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两种粮食安全政策的比较与权衡_粮食安全论文

中国两种粮食安全政策的比较与权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权衡论文,中国论文,粮食安全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我国粮食供给方式的争论一直在进行。一种观点认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决不能够依赖进口,应该完全自产自给,粮食进口至多只能作为不影响粮食安全的一种纯粹的贸易行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粮食就是一种商品,应该同等地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国家保护政策是无效的或低效率的,粮食大量进口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

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如果把这两种观点视为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为M[,1],第二种为M[,2],则判断这个问题就成为一个简单的博弈:即分析、比较这两种方案各有的效益与损益集合。如果M[,1]大于M[,2],则应该选择M[,1],如果M[,2]大于M[,1], 则应该选择M[,2]。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唯一具备这一博弈资格的是中央政府。设:

M[,1]=(PM[,1],LM[,1])M[,2]=(PM[,2],LM[,2])

PM[,1] 粮食自产自给效益; PM[,2] 粮食进口效益;

LM[,1] 粮食自产自给损益; LM[,2] 粮食进口损益;

M[,1]、M[,2]均为矩阵,PM[,1]、PM[,2]、LM[,1]、LM[,2]为列向量。

比较的基本单位是效益。那么什么是效益呢?损益肯定不是效益,但在有时,避免损益就是效益——一种特殊的效益。

一、自给方案M[,1]效益与损益集合分析

(一)PM[,1]效益集合构成

根据对我国农业的总结和国外经验,农业自产自给具有如下效益集合:

PM'[,1]=(R[,1],R[,2],R[,3],R[,4],R[,5])

R[,1]:粮食安全。 它可以完全避免国际粮食贸易波动带来的风险。由于粮食供给直接关系到人口与国家的生存,因此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应把粮食安全——即粮食的稳定与长期的供给作为基本国策,但是具体的政策则由于资源禀赋与环境的特殊性而有所不同。事实上即使在美国与欧盟国家,也没有因为拥有了很高的粮食安全而放弃对粮食安全的警惕。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很突出,其人均粮食消费量总是在安全警戒线附近波动,粮食安全不仅危及其人口生存与国家政局稳定,而且极大地影响着未来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500 美元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到800斤,刚超过最低的粮食安全线。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比较突出。首先,中国的经济与技术基础还比较落后,不能够为粮食生产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与经济支持。第二,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也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还在下降。另外,中国几乎每年都要发生水灾或旱灾,降低粮食产量。第三,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要求粮食供给至少与人口同步增长,否则,农民和城市失业者中就会出现挨饿现象。中国在60年代曾经有个挨饿的惨痛经历,那时中国不得不以3年的时间来恢复被破坏的经济。第四, 国际粮食贸易还不能够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从目前看,其贸易量最多只有5000万吨可以供给中国,并且,粮食贸易受国际政治的影响较大。因此,中国必须尽一切可能避免发生粮食危机。

粮食危机是指由粮食短缺而引起饥饿、又进一步引起社会动荡的现象。粮食安全所得到的效益就是指避免粮食危机。这种效益由于只有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可以将这种效益定义为影子效益。

依据经验分析,未来30年(2030年以前)中国粮食供给大致会发生以下几种情况:

(1)粮食供给正常,780斤<人均粮食<850斤; 粮食价格略为下跌,国家扶持粮食加工工业的发展。

(2)粮食一般短缺,750斤<人均粮食<850斤; 粮食价格略为上涨,社会无任何恐慌。

(3)粮食明显短缺,680斤<人均粮食<750斤;粮食价格上涨,社会出现恐慌,经济出现混乱,政府开始采取非常手段。

(4)粮食大量短缺,550斤<人均粮食<680斤;粮食价格暴涨, 政府实行粮食管制和救济,调整经济计划以大量进口粮食和增加下年度粮食产量,社会逐渐恢复稳定。

(5)粮食极度短缺,400斤<人均粮食<550斤; 农村大批饥民四出逃荒要饭,铁路、公路出现阻塞,犯罪激增,政府机关被冲击,国家被迫实行军事管制,几乎所有发展计划停止,国外敌对势力有趁火打劫迹象。但在一年或数年以后,国家重新稳定,痛定思痛,全盘调整经济政策。

(6)粮食安全崩溃,人均粮食<400斤;人口大量饿死,社会完全混乱,政治崩溃。

粮食安全影子效益计算:

X=750+U 750斤为设定的最低粮食安全产量

Y=X×P 当U>0

Y=X×P+U[γ] 当U<0

Y:粮食安全影子效益〔1〕;X:粮食产量;P:市场价格;U :粮食欠缺量或奢侈粮食量。γ:危机系数。γ>1, 政府将被迫进口更多的粮食以弥补短缺。当人均粮食产量<750斤时,粮食短缺越多, γ值越大。γ=F(750-X),γ是(750-X)的增函数。

除了(1)、(2)属正常以外,其余均属粮食危机。我们可以将人均粮食产量X<750斤定义为粮食基础发生动摇,或者粮食地震。因此,国家采取粮食保护政策得到的是(1)、(2),这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一种毫不惊人的巨大成就〔2〕。 但如果粮食安全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发生了粮食危机,那么这种灾难性后果就会不堪设想。粮食危机其后果应该如何比较与分析?目前,宏观经济学还未在技术上解决这个问题。当危机发生时,我们将在统计报表上看到国家的部分损失情况,如国民经济的下降速度,救济费用的增长等。

其它损失还必须加上在完全恢复前的时间机会损失和为了恢复而每年付出的费用。这样可以勉强地计算出粮食危机的全部损失,它就是粮食安全的实际效益Y。 如果我们能够得到这一数据和粮食危机的发生概率FCEF,就可以计算出每年粮食安全的影子收益FY,有公式:

FY=Y×FCEF

影子效益FY可以在宏观上加入统计中的农业效益计算。

R[,2]:粮食作为普通商品的稳定供给。它丰富粮食市场, 提供可供“享受”的或奢侈的粮食制品,它与粮食安全无关。在中国,可将超过人均700斤粮食安全线的粮食定义为“享受”型粮食, 它与一般商品无异,遵循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

R[,3]: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机会。我国粮食产量以8000亿斤计算,其价值至少在4000亿元以上,为约1.5 亿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R[,4]:增加农民收入。粮食生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40%, 在贫困地区更高,因此国家支持粮食生产还具有间接的扶贫效应。这种效果是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可以避免城乡收入的进一步扩大。

R[,5]:对通货膨胀的平抑。 在我国粮价常常是通货膨胀的诱因和标志。在粮价异常上升时,普通居民会陷入储粮→社会粮食需求增加→粮价上升→储粮的怪圈,带动其它价格的异常波动。中国的经验证明粮食生产与供给稳定可以消除人民对物价的恐慌。

R[,6]:增加农产品出口。粮食出口也可以增加外汇收入, 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R[,7]:对世界粮食安全贡献。 中国选择以自给为基础的粮食安全策略,将为世界再建一个粮食生产基地,增加世界粮食的供给能力。这对于人口压力越来越大的地球来讲,应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二)粮食自产自给的损益集合LM[,1]

LM'[,1]=(L[,1],L[,2],L[,3],L[,4])

L[,1]:政府对农业基本建设的财政支持。如果国家确定了以M[,1]为核心的粮食安全策略,那么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就必须由政府来投资。这将是一笔很大的费用。

L[,2]:政府对粮食价格的财政保护。为了实现粮食的目标产量, 政府必须对农产品价格进行保护,否则,农民将可能由于粮价不能补偿机会成本〔3〕或风险太大而歧视粮食生产,降低粮食产量。 中国政府每年用于粮食价格补贴的费用年年都在增加。若采用M[,2]策略, 政府这笔钱就可以转向其它“更有效益”的领域。

L[,3]:市场与贸易的扭曲。这是经济学家最关注的问题。 中国正在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地区都在加大市场机制的比重。但是,农业保护——这种逆市场机制的政府行为却在加强。一些反对者强调,农业保护为腐败提供了温床,并且它不一定会比市场机制更有效率。

L[,4]:潜在的产业机会损失。反对粮食保护的观点认为, 以自给策略安排的粮食播种面积太大,以至农民不能种植市场经济效益更好的经济作物。他们认为中国可以通过进口大量的粮食来满足国内粮食需求,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畜牧业等,再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大进大出的模式比自给模式更有效益、也更安全。这种观点是在感觉到若政府放弃对农业的保护后粮食产量可能下降以后提出的。它难以保证粮食安全。

L[,5]:国际粮食贸易的机会损失。表现为差价损失。 一些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市场粮价已超过国际市场价格(主要是指国际期货市场价格),因此,“种不如买”。

贸易损失计算方法:

FOLO=FOTR×(PRIN-PREX)

FOLO:粮食贸易机会损失值FOTR:在国际市场可购买的粮食

PRIN:国内粮食价格 PREX:到岸粮食价格

但目前的国际期货市场粮食价格和到岸价格都不是真正的成本价格,它是粮食生产成本、粮食出口补贴、粮食政策以及国际粮食贸易规则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以目前的国际市场的粮价水平来制定未来的粮食安全政策难免是“刻舟求剑”。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讲,不同的粮食进口量决定不同的粮食到岸价,如图1。

若中国粮食进口量由Q[,1]增加到Q[,2],则世界粮食价格将由P[,1]上升P[,2]。P[,2]可能高于国内市场价格。

二、粮食进口策略M[,2]的效益集合与损益集合

(一)效益集合PM[,2]

PM[,2]'=(I[,1],I[,2],I[,3],I[,4],I[,5])

I[,1]: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及因此产生的贸易地位。 这种观点认为,若中国以期货的方式购买粮食,该紧张的是产地的农场主和出口国。因为他们若采取禁运,所蒙受的经济损失将非常巨大,并且禁运也产生不了预期的效果。中国可以利用这种在贸易中的优势来取得外交上的效果。甚至有的人主张中国应该大量进口美国的粮食,以充分利用美国丰富的耕地资源,与美国的农场主建立紧密的贸易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缓和中美之间的紧张与敌对。

I[,2]:直接的贸易经济效果, 来自于传统的贸易中的比较经济利益。

I[,3]:对国内耕地资源配置的影响。 耕地将被用来种植市场经济效益更好的作物,农民也将和城市居民一样吃“商品粮”。

图1 国际粮食价格的无规则性

I[,4]:消除或减少国家财政的农业负担。 政府将把农业保护作为一个包袱抛弃掉,从而每年能够余下约数百亿元的支出,这笔钱可以用于工业和基础实施建设。

消除市场扭曲,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二)粮食进口损益集合LM'[,2]

LM[,2]'=(IL[,1],IL[,2],IL[,3],IL[,4],IL[,5])

IL[,1]:国家将花费大量外汇用于购买粮食。若以目前芝加哥期货市场小麦价格200美元/吨计算,进口1亿吨小麦将至少花费200 亿美元,还不包括运费。

IL[,2]:中国将承担粮食贸易的一般风险和政治风险。一般的风险是指,如果中国在国际市场大量购买粮食,粮食价格将会大幅度提高,那时,中国的粮食贸易政策将可能“骑虎难下”,预计的比较优势将全面丧失。并且,粮食如果被别国当作武器,中国的粮食安全将失去保障。持M[,2]观点的学者并不承认这种风险的存在。

IL[,3]:国内粮食生产专业大户将可能破产。首先是国内粮食生产将随着政府放弃对粮食的保护而下降,这种影响肯定将导致一些粮食生产专业户的破产。另外,以粮食生产为重要收入来源的大量低收入农户也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因为市场份额缩小。

IL[,4]:大量优质耕地被永久占用,粮食进口格局不可逆转。政府如放弃对粮食的保护,已经稀少的耕地可能会失去保护的依据,其中一部分将被永久占用。当比较利益有利于粮食生产时,已经没有耕地和熟练的农民可以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为粮食生产提供专业服务的产前部门,如育秧、种子供应等。那时,进口粮食——有可能危及粮食安全不可避免。中华民族将不得不永远依靠它国的粮食生产来保障粮食安全。

IL[,5]:将再建专用船队和港口。为了保证粮食运输与分配的顺利进行,中国将扩建其现有的船队和港口,另外,还必须改善边远落后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以保证较贫穷的农民也能够买到粮食。这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费用——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其他方式最后都将是M[,2]策略的总成本中的一部分。

国家将救济因粮食生产破产而不能保障温饱的农民。由于在粮食生产区有大量的农民是依靠粮食自产自给来保障必需的粮食,尽管这一部分可以不受价格的控制,但也离不开国家在客观上的支持,如大型水利设施等。如果国家选择M[,2]方案,那么, 相当一部分农户将失去粮食的自给能力,同时又没有新的就业机会,这部分农民需要国家救济。

三、两种安全策略的比较

比较是决策的一种基本方法。为了处理难以定量的影响变量,将比较分为可计算的经济指标的比较和粮食的社会、政治效应比较。

(一)经济指标的比较

贸易损失计算的基本模型:FOLO=FOTR×(PRIN-PREX)

(1)

1.进口量FOTR计算。进口量FOTR是对粮食安全量的补充。因为如果能够确定最低的国内粮食生产量,就算出FOTR,FOTR=FOAQ-GEPR ,FOAQ为粮食安全量,GEPR为国内粮食产量。

中国各级政府的农业投入行为基本上是由中央政府的投入诱导形成的,但农民的粮食投入行为还有自给的因素。假定粮食增长取决于上年的政府投入,就可以建立如下模型:

GRPR[,T]=C+βGESA[,T-1](2)

GRPR[,T]:当年粮食产量;GESA[,T-1]:上一年政府财政支农投入;C:截距,表示在政府投入为零时的粮食产量, 即国内最低粮食生产量。Y-C可以作为政府粮食进口的上限。利用EVIEWS软件计算结果如下:

GRPR[,T]=35718.87+23.77057GESA[,T-1]

(37.93559)(8.589487)

R[2]0.880639F-statistic73.77929

Durbin-Watson-Stat1.755772

根据模型计算,即使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为零,中国的粮食产量也会达到35718.87万吨, 这是中国粮食产量的下限, 粮食安全量与35718.87万吨之差就是粮食的最大必然进口量。

表1粮食安全产量与最大进口量

人口(亿人)国内最低粮食产量(万吨) 粮食安全需求量(万吨)

12 35718.8745000

13 35718.8748250

14 35718.8752500

15 35718.8755125

16 35718.8760000

人口(亿人)最大必然进口量(万吨)

12

9281.13

13 12531.13

14 16781.13

15 19406.13

16 24281.13

2.世界谷物价格预测。假设世界谷物价格为其贸易量的线型函数,则有模型:

PRIN[,T]=α+βFQIN[,T] (3)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年鉴数据,用OLS方法回归得到结果:

PRIN=57.48464+2.86×10[-5]FQIN

(4.5412026)(8.387622)

R[2] 0.909505

F-statistic 70.35220

Durbin-Watson-Stat

2.178963

即谷物进口量每增加500万吨,粮价上升14.3美元。 上升的基本原因在于粮食生产机会成本的推动。

3.国内粮食价格预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粮食价格一直以较快的速度上升。其原因在于:①中国粮食价格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长期被扭曲,因此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上升是正常的,但是恢复到一定程度就会稳定下来。②中国农业的小规模经营抬高了粮食价格的上限,这可能使得粮食价格的上涨期延长。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调整,这种力量会逐渐消失。③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将推动着粮食价格的上的升,这种力量已成为中国的较发达地区粮食生产出现危机的主要动因。

但由于中国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的劳动力费用可能是所有行业中最低的,这将有助于国内粮价长期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

到目前为止,粮食价格已连续上升了十多年了,原有的扭曲已基本上得到纠正。并且,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的涨幅将会降低。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能判断,在未来一、二十年国内粮食价格仍将上涨,但速度会降下来。考虑到如果政府放弃对粮食生产的保护,市场粮价上涨将主要由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来推动,因此如果以中国农民收入1980~1996年的平均约7 %的上涨速度来预测未来的国内粮食价格,就能够计算出未来中国粮食贸易的效益。

4.粮食安全策略M[,2]的贸易效果计算。表2表明,即使中国粮价以7%的速度持续增长20年(这种可能性很小), 中国也不可能取得粮食进口贸易优势。其原因就在于世界粮价会随着中国进口的扩大而上升,其上升速度将有可能高于国内的粮价上升速度。如果采纳M[,2]策略, 中国——作为稳定的粮食大量进口国将承担出口国的全部粮食补贴。并且,外交与政治的因素还将加速世界粮价的上涨。

表2 粮食安全策略M[,2]的贸易效果计算

年度进口量设定 国内价格预测 粮食到岸价格预测

(万吨) (美元/吨)

(美元/吨)

1997

1223138.8 241.5

2000

3000 170 292.3

2005

5000238.4 349.5

2010 10000334.9 492.5

2020 15000657.8 635.5

2030 20000 1294 778.5

年度国内价格贸易额 国际价格贸易额贸易损失

(亿美元) (亿美元)(亿美元)

1997 17

29.5

-12.57

2000 54

87.7-33.7

2005 119 174.8-55.8

2010

334.9 492.5

-157.6

2020

986.7 953.3 33.4

20302588

1557 1031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数据整理。

因此,大量进口粮食策略在经济与贸易上是危险的,不一定能获利。

(二)两种安全策略的社会、政治效益比较

表3两种粮食安全策略的社会、政治效益比较

自给方案M[,1]

粮食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还可以利用世界粮

粮食安全 食市场予以巩固.

其特征是双重保险:自给+贸易

政治效益 稳定的民族、国家、经济基础

社会效益 稳定国家与民族生存基础、增加农民收入,稳定

物价

投入与代价农民生产投入,政府财政支持,产业机会损失.

贸易方案M[,2]

粮食安全需要依赖国际粮食市场,并且这种依

粮食安全 赖将具有长期性.

其特征是单重保险:贸易

政治效益 加强国际交往合作.有利于加入WTO的谈

判.

社会效益 无

投入与代价粮食经济损失,支付巨额外汇,粮食安全降低,

部分农民破产.

粮食已超出了一般商品的涵义。因此,以一般的经济规律指导、计划粮食生产,必定会受到社会的抵制。中国不能无视布朗的警告。如果说我们可以对中国的粮食生产报以乐观的话,那是因为过去没有掉以轻心,我们利用了各种手段(包括行政命令)来保证了粮食生产,并且,中国政府已下决心在将来投入更多的、足够的资金来支持粮食生产。这使我们有信心相信“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如果我们放弃了在粮食生产上的努力,也就失去这一基础,布朗警告就完全会成为可能。

比较表明,中国每年会为粮食安全的M[,1] 方案付出越来越多的代价,但是别无选择。无论这一代价有多高,都不会高于以国际贸易方式来保证粮食安全M[,2]方案。

四、权衡

在世界粮食贸易的博弈中,出口国将最终获得胜利:既取得粮食安全和足够的经济效益〔4〕,达得到了一种几乎是永久的战略武器。 而进口国——应说是永久的粮食进口国并不能由此“扔掉”粮食负担,它将负担生产国粮食生产的一切机会成本、利润和补贴。

上述比较使我们完整地得出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由M[,1] 策略——即粮食自产自给来保障的结论。但这并不否定中国粮食进出口的作用。方法是中国的粮食安全与粮食国际贸易必须分离,进出口公司可以通过粮食贸易获得利润。有以下要求:

1.国家加强对粮食生产者利益的保护,保障每个粮食生产者能够得到社会平均收入。对粮食生产者利益的保护就是对农民粮食收入的保护。只要农民的粮食收入得到了保护,农民就会稳定地为国家生产达到粮食安全产量的粮食。政府应以此为基础制定粮食政策。粮食安全产量的生产决定财政支持的规模。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已达到5亿吨, 要再增加1亿吨,用模型(2)计算,财政支持的规模至少还要增加500亿元。

2.国家必须对为完成粮食安全量所必需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研进行有计划的长期投入,以有利于粮食单产的不断提高。这类投入只能由国家来完成。

3.国家必须加强对生产6亿吨粮食的耕地的保护。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但是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必然有大量的耕地被新的机场、道路、港口、厂矿、住宅占用。如果国家不对耕地进行有效的保护,耕地面积的下降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产量所必需的播种面积。

4.粮食国际贸易与国家粮食安全脱钩。在一般情况下,粮食进出口公司的业务只是一般的商务活动。只有在国内粮食生产遇到异常减产时,粮食进出口公司才被授权购买弥补粮食安全的粮食。

注释:

〔1 〕笔者在《中国农业:社会效应与社会价值核算》一文中提出农业社会价值概念,其内涵为农业经济价值、政治价值与生态价值之和。见《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第9期。

〔2〕美国、加拿大、法国、 澳大利亚等粮食生产大国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它的价值是历史性的,远远高于当前的经济指标。

〔3 〕笔者在《农业的交换地位与政策的三维空间》一文中得出结论:即使粮食产量不变,粮价也会随着农业机会成本的上升而持续上涨。见《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第2期。

〔4〕农业机会成本得到补偿或得到平均利润。

标签:;  ;  ;  ;  ;  ;  ;  

我国两种粮食安全政策的比较与权衡_粮食安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