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资本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将要出版的《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与竞争—垄断资本理论研究》专著的提要。曾于今年1月在南开大学经济系双周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和征求意见。本文第一、二部分为该书导言的摘要,第三部分为该书正文的提纲和要点。
一、资本主义垄断问题研究的两条基本线索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实际经济的重大变化推动了对垄断问题的研究。研究是沿着西方学院派和马克思主义学派两个不同的路线平行发展的。
2.西方学院派经济学家对垄断问题的研究在二十世纪初已开始大量涌现。二十年代前学院派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新古典学派高度抽象的理论分析,和制度学派较为具体的实证考察。三十年代新古典经济理论出现了重大变化。一门专门研究垄断与竞争对市场和价格影响的新学科“产业组织理论”,作为西方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逐渐形成。战后产业组织经济学在北美和西欧得到迅速发展。新古典产业组织理论的主流派对垄断势力采取批判态度,主张加强实施反托拉斯法以限制大公司的市场势力。芝加哥—UCLA学派从六十年代开始崛起,严厉抨击主流派而为大公司辩护,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的管制政策。制度学派对垄断问题的研究从七十年代以来也有发展,它们对新古典产业组织理论进行批判,主张用更激进的经济改革来消除大公司的垄断势力。新古典主流派产业组织经济学家在上述两方面的夹击中竭力维护自己的理论阵地和政策立场。
3.和西方学院派对垄断问题的研究同时平行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垄断资本理论。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对垄断势力的产生只有某些预见和零星论述。进入二十世纪后垄断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研究的中心课题。希法亭、布哈林和列宁是马克思主义垄断资本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待垄断问题的出发点与学院派经济学不同,他们着重于分析垄断资本形成所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变化和经济、政治矛盾的加剧,并把它与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任务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垄断资本理论经过二、三十年代的相对停滞在战后西方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西方七十年代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的复兴推动了对垄断问题的深入研究,在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家中形成了一个垄断资本学派。现代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命题在马克思主义学者中似乎已成共识。但从八十年代开始形成了一个被称之为“原教旨主义”的派别,对传统的垄断资本理论发起了挑战。于是,在马克思主义学者内部也展开了一场围绕垄断资本问题的论战,这场论战还在继续。
4.对垄断问题研究的两条战线是平行发展的。学院派的产业组织经济学是独立于马克思主义的垄断资本理论而发展起来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马克思主义学派虽然有着更深刻的研究视角,但要发展垄断资本理论,不充分利用学院派的研究成果是不可能的。
二、研究垄断资本问题的若干基本理论原则
1.垄断与市场。垄断就其基本含义来说是指市场垄断。但对垄断的考察是否只应局限于单个市场是值得研究的。学院派新古典产业组织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从单个市场(即部门)出发研究垄断问题,把垄断势力界定为市场势力,并形成一种以分析部门内部企业关系为主线的“结构—行为—绩效”的研究框架。产业组织经济学的这种分析已经受到制度学派和激进学派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他们指出从二十年代以来不断发展的垂直兼并、混合兼并和日趋上升的总量集中率等等,早已使现代大公司成为跨部门多产品经营的混合联合大企业,它们的垄断势力早已超出单个市场而扩展到许多相关部门和更广阔的经济领域。因而,仅仅从单个市场的内部关系出发来研究垄断问题已经远远不够了。
这种批评是有道理的。垄断作为对自由竞争的阻碍同时涉及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企业关系,不把这两种关系的变化结合起来不能正确地理解垄断的特性。混合联合大公司的垄断势力早已不限于单个部门,也不只体现为对市场价格的操纵,而且表现在对成本的影响,对重要投入品和关键技术控制等等。仅仅把垄断势力界定为市场势力并仅仅分析部门内部的企业关系是完全不够的。应该是把部门内部的关系和部门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把市场领域中的行为和生产领域中的行为结合起来,把微观方面和宏观方面结合起来。
2.垄断与竞争。垄断和竞争往往被看作绝对对立的市场状态的两种极端。产业组织理论虽然认为市场结构通常介于纯粹垄断与纯粹竞争之间,但暗含的前提仍然是纯粹垄断与纯粹竞争状态的绝对互相排斥。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也认为垄断统治一旦形成便意味着一定部门甚至一定国家内部竞争的窒息。反对垄断资本命题的学者则推论,承认垄断统治就不能不同时承认竞争的削弱或竞争的消除。这些看法的共同点是把垄断和竞争绝对对立起来。
垄断和竞争虽有互相排斥的一面,但绝不是不相容和不能并存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和竞争都应从资本的本质理解。资本的目的既是利润最大化,资本与资本主义之间必然发生竞争;而竞争中体现的排它性,就是资本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垄断的根源。在资本主义发展较低阶段,资本在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竞争具有自由竞争的性质。垄断资本一旦形成虽然会阻碍和限制自由竞争,但却不会改变资本的竞争本性。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不是竞争的对立物。垄断的统治并不表明竞争的消失,只意味着垄断竞争的出现与发展。垄断竞争的特点及其后果正是垄断资本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垄断资本的形成甚至也没有消除自由竞争。任何把垄断与竞争或自由竞争截然对立起来,用一方的存在来否定另一方的存在都是不科学的。正确理解垄断与竞争或自由竞争的关系,是正确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前提。
3.垄断与效率。大公司和高集中部门通常具有的高额利润是来自垄断势力还是来自高效率?这是产业组织经济学中主流派与芝加哥—UCLA学派争论的焦点之一。主流派强调市场结构的决定作用,认为垄断的市场结构是损害效率的;芝加哥—UCLA学派则强调效率标准的决定意义,认为高度集中可能有助于提高效率而不必然排斥竞争。在马克思学派内部,对这个问题的争论表现为以下不同看法:曾经长期流行的观点认为竞争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垄断则导致腐败与停滞;近年来出现的新观点则认为垄断和竞争都是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力量,垄断并不与生产、技术的阻滞相联系。上述各种争论可以归结为一个集中的问题:垄断与竞争相比是促进效率和发展还是损害效率和发展?
其实,垄断对效率和发展的影响,无论在微观上还是在宏观上都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垄断既然以高额利润为目的,既然本身也是一种竞争形式,既然要以生产高度集中为基础,就可能促进变革,获取规模经济,加速资本积累,从而有助于提高效率和促进发展。另一方面,垄断既然能够操纵价格而保持高额利润,既然对自由竞争形成阻碍,既然可以享受技术的控制权,也可能削弱变革的动因,影响资源配置,加剧市场问题,导致效率低下和阻碍迅速发展。这两种影响可能同时并存,并和其他经济因素的作用交织在一起;但在不同部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两种影响的作用强度会有所不同,或者这种趋势占上风,或者那种趋势占上风。不能把垄断的作用片面比、绝对比,也不能把垄断的影响孤立起来。只有全面分析垄断资本的经济作用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条件,才能正确了解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4.垄断与经济规律。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会不会消除资本主义经济的某些固有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在讨论垄断问题时提出的问题。例如:垄断企业提高价格和利润是否可以不受制约?垄断价格的存在是否意味着价值规律的失效?垄断利润的存在是否表明利润率平均会化规律已不起作用?对这些问题可以听到完全不同的回答。有人认为垄断部门和企业经常获得垄断利润便说明社会已不能形成统一的平均利润率,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已不再起作用;有人认为高集中部门和大公司得到较高的利润只是经济发展不均衡时期的暂时现象,从长期看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仍然在起作用。这些不同看法反映了如何看待垄断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内在必然性的表现。只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还存在,它所具有的客观运动规律是不可能消失的。但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条件在不断变化,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形式和作用程度也会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某些新的规律性现象。从这种认识出发应该说,垄断资本的发展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但会使某些经济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变化。垄断条件下出现的某些新现象似乎同固有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不一致,但深入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终究不能超越客观经济规律的制约。这不是说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作用的新形式是无关紧要的。这些新现象和新变化必然要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经济矛盾、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这些正是我们要着力研究的。
正确理解上述几个根本问题,是我们科学研究垄断资本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
三、垄断资本理论的几个主要问题
1.生产集中的经济根源。生产趋向于集中在大企业手中是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工业革命开始的一系列技术变革和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必要性,是促进生产集中的基本力量。但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集中水平,并不能全部由技术因素和规模经济要求来说明。这涉及两个问题:技术进步是否总是趋向于要求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是否总是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大量研究对这两个问题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二十世纪以来的许多新技术是有利于生产的小规模化和分散化的。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取规模经济也不是无限的,超过最佳规模则会导致成本上升。战后大多数工业中早已出现不搞大工厂的倾向,生产集中主要借助于扩大多厂经营,公司集中与工厂集中日益脱节。追求规模经济和效率并不能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高度集中的充分理由,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动力机制。利润最大化和稳定化的经营目的促使大企业要形成一种对自身有利的市场结构,以控制价格和提高利润。垄断的动机是推动生产集中的基本经济动因。股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和资本主义信用机构的发展也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垄断资本形成的原因。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高度的生产集中只是产生垄断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它的原因。资本主义垄断的根源首先在于资本自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两个方面:剥削关系和竞争关系。资本在竞争关系中所具有的排它性,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展为独占性,成为垄断的根源。垄断的形成也是资本积累过程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只是到资本积累的较高阶段时才得以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资本积累过程包含着一个根本性矛盾:积累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利润量和提高利润率;但积累程度越高利润率下降的压力却越大。较高程度的积累大大提高了资本的有机构成,使产品实现问题尖锐化,加强了大企业经营和投资的不确定性。积累过程矛盾的加剧迫使大资本不得不限制自由竞争而走向垄断,以扼制利润率下降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积累目标。垄断资本的形成体现了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和经济制度的调整,并实现了一种阻碍利润率下降的经济功能。国家在战后作为商品与劳务的最大购受者,研究与发展费用的最大资助者,经营资金的重要提供者,专利和特许权的主要授予者和关税的唯一制订者,直接促进了垄断资本的发展。国家的反托拉斯政策对于在许多重要工业中助长了垄断势力的其他政府政策并没有引起强有力的抵销作用。
3.垄断势力的经济表现。垄断势力是资本主义大企业通过对经济的控制而获得高额利润的一种权力,是垄断资本特性的具体表现。垄断资本即是拥有垄断势力的资本形式。垄断势力的基础特征是控制。这种特征应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来理解,体现了资本特性的一种部分质变。垄断组织不能合法存在并不意味着垄断势力的消失。垄断势力首先存在于单个市场同时也存在于更广阔的经济领域。从单个市场的角度看,垄断势力体现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方面。垄断的市场结构有三个主要因素:一是高市场集中率;二是大公司巨大的市场份额;三是较高的部门进入壁垒。垄断的市场行为也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垄断企业的相互勾结;二是垄断企业对商品价格的操纵;三是垄断企业对外部竞争的限制。垄断的市场绩效集中表现为垄断企业和垄断部门的高额赢利。从更广阔的经济角度看,垄断势力还进一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大公司绝对规模的迅速扩大。巨大的企业规模是形成或扩大公司垄断势力的重要条件。其次是总体集中率不断提高,即几百家最大公司在制造业或整个工业中所占份额的稳步上升。总体集中程度上升通常是市场集中和垄断势力加强的一种反映。第三是混合联合大公司的迅速发展。巨型企业的跨部门多产品经营是加强垄断势力的重要源泉,它们通过“交叉资助”和“互惠交易”等手段,强化了对单个市场的控制,并把垄断势力扩大到相关部门和不相关部门。
4.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竞争成为资本竞争的主导形式。垄断竞争是以垄断资本为主体或为主要方面的竞争形式。垄断竞争首先为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已不具有自由竞争的性质,而表现为垄断大公司对非垄断小企业的排挤,掠夺和控制。其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进入壁垒限制和排挤中小企业;二是通过买方垄断掠夺非垄断部门中的小企业;三是通过转包形式把本部门或相关部门中的小企业纳入自身的控制之下。垄断竞争其次表现为垄断部门之间的竞争,有两类主要形式。一类是同一部门内部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部门内价格竞争仍然存在,但非价格竞争已上升到主要地位。非价格竞争和有效的垄断勾结定价相结合,把垄断企业间的竞争纳入较安全的轨道。另一类是不同部门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它们既可以在垄断部门本身展开,也可以在非垄断部门中展开。只要有利可图,一个部门的垄断企业也会向其他垄断部门渗透。垄断部门的进入壁垒并不能绝对阻止其他部门垄断大企业的资本入侵。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着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小企业和不少小企业占优势的非垄断部门。小企业仍然具有重要的经济作用。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自由竞争,但其重要性已退居次地位,并受到垄断资本不同程度的制约。
5.垄断价格与垄断利润。垄断价格是在垄断部门中通行的保证垄断企业获得垄断利润的产品价格。垄断价格应区分为两种范畴:作为市场价格的垄断价格是垄断市场价格,属于具体的价格范畴和经验范畴;作为垄断市场价格调节者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生产价格,属于抽象的价值范畴。只能从市场价格的角度而不能从市场价格调节者的角度来理解垄断价格是一个包括多种价格的价格体系。垄断企业收购小企业原料时的低价格不属于垄断价格范畴。垄断价格的基本特征:一是高价格;二是相对稳定;三是具有刚性。垄断价格虽然具有高于生产价格甚至价值的特征,但垄断价格的高度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市场条件的限制,最终要受到需求、供给和成本三种因素的制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自身的形式。它构成垄断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意义上的垄断利润,应是大企业凭借垄断地位所获得的特殊超额利润。广义的垄断利润则包括垄断企业所获得的全部利润,这便于从经验上对垄断利润进行考察。大量经验研究证明了垄断市场结构对企业和部门赢利状况的影响,证明了垄断利润的客观存在。大公司和高集中部门的高利润并不能从所谓高效率和规模经济上得到主要解释。垄断利润的基本来源有两方面:一是垄断企业内部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二是存在于垄断企业外部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企业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垄断利润的存在意味着垄断部门与非垄断部门在利润水平上差别的经常化。但这并不表明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已不起作用。由于垄断与竞争并存,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并存,在垄断部门之间和非垄断部门之间分别出现了利润率平均化的趋势。利润率的二重平均化是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
6.垄断势力的经济后果。垄断势力的经济后果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考察。垄断势力的微观后果主要指垄断对企业经济效率和技术革新的影响。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都表明这种影响是双重的,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两种影响往往互相交织。哪种影响占上风取决于企业、部门和国家的垄断程度。垄断程度越高则消极影响可能越强烈。应注意垄断程度的两种区别:在国内市场上要区别低度垄断的部门和企业与高度垄断的部门和企业;在世界市场上要区别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后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势力的宏观后果包括垄断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对社会资源使用的影响等等。垄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垄断对企业的微观影响一样也具有两重性。垄断的每一次重大发展会在一定时期促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因为它不仅扩大了积累的源泉,而且通过保证利润率上升而加强了积累的动机。垄断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资本主义的制度调整,适应于重大技术革命的需要并与之相结合,成为推动经济迅速增长的力量。垄断的发展由于逐渐加强了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最终又会阻碍经济的迅速增长,产生相对停滞的趋势。垄断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表现为垄断造成的价格机制变化使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权衡条件更为困难。大批垄断部门的价格较高和产量较低加剧了物价上涨的可能性和失业的严重性。价格机制的变化也是导致周期变形的一个重要因素。垄断对社会资源使用的影响,除了造成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之外,在于使资本积累日益具有资源浪费的性质。这种资源浪费根源于垄断所造成的社会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它既表现为社会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而造成的巨大浪费,也表现为社会资源由于不合理使用而造成的巨大浪费。
标签: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自由资本主义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价格垄断论文; 产业组织理论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经济学派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资本论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