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社会基础研究_社会保险论文

有关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社会基础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改革论文,失业保险论文,基础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搞清吉林省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社会基础状况,最近我们深入长春自行车厂、客车厂、第一毛纺织厂、第二针织厂、电影机械厂、长春无线电厂等七家不同效益类型的企业进行调查,召开了有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参加的12个座谈会,并对1128名职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24份,回收率91%。全部调查数据用计算机进行交叉汇总、频率分布和平均值统计,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项研究报告,力求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吉林省部分企业职工的生活状况、择业倾向、生活来源、对社会保险的了解程度和承受社会风险的实际能力,科学地量化失业保险制度赖以建立的社会基础状况,为党政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思路。

一、经济承受能力有高有低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质,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因此企业和职工的经济承受能力,是改革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在被调查的不同企业中,由于企业效益不同,职工的富裕程度不同,经济承受能力也不同。目前停产半停产企业的职工人均月收入88.25元, 这些企业的职工要求每月的救济金最低限额是111 元(低于全省城镇职工平均生活水平),要求保险期限18个月,能够承担工资总额2%的投保额度。 效益好企业职工月均收入172元,如果这类企业发生停产,职工希望每月救济105元(反而低于停产半停产企业),希望有16个月的保险期,投保额可占工资总额的6%。

从企业领导者的主观愿望上看,效益差的企业,普遍希望参加社会保险,保费缴纳比率按有关规定执行,对此没有不同意见。而效益好的企业,大多数领导者担心他们缴纳的保险费,会被那些穷企业沾光,遭至“杀富济贫”的命运,因而对征缴保险金表现消极、观望。这就是说,有能力缴纳社会保险金的企业,不情愿缴纳社会保险基金;而没有能力缴纳社会保险金的企业,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被拒之于“社会安全网”之外,形成了效益不同企业的投保能力与保险需要程度的巨大落差,构成严重困扰保险制度改革的保金收缴难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

吉林省企业和职工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反映在两大方面:一是对社会风险的心理准备不足,二是对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认可程度较低,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心理承受能力对企业职工的投保行为的影响作用,有时甚至会超过经济承受能力。

⒈对失业的可能性估计不足

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但同时也是风险经济,市场经济中的任何企业都有在竞争中倒闭破产的可能性。所以任何企业的职工都应有失业的心理准备,但据我们的调查结果,目前职工的失业意识普遍淡漠。在三种效益不同企业的1024名职工中,有55%的人认为本人所在企业没有破产可能性,本人不存在失业问题。只有35%的人认为本人所在企业有可能破产并且持这种看法的人,多半是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

正因为失业意识普遍较弱,因而职工对失业后的出路问题,不能引起足够重视,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在千人问卷调查中,对是否经常考虑失业的出路问题,48.8%的职工回答“经常考虑”,26.2%的人回答:“偶而考虑”,21.4%的人回答:“从未考虑”。

⒉对政府和企业的高依赖性与对风险的低承受力同时存在

我省过去一直实行国家保险,社会风险的发生频率也比较低,造成了部分职工对国家和企业的高依赖性和对社会风险的低承受能力。在千人问卷中,对于遭遇社会风险时怎么办,有68.0%的人回答“依靠组织解决”,只有32.0%的人回答“依靠自己解决”。在不同的职工中,依恋程度亦不同,普通职工中72.0%、干部中67.0%、技术人员中60.0%的人依靠组织安排工作。由于企业效益不同,职工的依赖程度也有不同。

调查结果表明,停产半停产企业中的职工对国家和企业的依赖性普遍高于效益企业好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中的普通职工中80.6%、干部中78.4%、技术人员中75%的人需要组织安排工作。而效益好的企业中的普通职工、干部和技术人员中依赖组织的比例,分别比停产半停产企业低8.0、19.6和28.6个百分点。当然, 效益好企业职工的依赖程度也比较高。

三、对失业保险水平的要求基本一致

职工对失业保险水平的要求是确定失业保险待遇和一系列失业保险政策的重要依据。失业保险水平包括投保水平和待遇水平两个方面。据统计,1994年吉林省城镇职工家庭人均月生活费支出为174.7元, 如果以最低收入户生活费每月人均80元(不到全省平均生活支出的50%)为最低标准,按平均每一就业职工承担1.73人计算,若保持职工及其家属的最低生活水平不变,发给失业职工的最低救济标准应该是每月138.4元。而现在吉林省最高失业救济标准是70元(职工本人),按上述就业职工负担人数计算,人均每月救济金只有40.46元, 只达到最低标准的29.2%。显然,这难以保障职工的最低生活需要。

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是社会保险的目的。随着全省经济的发展,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无论是效益好的企业,还是停产半停产企业,都有了一定提高,效益好企业提高的幅度更大些。

在此次部分企业调查中,由于企业效益不同,职工经济上承受保险费的水平也大相径庭(见表一)

表一 不同企业职工自愿投保水平比较

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效益好企业职工投保额

投保额占工资总额%占工资总额%

普通职工干部 技术人员普通职工 干部 技术人员

失业 1

2

2

7

6

4

养老 3

2

1 11

11 5

医疗 3

5

1 10

2

5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职工保险金缴纳能力与企业效益成正相关,企业效益好,职工的缴纳能力就高,反之,缴纳能力就低,二者相差2 —4倍。这种情况还表明,职工参加社会保险是量力而行的, 职工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高,承担社会保险金的能力就高。另据统计,在待遇水平上,无论企业效益如何,也无论职工收入高低,各类职工几乎一致要求每人每月110元左右的救济标准。 这说明不同企业职工的最低生活需求水平是基本一致的。

四、就业难度与择业倾向大不相同

失业保险除了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之外,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促进重新就业。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和职工自身条件的差异,不同企业职工和同一企业的不同职工,重新就业难度都有不同(见表二)。

表二职工重新就业难度比较

调查还使我们发现,人们重新择业的主要方向是国有企业中的固定工。有67.7%的普通职工、69.9%的干部和57.1%的技术人员希望到国有企业工作。第二位选择的是私营企业,普通职工中有15.3%、干部有中14.4%、技术人员中有22.4%的人,希望到私营企业工作。人们最不愿选择的是集体企业,选择集体企业重新就业的职工,只占职工总人数的3.4%。

五、失业职工生活费的来源问题值得重视

在国家和企业财力有限,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停发工资的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生活费来源问题,很值得党政部门重视。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这类职工生活费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有8.9%的人来自原有积蓄;⑵有59.8 %的人依靠向亲朋借债维持生活,其中普通职工中的57.7%、干部中的66.7%、技术人员中的60.0%的靠借债生活;⑶有25.2%的职工靠家庭其他成员的收入维持生活,其中普通职工中的26.9%、干部中的19.6%、技术人员中的25.0%依靠家庭其他成员的收入生活;⑷有5.7% 的职工依靠其它来源生活。这就是说,企业停发工资后。85%的职工主要是靠借债和家庭其他成员的收入维持生活。因此帮助职工解决家庭问题,提高家庭的保障功能十分必要。

六、对社会保险虽然很需要,但并不很了解

长期以来,劳动就业和保险是联在一起的,只要有了就业,就有了保险。造成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普遍较差,虽然大多数职工知道社会保险很重要,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参加,但他们对社会保险的知识,几乎是一无所知,甚至一些保险受益者连什么是社会保险都不知道。我们要在这样一种人们不知道社会保险为何物的社会环境中,开展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⒈职工对社会保险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千人问卷中,72.5%的职工认为社会保险很重要,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应参加;22.8%的人认为比较重要,参加社会保险应因人而异,不必强求全都参加;4.7%的人认为社会保险不太重要,可有可无。

由于企业效益不同,职工危机感和风险意识不同,对社会保险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也有不同。停产半停产企业中,有75.6%的人认为很重要,而效益好的企业中只有62.5%的人认为很重要。从性别差异上看,男职工对社会保险重要性的认识程度,高于女职工8个百分点。

⒉职工对社会保险内容了解不够

吉林省是全省少数几个率先进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省份之一,已有几年的历史,但由于对社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社会保险的重视程度不够,了解社会保险的人至今还不很多。在此次调查中,回答“很了解”社会保险的职工占16.8%;“有所闻”的职工是大多数,占67.1%;根本不知道社会保险的职工,占16.1%,两头小,中间大,“有所闻”和“不知道”的加起来占83.2%。

七、企业效益不同,对传统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态度也不同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不同企业职工,对传统的实行了几十年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所持的态度有很大差别(见表三)。

表三 不同企业职工对终身保险制度的态度

停产半停产企业 % 效益好企业%

普通职工 干部 技术员 普通职工干部技术员

赞成 96.696.1

100 89.4 86.3 70.4

不赞成3.4 3.90

10.6 13.7 29.6

从表上可以看出,在停产半停产企业中,97%以上的职工赞成终身保险制度继续下去,反映了这部分职工对社会风险的担心和要求有保障地生活的愿望。而在效益好的企业中,普通职工和干部中只有不到90%的人赞成终身保险,技术人员中近30%的人不赞成终身保险。

人们对社会保险改革的态度,还表现在参加社会保险的目的上面。有17.7%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目的,是“尽社会责任”,33.7%的人是为了解决年老、疾病、失业后的生活问题,有48.6%左右的人参加社会保险兼有以上两种动机。目的上的不一致表明了态度的差别。

标签:;  ;  ;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社会基础研究_社会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