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制度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社会的进步最主要地表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这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共识。实践证明,“两个文明”一起抓已使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只有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才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然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不能完全包容人类社会文明的全部内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并不只仅仅表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正如我们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来包容所有的科学一样,除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还有一门不容忽视的科学的存在,这就是思维科学,如心理学、逻辑学等等。人类社会的文明除了最主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外,还包括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并不属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范畴,它们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包含不了的,也是不能包括的。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文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对人类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要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即“四个文明”一起抓,四者缺一不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举世瞩目。但是,由于制度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某些滞后,也使本应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阻碍,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一、建设制度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发展
制度文明主要包括经济制度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所谓经济制度是指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经济体制则是人类为了谋生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体现。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成果。先进的经济制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前进;落后的经济制度,对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会起阻碍作用。只有改革和完善不合理的经济制度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前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物质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经济社会的发展之所以发生巨大变化,最主要的就是得益于经济制度文明的建设。其一是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明确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其二是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然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走的是渐进式推进的市场化之路,这条改革之路避免了激进式改革可能带来的社会震荡,但也使市场化改革进程推进缓慢。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这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登上世界经济大舞台,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激烈竞争之际,加强经济制度文明建设,加快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加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为了避免激进式改革有可能带来的社会震荡,同时又不致于使改革进程旷日持久,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可以考虑在“总体渐进”的基础上,吸收激进式改革的若干有益成分,适时地“引爆”一些改革措施,将总体渐进与局部突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建设,加快向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政治制度通常是指政治体制,是有关政体的制度,即居于统治地位的一定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它包括国家的管理形式、结构形式以及选举制度、人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制度等等。民主与法治是政治制度最基本的内容。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总是同本国的根本性质和它的社会经济基础即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即政治体制与其经济制度即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就必须对它进行调整和改革。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政治体制的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反作用愈益明显的情况下,加强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刻不容缓。
在中国加强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对经济体制改革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如邓小平所说:“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行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1]关于这一点,单从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关系来看,就足以充分地说明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只有市场经济最适合法治,也只有市场经济最需要法治。法治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一根本前提。法治自动带来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催生法治。早年的美国宪法并没有关于实行市场经济的明文规定,而只是保护了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维持了一个有利于商业活动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便应运而生;而经济繁荣则要求社会稳定和规范的市场秩序,这就要求更完善的法治。当今中国迈向市场经济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实行法治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2]由此可见,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难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问题,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发展,政治体制不适应的状况日益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愈来愈涉及到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因此,对政治体制改革也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改革应该是全面的改革,不能单纯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使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互相促进,互相配合。
其次,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加强政治制度文明建设首要的目的就是要造就一个宽松的环境,从政治上讲,就是要增加政治体制的吸纳能力,从而保持必要的政治张力和社会活力;从法律上讲,就是要落实公民表达自由的权利,形成法治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公民意识,为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由此可见,民主和法治是政治制度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主要内容。中国依法治国方略包括三个具体的目标取向:其一是在法治观念层面上的公民权利本位取向;其二是在法律制度层面上的规范政府行为取向;其三是在法律操作层面上的公正合理程序取向。这三个具体目标取向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而最基本的则是确立和保护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也就是说,要在现有政治和法律的框架内,从落实宪法及其他法律已经明确规定的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入手,在具体制度的安排上增加公民实际参与政治的途径和机会,在法定程序上扩大公民对政治体制影响的幅度和力度。这样,便可以从更广泛的范围内,形成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得以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之所以得到很大发展,主要源于公民的基本经济权利得到了比较好的落实。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落实公民基本权利,是法治和法治国家一个基本的指标,也是把法制转变为法治基本部分的一个必要过程。[3]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反映在社会制度文明上,是社会组织原则和组织方式的不断进步。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资产阶级提出了“天赋人权”的口号,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权力的制衡与监督,防止个人专权。社会主义理应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制度文明,为此中国必须加大力度消除封建残余的影响,加大力度进行法律制度的建设,加快实现法治化国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较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只有加强制度文明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发展,才能加快推进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与人类自身的各种需求的不断得到满足分不开的。人类社会愈文明进步,人类各种需求满足的程度就愈高。生态需求是现代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它是随着现代社会文明进步而变化的自然需求,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需求,是对现代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系统完善的优美环境的一种渴求。概括地说,人类的各种需求主要包括物质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和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人类必须有物质生活,也必须有精神生活,但也绝不能缺少生态需求。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与人类的生态需求密不可分的。人类社会愈文明进步,人类对生态需求的质量也愈高。从人类的生态需求来看,人类现代文明社会的这种生态需求包括洁净的空气、水和无污染的食物;无污染、无噪音的生活空间;优良的人工或自然植被环境、数量充足和质量精良的环境资源与生态景观三种形态。
人类的生态需求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这种全面的生态需求是:一方面,人类的生态需求是要在生态环境系统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其实质是对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人类更为重要的需求,则是满足人类自身的生理、生活和精神消费的生态需求,即人自身的生态需求。人类生态需求的这两个方面,是同时并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结合的整体。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类生态需求的这种整体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人类社会进入知识信息生态社会之前,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很长时期内,是建立在过分强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需求的基础上的。这种单一的生态需求,使人类对生态资源的压力不断增加;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被破坏,环境质量下降;人类对优美生态的客观需求也受到威胁。因此,现代经济社会的进步除了消耗自然资源、消耗环境质量以外,满足人类自身的生理、生活和精神的生态需求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是因为:第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和生产条件,使人们的需求范围不断扩大,人们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有精神需求,同时也强调生态需求;第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需求的满足也就成为人们福利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三,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现代化,必然带来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大城市居民的现代化生活已经出现了一种脱离自然环境过分依赖人造生活环境的倾向,这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创造一个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良好生态环境,鼓励人们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保持生物资源库的科学研究价值的追求,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重要;第四,面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全球普遍性的尖锐问题,人们对洁净的空气、清洁的淡水等生态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第五,如何改善发展中国家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居民非常紧迫的生态需求。
目前,中国正处在实现工业化、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建设小康的关键历史时期,但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所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重大问题,在中国工业化的初中期都已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已成为中国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走向富裕的严重障碍,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走向富裕和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双重任务。因此,为了满足中国广大民众的生态需求,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舍此没有他途。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共同生息,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人、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不能把生态文明仅仅看成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个内容。同理,也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生态文明建设有它自己独立的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根据人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态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矛盾运动,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供给之间的矛盾,以保证满足人的生态需求[4],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显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建设过程,就是人、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物质文明建设为中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先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制度文明建设为保证。同时,这个发展过程是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制度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它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基本实践,又是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要求。因此,全面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设,努力提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水平,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向前推进,理所当然地就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华夏文明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法治政府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政治论文; 法治国家论文; 人类进步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