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下,我们没有把情感教育放到重要位置,并引发了诸多问题。教学需要情感出,学生呼唤情感来。为适应面临的国际性竞争与挑战,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快走出误区,确立情感培养目标,实施情感教育。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英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文明与进步。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情感教育
当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着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在教育过程中漠视、扭曲和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追逐纯粹的理智训练等情感教育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我们要尽快走出误区,实施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情感海洋,为语文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保障情感教育顺利开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保障。小学生的求知欲强,情感丰富,对学习与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兴趣较为广泛。他们非常希望能够在教师与家长面前展现自身的优点并得到他们的认可,渴望得到教师与家长的鼓励与表扬,希望能够得到同学的支持。目前的小学生由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内心比较孤独,渴望有很多同学能够跟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开展因材施教的情感教育,要在情感教育时多关爱学生、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逐渐将教师当成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好朋友。
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与支持,尽量少批评与否定,为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信心,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但目前的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还不够完善,因此内心较为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自尊心强。这些因素会导致他们逐渐陷入孤僻,不愿与人沟通,而且不能接受批评与挫折。基于这种现实情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开展情感教育,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用爱心去感化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进而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信任老师、爱戴老师,能够主动与教师分享内心的情感,可以主动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只有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的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
三、充分运用肢体语言,传达情感信号
语文教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能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相互感知到的各种意识信号。语文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传情的特殊本领,当它被“引进”语文课堂领域后,就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对学生作意识上的导向,可以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示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发现。脸面是心灵之镜,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比如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流露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眼睛是心灵之窗,课堂上,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教师不论实施哪一教学环节,都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要给予满腔热忱的关注。
论文作者:董红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7月总第2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情感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语文教师论文; 他们的论文; 智力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7月总第2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