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闻折柳,羌笛何须怨论文_黄钗

诗中闻折柳,羌笛何须怨论文_黄钗

—简述古代笛曲的古典文化内涵

黄 钗

山东大学(威海) 艺术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00

摘要:音乐是一种文化的衍生艺术形式。繁荣的文化会孕育出多彩的音乐,而竹笛音乐作为民族艺术,支撑其成型、进步、发展的理论基础、文化内涵是中国的传统古典文化。从历史文献记载的角度来说,中国笛的历史是所有文化形态中最古老的,作为很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乐器。所以学习中国古代竹笛音乐要从古典文化中的古代竹笛音乐去学习、摸索、研究,要了解中国音乐艺术所处的中国文化背景以及所使用的中国古典文化内涵。

关键词:音乐文化;古笛曲;《折杨柳》

前言

笛乐器从乐曲的创作模式到演奏,都与文学特别是诗词有着一衣带水的联系。从使用场所来说,笛箫等乐器最早在狩猎、祭祀等活动服务中产生,自汉乐府开始,笛参与到相和、鼓吹、横吹三种表演形式中。唐宋时期国家强盛、市民经济发达,瓦子勾栏的广泛出现,笛箫乐器越来越平民化、市民化。笛乐广泛地进入了文人的音乐文化生活,并且笛乐器的改进与笛曲的创作一直伴随着文学的发展。

竹笛流行的范围,我们可以从诗中看出,笛不仅流行于关内,也流行于关外。如刘禹锡的《杨柳枝词》有:“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山水词。”可见竹笛早已传遍塞外,成为人们寄托幽思的形式。只因塞外无竹,所以用芦管制的羌笛来吹。也有诗歌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古笛曲与文学

中国竹笛音乐作品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但古代笛谱多已失传,仅留 10 余首见于文献记载。战国时期竹笛音乐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由于时代较远,很多作品多已经失传。屈原高徒楚国才子宋玉所作《“笛”赋》是我国第一篇咏物赋、音乐赋、乐器赋。《“笛”赋》追溯“笛”之起源:“名高师旷,将为《阳春》《北鄙》《白雪》之曲。

时至汉晋,生产力提高,政局稳定,文化艺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竹笛音乐作曲家在创作、演奏上有了很大进步和热情。但是不管是技术问题还是战争灾祸等问题导致保存下来的曲目几乎没有,只能见于古典文献。其中流传甚广的有《武溪深》、《折杨柳》等作品。汉《乐府诗集》中记载“《武溪深》,马援南征之所作也···名曰《武溪深》。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 【汉】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四》第633页]。由此可见,武溪深是战争期间军队途中创作的,类似于现今的军旅歌曲。

到了唐朝,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各国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在这样一种文化互通、互利互荣的时期,竹笛音乐也迎来了其发展的繁荣期。有很多技艺精湛、流传甚广的竹笛作品。其中有《落梅花》、《梅花三弄》、《折柳》等,盛行情况可从当时文人诗赋中见一斑。高适诗云:“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李白诗云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李益《夜上手相城闻笛》的诗有“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足以证明笛子的艺术魅力。

二、曲中闻《折柳》

郭茂倩《乐府诗集》所收横吹曲《折杨柳》有汉横吹曲和梁鼓角横吹曲两种。汉横吹曲《折杨柳》是李延年根据张骞自西域带回的《摩诃兜勒》一曲所造的新声二十八解之一。后来成为笛曲的代表曲目之一,广为流传。在当时,竹笛流行广泛,当时许多著名的诗人,如王维﹑李白﹑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温庭筠﹑薛能等都为竹笛写过诗句,他们不仅文学功底深厚,且深谙音乐,能歌善舞,也可写词作曲奏乐等,有很高的音乐修养。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里就有“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其中的“折柳”二字正是指笛所奏之乐府古曲《折杨柳》。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中有“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而刘禹锡不仅翻新了《杨柳枝》曲,在任夔州刺史时,还将巴渝一带曲调优美﹑歌调低俗欠佳的《竹枝》曲改编翻新,并写了两组十一首新的《竹枝词》,音节和谐、词句优美、流传甚远。

三、羌笛何须怨

通过分析研究古笛曲《折杨柳》,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竹笛音乐发展的繁盛情况、且古代竹笛作品大多为文人创作、演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普遍流行的,文学内涵我们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竹笛作为文人阶级中的常见乐器,可以看出竹笛在文人这个阶级被创作、演奏的作品的水平之高。有表达自己抑郁不得志的忧思,触目伤情、感时伤怀的诗句,“剪雨裁烟一节秋,落梅杨柳曲中愁(《笛》)”。

二、常与离人思乡联系在一起。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刘禹锡《竹枝词》也有:“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等等,可见此曲早已家喻户晓。还有,“征客怀离绪,邻人思旧情,(刘孝标《咏笛》)”笛声凄清幽婉缠绵,开启了人的心扉,撩起了诗人故园昔日的眷眷情怀,拨动了多少游子羁思。

三、笛在军队中得到普遍欢迎,是军人表现军旅生活苦闷的抒发,诗人笔下的边塞之笛不仅赋予了鸿雁之羁旅思乡、杜宇“不如归去”之断肠与浮萍之役漂浮不定的愁绪。笛声悠远凄清、无限思念,使戍边将士得以安慰。王昌龄诗中“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七首》),闻笛思乡成为征人卒戍一种普遍的情感反应。从中我们也可以想见竹笛(横吹)在当时的流行情况。

四、是音乐家创作的歌咏大好河山、风俗地貌,因笛的流行范围较广,常常被世人用来吟诵田园风光之美,自由生活,“牧童避雨归来晚,一笛春风草满川”(陆游《杂感》),营造田园牧歌般的意境,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总结

古人以诗歌作为沟通天地的途径之一,“曲中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古代诗歌,诗者,歌之,吟之,颂之。古代诗词歌赋,说到底还是用音乐唱出来的,是一种文化的音乐形式。古代竹笛音乐聚集着中国古代诗人的内心情感和人生命运的寄托,世人传颂,源远流长,它们见证了朝代更迭、世事沧桑、喜乐悲伤。我们从古典文化去印证、研究古代竹笛音乐,感受到了文人墨客丰富细腻的情思,或者从竹笛艺术去感受古代文化的芬芳,体味到古典诗词的永恒和无限魅力。伴着玉笛暗飞之声,去短暂了解曾经的诗情悲壮、感受曾经的历史激昂。

参考文献

[1]祝洁.《笛曲的文学研究——以汉魏至唐宋笛曲为对象》 [J] 河北大学.2008

[2]王凤山.《漫谈唐代的音乐与诗歌》[M].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2002.2

[3]谈悠.《汉魏六朝鼓吹曲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9

论文作者:黄钗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诗中闻折柳,羌笛何须怨论文_黄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