凝结而成的,日常的成语学习,应要求学生戴上文言的“眼镜”,借成语巩固文言的学习成果。如学到“不远万里”“羞与为伍”,就能联想到《论语八则》里的“不耻下问”,联想到《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吾妻之美我者”,知道“远”“羞”“耻”“美”都是文言意动用法。
警句格言有很多出自古人、古书,遇到也不要轻易放过。譬如看到黑板报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等格言,顺势要求学生解释“苟”“岂”的意思,认识“利国家生死以”的倒装结构,琢磨“生死”“祸福”“避趋”中包含的偏义复词现象,留意“知道”是两个词。
写作文时,也可以鼓励学生掉掉文言的书袋,譬如,高兴时写一句“荣登榜首,不亦乐乎”,生气时来一句“吾素厚待君,君何忍诬我耶?”不要求写整篇文言,就写一二句点缀一下,这种练笔难度不大,对消除文言隔膜感增加亲近感必有裨益。
3.训练提升
训练必不可少,训练应突出实战性,可以在古代史传、小说、笔记、游记(如《史记》《世说新语》《梦溪笔谈》《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乃至于近些年的中考试卷中,搜罗一些内容上跟课内文言文篇目有关联,文字上相对浅显的文言文片段或者短章。
先从“言”的角度,要求学生借助注释,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训练由课内向课外的联想迁移能力。
再从“文”的角度,要求学生试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情感,分析人物特点,表达本人感悟,比较内容异同等,训练分析、提炼、概括、比较等基本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