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牧畜王国”的兴起及其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牧畜论文,王国论文,美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西部的牧畜业持续蓬勃发展了20余年。在东起密苏里河、西至落基山、南起红河、北迄加拿大萨斯喀切温的广阔地域内,迅速崛起了一个“牧畜王国”。在美国工业化不断深入和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进程中,西部的牧畜业成为当时合众国内获利最多的行业之一。“牧畜王国”的兴起和发展,是“西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19世纪中期以前仍被称为“美洲大沙漠”的大平原地区得到开发,加速了西部美国化的进程,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
“牧畜王国”的兴起,发端于得克萨斯。在西班牙殖民者统治时期,墨西哥牧民于1690年已把牧牛业扩展到了得克萨斯。19世纪30年代美国人移居得克萨斯沿海地区后,美国东部牛和墨西哥牛混杂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得克萨斯长角牛。以圣安东尼奥为顶点的得克萨斯的最南部地区,很快成了“得克萨斯牛王国的摇篮”①。那块巨大菱形绿地,不仅气候温和,牧草丰盛,而且有丛林遮荫。新的牛种──得克萨斯长角牛在这有利生长的“摇篮”里,迅速繁衍起来,并广布到得克萨斯所有的草地上。1845年得克萨斯被美国兼并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经营牧牛业。大牧场迅速在得克萨斯发展起来。到1860年,得克萨斯牧区的牧牛量已增长到300-400万头②。内战期间,主要是受本州附近的市场需求的刺激,得克萨斯牧牛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到1865年,得克萨斯牧场的存牛已达500万头③。得克萨斯成了美国西部牧牛业的“大本营”。内战结束后,随着“牧畜王国”的兴起,得克萨斯的牧牛人不断把牛群向北部、西部驱赶,甚至不远万里,赶到了加拿大④。牧牛业迅速扩展到整个大平原西部、北部,直到落基山区东部的河谷和草原地带。
为什么内战结束后不久在美国西部很快就兴起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牧畜王国”并兴旺发达了20余年呢?
(一)美国联邦政府实行开放西部国有土地的政策和不断缩小印第安人的保留区,使“牧畜王国”的崛起有了广阔的疆域
联邦政府1862年颁布、186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宅地法”,对移民拓殖密西西比河流域广大地区虽然起了很大作用,但对干旱而无树木的大平原却不适宜。因为每户分配160英亩土地的规定对小农户来说似乎显得太大,开垦这块土地、灌溉、购买设备、雇帮工、直到收获和建房等所需的费用,远非是个人的能力所能承担的;对一个牧场主来讲又实在太少,他的牧场至少需要2000-50000英亩⑤。为了鼓励美国东部居民和外来移民开拓西部,联邦政府对西部土地的分配采取了补充措施。1873年,国会通过了“育林法”,1877年又通过了“荒地法”。1862-1890年,联邦政府拨出了8000万英亩土地,其中为宅地移居者所购买的土地只有60万英亩⑥,绝大部分土地为冒充的定居者领取。这些人每人都以好几个姓名申请土地,随后转手卖给牧牛公司。牛仔们被其雇主鼓励利用“宅地法”、“优先购买权”和“育林法”等去获取土地,然后转让给牧场主。“荒地法”许可每个在大平原定居的人临时拥有640英亩土地,每亩土地须先交25美分,三年内要将土地的1/8予以灌溉并补交每英亩1美元的地价后便可取得土地的所有权⑦。根据“荒地法”登记的土地达914.0517万亩,而发了地契的只有267.4695万亩。其中3/4的申请人因无力灌溉,在三年期满前就放弃了购买的土地⑧。大部分土地都落到了大牧场主手里。
美国联邦政府一直对印第安人采取排斥政策。在19世纪30年代 ,杰克逊政府就利用欺骗和武力等手段,把东部的印第安人驱赶到俄克拉荷马、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北部一带的保留区。由于密西西比河与落基山之间的广大地域在内战前被看作没有开发价值的“美洲大沙漠”,所以杰克逊总统在迫使东部印第安人迁往密西西比河以西时才信誓旦旦地保证:那里的土地永远属于印第安人,作为他们的狩猎场所;他们的白人兄弟不会打扰他们,也不会提出土地要求。然而,内战后,随着西部的不断开拓,采矿主、铁路公司、牧牛人和农场主都拥入大平原地区。联邦政府早就把其不“打扰”的保证抛到了九霄云外,继续推行驱赶、屠杀、掠夺和灭绝印第安人的政策,极力缩小他们的保留区。1860-1890年,联邦政府一直持续不断地对印第安人进行“血腥”的讨伐战争,掠夺他们的土地。大平原上的印第安人被胁迫迁往极其偏僻、贫瘠的黑山保留区和已经居住了“五个文明部落”的俄克拉荷马保留区。大批农民移居大平原后,牧场主又驱逐了俄克拉荷马保留区的印第安人,把那里变成了“牧场主的最后的边疆”⑨。
联邦政府开放西部国有土地和缩小印第安人保留区的政策,使牧场主在密西西比河到落基山之间的辽阔地域内,侵占了大量草地。在印第安人消失和铁蒺藜围蓠出现之前,大平原是个既无大门又无蓠栅的广袤的天然放牧场。牧场主们凭借先入为“主”的“优先放牧权”,把在法律上连一英尺也不属于他所有的广阔牧场据为己有,随意放牧着他们的畜群。广袤的西部草原地区是“牧畜王国”兴起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西部丰富的天然牧草资源为牛群提供了“不花钱”的饲料;得克萨斯长角牛顽强适应自然的生存能力使其能在大平原迅速繁衍生长
在密西西比河以东,养牛要靠在牧场上种植饲草,种植一亩草地要投资50-100美元⑩。然而,在大平原到处生长着甚至在1-3月份都使牲畜长膘的牧豆草。这种天然的野草,茎短而硬,不仅耐旱,而且在整个冬天都保持着甜味和营养,使牛群在冬天都可在外面放牧,赖其为生。西部的牛群靠“天赐”的青草繁衍生长。它们又充当不自觉的播种者。牛蹄把草籽踩进地里,大平原经融化的冬雪或偶尔降下的春雨滋润,到处又长满任牛群随便享用的鲜嫩多汁的青草。“不花钱的青草”是西部牧场主赖以生存和发财致富的资本。这是东部牧场主无法与之竞争的。
由西班牙和美国东部牛杂交产生的得克萨斯长角牛仍然保持着野生动物适应自然、保护自己的能力。长角牛觅食的本领和消化功能都很强。在无草可食的地方,它们可以抬起前蹄,搭在树上,吃枝叶或浆果,甚至连灌木根和仙人掌都可以嚼碎、消化。母牛不仅能用长尖的双角对付狼群,保护幼犊,而且其嗅觉灵敏的鼻子可以闻出15英里外的阵雨。它们善于寻找水源,躲避凶险,得克萨斯长角牛这些适应大平原自然条件的惊人优点,加上勤于产犊的特性,使它们越繁殖越多,以致在短得难以令人置信的几十年中,取代了被屠杀得几乎绝迹的野牛群。
(三)国内外市场对肉类需求的不断增长,刺激了“牧畜王国”的兴旺发达
由于内战的原因,美国拥有牛的数量在60年代减少了7%(11)。然而,从1860年到1890年,美国的人口却从3100万增长到7610万。城市人口由占全国人口的16%上升到36.1%。美国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现代化城市迅速崛起。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特别是城市人口逐渐改变了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少吃面包,多吃肉,大幅度地增长了对肉类的需求量。工业化使巨大的肉类市场日益集中在城市。这为美国西部牧畜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天赐良机。“牧畜王国”的牧场主们不仅要向开发西部的筑路员工、矿区营地、要塞士兵、定居的移民和印第安人保留区供应肉类和马匹,更主要的是要源源不断地把牲畜和肉类运到东部的城市中去。
“牧畜王国”的牛贸易不仅有繁荣的国内市场,而且欧洲市场对廉价美国牛肉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从1870年到1879年,美国出口到欧洲的活牛总计达542180头(12)。冷藏车发明后,美国的包装商们则把大量牛肉运往欧洲市场。1860-1890年,美国对西欧出口的肉类和动物制品的贸易额由150万美元上升到1730万美元(13)。欧洲市场对美国肉类日益增长的需求,无疑也促进了“牧畜王国”的蓬勃发展。
(四)横贯大陆铁路的修筑、冷藏车的发明和屠宰方法的机械化,便利了肉类和皮革的外运和加工
为了适应西部开发的需要,美国在内战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相继修建了五条横贯大陆的铁路,随后又修了许多支线。这五条主动脉及其支线构成了遍布辽阔西部的铁路网。西部铁路网与密西西比河以东的铁路网相连,促进了美国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也刺激了“牧畜王国”的兴旺。西部铁路网的建成,不仅加快了牛群从“大本营”得克萨斯向北部高草原地区的流动,使“牧畜王国”的领域一直扩大到加拿大边界,而且解决了牧牛业与东部市场和欧洲市场的运输问题。1866-1880年,有4223497头牛从得克萨斯运往东部城市(14)。1885年秋,从怀俄明装车外运的牛近200万头(15)。联合太平洋铁路上的夏延站不仅发展成为辽阔的怀俄明牧区的牛都,而且从1870年起就成了美国西部牛向欧洲出口的装运站(16)。
1868年,D·W·戴维斯发明了冰冻冷藏车。第二年,第一批鲜肉就从芝加哥装车,穿越四、五个州后成功地运抵东部海滨城市波士顿。铁路公司在1875年后普遍采用冷藏车运输肉类。用冷藏车装运牛肉节省了运活牛的昂贵草料,避免了活牛在长途运输中掉膘的损失,省去了人照料活牛的辛苦,方便了装卸。同时,也使牧场主大大节约了运费。因为一头重1250磅的牛被宰杀后的净肉才有700磅左右(17)。到70年代,古斯塔夫·斯威夫特为了把更多的冻肉运销东部,便在芝加哥建立起肉类包装工业。随后,芝加哥、堪萨斯城等都发展成为巨大的肉类包装中心。在大平原北部,也出现肉类包装业。在肉类包装加工厂里,采用现代方法屠宰,机器不断改进,还有冷库设备。所有这一切都为西部牧场主提供了肉类和皮革加工、贮藏和外运的便利条件,缩短了“牧畜王国”与国内外市场的距离,使牧区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
得利于上述有利的条件,美国西部的牧牛业迅速发展起来,“牧畜王国”的疆域也随之日益扩大。到1868年,在南起格兰德河谷、北至大霍恩角盆地的高平原地区,到处都有牛群。这一事实证明,牛可以在大平原和落基山区的任何地区放养。牧牛业这一地方性事业变成了一种庞大的企业。
60年代末,开放牧区从得克萨斯扩展到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州的大部分地区及印第安人保留区的部分地区。得克萨斯的赶牛人或迁居堪萨斯,或在那里设置大牧场、把牛杂交育肥后再出售。得克萨斯牛从1866年开始被赶进科罗拉多领地,三年后已有100万头长角牛在那里放牧。“牧畜王国”的边疆在1868年开始延伸到怀俄明,1871年已有10万头牛放牧在那里(18)。到1886年,怀俄明牧区的牛群猛增到900万头(19)。1871年,蒙大拿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养牛业;1874年,那里的牧牛业由地方性企业向全国性企业转变。牧场主们把牛群向南赶到怀俄明位于联合太平洋铁路上的格兰杰站,运往东部市场。1878年后,怀俄明或科罗拉多的大牛群被向北赶入蒙大拿东部草被丰茂的广阔平原上放牧。在70年代大牧场布满蒙大拿后,“牧畜王国”的疆界又扩展到达科他地区。到1880年,牧牛业已经深深扎根于整个大平原。“牧畜王国”的疆界还不断从大平原向西扩展。70年代亚利桑那牧草充足的河谷被牧牛人选作赶牛群前往加利福尼亚的途中休息地。80年代亚利桑那作为牧区进入繁荣时期。1890年,那里的草地已出现过度放牧的危险。此时,牧牛业发展到俄勒冈,并成为那里的主要经济部门。在内战后20余年的时间里,“牧畜王国”的疆域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和规模扩张,占据了相当于半个欧洲的土地。
为了使牧区的牛群能迅速集散出去,运往东部和国外市场,牛镇在“牧畜王国”应运兴起。从约瑟夫·G·麦科伊1867年在堪萨斯太平洋铁路线上建起第一座牛镇──阿比林后,威奇塔、埃尔沃思、埃里斯、纽顿、道奇城、夏延和拉勒米等牛镇相继而起。得克萨斯的牛群被源源不断地赶往牛镇,运往芝加哥的屠宰场。仅阿比林在1867-1871年间就装车外运了146万头牛(20)。其它牛镇也把大量牛群发运了出去。
在“牧畜王国”里,统治者是经营牧牛公司的巨商和大牧场主。他们和牧牛人以及牛仔在这个辽阔的王国里,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俗习惯的牧区社会。牧场是放养牛群的固定基地,是“牧畜王国”的基本生产单位。大多数牧场选在靠近水源和牧草丰茂的地方,少数牧场围有蓠栅,但更多的是既无围蓠又无大门的“敞开”放牧场。在牧场里,有牧场主的住宅、牛仔的工棚和一望无际的放牧草地。在得克萨斯,一些大牧场占地极广。牛仔从住处到牧场的大门须骑走100英里。牧场主雇用牛仔管理牛群、放牧巡边、长途驱赶牛群到牛镇出售或到北部牧区育肥贮养。牛仔中有来自南部同盟的退伍军人、墨西哥人,但更多的是黑人。黑人牛仔不仅在人数上超过白人和墨西哥人,而且担负着野炊和夜间照看牛群等最艰苦的工作。他们是“牧畜王国”的主要劳动力,为美国西部牧牛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牧畜王国”的不断扩大,牧牛者协会在各个牧区纷纷建立起来。得克萨斯、怀俄明、科罗拉多、蒙大拿、新墨西哥等,都相继建立起了这种牧牛公司和大牧场主的联盟组织。牧牛大王们把持了这些协会的领导权。这类协会成立之初,是作为解决牧畜业发展问题和为会员谋利的私人管理机构出现的。随着协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不仅成为本州或领地内的主要经济支柱,而且制定有关牧畜业的各种法律和规定,强令会员和非会员一律遵守、执行。这些协会变成了阻止农民进军牧区的权威机关,左右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力图把牧区变成牧场主们独占的王国。在所有的牧牛者协会中,“怀俄明家畜饲养者协会”发展成为最强大有力的组织。
从内战以后到80年代中期,“牧畜王国”繁荣兴旺了20余年。尤其在1878年后的七、八年间,西部开放牧牛业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从格兰德河到落基山脉的深处,向北远至加拿大边境地区,到处布满牧场,数百万头牛在茫茫的辽阔草原上漫游。然而好景不长。80年代中期以后,“牧畜王国”盛极而衰。人为的残酷竞争导致牧场主们在敞开放牧区长期进行掠夺式经营,放牧超量的牛群,放养数量比牛还多的羊群,造成“牛吃牛”、“羊吃羊”的现象,致使牧草遭受严重破坏,草原退化。超过市场需要的过多牛群导致牛肉价格暴跌。1886-1887年,大平原遭遇到历史上罕见的暴风雪,造成牲畜大量死亡。80年代以后,火车把大量农民送到大平原定居下来,被圈占的土地逐渐增多。这更是对敞开牧牛业的致命打击。诸多因素使许多大牧牛公司和私人牧场纷纷破产。为了把养牛业保留下去,牧场主们放弃了传统的原始的游牧经营方式,采用围栏养牛。敞开经营的“牧畜王国”衰落了。牧牛业逐渐被定居式的牧场经营所取代。90年代以后,以供应市场销售为目的的养牛业作为一项稳定而慎审的企业在美国西部被保留下来。
三
“牧畜王国”的黄金时期虽然短暂,但它在美国边疆编年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对合众国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牧畜王国”的兴起与发展,是19世纪后期美国大规模西进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边疆”的消失
内战后,成千上万的牧牛人进入大平原,在广袤无垠的茫茫草原上经营牧牛业,形成疆域与半个欧洲相当的“牧畜王国”。“牧畜王国”的兴起与发展,使内战前尚被称为“美洲大沙漠”的大平原上丰茂的牧草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牧场主、牧牛人和牛仔先于农民定居在昔日无人敢问津驻足的辽阔荒野之上,使这片未被开垦的土地成了牧牛人的边疆。牧牛业成了内战后美国一个最有魅力和最赚钱的行业,在西部开创了一个“牧牛人的时代”。
在内战后更大规模的西部开拓运动中,矿业边疆从加利福尼亚由东向西移动。农业边疆自威斯康辛、明尼苏达由南向北,在太平洋沿岸由西往东扩展。随着“牧畜王国”的边疆由南向北、由南至西的蔓延的终止,使美国西部边疆中无人居住的空白地带基本上得到了填补。西部牧业边疆与矿业、农业边疆逐渐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部经济和社会结构。牧业边疆使西部各部分地域合为一体,使西部各领地相继以新州身分加入联邦,成为合众国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牧畜王国”的兴起和发展对美国西部的开拓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牧畜业的大发展,有力地支援了西部的铁路建设和矿业开发。牧场主们不仅为几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建设供应了充足的牛肉和大量良马,而且是铁路公司的重要主顾之一。牛贸易的发展,促进了铁路运输量的迅速增加。道奇城运牛的收入由1881年的62880美元上升到1883年的134080美元(21)。牧牛业的迅速发展,也促使各铁路公司不断更新设备,改善运输条件。它们淘汰了容积小、卫生条件差的运牛车厢,代之以冷藏车装运。铁路的运输能力不断提高。铁路公司也因此获利更大。“铁路已成了牧畜王国必不可少的附属品”(22)。“牧畜王国”的兴起,保证了对矿区营地的马匹和肉类的供应,为西部采矿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大批的牛群被赶往靠近矿区的牧场放牧,供给矿镇居民食用。牛的总量随着矿区需求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多。临近矿区的蒙大拿九个县,1868年有牛29515头,到1872年则增长到75000头(23)。
“牧畜王国”的发展,使大批牛镇在铁路沿线迅速兴建起来,这些牛镇不仅解决了牛群的集散和外运的难题,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了“牧畜王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为西部城市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麦科伊在1867年用两个月的时间把阿比林这个死气沉沉的小村变成了设备齐全的牛群集散中心。这个牛镇不仅有畜栏,还有一座漂亮的三层楼旅馆。四年之后,阿比林的人口增长到近1000人(24)。继阿比林之后,牛镇在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怀俄明和蒙大拿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些牛镇不仅是牛群集散中心,还建有旅馆、饭店、银行、学校、制铁和木材厂等,也设有赌场和舞厅。虽然一些牛镇随着“牧畜王国”的衰落被湮没在草原,但有些牛镇却发展繁荣起来,成为西部的城市,保留至今。一个多世纪前堪萨斯境内的六个牛镇,现在依然作为城市屹立在那里。1960年人口统计时,威奇塔有254698人,道奇城有13520人,阿比林为7746人,埃尔斯沃斯2361人,考德威尔1788人(25)。夏延既是牧区的牛都,又是怀俄明的首府,1867年初建时,只有4000人(26)。现在夏延成为落基山区中部的贸易和销售中心,1980年其人口达47283人,是怀俄明最大的城市(27)。
(三)“牧畜王国”的兴起,伴随着美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和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大变革,使西部牧牛业这种传统的原始游牧经营方式同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宅地法”实施以后,在美国西部确实存在过“一种最原始最粗放的牧畜业和农业的发展方式”(28),但是由于资本家和土地投机者在“牧畜王国”进行大量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小生产都受到排挤”(29)。
80年代初期是美国西部牧牛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牧牛业成为当时美国获利最多最快的行业之一。渴望尽快发财的美国东部和外国资本家都竞相到“牧畜王国”,投资建立大牧牛公司。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投资者还竭力同美国的公司竞争,力图控制西部的牧牛业。80年代初期,美国西部的牧牛业进入了一个投机活动猖狂的繁荣时期。在“牧畜王国”,日益采用大公司的方式经营。在得克萨斯、堪萨斯、内布拉斯加、南北达科他、蒙大拿、怀俄明、科罗拉多和新墨西哥、牧牛公司风摩一时。19世纪最后20年中,蒙大拿的牧牛公司有181个,吸收资金27141800美元;科罗拉多的324家公司集资共102015000美元;新墨西哥的186家公司吸收资本61340500美元;怀俄明的188家牧牛公司吸资94095800美元(30)。在1883年一年中,怀俄明就建立了20家土地和牧牛公司,资本总计达120余万美元(31)。在外国投资者中,英国最为突出。1883-1885年间,有11家英国牧牛公司在“牧畜王国”经营(32)。1880-1890年,在得克萨斯有13家英国公司投资土地和牧畜业,其中有九家是独资或合资经营牧场(33)。有些牧牛公司规模巨大。1879年在得克萨斯建立的“XIT牧牛公司”占地305万英亩,有牛16万头,蓠栅1500英里(34)。1883年组建的“斯旺土地和牧牛公司”合并了怀俄明东部的三个牧场,拥有10万头牛,占地100万英亩,掌握资本375万美元(35)。
“牧牛者协会”既是西部经济中的一个巨大经济实体,又是“牧畜王国”的真正主宰。“怀俄明家畜饲养者协会”在1882年就引进约3000万美元的英国资本投入得克萨斯和怀俄明的牧牛业(36)。这个协会在1885年时有会员400余名,拥有200万头牛,加上占有的房屋、设备和不动产,价值达1亿美元(37)。“怀俄明家畜饲养者协会”是一个强大的集权者,统治这个领地达20年之久。它像“帝王”一样把领地变成了一个“牧场主的联邦”,使牧牛公司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为了独霸牧区,牧牛大王们在这个协会的庇护下,1892年向约翰逊县的小养牛者和拓荒农民发动了战争。
1890年以后,尽管“牧畜王国”已经衰落,西部牧牛业作为牧场主的“最后边疆的特色”已经消失,然而,以供应市场销售为目的的养牛业依然是大平原的一项重要企业。养牛业被大公司所控制,结束了原始、传统的游牧方式,开始现代化的定居经营。大企业用科学方法配种和饲养,使西部牛羊的产量仍在增加,牛肉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西部成了美国畜产品的主要基地。
“牧畜王国”的兴起,使美国的肉类罐头工业不断西移。铁路、电器、制冷和机器制造业也随之发展。为满足国内外市场对肉类的巨大需求,芝加哥、圣路易、堪萨斯和奥马哈等城市成为肉类包装、加工和罐头制造业的中心。芝加哥发展起了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屠宰、加工、贮藏和运输业。1879-1890年是美国垄断组织发展的托拉斯运动时期。一些企业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途径向巨型企业转化。肉类加工业是纵向合并的突出例子。70年代前,西部牧区的肉类加工多是由集中在芝加哥等城市的许多小公司分别完成屠宰、鲜肉处理和包装等生产工序。然而,销售市场却主要在东北部城市。生产分散和运输消耗造成很高的生产成本。1878年,斯威夫特建立了将各生产工序联合为一个过程的大公司,包括牲畜、屠宰、冷藏车运输和东北部城市各零售商的联合经销。他的肉类包装公司是纵向联合的托拉斯。美国西部的养牛业被置于肉类包装垄断企业的控制下,最终被纳入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
(四)在“牧畜王国”各牧区建立起的养牛者协会发展了美国人的自治传统,体现了西部边疆的民主精神
地域辽阔的“牧畜王国”在美国的远西部,联邦政府远在东方。联邦政府无法对西部的牧畜业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牧畜王国”的土地所有权广泛而分散。与牧牛业有关的经营管理、土地和水源使用、牧区纠纷和社区生活等诸多独特的地方问题,联邦政府都不可能制定具体政策,全要靠自治来解决。为了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牧场主们按照多数人同意的原则,建立起有代表性、有权威性和具有牧业边疆特色的自治组织“牧牛者协会”。在“牧畜王国”里,真正主宰各州、各领地牧区的是这些协会。协会制定牧区法规,强令进入牧区社会的人一律遵守,在牛群围捕、打烙印和繁殖、检疫等方面,对牧场主进行保护和监督。同时,协会也维护社会治安和审判罪犯。在“牧畜王国”里,通过牧牛者协会实行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经营牧畜业,反映出一种要求扩大民主的自治趋势。这一趋势在西部一些州草拟州宪法时得到了充分反映。南北达科他、爱达荷、蒙大拿和怀俄明等西部州在草拟本州宪法时,把诸如放牧权、土地和水源使用、联合经营牧业以及有关扩大民主要求的条款都写入其中。内战后在美国掀起的社会民主运动中,争取妇女选举权的斗争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具有首创精神的怀俄明州宪法率先写入了妇女选举权条款(38)。这不仅为西部各州相继效仿,而且在美国宪法史上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怀俄明州的创举推动了全美国女权运动的深入发展,使美国妇女最终在1920年获得了选举权。
(五)因“牧畜王国”的兴起和发展而产生的牛仔文化,不仅对美国的大众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成为一种国际文化现象
“牧畜王国”的兴衰史距离20世纪的美国恍如昨日,使许多传播媒介能够对其进行生动描写和具体报导。“牧区”、“牛镇”和“牛仔”在歌曲、音乐、小说、电影和电视中被充分反映。“牧畜王国”造就的众多民间传奇式的人物──牛仔,俨然成了主人。挥鞭骑马、彪悍好斗的牛仔,咆哮的牛群和那缕缕篝火炊烟构成的西部景象,成了“西部小说”和后来“西部电影”、“西部漫画”、“西部音乐”等的典型素材和经久赞颂的主题,构成了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和文艺创作不同的是牛仔的实际生活非常艰苦,并非像西部片所描写的那样浪漫(39)。牛仔的勤劳勇敢和严肃认真,体现着在西进运动中开拓者求实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对美国民众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文艺作品把牧业边疆浪漫化、传奇化,致使美国大众由此产生一种崇拜心理,认为边疆就是“牧畜王国”和“牛仔”。这是西部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在美国能长久吸引众多观众的原因所在。
虽然牛仔辉煌的时代早已逝去,牛仔也成了公司的工资劳动者,但以“牛仔”为主题的音乐、小说和影视作品在美国仍然十分盛行。牛仔文化也风靡世界各地。15年前,当我们刚打开“开放”的国门时,听到牛仔音乐还觉得是很新奇的事。现今,我们每日听到的音乐、看到的影视作品、读到的小说,都不乏牛仔题材。中国如此,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国家不受牛仔文化的影响。牛仔文化已同世界其他文化融汇在了一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现在也正经历着由传统原始的游牧方式到现代化定居经营的深刻变革。一个世纪前美国“牧畜王国”的兴起和发展,是其由传统游牧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畜牧业经营转变的重要阶段。它既有兴建铁路、广吸资本、采用公司经营等好的经验,也有因垄断资本家的贪婪造成的过度放牧、牧农争地、靠天为牧、不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基本建设等掠夺式经营的惨痛教训。研究美国“牧畜王国”的兴衰史,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促进我国畜牧业的更大发展和实现现化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注释:
①约翰·A·斯科特:《美国的故事》,华盛顿1984年版,第200页。
②T·R·费伦巴赫:《孤星州—得克萨斯和得克萨斯人的历史》,纽约1991年版,第556页。
③罗伯特·凯利:《美国历史的形成》,新泽西1986年第4版,第387页。
④霍华德·R·拉马尔:《美国西部读者百科全书》,纽约1977年版,第181页。
⑤雷·A·比林顿:《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纽约1974年版,第607页。
⑥⑦雷·A·比林顿:前引书,第611、608页。
⑧马里恩·克劳森:《美国的土地制度》,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68年版,第65页。
⑨爱德华·E·戴尔:“牧场主最后的边疆”,《密西西比河流域历史评论》,1923年1月,第10期,第34页。
⑩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南北战争以来的经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中译本,第12页。
(11)(12)厄古斯特·S·奥斯古德:《牧牛人的时代》,芝加哥1968年第5版,第28、99页。
(13)弗雷德·A·香农:《牧场主的最后边疆》,纽约1945年版,第190页。
(14)沃尔特·P·韦布:《大平原》,沃尔瑟姆1959年版,第223页。
(15)约翰·K·罗林森:《怀俄明──牛的足迹》,卡尔德威尔1948年版,第250页。
(16)罗伯特·G·费里斯编:《勘探者、牛仔和移居垦殖农民》,华盛顿1967年版,第258页。
(17)克拉拉·M·洛夫:“西南部牛业史”,载《西南部历史季刊》,1916年4月,第19卷,第398页。
(18)雷·A·比林顿:前引书,第589页。
(19)厄古斯特·S·奥斯古德:前引书,第225页。
(20)韦恩·安德鲁斯编:《美国史简明百科全书》,纽约1962年版,第808页。
(21)罗伯特·R·戴克斯特拉:《牛镇》,纽约1970年版,第82页。
(22)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纽约1981年版,第440页。
(23)厄古斯特·S·奥斯古德:前引书,第21页。
(24)约翰·W·里普斯:《美国西部的城市》,普林斯顿1979年版,第549页。
(25)罗伯特·R·戴克斯特拉:前引书,第359页。
(26)罗伯特·G·费里斯:前引书,第257页。
(27)《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8卷,第515页。
(28)(29)列宁:“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材料”,《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238页。
(30)吉思·M·格雷斯利:《银行家和牧牛人》,林肯1966年版,第105页。
(31)(35)霍华德·R·拉马尔:前引书,第182、1152页。
(32)(33)J·弗里德·里比:“英国在得克萨斯土地和家畜业的投资”,《西南部历史季刊》,1955年1月,第58期,第332、333页。
(34)罗伯特·E·里格尔等:《美国西移》,纽约1949年版,第529页。
(36)勒鲁瓦·R·哈芬等:《西部美国》,新泽西1970年第3版,第432页。
(37)路易斯·佩尔泽:“西部牧区的牧牛人联邦”,《密西西比河流域历史评论》,1926年6月,第13期,第34页。
(38)托马斯·D·克拉克:《美国边疆史──西进运动史话》,纽约1959年版,第751页。
(39)杨生茂、陆镜生著:《美国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