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谈物理综合题的一般解题步骤及分析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秋硕[1](2021)在《基于波利亚解题思想下的高中三角函数解题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解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解题教学也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三角函数作为高中数学的重点知识模块,在高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在解三角函数问题时又往往存在困难。因此,本文将波利亚解题思想与三角函数解题相结合,探索出适用于三角函数问题的相关解题策略,对学生的三角函数解题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采取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以波利亚解题思想为基础,对高中三角函数部分的《课标》、教科书以及相关高考题目进行探析,结合高中生在解决三角函数问题时所产生的障碍,归纳整理出了十条波利亚解题思想下的三函数解题策略如下,理解题目阶段:1.梳理显性条件;2.引入辅助工具;3.挖掘隐性条件。拟定方案阶段:1.寻找问题联系;2.变换问题表征;3.回归问题本身。执行方案阶段:1.细化解题步骤;2.检查每一个步骤。回顾反思阶段:1.优化解题方式;2.建立解题模型。随后,笔者对该三角函数解题策略的实践意义进行研究,利用该解题策略解决三角函数部分的三类典型问题并建立相关的解题模型,让学生体会如何在解题时寻找思路。最后基于波利亚解题思想提出有关三角函数解题教学的八条建议如下,理解题目阶段:1.创设生活情景,激发解题兴趣;2.借助元认知监控,提升审题能力。拟定方案阶段:1.呈现同类问题,理清问题联系;2.活用三角公式,寻找解题思路。执行方案阶段:1.分析步骤意图,体会解题思想;2.规范书写步骤,提高纠错能力。回顾反思阶段:1.重视典型例题,建立解题程序;2.巧用变式教学,培养创新思维。随后基于以上教学建议设计了两节三角函数习题课的教学案例,对其实用性与可行性进行探索。本文不仅仅是波利亚解题思想的一种推广,也对学生的解题实践以及一线教师的解题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汪子怡[2](2021)在《中考数学发展性试题解题研究 ——以漳州市中考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首先对漳州市近十年中考数学发展性试题进行了分析,利用波利亚怎样解题的四阶段具体分析了部分试题的求解过程。通过分析学生期末考试答卷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并针对问卷情况进行访谈,对学生解决发展性试题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调查,再结合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旨在通过研究进而为教师的发展性试题教学提出合理的建议,有效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依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将发展性试题的解决过程分为理解题目、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回顾,这四个阶段,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研究结果,结合教师教学实际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2016年前,漳州市中考数学发展性试题涉及知识模块较为分散,在2017年全省统一命题之后,近四年来漳州市中考数学发展性试题考查情况较为稳定,主要考查的知识模块是函数,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为二次函数和根的判别式,填空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为反比例函数,解答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为二次函数。(2)学生对于发展性试题认知方面存在恐惧心理,存在直接放弃发展性试题的情况。基于怎样解题表调查学生解决发展性试题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真审题并理解题目的意思,执行方案阶段学生存在的问题就是解题思路和运算能力方面问题,学生缺乏检验回顾的意识,并且对于练习和考试中的错题不够重视,没有做到及时整理和归纳。(3)最后,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波利亚的解题四阶段,给出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教学建议:在理解题目环节要引导提取信息,培养理解能力、帮助调整认知,提高知识储备;在拟定方案环节,分类归纳题型,建立知识结构、教授解题策略,培养解题思想;在执行方案环节,进行显性教学,外化思维过程、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运算能力;在回顾环节,要重视检验答案,养成反思习惯、正确对待错题,及时进行复习。
吴琪燕[3](2021)在《基于波利亚解题理论的初中数学综合题学习现状研究》文中认为数学综合题作为初中阶段解题学习和解题教学的重难点,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考试中具有区分和选拔学生的功能。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由于数学综合题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的解题情况并不理想,因此,研究初中生数学综合题的学习现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波利亚解题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借助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初中生综合题的学习现状。首先,测试初中生数学综合题的解答情况,调查初中生综合题的学习现状;其次,根据测试卷和调查问卷的结果提出“怎样解初中数学综合题”表,并将该表应用到教学设计中;最后,针对调查结果提出教学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得到以下两个结论:(1)初中生对解答数学综合题的动机信念较强,但解题情况不理想。在综合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题意,但是大部分学生在拟定计划环节制定不出解题方案,实施计划环节不善于监控解答状态,回顾环节不进行解题反思。(2)使用“怎样解题表”的提示语,对解题过程进行表述有助于学生解题,但是对七年级学生的作用并不显着。鉴于初中生综合题的学习现状,本文提出“怎样解初中数学综合题”表,用此表设计出一个教学案例。并给出三条初中数学综合题教学建议:把握课标,研读教材,夯实基础;立足学情,合理构建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将波利亚解题理论融入教学中。希望这项研究能为一线教师综合题的教学提供参考,另外,将波利亚解题理论应用到初中数学综合题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波利亚解题理论的应用。
魏元珊[4](2021)在《初中数学综合题解题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综合题考察的知识跨度大、题目形式灵活多变,主要考察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综合题有助于学生深化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结构,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综合题是一类非常有价值的题目。但是,学生在解决综合题时会遇到多方面的障碍,教师对于综合题解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亟待提高。基于此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下:(1)学生在解决数学综合题时,出现哪些障碍?这些障碍都反映了学生哪些问题?(2)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出现的障碍,调整教学?(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利用波利亚“怎样解题”指导综合题的解题教学?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了解国外对于解题教学的研究,国内对于数学综合题的解题教学研究,同时对波利亚“怎样解题表”中的解题理念和解题步骤进行分析,以皮亚杰“建构主义观”以及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为理念指导,形成本文的理论基础。为了调查初中生在解决综合题时存在的障碍,笔者选择测试卷和访谈法对九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学生几何综合题解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笔者总结学生在解决几何综合题出现的障碍以及障碍成因,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同时设计教学方案,说明基于波利亚“怎样解题表”的综合题解题教学如何帮助学生突破综合题解题难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学生在解决几何型综合题时出现的障碍有:自我调控型障碍、问题表征型障碍、知识型障碍、策略型障碍、操作型障碍和回顾反思型障碍。(2)针对上述障碍,进行障碍成因分析。自我调控型障碍形成的原因:学生缺乏兴趣和信心;教师对于错题的消极态度。问题表征型障碍形成的原因:问题表征的方式新颖;学生遗忘相关知识。知识型障碍形成的原因:学生对于概念、性质和定理的本质掌握的不透彻;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启发式问题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重视学生解题习惯的培养。策略型障碍形成的原因:学生不会使用解题策略解题;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没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操作型障碍形成的原因:学生不注重解题规范;运算能力薄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在这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回顾反思型障碍形成的原因:学生缺少回顾反思的习惯。(3)根据学生在解决综合题时存在的障碍和障碍形成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自我调控障碍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差异,树立可行性目标,建立信心;正确看待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障碍。问题表征性障碍的教学策略:重视题干剖析,挖掘隐含条件;培养学生问题转化成符号语言的能力。知识性障碍的教学策略:注重概念、性质、定理的本质教学;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策略性障碍的教学策略:在数学“发现”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模型。操作性障碍的教学策略:规范学生解题步骤;加强学生计算能力。回顾与反思的教学策略:加强检验环节;注重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教学;注重变式教学。
黄建美[5](2020)在《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策略探讨》文中认为分析综合能力是物理高考要求的五大能力之一。在物理一轮复习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一直是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轮复习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黄金时间,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思维,也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本论文重点针对高三一轮复习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有效策略展开了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对高三一轮复习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有效策略进行研究。论文总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问题提出,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高中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文献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为解决相关问题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为了解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现状展开的系列调查。通过分析高二期末学生统考成绩和统计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到高三学生十分欠缺分析综合能力,分析近三年物理全国Ⅱ卷在分析综合能力方面考查的分值比例逐年增加。第四部分针对学生的能力现状提出的在一轮复习中分析综合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探讨。一轮复习中的四大主要课型是概念复习课,知识强化课,专题训练课和试卷评析课,分别对四类课堂特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不同课型中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策略。即概念复习课建立知识网络图,相似知识点比较分析;知识强化课培养物理情境分析,研究对象分析,状态分析,过程分析能力;专题训练课题型归纳,一题多变;试卷评析课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查找思维漏洞。第五部分对实施的教学策略进行实践效果分析。笔者以任教的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把高三期末第一次诊断和第二次诊断考试成绩和高二统考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纵向和年级同层次班级成绩对比,得出策略取得的成效性。第六部分给出本论文研究的结论、教学建议及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有待深入研讨的地方。
张欣艺[6](2020)在《基于数学运算素养提升的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研究 ——以高三第一轮复习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数学运算素养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而圆锥曲线解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良好载体.高中生对圆锥曲线综合题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圆锥曲线的综合题,本研究以高三第一轮复习为例,探讨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的策略,提升学生圆锥曲线解题能力,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本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问题:(1)调查高中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现状;(2)对全国I卷圆锥曲线近五年的高考试题进行整体分析,总结出基本题型与基本方法;(3)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探讨促进数学运算素养提升的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的策略;复习时提示学生审题从总结出的三类题型来思考,构建解题思路可以从这三类题型的基本方法思考;创造了简化条件法来教授复杂题目,有利于学生化繁为简,找到思路.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案例研究法.通过文献梳理了关于数学运算素养、圆锥曲线解题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教学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调查法,了解当前对圆锥曲线的解题教学现状.分析了全国I卷圆锥曲线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总结出三个基本题型及其基本解题方法:(1)“定义与标准方程”基本题型,解题的基本方法是应用三种不同类型圆锥曲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进行求解;(2)“几何量与几何性质”基本题型,基本解题方法是利用图形中的几何关系,列出关键的等式(不等式);(3)“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基本题型,解题基本方法是联立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再根据具体问题情境进一步求解.基于教学理论及调查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高三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的策略,并以高三第一轮复习为例给出教学案例:(1)激活旧知,明晰基本题型;(2)一题多法,加深基本方法;(3)简化题目,梳理解题思路;(4)变式训练,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判定题型的能力和解题灵活性;(5)关注反思,提升思维品质,积累解题经验,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王倩倩[7](2020)在《初中全等三角形题型分析及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面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全等三角形作为平面几何图形中的基础,其意义自然不言而喻.但全等三角形题型多样,学生难学.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这类问题,本研究着重探讨两个问题:1.全等三角形题型的选择、变式及其归类解析2.以全等三角形习题课为例的教学优化策略研究;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以及课堂观察法.通过阅读文献以及访谈教师,确定了好问题的四条标准:(1)包含基本题型;(2)可用基本方法解题;(3)习题解法不唯一;(4)可推广和一般化.此外,给出了一类变式题的编制方法,继续分析了安徽省近十年中考真题中涉及全等三角形部分,总结了三大题型、四种思路、六类方法,并且通过全等三角形习题课课例分析,提出了习题课的优化策略:(1)选好基本问题,聚焦基本方法(2)构建思维导图,帮助理清思路(3)编制变式习题,加强知识巩固(4)信息技术,辅助教学(5)精致练习,刻意训练(6)自主学习,合作探究(7)反思整合,完善图式
刘思琪[8](2020)在《基于综合难度模型的高考地理试题评价分析 ——以2013-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为例》文中指出高考不仅具有甄选人才的功能,也有立德树人、导向教学的功能。因此,对高考试题难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多数现有的难度量化方法仅能确定试题总体的难度,不能体现难度的成因。而综合难度模型不仅能在事前客观、准确的刻画数学试题难度的整体水平,更能反映出试题难度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利用综合难度模型不仅能计算某套试题的整体难度,还能得出这套题为什么比较难,对考生而言哪些方面是有难度的。为了标定并分析高考地理试题的绝对难度,本研究结合地理试题特点及现有研究成果对综合难度模型进行修正,构建符合地理试题特点的综合难度评价模型,并运用地理试题综合难度评价模型从知识含量、试题情境、信息呈现方式、设问要求、认知操作能力及推理能力六个难度因素出发,在题型和知识模块两个维度上对2013-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地理试题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从选择题来看,试题情境、信息呈现方式、认知操作能力三个因素对高考地理选择题难度影响较大,但不同年份三个因素的水平差异较为显着。知识含量、设问要求、推理能力三个因素对难度的影响相对较小且比较稳定。(2)从综合题来看,推理能力、试题情境、信息呈现方式以及认知操作能力四个因素对高考地理综合题难度影响较大,知识含量和设问要求对难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中推理能力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作为传统“双基”之一的知识含量则处于绝对劣势。(3)从自然地理试题来看,高考地理试题比较重视试题情境和信息呈现方式,其次是认知操作方式和推理能力,知识含量和设问要求的水平相对较低。(4)从人文地理试题来看,高考地理试题在试题情境方面最为突出,信息呈现方式和认知操作能力的水平也比较高,知识含量、设问要求及推理能力的所处的层次相对较低。(5)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试题来看,高考地理试题最注重认知操作能力,信息呈现方式、推理能力、试题情境次之,知识含量的水平最低。(6)从整体上来看,各难度因素水平在近七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地理试题中分布并不均衡,试题难度主要来源于试题情境、信息呈现方式、认知操作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四个因素,在试题情境和信息呈现方式上尤为突出,而知识含量和设问要求的在历年试题中的表现均不理想。基于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地理试题综合难度的特征,本研究得出了有关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启示:一是搭建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二是提高读图能力,培养区域视角;三是创设问题情境,重视问题解决;四是强化逻辑推理,发展综合思维。
林志文[9](2020)在《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以圆锥曲线的复习课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我能力的不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应运而生.而数学运算素养在数学核心素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也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学科价值.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教学中,数学运算素养没有得到相应的落实.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本研究采用课堂观察法和作业批改法.首先,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文献,将其中与数学运算素养有关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其内涵、培养策略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对圆锥曲线教学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明确自己研究的大方向和具体问题.其次,对数学运算素养在高中课堂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数学运算素养在高中课堂中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数学运算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1)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夯实学生运算基础;(2)理解数学运算对象,促进学生认识问题;(3)探究数学运算思路,培养学生灵活运算;(4)变式题组刻意练习,提高学生运算能力;(5)及时反思运算过程,优化学生运算思路.最后,运用数学运算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以圆锥曲线的复习课为例,设计了关于圆锥曲线第二轮复习的教学设计.
李小婉[10](2020)在《文理不分科视域下圆锥曲线的解题教学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国务院明确提出高考不分文理科的改革要求,这是近年来社会各界所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所以,在文理不分科视域下,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学生如何主动地学,是每位高中数学教师及学生都很关注的问题.由于解析几何的综合性比较强,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直观想象能力等都要求较高.圆锥曲线又是高中平面解析几何中的重要内容,而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一些知识点比较接近,导致学生学起来容易混淆.因此,本文将研究文理不分科视域下圆锥曲线的解题教学,总结相关知识点并给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解题教学设计.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正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理论基础,包括差异教学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次论述关于文理不分科、数学解题教学和圆锥曲线的研究现状.通过文献分析,结合当前高考的政策以及前人的研究,明确自己所要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第二部分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学习情况及文理科生的差异情况.结合问卷调查,再对教师进行个别访谈,得出文理科生关于圆锥曲线解题的整体差异主要在:(1)文科生的数学基础不如理科生;(2)文科生运算能力不如理科生;(3)文科生思维能力不如理科生.第三部分对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性质进行归纳,并给出圆锥曲线常见题型总结及相应例题,为解题教学做铺垫.第四部分对新、旧课标要求进行宏观跟微观的比较,得出新课标圆锥曲线部分要求更接近旧课标(文科)的要求.接着对新、旧高考试卷结构、分值、难度进行比较,本文以2018、2019年浙江卷跟上海卷为新高考,全国I卷文、理科为旧高考.发现圆锥曲线在新、旧高考试卷中占的分值比例都比较高,难度也较大,尤其是对运算能力要求极高.分别根据课标要求和高考试卷的比较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第五部分给出了椭圆焦点三角形问题、双曲线探究问题、抛物线焦点弦问题、圆锥曲线综合题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具体教学策略并以教学设计的形式予以展示.最后是对本论文内容的总结与展望,对本文进行回顾和反思,总结出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二、例谈物理综合题的一般解题步骤及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例谈物理综合题的一般解题步骤及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波利亚解题思想下的高中三角函数解题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课标》对三角函数部分的要求 |
(二)高考考纲对三角函数部分的要求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理论基础 |
(一)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 |
(二)波利亚的解题思想 |
二、波利亚解题思想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三角函数解题研究现状 |
(一)三角函数解题障碍研究 |
(二)三角函数解题模块研究 |
(三)三角函数解题策略研究 |
四、综述小结 |
第三章 波利亚解题思想在高中三角函数解题中的应用 |
一、波利亚的解题思想在高中三角函数解题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一)波利亚解题思想下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分析 |
(二)高中三角函数教材分析与考点解读 |
(三)三角函数的解题障碍分析 |
二、波利亚解题思想下的三角函数解题策略探究 |
(一)理解题目阶段 |
(二)拟定方案阶段 |
(三)执行方案阶段 |
(四)回顾反思阶段 |
第四章 运用三角函数解题策略解决三角函数典型问题 |
一、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与诱导公式类问题 |
(一)诱导公式的妙用类问题 |
(二)sinx+cosx,sinx-cosx,sinxcosx之间的关系类问题 |
二、三角函数图象和性质相关问题 |
(一)由三角函数图象求解析式问题 |
(二)由三角函数单调性求参数范围问题 |
三、三角恒等变换问题 |
(一)“角的变换”相关问题 |
(二)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交汇问题 |
第五章 波利亚解题思想下的三角函数解题教学 |
一、波利亚解题思想下的三角函数解题教学建议 |
(一)理解题目阶段 |
(二)拟定方案阶段 |
(三)执行方案阶段 |
(四)回顾反思阶段 |
二、波利亚解题思想下的三角函数习题课教学设计案例 |
(一)《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习题课》教学设计 |
(二)《三角恒等变换习题课》教学设计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中考数学发展性试题解题研究 ——以漳州市中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程标准中对数学课程性质的界定 |
1.1.2 发展性试题在中考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
1.1.3 解题策略在发展性试题解题中的重要性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4.1 数学中考 |
1.4.2 发展性试题 |
第2 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中考数学试题的研究综述 |
2.2 中考数学解题研究的研究综述 |
2.3 中考数学发展性试题的研究综述 |
2.4 研究述评与反思 |
2.5 理论基础 |
第3 章 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 研究方法 |
3.1.1 问卷调查法 |
3.1.2 访谈调查法 |
3.2 研究工具 |
3.2.1 学生调查问卷设计 |
3.2.2 学生访谈提纲设计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过程 |
第4 章 中考发展性试题现状分析 |
4.1 漳州市中考发展性试题模块、知识点分析 |
4.2 波利亚解题表下的发展性试题分析 |
第5 章 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学生期末考试答卷分析 |
5.1.1 发展性试题答卷分析 |
5.1.2 发展性试题解题方法分析 |
5.2 学生发展性试题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5.2.1 问卷调查信效度分析 |
5.2.2 学生在“理解题目”阶段的情况调查结果 |
5.2.3 学生在“拟定方案”阶段的情况调查结果 |
5.2.4 学生在“执行方案”阶段的情况调查结果 |
5.2.5 学生在“回顾”阶段的情况调查结果 |
5.3 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
5.4 教师课堂教学分析 |
第6 章 中考数学发展性试题的解题策略研究 |
6.1 理解题目环节 |
6.1.1 引导提取信息,培养理解能力 |
6.1.2 帮助调整认知,提高知识储备 |
6.2 拟定方案环节 |
6.2.1 分类归纳题型,建立知识结构 |
6.2.2 教授解题策略,培养解题思想 |
6.3 执行方案环节 |
6.3.1 进行显性教学,外化思维过程 |
6.3.2 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运算能力 |
6.4 回顾环节 |
6.4.1 重视检验答案,养成反思习惯 |
6.4.2 正确对待错题,及时进行复习 |
第7 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波利亚解题理论的初中数学综合题学习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与说明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搜集的途径 |
2.2 文献综述 |
2.2.1 数学综合题的研究现状 |
2.2.2 波利亚解题理论的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第3章 教材分析和理论基础 |
3.1 初中数学综合题教材分析 |
3.1.1 初中数学综合题的课程标准和要求 |
3.1.2 从教材习题到综合题试题的演变 |
3.1.3 初中数学综合题分类 |
3.1.4 小结 |
3.2 理论基础 |
3.2.1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介绍 |
3.2.2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心理学探析 |
3.2.3 波利亚解题思想探析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法 |
4.2.2 测验法 |
4.2.3 问卷调查法 |
4.3 研究对象的选取 |
4.4 研究工具的设计 |
4.4.1 测试卷设计 |
4.4.2 调查问卷设计 |
4.5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4.5.1 数据的收集 |
4.5.2 数据的整理 |
4.6 研究伦理 |
第5章 初中生综合题测查结果分析 |
5.1 测试卷测查分析 |
5.1.1 初中数学综合题解答情况描述性结果 |
5.1.2 初中数学综合题解答情况差异性分析 |
5.1.3 解题四个步骤的表述情况分析 |
5.1.4 波利亚解题理论对初中生数学综合题解答的影响分析 |
5.1.5 小结 |
5.2 问卷结果分析 |
5.2.1 学生对数学综合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
5.2.2 学生对解答数学综合题的影响因素认知分析 |
5.2.3 学生对数学综合题的学习方式分析 |
5.2.4 基于波利亚解题理论的四个步骤情况分析 |
5.2.5 小结 |
5.3 小结 |
第6章 基于波利亚解题理论的综合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建议 |
6.1 “怎样解初中数学综合题”表的提出 |
6.1.1 “怎样解初中数学综合题”表内容 |
6.1.2 “怎样解初中数学综合题”表内容 |
6.2“怎样解初中数学综合题”表的教学设计案例 |
6.3 初中数学综合题教学建议 |
6.3.1 把握课标,研读教材,夯实基础 |
6.3.2 立足学情,合理构建教学内容 |
6.3.3 潜移默化,将波利亚解题理论融入教学中 |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的反思 |
7.4 研究展望 |
7.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生综合题测试卷(无提示语) |
附录B 初中生综合题测试卷(有提示语) |
附录C 初中生数学综合题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初中数学综合题解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问题 |
1.4 国内外解题教学研究现状 |
1.4.1 国外数学解题研究现状 |
1.4.2 国内数学解题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波利亚“怎样解题表” |
2.2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
2.3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
第3章 初中生解决几何综合题的调查研究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工具 |
3.3 调查阶段 |
3.3.1 测试卷的设计与实施 |
3.3.2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3.4.1 测试卷的统计与分析 |
3.4.2 访谈调查 |
3.5 障碍类型和成因分析 |
3.5.1 问题表征型障碍和知识型障碍的成因分析 |
3.5.2 策略型障碍的成因分析 |
3.5.3 操作型障碍的成因分析 |
3.5.4 反思型障碍的成因分析 |
3.5.5 自我调控型障碍的成因分析 |
第4章 教学策略 |
4.1 针对自我调控型障碍的教学策略 |
4.1.1 尊重学生差异,树立可行性目标,建立信心 |
4.1.2 正确看待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
4.2 针对问题表征型障碍的教学策略 |
4.2.1 重视题干剖析,挖掘隐含条件 |
4.2.2 培养学生转化语言的能力 |
4.3 针对知识型障碍的教学策略 |
4.3.1 注重概念、性质、定理的本质教学 |
4.3.2 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 |
4.4 针对策略型障碍的教学策略 |
4.4.1 在数学“发现”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
4.4.2 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模型 |
4.5 针对操作型障碍的教学策略 |
4.5.1 规范学生解题步骤 |
4.5.2 加强学生计算能力 |
4.6 针对回顾与反思型障碍的教学策略 |
4.6.1 加强检验环节 |
4.6.2 注重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教学 |
4.6.3 注重变式教学 |
第5章 教学方案 |
5.1 解决陌生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案 |
5.2 解决知识跨度大的教学方案 |
5.2.1 基础计算,规范步骤 |
5.2.2 分类讨论,不重不漏 |
5.2.3 执果索因,拆解题目 |
5.3 解决问题之间紧密联系的教学方案 |
5.3.1 观察图形,大胆猜测 |
5.3.2 动态变化中的不变 |
5.3.3 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几何型综合题测试卷 |
附录B 学生访谈记录 |
致谢 |
(5)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概念界定 |
1.3.1 能力 |
1.3.2 分析能力 |
1.3.3 综合能力 |
1.3.4 分析综合能力 |
1.3.5 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等级划分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物理分析综合能力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 能力结构理论 |
3.高三学生物理分析综合能力现状调查 |
3.1 高二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
3.1.1 调查设计 |
3.1.2 调査实施与结果及其分析 |
3.2 高三学生问卷调查 |
3.2.1 调查对象 |
3.2.2 调查方法 |
3.2.3 调查问卷设计 |
3.2.4 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3.3 近三年物理全国卷分析 |
3.3.1 分析内容 |
3.3.2 分析结果 |
4.一轮复习中分析综合能力提升的策略探讨 |
4.1 概念复习课中分析综合能力提升策略 |
4.1.1 知识绘制网络图形成系统化 |
4.1.2 多用比较法类比相似知识点 |
4.2 知识强化课中分析综合能力提升策略 |
4.2.1 物理情境分析,培养建模能力 |
4.2.2 研究对象分析,善用整体法和隔离法 |
4.2.3 状态和过程分析,在画图中提升 |
4.3 专题训练课中分析综合能力提升策略 |
4.3.1 习题归纳,有效训练 |
4.3.2 一题多变,触类旁通 |
4.4 试卷评析课中分析综合能力提升策略 |
4.5 教学实践效果与分析 |
4.5.1 教学实践对象 |
4.5.2 教学实践结果对比分析 |
4.5.3 以一诊测试卷为例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进步情况分析 |
4.5.4 教学实践总结 |
5.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数学运算素养提升的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研究 ——以高三第一轮复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核心素养 |
2.1.1 数学核心素养 |
2.1.2 数学运算素养 |
2.2 相关理论 |
2.2.1 图式理论 |
2.2.2 变式教学理论与变易理论 |
2.2.3 简化条件法解题教学理论 |
2.2.4 元认知理论 |
2.3 研究综述 |
2.3.1 圆锥曲线高考题型探究与解题研究 |
2.3.2 圆锥曲线解题困难与障碍研究 |
2.3.3 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研究 |
2.3.4 高考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研究总结 |
第三章 高中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的现状调查 |
3.1 学生学习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 |
3.1.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 教师教学现状访谈调查与分析 |
3.2.1 访谈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2 访谈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调查研究的结论 |
第四章 近年高考圆锥曲线试题的整体分析 |
4.1 圆锥曲线试题总体分析 |
4.1.1 分值与题量分析 |
4.1.2 知识与能力分析 |
4.1.3 总体分析结果 |
4.2 圆锥曲线试题具体分析 |
4.2.1 定义与标准方程 |
4.2.2 几何量与几何性质 |
4.2.3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 |
4.2.4 具体分析结果 |
第五章 高中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的策略研究——以高三第一轮复习为例 |
5.1 教学策略研究 |
5.1.1 激活旧知,明晰基本题型 |
5.1.2 简化题目,梳理解题思路 |
5.1.3 一题多法,加深基本方法 |
5.1.4 变式训练,完善知识结构 |
5.1.5 关注反思,提升思维品质 |
5.2 教学案例研究 |
5.2.1 题型一:定义与标准方程 |
5.2.2 题型二:几何量与几何性质(第二课时) |
5.2.3 题型三: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高中圆锥曲线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初中全等三角形题型分析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学生在全等三角形解题中存在问题 |
1.1.2 教师在全等三角形题解题教学中存在问题 |
1.1.3 教材及教辅中全等三角形例习题中存在问题 |
1.1.4 小结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加强核心知识学习,突出基本问题考查 |
1.3.2 跳出题海战术,减负势在必行 |
1.3.3 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
1.3.4 增强教师的编题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1.3.5 为初中几何习题课教学提供方法借鉴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过程 |
1.4.4 研究局限性 |
1.5 论文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好问题”的评价标准 |
2.2 习题编制理论 |
2.2.1 螺旋变式课程设计理论 |
2.2.2 鲍建生综合难度理论 |
2.2.3 戴再平的习题编制理论 |
2.2.4 否定假设法理论 |
2.2.5 小结 |
2.3 解题与解题教学理论 |
2.3.1 简化条件法 |
2.3.2 波利亚解题理论 |
2.3.3 匈菲尔德解题理论 |
2.3.4 思维导图理论 |
2.3.5 小结 |
2.4 学习理论基础 |
2.4.1 元认识理论 |
2.4.2 建构主义理论 |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4.4 小结 |
2.5 教学理论基础 |
2.5.1 有效教学理论 |
2.5.2 变式教学理论 |
2.5.3 精致教学理论 |
2.5.4 小结 |
2.6 总结 |
3 当前初中全等三角形学习与教学现状 |
3.1 全等三角形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
3.1.1 问卷设计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2 全等三角形教学现状访谈 |
3.2.1 访谈设计 |
3.2.2 访谈对象 |
3.2.3 访谈结果及分析 |
3.3 全等三角形试题学生典型错误分析 |
4 全等三角形的题型选择、变式编制及归类释析 |
4.1 初中平面几何基本图形及解题基础 |
4.1.1 基本图形 |
4.1.2 解题基础 |
4.2 例习题的选择及评价标准 |
4.2.1 包含基本题型 |
4.2.2 可用基本方法解题 |
4.2.3 习题解法不唯一 |
4.2.4 可推广和一般化 |
4.3 全等三角形题型分析及解法分类 |
4.3.1 教材全等三角形单元练习的题型及解法分类 |
4.3.2 教辅及单元考试中全等三角形的题型、思路、方法分析 |
4.3.3 中考中全等三角形试题分析 |
4.4 全等三角形变式题编制案例研究 |
5 全等三角形教学案例研究 |
5.1 全等三角形习题课案例分析 |
5.1.1 课前教学内容及目标分析 |
5.1.2 课堂教学过程展现 |
5.1.3 课后教学评价 |
5.1.4 案例分析 |
5.2 小结 |
6 全等三角形习题课优化教学策略研究 |
6.1 选好基本问题,聚焦基本方法 |
6.2 构建思维导图,帮助理清思路 |
6.3 编制变式习题,加强知识巩固 |
6.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
6.5 精致练习,刻意训练 |
6.6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
6.7 整合反思,优化图式 |
7 研究成果及展望 |
7.1 研究成果 |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个人简历 |
(8)基于综合难度模型的高考地理试题评价分析 ——以2013-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我国高考地理试题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试题难度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小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高考地理试题综合难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
2.1 综合难度模型的概述 |
2.2 高考地理试题综合难度评价因素的确定及水平划分 |
2.2.1 知识含量 |
2.2.2 试题情境 |
2.2.3 信息呈现方式 |
2.2.4 设问要求 |
2.2.5 认知操作能力 |
2.2.6 推理能力 |
2.3 综合难度模型的修正 |
2.4 高考地理试题综合难度评价模型范例应用 |
2.4.1 选择题范例应用 |
2.4.2 主观题范例应用 |
3 高考地理试题综合难度评价模型的应用 |
3.1 基于不同题型高考地理试题综合难度评价分析 |
3.1.1 选择题综合难度评价分析 |
3.1.2 综合题综合难度评价分析 |
3.2 基于不同知识模块高考地理试题综合难度评价分析 |
3.2.1 自然地理试题综合难度评价分析 |
3.2.2 人文地理试题综合难度评价分析 |
3.2.3 区域可持续发展试题综合难度评价分析 |
4 高考地理试题综合难度特征 |
4.1 试题情境和信息呈现方式是试题的“第一难度” |
4.2 认知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是试题的“第二难度” |
4.3 知识含量和设问要求是试题的“第三难度” |
5 面向高考地理试题综合难度特征的教学启示 |
5.1 搭建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 |
5.2 提高读图能力,培养区域视角 |
5.3 创设问题情境,重视问题解决 |
5.4 强化逻辑推理,发展综合思维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以圆锥曲线的复习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过程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核心素养 |
2.2 数学运算素养 |
2.2.1 数学运算素养的内涵 |
2.2.2 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 |
2.3 圆锥曲线教学研究 |
2.4 学习与教学理论基础 |
2.4.1 变式教学 |
2.4.2 图式理论 |
2.4.3 好问题的标准 |
2.4.4 人本主义理论 |
第三章 高中数学运算素养教学现状研究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实施及结果分析 |
3.2.1 课堂观察的实施及分析 |
3.2.2 作业批改的实施及分析 |
3.2.3 总结 |
第四章 高中数学运算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
4.1 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夯实学生运算基础 |
4.2 理解数学运算对象,促进学生认识问题 |
4.3 探究数学运算思路,培养学生灵活运算 |
4.4 变式题组刻意练习,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
4.5 及时反思运算过程,优化学生运算思路 |
第五章 高中数学运算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
5.1 圆锥曲线解题研究 |
5.1.1 圆锥曲线解题关键 |
5.1.2 四大题型 |
5.1.3 五大方法 |
5.2 圆锥曲线第二轮复习教学设计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文理不分科视域下圆锥曲线的解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结构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差异教学理论 |
二、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文理不分科的研究 |
二、关于数学解题教学的研究 |
三、关于圆锥曲线的研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问卷的编制 |
四、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教师访谈 |
一、访谈目的 |
二、访谈对象 |
三、访谈提纲的编制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圆锥曲线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总结 |
第一节 圆锥曲线知识点总结 |
一、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性质 |
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性质 |
三、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性质 |
第二节 圆锥曲线常见题型总结 |
一、曲线与方程 |
二、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
三、圆锥曲线综合题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理不分科视域下圆锥曲线的课标高考比较 |
第一节 新、旧课标要求比较 |
一、宏观比较 |
二、微观比较 |
三、教学建议 |
第二节 新、旧高考试卷比较 |
一、试卷结构比较 |
二、综合难度比较 |
三、教学建议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理不分科视域下圆锥曲线的解题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椭圆焦点三角形问题的解题教学设计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目标 |
三、重点与难点 |
四、教学过程 |
五、教学反思 |
第二节 双曲线探究问题的解题教学设计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目标 |
三、重点与难点 |
四、教学过程 |
五、教学反思 |
第三节 抛物线焦点弦问题的解题教学设计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目标 |
三、重点与难点 |
四、教学过程 |
五、教学反思 |
第四节 圆锥曲线综合题的解题教学设计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目标 |
三、重点与难点 |
四、教学过程 |
五、教学反思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展望 |
附录1 圆锥曲线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圆锥曲线教师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例谈物理综合题的一般解题步骤及分析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波利亚解题思想下的高中三角函数解题策略研究[D]. 王秋硕.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2]中考数学发展性试题解题研究 ——以漳州市中考为例[D]. 汪子怡.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波利亚解题理论的初中数学综合题学习现状研究[D]. 吴琪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初中数学综合题解题教学研究[D]. 魏元珊.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策略探讨[D]. 黄建美. 西南大学, 2020(05)
- [6]基于数学运算素养提升的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研究 ——以高三第一轮复习为例[D]. 张欣艺.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7]初中全等三角形题型分析及教学研究[D]. 王倩倩.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基于综合难度模型的高考地理试题评价分析 ——以2013-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为例[D]. 刘思琪.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以圆锥曲线的复习课为例[D]. 林志文.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10]文理不分科视域下圆锥曲线的解题教学研究[D]. 李小婉.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