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使用地理公式,回归地理学原理_地理论文

慎用地理口诀,回归地理原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口诀论文,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地理学习中有大量规律性的知识需要记忆和理解,但地理口诀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相似的口诀会导致学生在解题时出现混淆;死记口诀导致学生解题时生搬硬套。如果真正理解了地理原理,解题时就能灵活运用,就能省去许多繁琐的思考,达到立竿见影、出奇制胜的效果。

      一、慎用地理口诀

      1.相似的口诀容易引起记忆混淆

      在等高线图中判断河流的流向的口诀是:“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在等温线图中判断洋流的流向时的口诀是:“洋流的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相同”。如此相似的口诀就会引起记忆混淆,运用时要特别注意。

      【例1】图1为四位同学分别绘制的某局部海域8月表面水温图(单位:℃)。读图,四位同学绘制的图中,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在学生作业反馈中有同学选了C③,和答案A①是不符的。选C的理由是“洋流流向和等温线方向相反,该海域的洋流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应该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在此,学生显然混淆了上面两个口诀。如果教师没有补充这些口诀,而是在分析等温线弯曲的原理的基础上,再强化学生通过画辅助图的方式(图2)探究原因:从左图中可以看出C<15℃<B=16℃<A=18℃,可以得出结论:该海域沿岸有寒流经过,水温比同纬度外海要低;而右图中的结论刚好相反,这样答案就很明朗了。

      

      2.没有理解口诀真正含义

      在等值线图中数值高低的判读口诀是:“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即某处等值线向低值方向凸出,则此处的数值(如气温、气压、降水等)较两侧地区偏高,反之某处等值线向高值方向凸出,则此处的数值较两侧地区偏低。

      【例2】读长江流域冬季某时段近地面等压面(单位:hpa)垂直剖面示意图(图3),回答受此天气系统影响,与长沙相比,南昌的天气特征

      A.冷且干 B.暖且干 C.冷且湿 D.暖且湿

      

      不少学生的答案是A,理由是:凸低为高,凸向高空的气压值显然比同高度的气压低,所以长沙和南昌之间就是高压,此时长沙吹东南风,南昌吹西北风,因此南昌比较冷且干。如此分析看似严谨,但“凸高为低”的含义根本没有理解。同样,如果教学时不是用口诀,而是画辅助图(图4),就可以得出结论B=960 hpa<C=A=1020 hpa,即长沙和南昌之间气压值偏低,为低压中心,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南昌此时段吹东南风,比较暖且湿;长沙吹西北风,比较冷且于,答案是D。

      

      3.只记住口诀不知含义

      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内数值的判读口诀:“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即闭合等值线数值若等于两条等值线中的大值,则其内侧数值大于大值;若数值等于两条等值线中的小值,则其内侧数值应小于小值。

      【例3】读我国某区域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图5),关于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气温小于4℃

      B.甲地气温大于4℃

      C.甲地海拔比乙地低

      D.甲、乙两地温差大于8℃

      解题时,学生质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怎么用啊?”此时,纯粹的记口诀就暴露了缺点。为了节省时间,教学中教师往往告知学生这类口诀,殊不知很多学生根本不会灵活运用。如果理解了等值线的递变规律的原理,如图6箭头①和②,①两条等值线之间看不出递变规律,所以这个箭头没用,那么②可以看出从外到内,数值是在递减的,也就是说甲处数值应该小于4℃,甲处比四周气温值小的原因可能是地势较高,所以答案选A。

      二、回归地理原理

      地理原理体现了一般性规律,反映最基本的地理特征,因此,存在一个演绎、挖掘的空间。比如“等值线”原理的策略可以分如下几步进行。

      1.分析原理,总结规律

      常见的等值线图有等高(深)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此外,还有等太阳辐射总量线图、河流封冻等日数线图、等潜水位线图、震线图、等地租线图、等温差线图等特殊的等值线图。在判读等值线图时要共同关注的关键原理性规律是:

      (1)等值线的延伸方向体现了制约因素的影响;

      (2)等值线的递变规律体现了主导因素的影响;

      (3)两条相邻等值线差值为零或者是等值距(除特别标注外);

      (4)等值线的疏密、弯曲、闭合等特殊状况隐含着地理原理和众多因子的综合作用。

      2.实例体验,问题感受

      【例4】对图(图7)中河流封冻等日数线甲和乙大小的判读如下:

      (1)与甲和乙相邻的等值线有两条,其中一条是140,一条是160。

      (2)根据原理:“两条相邻等值线差值为零或者是等值距”,那么甲、乙点满足与140相邻的数值是120、140或160,满足与160相邻的数值是140、160和180。

      (3)必须两者同时满足的数值是140或160。

      

      3.动手动脑,突破“瓶颈”

      【例5】描述下页图8地区的地形特征。

      等高线图判读的最大障碍是密密麻麻的线让人眼花缭乱,分不清等高线和河流、分不清邻近的等高线。因此,学生如何分辨各等高线是解题的关键,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在图中描画其中一条(如:1000米或500米)等高线,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等高线的特征。

      

      4.相关联系,感悟迁移

      等高线地形图反映了地形地势特征,而河流的流向及水系分布与地形地势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建立两者的联系是对地理原理的深化和感悟。

      【例6】图9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某省P县(图中面积最大者)城镇和水系分布示意图。P县境内最高海拔为1050米,最低海拔为24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描述P县的地形地势特征。

      

      两条河流R1和R2之间必然有分水岭,而支流与干流之间也有分水岭,R1、R2和其他河流之间也有分水岭,因此,可以在图中作出如图10所示的山脉和山脊,这是一种起伏的地表形态,表示西北、西部、南部和中部有大的分水岭。

      从图10中众多的分水岭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起伏较大,结合题干中的信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最高海拔为1050米,最低海拔为24米)可以得出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从图10中分水岭的分布可以看出,该县西、南部地势较高,东北部地势较低。

      

      地理口诀有时虽然能让学生迅速解答题目,但是有时也会遭遇错误,因此在地理教学时要“慎用地理口诀,回归地理原理”。教师在进行地理原理教学时,应该对众多“纷繁”的信息加以区分、甄别、排序和归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和完善地理思维,获得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标签:;  ;  

小心使用地理公式,回归地理学原理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