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渗透的企业管理哲学_道德经论文

老子《道德经》中渗透出的企业管理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经论文,老子论文,哲学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2011)03-0091-04

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由《易经》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和庄子所著的《庄子》,道家思想成为一个比较严谨、逻辑性很强的理论体系。

道家学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虽然未被官方采纳,没有成为主流思想,但它在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藏室史。他博学多才,晚年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今天我们从《道德经》出发,尝试着在《道德经》与企业管理之间架一座桥梁,即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剖析老子哲学思想中所渗透出的企业管理精髓,为今天的企业运营服务。

一、思想本源

这是阴阳鱼太极图,从孔庙到武当山,从中医到武术,从韩国国旗到蒙古国国旗等,都有这个阴阳双鱼太极图的影子。图形中自色表示阳,黑色表示阴,意味着阴阳之间本为一体,相互对立,互动消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黑色鱼中有白色鱼眼,白色鱼中有黑色鱼眼)。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老子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组成,即凡是正面的、表现积极性的事物都属于阳,如生命、公平、善良、光明、和平等;凡是处于消极的事物都是属于阴,如死亡、不公、罪恶、黑暗、战争等。即使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可把事物划分为阴阳,如上是阳下就是阴,前为阳则后就为阴等。如下图所示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从以上四段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认为阴阳是运动的,阴阳双方各依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强和弱、攻和守、进和退、生与死、大与小、美与丑、先和后、刚和柔……莫不如此。在企业运营中,盈余与亏损、输入与产出、合作与竞争、效益与成本……亦莫不如此,双方各依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1.对于弱势企业来讲,如何才能一步步强大起来

以弱胜强的条件。《道德经·第六十九章》:“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哀者”是指弱势有正义的一方,因“哀”而团队内部对强敌悲愤,进而同仇敌忾;对外博得社会认可,得道多助,只有这样才具备了以弱胜强的条件。这个思想运用到现代商战中,企业虽小,但有做强做大的勇气和决心,承担社会责任,得道多助,即做好企业的内治与外交,才能赶超强势企业。

以弱胜强的基础。《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正”即“政”,也就是用法律来治国,即法治。《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法律制度制订后,要广泛宣讲,人们了解自己的名分岗位,就会尽职尽责。一个企业有了战略发展规划,一定要广泛宣讲,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深入理解公司的战略发展,公司制度,公司文化,明确自己所在岗位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把自己融入公司,就会不懈怠,推动公司向前发展。

以弱胜强的竞争策略。老子“以奇用兵”最突出的是后动制敌。《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又说:“后其身而身先”,“不敢为天下先”。这就是老子的后敌而动、后发制人、出奇制胜的思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处于弱势的企业不要盲目争上抢先,要审时度势,以奇用兵,后动制敌,这是老子给弱势企业管理者提供的逐鹿市场的思想武器。

2.对于强势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忽视竞争对手

《道德经·第三十章》:“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物极必反,盛极则衰;唯有示弱,弱则新,才能长盛不衰。可见强势企业不能对外表现太强势,要有危机意识,因为事物都会向对立面转化,哪怕是力量悬殊的竞争对手,说不定哪天就是业界的一匹黑马,要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变化。拿美国汽车产业来说,在六十年代,美国汽车占有绝大部分北美市场,1962年日本车的美国市场占有率低于4%,底特律的三大汽车厂商完全不把日本看作生存的威胁。1967年日本车的占有率接近10%的时候,这样的威胁也不曾被正视。1974年日本车的占有率达到稍低于15%的时候,三大汽车厂仍悠然自在。八十年代初期,三大汽车厂商开始以认真的态度检讨他们自己的做法与核心假设,但日本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上升到21.3%。到了1989年日本车的市场占有率已接近30%,美国车只剩60%左右。

二、“顺道、无为”思想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把“道(一阴一阳谓之道)”上升为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人是以地的法则运行,地是以天的法则运行,天是以道的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的法则运行。所以,做事情要符合自然规律,一切管理工作都要顺应自然规律,这就是老子的“顺道”思想;同时,做事情既然要符合自然规律,管理者就要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即老子的“无为”思想,如果管理者行事不顺应自然而是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妄为、强为,那么只能导致管理工作的失败。

案例1.三株集团疯狂扩张。

三株公司创始于1992年,是从事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生产和销售的民营企业,是山东省当时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

1994年公司销售额为1亿;1995年公司销售额达到20亿;1996年三株集团宣布完成销售额80亿。为此,1997年三株公司获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协会授予的顶级荣誉“五星钻石奖”,董事长吴炳新先生被美国环球优秀文化与优质服务协会授予个人终身成就“环球钻石奖”。继而,公司提出1999年的销售额将要达到令人瞠目的900亿,跻身世界500强企业,按照这一宏伟构想,三株年增长速度最高可达1600-2000%。疯狂扩张的背后,一个悬念已经幽灵般地浮出了水面,三株集团必将成为终结者?它违背了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企业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没有长期稳定的效益,盲目扩张,即使有再好的产品,企业也会很快陷入困境。三株很快发展了几十万人的销售队伍,最终由于管理没有跟上,各自为政,导致失控,最后分崩离析。

一家年销售额曾经高达80亿元,迄今中国尚无一家食品饮料或保健品企业超过这一记录,累计上缴利税18亿元、拥有15万员工的庞大“帝国”就这样轰然倒塌,淡出舞台。

案例2.花旗银行的扩张。

花旗银行原有资产2万多亿美元,在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亿多客户账户,是全球银行竞相模仿学习的榜样,但在2008年依然濒临破产的境地。2008年11月16日至21日花旗银行的股价跌幅高达68%,从2007年高点的35美元左右一路狂跌到21日的3.77美元。之后,花旗银行的股价继续下挫,最低时每股曾只有1.6美元。

冒险扩张是其失败的最终原因,它将商业银行的经营变为了投资银行的赌博。花旗银行90年代后一改此前主要在自身比较熟悉的商业银行领域进行并购扩张的做法,大举进入到自己比较陌生的领域,即投资银行领域。从它的证券化产品看,2006年,花旗集团通过建立SPE实体而交易的各种证券化产品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了114%,如MBS、CDO、CLO、CDS等。这些表外资产哪怕遭受到10%的损失,花旗银行也将资不抵债。从它的扩张速度看,在1999-2003年,花旗银行年均并购交易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从传统的商业银行迅速发展成为囊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的全能金融控股集团,资产规模从2000亿美元左右一跃到了2万亿美元的巨无霸。投资大师巴菲特说过:“只有退潮后才知道谁是在裸泳。”很显然,花旗银行就是一个“裸泳者”。这种高风险的经营行为在市场良好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超额收益,但在市场转向低迷阶段,就会带来超额损失进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可见,一切管理工作都要顺应自然规律,要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管理者行事不顺应自然而是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妄为、强为,必然导致灾难性后果。

管理者如何才能做到“顺道、无为”呢?

1.老子强调管理者要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处事,克服轻率、躁扰的弊病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躁动驱除寒冷,安静战胜暑热。保持清静的心态,不妄为、不强为才是管理者做决策的正确态度。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管理者顺应自然,不妄为、不强为,下属自然会得到教化而改变;管理者保持一个清静的心态,下属自然会端正做事的态度。

《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懂得烹饪的人都知道,烹饪的核心技术,就是调味与掌握火候。而小鲜,又是各种食材中最为娇嫩的,更要细心调味与掌握火候。如果味道调得好,文火烹煮不急躁,不急于翻动,煮出的小鱼色鲜味美;若味道没调好,火候不对,下锅后经常翻动,最后煮出来一塌糊涂,谈不上色香味美。作为管理者,所管理的企业规模越大,员工越多,业务越复杂,管理者就越加需要镇定、持重和有条不紊。另外,企业只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有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运行机制,就不要轻易去“翻弄”折腾它。美国前总统里根曾在提交给国会的一份报告中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说明他的治国方略,表示他不愿对美国人民的生活及其意愿干涉过多,要让美国人民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这一政治态度是符合老子管理思想的。

2.“上善若水”理想管理模式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水滋润大地万物,却不争夺显赫的位置,总是谦卑自己,去充满低洼之地,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这句话道出了道家“上善若水”理想管理模式?管理者管理企业虽然凭借着组织赋予的权力,但仅仅靠强权是管理不好企业的,管理的核心在于梳理、沟通与协调。梳理、沟通与协调让我们想到水的品质,团结,相拥相依,决不互相排斥;目标明确,滚滚向前;适应一切环境,遇大沟小渠、肥田瘠土,都自觉自愿,自我定岗;平静稳定,同时又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始终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这样的管理模式才是老子强调的近于“道”的理想模式?

3.管理者要注重细节

《道德经·第八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提醒管理者注意,天下的大事始于一些小事,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不要违背事物的规律,拔苗助长。特别告诫:“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人们始终要谨慎从事,尤其事情的结尾更要慎重,才可避免“于几成而败之”,因为这个时间段最容易导致事情的失败。

三、管理者素质

1.“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价值观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是每个人都明白的自然现象。但天地为什么长久?天地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生养万事万物。有道的圣人效法天地之道,谦让无争、公正无私成就了他自身的成就。就今天的企业而言,企业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企业之所以失败,销声匿迹,其主要原因就是把“私”字看得太重了。企业长存的奥秘,完全在于超越了“私”,回归到没有“公”“私”对立的境界。抛弃了“私”也就“清静”了,“清静”也就不会强为、妄为了,“无为”也就能顺应自然,企业也就融入道、融入了社会。

2.“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的用人观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用人要用其所长,这样就没有无用之人,用物要用其特点,这样世间就没有无用之物。就是说,在好的管理者眼里,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东西。我们现在提倡循环经济,正印证了这个观点。例如钢铁行业的废弃物,可以当成水泥行业的原材料使用。天下也没有无用之才,只有放错了位置的人才。

3.管理者的情绪管理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真正的武士不逞武勇,不露锋芒;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老子认为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敌人,依靠愤怒和仇恨的力量去和敌人厮杀决战并不是指挥员所应该有的行为。愤怒和仇恨只会让头脑失去理智,情绪变得冲动,思路变得褊狭。一时的意气只会葬送国家的精锐。能不能打?应该怎么打?只有冷静的大脑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战场讯息中找出正确的应对方案。

兵战如此,商战亦如此。美国《先决领导(Primal Leadership)》一书的作者也指出,平庸的领导人和顶尖的领导人之间的区别,即在于是否具备“情绪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简称EI)。只要能够掌握EI,就可以达到和谐领导的境界。

总之,《道德经》一书虽然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亦仅仅五千余言,但其博大精深,涵盖天地,今天仍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诸多学科中呈现出永恒的魅力。近年来,中国企业的管理者以及一些学者对《道德经》的研究也进入了高潮,在这本哲学著作里吮汲其营养,择其光泽为今天的企业运营所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反思、批判与超越,谋求与西方管理思潮的融合,即与西方现代思想的实证分析的科学方法论的融合,为企业的生存提供新的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撑,或许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顺道”。

标签:;  ;  ;  

“老子道德经”渗透的企业管理哲学_道德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