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计算教学枯燥乏味的误区论文_谭美娟

走出计算教学枯燥乏味的误区论文_谭美娟

——对设计《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体会

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 谭美娟

【中图分类号】G430.1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62-02

实施课程改革之后,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本着关注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努力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但是,就概念、几何、代数、计算、概率与统计、解决问题等的教学现状而言,发展极不平衡,以优质课竞赛为例,如果以抽签确定课题,无论是学校或者是教师,都不希望抽到计算课,一旦非上不可,就自认为获奖的机率微乎其微而丧失获奖的信心。计算课就真的这样难上吗?答案是否定的。人们之所以认为计算课不容易上出特点、上出新意,其原因一是人们对计算教学的认识走进了计算课内容较少、简单,计算教学单调枯燥,其实质是不重视算理教学的误区;二是还不能正确地理解教材编写计算课的意图,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无关或相关甚少,走进了不能把计算教学与具体的教学情境密切联系,单纯为计算而计算而造成单调枯燥的误区。

下面以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为例,在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对走出“误区”,或许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现将研究中涉及几个主要问题提出来与同行商榷,尽管只是一孔之见,但愿能够以飨读者,如果能够抛砖引玉,实为我们研究的初衷。

一、创设情境,让求知的欲望产生在计算的过程中

课堂教学由“定型化”向“情境化”发展。“情境化”的教学需要教师去发现、去创造、去创设合适的情境,通过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有价值的情境应该是与学生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的,能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容易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的情境。因此在这次计算课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上课伊始,我们根据在全国广泛开展的“唱红歌”的活动,

出示多媒体课件为背景,在热烈的场面中插入激情洋溢的画外音:“这里,激情飞扬,这里,掌声雷动,这里,红歌入潮,一曲曲红歌飞出了山城儿女的心房,在赞美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歌唱人民幸福的生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都发出比较强烈的刺激信号,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需要用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的问题,体会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实际意义,二是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三是为后面的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提供实际背景。 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二、夯实基础,让新知产生于旧知的延伸过程中

学生学习数学,作为教学一是要注意发现生活的原型,把生活中鲜活的数学呈现给学生,让它们作为学习新知的前提。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小学生而言,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或者他们亲身经历的、可以直接触摸的事和物。二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数学是以原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通过对旧知调整和新知的内化,把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为了较好的体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教学紧接“唱红歌”的情境,把画面定格为两个画面,(一个是每行50人,共4行;一个是每个方阵200人,共三个方阵。)让学生经历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这样,不仅较好的表现地通过“50×4=200,200×3=600”复习,有效的夯实了“一个数乘整十整百的数,就是把这个数和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0”,为后面学习“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奠定了基础。而且定格的两个画面来自于唱红歌的情节,较好的体现了把旧知的复习纳入情境的创设之中,避免了片面追求创设情境的视觉效果,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教学行为,克服了因创设情境而可能给课堂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相得益彰,让解决问题给枯燥的计算润色

实施课改之后,“应用题”这三个字已经从教材上抹去了,而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但是,“解决问题”在教材的编排上很少自成单元,而更多的是把解决问题穿插在概念、几何初步、计算等内容的教学之中。以本次计算教学为例,我们认真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解决问题”需要运用计算方法及娴熟的计算能力,反之“计算”需要一个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研究计算的方法。它们相辅相成,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会让“解决问题”或者“计算”教学略显瑕疵。为了较好的体现这一点,我们在研究教学时注意了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课件:三套书,每套218元,后改“218”为“280”),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计算:218×3(复习旧知);,280×3(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让学习计算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二是在学生完成“218×3=654(元)”之后,揭示“单价×数量=总价”,把基本的数量关系纳入到计算的教学之中。

四、 探究学习,让计算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服务

实施课程改革之后,人们在批评传统教学过分沉溺于注重学生的机械记忆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提倡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前者适合学生这之前与之相关的的基础知识比较匮乏或者缺乏一定的生活原型为支撑,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全新的教学内容;反之,探究性学习比较适合后继性的学习内容,而这点正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零乘任何数都得0、、以及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基础上,学习一个因数的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属于后继性的学习内容。以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主要学习方式。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个支持下,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凸现:

1.通过50×4=200;200×3=600的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方法,使之能够将“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就是将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0”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一个因数的末尾有0笔算乘法。

2.以“买3套书,每套书21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为情境,复习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的方法,然后改“218”为“280”引出“280×3”,以比较“218×3”与“280×3 ”的不同点为话题,前者因数的末尾不是0,后者因数的末尾是0,象这种因数的末尾有0的算式,还可以怎样计算呢?这一问题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给学生创造了“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这时就感悟到“280×3”除了运用“把一位数与多位数相乘,就是把一位数与多位数的每一位分别相乘”这种计算方法外,还有新的计算方法。为学生下面探究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方法提供了铺垫。

3.虽然有前面的铺垫,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告诉他们,笔算“ 280×3”,与“218×3”,竖式的写法为和计算方法都是一样的:即“3”对齐280的个位0,用“3”去乘“280”的每一位,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书写从

280 X 3

————————……算法一

840

过渡到 280 X 3

——————……算法二

840

并明白为什么,教学基于这点从三个角度作了这样的处理:以坚持学生的独立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让学生用竖式独立计算“ 280×3”,其结果是没有或者极少用算法二,二是给学生一个时空,要求学生用另外的方法计算。如果仍然没有算法二,教学转身回望:刚才同学们在计算“50×4=200和” 200×3=600”时已经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就是把一位数同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同学能用这种方法来计算“280×3”吗?谁来说说可以怎样计算?待学生基本说出“先用28乘3然后在积84的后面添一个0”之后,教学本着关注学生,面向全体,让同桌相互说,使之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这种算法。也于这一过程中较好的体现了“独立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4.虽然解决了怎样算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够正确的书写,教学在肯定学生的学习的同时提出,如果用这种方法计算,竖式该怎样书写呢?请同学先自写一写,然后把你的写法在小组内交流,直至产生第二种算法,并让一名学生将探究的学习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五、讲述算理,让探究的成果上升为理解

紧紧承接前面的教学,在学生板书的同时,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算法二提出了反对,教师抓住这难得认知冲突,让反对的同学说出自己的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1.相同数位对齐,“3”应该对齐“0”而不应该对着:“8”。

2.为什么要在3乘28的积84后面添一个0?

3.乘0这一步为什么可以省略不算?

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提出问题,那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主体,关注学生学习的最好说明。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让板书的学生给予一个一个地回答:因为我是先算的“28×3 ”,所以“3”要对齐8;因为“28”表示的是“28个十”,积“84”表示的是“84个十”,所以要在积的末尾添一个“0”。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乘3这一步可以省略不算。

至此,学生在情境产生兴趣,在旧知的延伸学习新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探究新的计算方法,在研究方法的过程中掌握算理,在动态生成下归纳。师生共同总结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先与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

六、夯实练习,让学生的学习真实有效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通过练习理解算法,解决问题,促进课堂教学向真实有效发展。

1、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我们在学生刚刚理解第二种算法的时候了以下练习:(课件复制)420x7 260x3 2300x4,并让学生当交警,教师当驾驶员,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可以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轻松地解决了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简便竖式对位的问题。

2、注重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巩固练习阶段,为了避免单纯的计算,我们创设了欣赏广告并解决广告中的数学问题。(1200×8,550×8,703×8)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去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把计算和解决问题融为一体,并通过对比703×8与前面两个乘法算式的区别,弄清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不同之处。

3.设计开放题,发散思维。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安排了( )×( )=2400

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填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总之,计算是重要的,同时也是困难的,计算教学的改革是艰辛的,同时也是有益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计算教学,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论文作者:谭美娟

论文发表刊物:《科教新时代》2014年3月总第2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7

标签:;  ;  ;  ;  ;  ;  ;  ;  

走出计算教学枯燥乏味的误区论文_谭美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