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规划体系中体现智慧城市建设需求论文_王立

在城市规划体系中体现智慧城市建设需求论文_王立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进展,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当下,探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体系的结合方式,用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对智慧城市落地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规划体系中智慧城市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影响;发展

引言

随着城市化发展速的不断加快,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再加之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城市发展受到阻碍。基于此,城市建设管理人员,就必须要不断地更新自身城市发展理念,将智慧城市概念纳入到城市整体规划建设过程中去,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1智慧城市发展概述

结合智慧城市在当前社会中的发展运行,其在当前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最早提出至今已有十年时间,面临着当前各个城市发展运行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重点做好致力于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也就显得极为必要。智慧城市作为现阶段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其需要着眼于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居民等多个层面进行探究,确保城市未来发展运行更为流畅,在能源节约、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交通舒畅、宜居优化等多个角度实现改进,建设新型城市。智慧城市在当前的发展运用表现出了较为典型的特点,有别于传统城市运行模式,能够发挥的优势和作用也是多个方面的,其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智慧城市能够更好适应于城市居民的需求变化,有效改进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及时感知城市居民的新需求,如此也就能够做出最为及时准确的反应,对于城市周围环境进行有效调整和改变,促使其能够体现出更强的实际效益,作用价值相对比较突出;其次,对于智慧城市的有效运行,其还综合运用了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等进行融合,实现了城市运行中新的交织网,对于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增强数据信息应用价值具备较强作用,在相关科学技术设备的应用方面也实现了较为理想的创新突破,更好实现对于整个城市的监控以及管理协调;最后,对于智慧城市的有效运行,其还能够在协调性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作用价值,这种协调性主要就是指相应城市各个政府部门以及企业能够实现较为理想的沟通合作,如此也就能够较好促使城市系统的运行更为高效,打破传统城市运行存在的相互隔阂,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调整,促使智慧城市能够对于城市发展的各个部分实现有效控制和管理。

2智慧城市规划总体设计

智慧城市规划一般按照全面感知层、基础设施层、能力平台层以及智慧应用层的架构进行总体设计,这种架构有利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强调模块化和共享化,有利于智慧城市各组成部分的技术迭代演进。①全面感知层,主要指物联网末端感知设备,实现对于城市各类数据的实时采集,包括图像、数字、状态值等各类数据格式。全面感知层可实时采集城市运行数据,为上层大数据分析、城市信息模型、智慧应用等提供数据基础。②基础设施层,包括承载数据传输的网络,及承载硬件设备的各类物理设施。通过网络以及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承载空间。基础设施层建设是否考虑周全将直接影响到智慧城市能否实施及其发展潜力。③能力平台层,主要将智慧城市共性类的能力进行共享化与平台化,以此为上层智慧应用创新开发提供便利环境。能力平台层也将根据信息化技术演进而不断发展,现阶段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统一开发、云计算、城市信息模型等方面需进行集约化能力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④智慧应用层,覆盖城市治理、产业发展、生活服务等各个领域,主要强调创新与迭代发展。智慧城市总体为软硬件集成的复杂系统,其各层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程度不一。

3规划工作建议

3.1规划范式转型

传统城市规划是以物质空间为核心,重点是土地利用和空间使用控制,把经济社会要素的配置需求及人的活动需求转化为用地布局和空间形态,本质上是一种“转译”过程。而智慧城市是利用数字技术、物联网等形成一套智能技术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响应机制(感知—传输—平台—应用)。在智慧城市中,数据技术和物质形态本身是一体的。因此,在智慧城市背景下,规划不再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转译或者空间使用方式在土地上的投影,而是要创造一种空间格局和组织模式,以适应人机互动、快速智能地反馈、满足居民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划也应成为一种动态的响应机制。

3.2集约化与灵活性相结合

智慧城市强调共建共享原则是为了实现集约化建设,避免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但一味追求共建共享也会丧失网络建设的灵活性。因此,在规划工作中,应当把握好集约化与灵活性的平衡关系。如在移动通信基站共建共享方面强调共建,即应避免同一站址只建设一家运营商单一制式的移动通信基站;尽量共址,即同一站址如果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允许下,应尽量建设多家运营商多种制式的移动通信基站。以此为原则,在移动通信宏基站站址规划时,首先按照边缘速率、人口密度、用地功能布局等因素建立业务模型,再通过在业务模型中考虑适当的共建共享的同址率,最终确定规划区域内宏基站数量的合理区间。

3.3智慧城市对城市规划人员的影响

具体到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其不仅仅对于整个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还必然会对于具体城市规划编制人员产生了新的影响,需要其能够较好适应于新的城市规划任务,具备更强的规划能力,对于新型城市规划理念较为适应,能够熟练掌握先进规划技术和处理方法,有效完成对于城市的规划。当然,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其必然也需要加强对于相关城市规划人才的有序培训和指导,确保其能够及时接受新知识和新理念,能够促使城市规划方案更好适合于智慧城市发展需求,并且综合运用智慧城市成果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具备较强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不断丰富完善人才结构。

3.4与智慧城市生活相适应

在智慧城市背景下,大到提高城市能源系统效率、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提升交通运输条件,小到零售商业网点的选址,新的技术平台都提供了决策支持的可能性,使人们的生活更加高效、智能,也兼顾社会公平。城市运行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城市用地布局、交通网络组织及空间形态的改变。例如,网上购物对实体商业空间的冲击、信息共享和移动终端的发展带来管理和服务机构的分散化、社区化趋势等。另外,实体空间的边界将逐渐模糊,例如,社区也许不再限定特定的空间范围,而是出现在社交媒体限定的朋友圈中,这种实体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的渗透必然对传统物质空间的规划理念和方法造成很大冲击。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通过将智慧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体系密切结合,有助于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能够出现一批智慧城市建设国际标杆性案例,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许爱萍.智慧城市政府治理的功能定位及提升路径[J].电子政务,2016 (4):98-103.

[2]秦鹏.探析现代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创新[J].工业,2016(11):56.

[3]李劲桦,吴维.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空间规划方法探讨[J].才智,2017 (32):215.

[4]金江军.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信息化建设,2017(18): 108-115.

[5]沈明欢.“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89-102.

论文作者:王立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  ;  ;  ;  ;  ;  ;  ;  

在城市规划体系中体现智慧城市建设需求论文_王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