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南乡镇企业的资本积累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乡镇企业论文,机制论文,资本积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积累,就其经济意义而言,主要是指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被储积起来,转化资本。广义上的乡镇企业资本积累,应包括货币资金积累和实物形态上的产品或技术装备积累等。本文所论及的,是指乡镇企业的资本(资金)积累问题。
一、乡镇企业原有的资本积累机制明显带有行政推动的特征
任何一种积累机制的形成,均受制于特定的条件。产生于六十年代中期,发展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成型(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苏南乡镇企业,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早中期,基础比较薄弱,先天发育不足,外部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政府行为对其生存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资本积累机制,明显带有行政推动的特征。这从考察苏南乡镇企业的投资过程,可以窥见一斑。
乡镇企业的投资过程,是其资本积累机制的实际运作过程。从实践看,乡镇企业的投资过程,受其所在地的县、乡(镇)、村等党政组织,特别是乡(镇)、村级的党政组织(以下简称行政组织)的控制特别强。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的投资驱动主要是源于行政组织。企业的经济增长指标一般要由行政组织根据上级要求和本乡村范围内的发展规划制订,然后分解落实到各企业。对于企业而言,第一位是贯彻和完成上级所规定的增长指标,第二位才考虑并创造承受能力的条件。在以产值作为核算指标的前提下,行政组织的产值增长动机又掺和着非经济等多种因素。这种动机必然会转化成依赖于外延投资方式为主的投资驱动。二是乡镇企业的投资决策甚至实施过程也主要由行政组织包办。据苏州市的典型调查表明,乡镇企业的投资决策,在早期阶段,完全由行政组织控制;即使在乡镇企业发展的中后期,行政组织决策也占绝大多数。而在企业的新建或扩建实施过程中,往往在全乡镇或村范围内全面动员,统一组织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求在短期内形成生产能力。三是乡镇企业投资资金包括创办资金和追加投资,一般都主要是行政组织通过行政性手段来筹集。四是行政组织支配着企业的投资效益。据苏州市一些市县调查,乡镇企业利润的实际分配,主要取决于乡村行政的意愿。例如:苏州市委农工部和乡镇工业局所发的有关文件中规定:“企业税后利润的10%—20%,上交乡或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而据吴江市的典型调查,1990年企业税后利润上交中,有2个乡镇上交超过30%,3个乡镇上交超40%;12个乡镇的村办企业,平均上交37.7%,最高的上交70%左右。这还仅仅是乡村行政有自行制订的规定可循的部分,更多的是各种无规可循的不合理摊派及形形式式的侵蚀行为。这也表明乡镇企业在资本积累上直接受到行政组织的支配。
由此可见,乡镇企业原有的资本积累机制,实质上是一种按行政要求,并以行政手段建构起来的运作机制。
二、乡镇企业“改制”为其资本积累机制转型提供了契机
乡镇企业按行政手段推动所形成的资本积累机制,曾起过重要作用。然而,在乡镇企业日趋规范、生产经营体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种机制便逐渐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和弊端。
首先,限制了企业自我积累能力的提高。积累本质上是种企业的自我扩展行为,这种扩展程度亦即积累的程度取决于企业自我积累能力的大小。而通过行政推动实行资本积累,则是发生在企业外部的一种积累行为,当这种外部行为足以左右企业积累时,外部积累的条件和能力不断得到强化。相应地,企业内部的积累条件和能力则不断弱化。以苏州市为例,乡镇企业内外部的积累能力是此消彼长的。该市1989年乡镇投入资金117.4亿元,比1981年增加8.96倍, 而企业自身利润中用于生产发展的基金,却从1981年的1.755亿元下降到1989年的8224万元, 下降了53%。
其次,容易导致企业负债过度。由于主要采取行政推动,往往脱离企业的基础和客观条件,产生盲目的为积累而积累行为,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企业负债过度。苏南乡镇企业在80年代,通过企业外部实现的积累要占到整个积累的75%左右。到90年代后,这种状况有增无减,不少企业通过外部实现的积累达到80%以上。过度的负债,其后发弊端在近几年暴露无遗,部分乡镇企业因此而破产倒闭,更多的乡镇企业即使勉强生存下来,也因负债重重而举步维艰。
第三,大大降低了企业积累效益。乡镇企业的资本积累在行政指令强制下,往往偏向外延性投放,而忽视内含性提高,企业的积累效益因此而十分低下。苏州市乡镇企业1981—1990年新增投入资金434.8 亿元,产值共增加162.6亿元,分别比1983年增加24.3倍和14.5倍, 而同期销售利润率、产值利润率、 成本利润率和固定资产利润率, 则分别由1983年的11%、10.6%、13.34%、34.12%下降到1981年的1.88%、 1.64%、2.03%、6.51%。显然, 这种投入和产值增长与其效益下降形成了强烈反差。
所有这些弊端,从深层次分析,主要是源于企业积累行为的内外矛盾性。因为积累本应是种企业行为。但是,在企业依附于行政组织的情况下,行政推动力主宰着企业的一切,积累也就转化为企业外部行政组织的行为。企业的内部行为外部化矛盾,在乡镇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因传统经济体制因素,曾得到了强制性统一。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体制的转变和运作机制的逐渐规范,企业的自我价值和潜能的表现欲望越来越强烈,这种矛盾也就日益激化,最终导致各种弊端的产生。
改革开放以后,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就开始了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的改革。这种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一方面反映了企业自身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从积累角度看,也有利于将积累行为的重心从企业外部移到企业内部。然而,由于改革的局部性和不彻底性,并未达到目的,相反,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行政组织对于企业资本积累行为的控制。
九十年代初,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率先开始了比较彻底的改革,这种改革即是所谓“改制”。改制,是围绕改革产权制度,对乡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进行全面创新的过程。改制在近几年进展较快。以苏州市为例,到去年6月底,全市13505家由集体投资兴办的内资乡镇企业中,已进行改制的企业9883家,在全部内资乡镇企业总数中占73.2%。如果加上部分在目前阶段适宜于采取租赁经营、资产增值承包经营等方式实施经营机制转换的企业,则全市乡镇企业的改革面已达98%。
虽然各地乡镇企业改制进展情况不一样,并且对于已改制的乡镇企业,还有不少后续管理工作,但改制确实为乡镇企业积累模式转型提供了契机,创造了条件。这是因为,改制不只是从企业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本身着手的改革,而是抓住了乡镇企业问题存在的根本和症结,即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进行企业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的全面改革。由于这是一种比较全面而彻底的改革思路,它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扩大乡镇企业的自主权,培植乡镇企业自我生存和竞争能力,发挥乡镇企业自身内在的优势,使其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从而才能真正达到积累行为重心从企业外部转到企业内部,实现乡镇企业资本积累机制的转型。
三、乡镇企业资本积累机制的转换
随着乡镇企业改革的深化,特别是改制工作的日趋完成,客观上越来越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资本积累机制。
改制后的乡镇企业,原则上会脱离传统行政控制,而发展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企业;这种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最大特点是资本经营性。因此,乡镇企业新的积累机制必然会趋向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企业的资本积累机制。由于乡镇企业涉及许多区域利益,还未免使其带有许多区域性特征。概括起来,乡镇企业资本积累机制是一种以资本营运为核心,商品价值运行为手段,符合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要求和乡镇区域实际的运作机制。这种积累机制的基本特征在于:第一,企业作为实际积累责任的承担者,相应具有积累的权力和利益。赋于企业积累的“责、权、利”,是实现积累资本性、价值性的基本要求。“责”是指企业对于积累过程的承受;“权”是企业对于积累的决策和实施;“利”则是企业对于积累成果的受益。第二,企业的积累过程,特别是积累过程的一系列基本环节,均表现为一种符合资本特性的价值运行过程。例如,积累的动机主要源于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实现利润最大化;积累规模和企业承受能力要求相一致——进行适度规模积累;积累资本来源主要是企业剩余产品价值——必然要求提高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积累资本投入方向、项目、要求符合市场需要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目标;为获取积累的最大效益,必然要对积累进行全面核算,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等等。与此相应,企业必然要充分重视市场信息,提高积累的科学决策水平,研究积累的各种内在关系及制约因素,以及完成管理体制等等。这一切动机和行为,都是资本性、商品性对于积累过程的基本要求。第三,积累的多种目标统一于企业目标之中。客观上,乡镇企业积累目标,特别是获取积累效益目标是多重的,有企业自身积累目标,有为区域内其他产业提供积累目标,有为国家提供积累目标等。资本积累机制以企业目标为基本积累目标,通过对企业自身目标的追求而实现其他目标。因此,各种目标统一于企业目标之中。第四,积累的计划性表现为宏观调控和约束。资本积累并不排除必要的计划比例。然而,计划比例不再表现为以行政强制力进行积累,而是表现为以经济的和行政的综合手段,对企业积累过程进行调控约束。这种调控和约束,实质上是为积累过程贯彻资本性质提供条件,以利于有效利用市场规律,使企业积累符合国民经济宏观比例发展要求,使企业积累的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达到圆满统一。
乡镇企业资本积累机制的基本性质和一系列特征要求,为建构其运作机制规定了方向和原则。然而这种建构既是一种实践过程,更是一种创新过程。撇开建构的大量具体工作,考察它应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也许对建构这样一种机制更具有意义。
——积累主体的角色转换。乡镇企业资本积累机制转型,重要的是积累主体从企业外部行政组织转到企业自身。这种转换成功与否,将成为积累机制转型的关键。乡镇企业改制后,理应取得主体角色地位,但因长期以来行政组织包办造成了企业的依赖性,制约了企业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必然使企业主体角色的转换增加难度。因此,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在完成乡镇企业改制改革并使企业充当积累主体的职能到位的基础上,应努力培植企业的主体意识,提高企业积累决策能力,以及建立科学的、规范化的积累决策程序和运作体系。
——政府作用的重新定位。在乡镇企业资本积累机制转型过程中,随着主体的换位,行政组织不再充当积累的主体,那么行政组织将起何种作用呢?就一般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或多或少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对企业施加影响,以达到调控之目的,这也是企业正常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乡镇企业资本积累机制转型的实质,是由行政推动向市场化的转化,最终也必然要趋向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性质。因此,从长远看,政府对于乡镇企业采用间接调控是必然的。但是,由于乡镇企业改制改革尚未最终完成,特别是改制后有大量的后续管理工作,加之乡镇区域性特殊因素,决定了乡镇企业过渡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企业有一较长时期。在这种过渡时期,行政组织既不能以传统方式对企业资本积累过程起强制作用,亦不能马上转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企业的一般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为资本积累机制加速转型创造条件,建构新的资本积累机制并为其正常运作提供保障。当这种过渡期完成之后,行政组织的作用才转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企业的一般作用。
——资本积累机制运作的环境营造。企业新的资本积累机制运作,需要有合适的环境,这个环境主要是乡镇区域环境。因为在我国,乡镇作为最基层组织,它一头连着国家,一头连着企业;乡镇既代表国家行使职能,又要协调企业关系。而乡镇区域环境就是两者得以统一的结合点。营造区域环境包括:一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区域内各行各业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各产业社会化程度。这就为乡镇企业资本积累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其他条件。二是建立资本要素市场。由于农村地广人散,加之农民小农意识尚未消除,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资本要素的流动。而乡镇区域内外资本要素的快速、合理流动,是企业资本积累机制运作的基础。因此,加速区域内农业产业化,提高农副产品商品率,通过建立各种要素市场,促使和加速区域内外资本要素的流动,对企业资本积累意义极大。三是建立乡镇企业资本积累的区域运行体制。完善的乡镇企业资本积累区域运行体制包括:运转体系,这主要是由乡镇财政、金融、工商、税务、审计等职能部门组成的系统。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对企业积累过程进行职能管理;运行规范,即对区域内乡镇企业积累行为进行规范化的各种法规、政策和制度,使企业积累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运作监督,主要是指对于职能部门权力的行使,运作规范的贯彻,具体组织实施、检查、评价和督促的操作过程。
——资本积累机制的约束条件。一项资本积累从动机产生到外化为行为,有一系列的决策层次,每个层次都应有特定的约束关系。理顺这种约束关系,并按照各层次特点选择约束形式,是建构资本积累机制的基本要求。
在典型的股份制企业中,积累的决策层次有所有者个体(股东)、所有者集合体(股东大会及其常设机构董事会)、企业管理者(总经理)、企业职工这几个方面。在所有者个体那里,积累和消费的矛盾本质上是统一的。但所有者是以分散的个体存在,各个体限于自身的条件和地位,有可能会使动机倾向于直接收益而较少顾及到通过积累扩大的长远利益。因此,正确处理所有者的积累动机和消费动机关系,是这一层次约束的重点。作为所有者集合体,本身只能是个体所有者动机的传导者。因此其约束重点应是通过处理好集合体同个体之间的关系,防止前者取代后者成为积累的动机主体,通过完善其传导功能,更全面正确地反映和集中所有者个体的积累动机。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积累的组织者,其约束要求是在正确追求自身利益中履行组织管理职能,通过组织企业一般劳动者,按照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要求和市场需要选择有效的积累方式和途径,并通过集中统一的指挥、决策、组织和协调,将所有者的积累动机外化为积累行为。至于企业职工,他们有着自身的利益追求,由于其既不同于所有者,也不同于管理者,对利益追求不当会发生有悖于所有者要求的无限增大自身利益倾向,也会因此而使企业微观选择和决策偏离社会生产宏观选择和决策。因此,对企业职工的约束原则是使职工在符合宏观发展要求基础上,正确履行积累的具体操作职能,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取自身利益,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实现社会目标和所有者目标。
收稿日期:1999—04—22
(注:本文写作中参阅了苏州市乡镇工业局历年会计年报资料)
标签:资本积累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