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吸毒的心理因素与家庭教育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青少年论文,心理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目的
自本世纪70年代起,毒品问题开始泛滥并日趋恶化,目前已成严重危害人类的一个社会公害。因此,应该了解吸毒的原因,寻找抵制毒品的办法。
国内外资料均显示,吸毒者中以青少年为主,尤其是城镇青少年。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探讨青少年吸毒的心理因素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为家长教育子女、预防青少年吸毒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青少年吸毒的心理原因与不良的家庭教育有关;改进家庭教育有助于预防青少年吸毒。
二、对象和方法
(一)吸食海洛因的病例组的调查对象为1995年3月至1997年4月贵州省安宁医院戒毒一病房接受戒毒治疗的400 名吸食海洛因成瘾的青少年及其父母。对照组调查样本为在相同时期内,在贵阳市按1∶1配对方法,选择在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等人口学特征与病例组相似的、无吸食海洛因历史的400名青少年及其父母。
(二)问卷、观察和访谈。
三、一般资料
(一)病例组人口学特征
年龄(岁) ≤12 ≤15 ≤18 ≤22
%
1.5 2046
32.5
文化程度 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6 1.5
62.5 15.51
性别 男 女
% 46 24
(二)对海洛因的认识
1、对照组
对照组青少年及其父母对海洛因只有“海洛因是毒品、吸食海洛因有害健康”等一般的肤浅的认识。
2、病例组
病例组青少年在吸毒前都有亲友邻里因吸食海洛因或成为病夫,或死亡,或破产,或受公安机关制裁,或几经努力仍未摆脱海洛因的束缚——耳闻目染,这400 例吸食海洛因的青少年在染指海洛因之前就知道吸食海洛因会上瘾、难戒、违法和既伤身体又耗钱财等。
3.吸食海洛因的心理因素
两组比较,病例组对海洛因的认识更深刻、更具体、更全面、更直观。可以说,病例组青少年吸食海洛因,实属明知故犯。他们为什么要吸食海洛因呢?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明知故犯地吸食海洛因,起因于下列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表现 人数 %
不分是非的好奇 12631.5
追求感官刺激、及时寻乐 92 23
以吸食海洛因体现优越
42 10.5
品行问题及反社会人格倾向
60 15
依赖性太强 36
9
对海洛因的毒性认识不足 24
6
焦虑抑郁
12
3
怨天尤人8
2
追根溯源,我们发现病例组青少年吸食海洛因的心理因素与他们所接受的不良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吸食海洛因的心理因素与不良家庭教育
(一)不分是非的好奇
问青少年:能尝试海洛因吗?
回答: 不能尝试可偶尔尝试可以尝试
病例组(%)0 53 47
对照组(%)
86 12 2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最富于好奇心,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好奇心的青少年能获得经验与心理的成长。但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孩子们既可能因尝试和接触利于其发展的新鲜事物而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和良好品行,也可能因尝试和接触不利于其发展的新鲜事物而获得消极的经验和不良品行。两种好奇、两种尝试、两种结果的关键在于:在尝试一个新鲜事物前,应该有一个是非判断。
因此,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做父母的不仅要爱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更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指导和培养孩子在面对一个新鲜事物时首先要自问:我能尝试吗?并非是新鲜事物都应该尝试。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三点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是非观:
1、放任有余、指导不足。父母文化水平低,生活原则不强, 在他们看来,管好孩子的吃穿,就算完成了父母的职责,对于孩子的言行,则可以少闻不问、放任自流。
2、父母言行不一。 做父母的不懂得和不遵守“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虽然天天向孩子唠叨要好好做人,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这不该那不该等,而自己则无生活原则、无是非观、无自我约束与自我克制,或终日沉醉于舞厅牌桌、吃吃喝喝,或痴迷于婚外情、淫秽音像和卖淫嫖娼。言行不一、自相矛盾的“虚伪言教”常使子女认定:既然父母可以玩火,我便可以点灯。
3、混乱的是非观。做父母的市侩气重。 他们的是非观就象变色龙一样,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的。父母混乱的是非观会使孩子误解:世上本来并没有是与非,父母教育我们的谁是谁非,不过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编造的动听的谎言。
没有是非观的孩子,面对一个新鲜事物时,只有尝试的冲动而没有理性的思索;当他们面对海洛因神秘药效的诱惑时,追新猎奇的冲动自然也就掩盖了理性的克制。
既然新鲜事物并不总是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应该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孩子:有的新鲜事物能尝试,有的则不能尝试。
(二)追求感官刺激,及时寻乐
问青少年:吸海洛因很舒服,但要伤害身体,你愿尝试吗?
回答及时寻乐适可而止绝不尝试
病例组 23% 77% 0%
对照组 0%
14%86%
问父母:您怎样看待有害健康的享乐?
回答 及时寻乐适可而止绝不尝试
病例组 62% 46%14%
对照组 13% 31%56%
问父母:孩子尝试有害健康的享乐时,您的态度是:
回答 随他去
劝阻 绝不禁止
病例组36% 46% 18%
对照组 8% 25% 67%
病例组的父母,及时寻乐的人生态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些追求感官刺激、及时寻乐的父母有两个共性:一是大多无社会责任感、无远大抱负、视野狭窄、生活空间狭小、生活内容单调。他们恣意放纵、沉溺于声色,不如此便感到度日如年、空虚难熬;二是不注重个人修养,不知道“提高修养能使平凡生活常新”这一道理,因此,他们总是过多或完全借助于不断变换花样的感官刺激而不是靠提高个人修养(培养生活情趣、培养审美感等)来不断在生活中获得愉快的、新奇的体验。这些父母虽然大多本身并不吸食海洛因,但他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促成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人生短暂、应该及时寻乐。
在访谈之前,这些父母常把子女吸食海洛因归因于社会环境而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负的责任,这些父母甚至会争辩:“我并未叫子女去吸食海洛因!”访谈后,部分父母终于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了孩子及时寻乐的人生观,而这种人生观是孩子们最后沾染海洛因的一个心理基础。
在“追求感官刺激、及时寻乐”人生观的指导下,病例组的部分青少年对吃、喝、嫖、赌无所不会,有的还无所不精。在接触海洛因之前,他们大有黔驴技穷之感,接触海洛因之后,他们发现又找到了一个充分享受感官刺激的广阔天地,并为之欣喜若狂。及时寻乐,刻意追求感官刺激的动机把他们带入毒品的沼泽,吸食海洛因获得的精神快感使他们越陷越深,最终不能自拔。
问:吸食海洛因的人只能活几年,你不怕短命吗?
答:“吸食海洛因的快感是常人难以想像的,因此,我宁可快快乐乐地只活几年,也不愿意无滋无味地熬几十年。”
面对扭曲的心灵、面对枯瘦的孩子,我们不禁要告诫那些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及时寻乐的父母:你们可能不会直接残害自己的孩子,但却可能以你们的言行影响子女,腐蚀孩子的心灵,最后毁掉孩子的灵与肉。
(三)以吸食海洛因体现优越
问青少年:你认为优秀的人是:
回答: 有钱的会交际 有学识勇敢
病例组
55% 21% 8% 16%
对照组
36% 19%27% 18%
问青少年:吸食海洛因的人是:
回答: 有派头 会享受敢做敢为
很傻
病例组36%
30%28%
6%
对照组 2%6%12% 80%
问父母:您认为体现人的优越性的标志是:
回答:收入知识权力品行
病例组49% 11% 31% 9%
对照组34% 24% 30%12%
在人群中,条件优越者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享有某些优先权或地位,因而会有优越感;相反,条件较差者便会受到冷落、排挤和轻视,因而便有了自卑感。因此,克服自卑、追求优越便成了人们的习惯性动机。克服自卑、追求优越的生活方式或手段多种多样,有的于社会于人于己都有利,有的则相反。
人与人的差异,除了表现在经济收入上外,还体现在文化水平、思想修养、生活情趣等诸方面。生活虽然离不开钱,但钱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和唯一目的。在今天,许多人把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作为区分人之优劣的唯一标准而忽略其他,实在是眼界狭窄、自寻烦恼。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自然就派生出许许多多扭曲乃至荒唐的行为。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父母更多地是以经济收入作为划分人的标准;他们自己为收入的多少而自卑或狂妄。他们的言行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使孩子的心灵过早的染上一层铜臭。
吸食海洛因不仅违法而且要耗费钱财,所以诸如违法犯罪、爱慕虚荣、追求气派的青少年群体中,把吸食海洛因视为能体现优越的手段;在这些群体中,许多人吸食海洛因,就是为了在他人的眼中获得一份地位与优越。
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吸毒者聚在一起时,最爱攀比的就是吸毒的胆量、吸毒的毒资、每日每次的吸毒量、吸毒所耗费的钱财以及搞钱搞毒品的本领,而且每一个人在攀比中都是大加水份。
吸毒的初衷是追求优越,而结果则相反。这种自我毁灭的行为说明,孩子们没有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秉承到一种用以克服自卑追求优越的积极的思想生活方式。对此,做父母的应该深思!应该修正一下教育子女的方法!低收入家庭是大多数,面对这种困境,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呢?中学语文课本里《一碗阳春面》中的故事在这里可以给人启迪:一位寡妇带着两个儿子,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每年除夕,一家三口都到一家面馆用仅有的钱买一碗面,你一口我一口地吃,欢度除夕,其乐融融。他们的处境、互爱和乐观向上感动了店主。每年除夕夜,不论多晚,店主一定要等这一家三口到来吃完这一碗面后才关门。有几年这一家三口没来度除夕,店主仍等待直到天明。几年后的除夕夜,两位事业有成的儿子陪着年过花甲的母亲又来到这家面馆,虽然很富有,但一家三口仍只买一碗面共度除夕。很清楚,他们一家多年的奋斗和今天的成功都得益于一碗面的处境和一碗面中所包含的勇气、互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四)品行问题或反社会人格倾向
问青少年:国家规定每一个人都不能吸毒,你愿意接受这一社会约束吗?
回答:必须接受可以接受没必要接受
病例组59% 26% 15%
对照组92% 8%
0
问父母:孩子应该接受每一项社会约束吗?
回答:
必须接受可以接受没必要接受
病例组 62%32% 8%
对照组 80%16% 4%
在400例吸毒者中,有60 人在吸毒前就有品行问题或反社会人格倾向:做事胆大妄为、不顾后果、好与人争斗好支配人、看问题主观乃至偏执,对社会怀有敌意。这60人在吸毒前都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记录:如经常无故旷课、旷工、破坏公共财物、偷摸扒窃、聚众赌博、打架斗殴、过早有性活动、欺侮弱小同伴。有品行问题或反社会人格倾向的人,把吸毒当成发泄内心不满或与社会约束针锋相对的一种手段。
品行问题或反社会人格倾向主要源于家庭教育。观察这60名孩子的家庭发现,他们的家庭及其教育有四个特点:
1.家庭自然结构破坏,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家庭破坏包括父母双亡、父母离异、父母分居、父母再婚等。这些孩子或失去母爱、或失去家庭的温暖、或受继父继母的虐待、或流落街头,由此,在幼小的心灵里,缺少的是爱和对社会规范的认同,更多的是敌意和不满。
2、家庭长期不和,父母往往为一些非原则小事吵闹不休, 甚至动手打架,而小孩常成为出气筒。这样,孩子心里会产生厌恶及违抗,感到在家中无安全感,讨厌这个家庭,甚至会仇视父母、仇视社会。
3、家长品行不良,如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生活散漫、 偷盗赌博等。家长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品行。
4、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1)溺爱、娇惯、迁就、无是非观和无原则性;(2)简单粗暴,非打即骂;(3)误导和放纵,不仅允许甚至指导子女做违反社会规范乃至法律的事。
(五)依赖性太强
问青少年:别人诱迫你吸毒时,你会回答:
回答:不 我考虑一下我只吸这一次
病例组 8%
80% 12%
对照组 84% 16%
0
问父母:您是否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回答:
很注意有时注意未注意
病例组 5%
37%58%
对照组 13% 56%31%
青少年吸毒成群体性。其表现有二种:一是在群体中,如果有一个或几个成员吸毒,那么,吸毒这种行为最终会波及整个群体;二是与吸毒群体接触的人,最终也会被卷入其中。形成群体性的原因有二方面:一是吸毒成员向未吸毒成员施加同伴压力。同伴压力往往从“善意”劝说开始,继之反复鼓动,或冷嘲热讽,甚至以绝交相威胁。二是未吸毒成员面对这种压力时,不会说或不敢说“不”。在同伴压力下,最容易就范的,往往是其个性品质中依赖性太强的人。
缺乏自立自信、依赖性太强的人总是过低评估自己,认为自己无能、有缺陷,对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意见缺乏信心,喜欢顺从和依赖别人,对别人的无礼不敢发火。当别人劝诱乃至强迫吸毒时,他们会因避免被拒绝和抛弃而吸毒。
案例一:一20岁女性,自幼缺乏主见,凡事由别人替其决断,独处时有强烈的孤独无助感受,喜欢顺从和刻意迎合别人,总害怕被别人拒绝和抛弃。一年前认识一吸毒男友,因害怕被抛弃,相识仅一周便在对方的诱迫下开始吸食海洛因。十个月前,开始从事色情业,卖淫所得,先供男友吸毒。
在400名吸毒青少年中,依赖性强者有36名,占9%。观察其家庭教育,不当之处有:
1、父母对子女的能力不放心,事事包办代替; 过分担心子女的安危,处处设防;不相信子女的判断力,凡事都为子女决策
2、当子女表现出自立能力时,不会及时鼓励。
孩子的发展,总是从依赖父母走向自立。从预防子女吸毒看,做父母的应该做到:(1)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2)对孩子交朋结友一定要指导,最好是远离吸毒群体,以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3 )教导孩子在面临同伴压力时,会说“不”。
(六)对海洛因的毒性认识不足
在400例吸毒者中,因对海洛因的毒性认识不足而吸毒者有24人, 占总体的6%,认识的肤浅体现在:
1、对海洛因的成瘾性认识不足
以为只有天天吸食海洛因的人才容易上瘾,而偶尔或短期内吸食海洛因的人不容易上瘾。基于这种认识,自认为聪明者在吸毒之初都坚持并也能做到间断吸毒,并为自己找到一种既能享受海洛因而又不会上瘾的方法沾沾自喜。殊不知,只须吸食一次,海洛因强烈的致依赖性就会使半数吸食者对其产生依依不舍的心理依赖;强烈的快感和消除痛苦的神力使初尝其魅力的人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呼喊:再尝一次。而只要把内心的渴求转化为行动,吸食海洛因就会从偶尔到经常到每天,吸食量由小到大,当有一天想终止饮鸩止渴时,才发现已身陷毒泽、欲罢不能。
案例二:“我们这一伙人三年前开始尝试海洛因,其他人太笨、太贪,很快就上了瘾。我一直坚持间断吸食海洛因,吃‘跳跳药’。直到一年半前,我对海洛因都是可吸可不吸,还没有被海洛因套住,同伴们都夸我聪明。一年前,我开始感到每天都在心瘾与克制之间挣扎,而且日益感到力不从心。半年前,我终于上了大瘾。现在,不靠戒毒药不行了。”
2、对海洛因的精神损害性认识不足
只注意到海洛因对身体的伤害,没有认识到海洛因对精神的损害。例如,有的青少年吸毒上瘾就是因为过分相信自己的意志力和不知道海洛因会摧残人的意志力。这些人认为,他人吸毒上瘾是自制力差、不能适可而止,或不能忍受戒断反应的痛苦所致。凭着自己的自制力,吸食一段时间再终止是不会有问题的。殊不知,海洛因会损害人的意志力,可以说,除了疯狂觅食海洛因的意志力病态增强外,其他方面的意志力都会土崩瓦解。
(七)怨天尤人
怨天尤人是一种人格缺陷。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时,这种人格缺陷者总是从外部寻找原因。因此,他们不是用务实的态度和积极有效的手段去战胜挫折而是怨天尤人。持续存在的挫折和无济于事的怨天尤人使他们心烦意乱、身心疲乏,甚至失眠或恶梦。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他们吸食海洛因以求短暂的解脱。吸毒时,海洛因的致松驰、致宁静和致欣快作用使他们感到远离挫折、怡然自得,并由此而对海洛因爱不释手。海洛因药效消失后,挫折和烦恼又复出,已有的经验和人格特征又使他们不加思索地再次吸食海洛因——如此反复,直至上瘾。
案例三:“我的男友认识另一女孩后提出与我分手。对此,我深感痛不欲生,抱怨命苦。我哀求男友,甚至去哀求那位‘第三者’。我整天不思茶饭,以泪洗面,逢人便诉说自己的不幸——所有这些都无济于事。两个月前,经人劝后我吸了几口海洛因,我惊奇地发现,不仅内心的痛苦烟消云散,还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我也说不清的快感。从那一次起,我就迷上海洛因。”
孩子的成长,从蹒跚学步开始,总会遭遇挫折与失误。究其原因,不外是主、客观条件所致。观察因“怨天尤人”而吸毒的青少年的家庭及其教育,可以看到一个突出的特点:在孩子们遭遇挫折与失误时,出于不正确的爱,出于为了安抚孩子,做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寻找、推诿于外部的原因,而丝毫不会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不足。一次次的安抚成功,一次次地渡过困境,就在父母自鸣得意的同时,孩子养成了怨天尤人的人格缺陷,这种人格缺陷也就成了孩子们日后克服挫折与失误的心理障碍。
(八)焦虑抑郁
有焦虑抑郁倾向的人往往志向远大,但没有实现远大志向的策略与手段。他们不懈地在内心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但却因为难达到目的而产生焦虑、抑郁,认为自己无能。吸食海洛因可以改善焦虑抑郁情绪,自我感觉良好。
案例四:一2年级大学生,自幼抱负远大,也很努力。 无奈才智平淡、策略呆板,虽有成功,但与抱负相差甚远。多年来,只有沉浸在成功的幻想中时才有一点自慰,其余时间都深感失落和压抑。平时爱借酒消愁。四个月前,经人劝诱偶吸海洛因后感到心境极佳,自我评价特好,从此对海洛因情有独钟。虽经一再努力克制,二月前还是吸毒上瘾,至今已难自拔。
五、建议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青少年吸毒都有明显的心理原因,这些心理原因与不良的家庭教育有关。因此,为教育好子女、预防青少年吸毒,我们特向家长们建议:
1、注意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为孩子提供一个互爱、守纪、 温暖和向上的家庭环境。
2、在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时,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是非观。
3、注重理想教育,注重美育。
4、决不要培养孩子注重吃、喝、玩、乐的生活态度。
5、教育孩子应踏实、好学、向上,决不能好慕虚荣。
6、及早发现并纠正孩子的不良品行。
7、不能让孩子与吸毒者为伍。
8、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9、帮助孩子认识毒品的危害性。
10、及早纠正孩子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