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层面探析拉美当前经济增长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拉美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层面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预测,2006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GDP增长率为5.3%,人均GDP增长率为3.8%。这是拉美经济在经历了1980~2002年年均2.2%的增长率之后,连续第4年增长,并且连续第三年保持了4%以上的增长率。尽管预计2007年的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仍可达到4.7%的水平。从历史角度看,这一增长业绩是过去25年中第二次出现的增长业绩(第一次增长业绩出现于1991~1994年)。而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2003~2006年这一时期拉美的增长率较高,但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一 当前拉美经济增长的特点及原因
(一)由于有利的外部环境及实施连贯性的国内政策,2003~2006年这一时期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经常项目出现盈余,公共账户得到改善,这些有利条件减少了该地区面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但拉美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存在着差异。2006年,南锥体国家和安第斯共同体成员国的增长率最高;委内瑞拉10%的增长率得益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墨西哥经济形势之所以进一步好转,是因为其国内需求的扩大和制造业产值的上升;中美洲国家的经济形势得益于它们与美国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生效后中美洲国家的发展前景看好,因而吸引了不少投资;多米尼加10%的增长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与美国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表1)
具体而言,当前拉美的经济增长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第一,拉美经济增长处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大周期中。如表2所示,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达3.8%,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好转对拉美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印度和其他亚洲经济体推动了全球的需求,且当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这些有利的外部条件为拉美经济的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二,经常项目顺差伴随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一方面,拉美的出口贸易在增长;另一方面,许多拉美国家(中美洲国家和墨西哥尤其明显)获得了大量侨汇。在某些南美洲国家(如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及在加勒比地区国家(如格林纳达、圭亚那和牙买加)这种侨汇数额也在增加。整体而言,侨汇占该地区GDP的比重为2.2%,而在中美洲国家这一比重为10.5%,墨西哥为2.7%。如表3所示,侨汇收入的增长与贸易顺差结合在一起,使拉美地区的经常项目出现了顺差(2006年的顺差额占GDP的1.8%)。经常项目顺差与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并存,是多年来拉美经济中少有的现象,是拉美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有利条件。
第三,贸易条件得到改善。2001~2006年拉美地区贸易条件累计提高21.1%。按2006年的初步数字估计,贸易条件增长7.8%,这种改善主要归功于出口产品价格提高了12.9%,而进口产品价格则提高了4.4%。同2005年一样,在主要以出口石油、矿产和金属为主的国家,在出口这类产品的价格提高中获得的利益最大,其中智利、秘鲁和委内瑞拉是贸易条件改善的最大受益者,分别增长33.7%、25.7%和20.4%。①与此同时,能源产品净进口国则继续遭遇低迷时期,但其程度比2005年有所缓解。因此,贸易条件和货物贸易平衡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第四,拉美国家的财政状况得到改善。有利的宏观经济条件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这一方面归功于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归功于贸易条件的改善。与此同时,不同于其他经济扩张期,2003~2006年这一时期公共支出水平相对得到控制。2003~2004年公共账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赤字转为盈余,这归功于收入的增加及初级支出占GDP比重的下降。不过,即使2005~2006年初级支出开始增加,但其增长速度低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因此,初级盈余仍然得到保证。如图1所示,在中央政府一级,2006年年底该地区的初级盈余占GDP的比重以简单平均数衡量为2.1%,最终的赤字(含公共债务利息)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1%降至2006年的0.3%,中央政府和非金融公共部门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分别占41%和42.9%。
图1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中央政府初级余额与最终余额占GDP比重的变动趋势
第五,债务负担大大减轻。在1997~2006年的10年中,拉美的外债总额由1999年的7623亿美元降至2006年的6328亿美元,外债总额占出口收入的比重由1998年的216%锐减至2006年的83%。(表4)拉美国家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不仅在下降,债务的构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固定利率债务在债务总额中的比重在上升;二是以本国货币计值的债务在债务总额中的比重也在上升。以阿根廷为例,20世纪90年代末,以本国货币比索计值的债务占债务总额的比重仅为10%,2006年则升至52%;巴西的这一比重则从2002年的54%升至2006年的95%②。
(二)根据当前拉美经济增长的上述特点,下面进一步分析2003~2006年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内因上看,在绝大多数拉美国家,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高达50%,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产值分别占制造业产值的30%和20%③。初级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很大,2005年拉美地区的这一比重高达50%。从区域上看,安第斯共同体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南共市;2005年,在玻利维亚、智利、厄瓜多尔、尼加拉瓜、秘鲁和委内瑞拉这6个国家,其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均超过85%。(表5)从外因上看,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能源价格的上升对拉美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近几年中国、印度等国对初级产品需求的不断上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国际市场价格不断上升,拉美国家因而受益匪浅。自2001年以来,拉美出口的产品——农产品、矿产品、金属和能源——的价格指数在4年内的涨幅分别为27.8%、101.9%和120.3%。其中能源价格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图2)
(三)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强调的灵活的汇率制度以及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成功实施也为2003~2006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拉美国家在保持汇率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更加关注该政策的灵活性和实用性。2006年哥斯达黎加是唯一发生汇率制度变化的国家,其原先实行的爬行钉住汇率制从2006年10月起作了调整,最终过渡到完全浮动汇率制。这一情况进一步表明该地区在向更灵活的汇率制转变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证明了独立的货币政策、自由的资本账户和固定汇率三者不可兼容这一“三难选择”,而且它使该地区易受贸易条件波动影响的国家从中受益,因为灵活的汇率制度允许相对价格以更加迅速的方式和较低的社会成本(失业率)进行调整,以减轻外部的冲击。就货币政策而言,多数拉美国家继续以控制通胀为目标,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针对国际利率的变化和国内需求及燃料价格的上升,许多拉美国家的货币当局在2006年上半年提高了其基准利率。由于流动性充分,在大多数国家此举并没有抑制经济活动的活力。而加权衡量的通胀率却从2005年的6.1%降至2006年的4.8%。在货币总量方面,2006年11个国家12月份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都超过了2005年同期,其中玻利维亚和委内瑞拉是增长最大的国家。在银行信贷方面,贷款增长自2003年恢复以来一直持续到2006年。例如,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阿根廷和巴西的贷款总额的名义增长率均超过20%。
注:墨西哥包括客户加工的货物;安第斯共同体的数据包括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南共市的数据包括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
图2 拉美地区主要出口产品价格指数(2000年为100)
数据来源:ECLAC,Statistical Yearbook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2006.
二 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
(一)历史纵向的比较
从历史角度看,2003~2006年这一时期拉美地区经济增长的业绩与1991~1994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业绩相似:1991~1994年的GDP增长率为4.2%,2003~2006年的GDP增长率为4.4%。不过,1991~1994年的增长模式没有持续下去,在经历1994年的墨西哥经济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动荡和2001年的阿根廷经济危机之后,拉美经济发展陷入低迷时期。而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能否持续下去值得进一步研究。
2003~2006年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出现了与1991~1994年的经济增长不同的特点。(图3)第一,2003~2006年,收入增长更快。2004年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分别为7.1%和5.9%,2005年分别为5.9%和4.5%,2006年预计分别为7.2%和5.3%。④第二,与1991~1994年的情形不同,消费增长率尽管在上升,但仍落后于收入的增长,这表现为该地区的储蓄在上升。而且,由于储蓄超过投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盈余增长了。第三,目前的经济增长以较高的投资和出口增长率为特征。货物和服务出口每年以近8%的速度增长,而在1991~1994年其增长率为7%。2003~2006年,投资是需求增长中最快的部分,总资本形成率年均为8.5%,高出1991~1994年一个百分点。第四,1991~1994年和2003~2006年的进口增长率均高于GDP的增长率,但2003~2006年的进口收入弹性比1991~1994年的进口收入弹性低得多。⑤总之,同1991~1994年相比,2003~2006年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具有更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不过也不应忽视拉美国家间的区别及拉美国家面临的竞争威胁。
图3 1991~1994年和2003~2006年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比较
当前拉美地区存在着两种主要经济增长模式:中美洲和墨西哥是侨汇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而南美洲国家是在贸易条件改善推动下的经济增长模式。由于贸易条件的改善往往与投资的增加有关,因此,后者的投资增长快于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的投资增长。而从对两种经济增长模式产生影响的因素来看,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主要受到中国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及汇率升值的影响。例如,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逐年增加,而哥斯达黎加自2003年以来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逐年下降。(表6)而南美洲国家出口的产品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品,因此,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强劲需求是其经济扩张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维持汇率的稳定也是重要的因素。当前的汇率相对较低(低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汇率),这种环境有利于出口。然而,判断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归根到底还是要衡量生产率指标。根据克鲁格曼的理论,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相对于劳动力增加和资金投入增加带来的产量的增加,TFP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更具有持久性。因此,在世界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拉美经济前景进一步看好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拉美国家必须提高国内投资的使用率,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政府管理。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计算得出,http://unstats.un.org/unsd/comtrade/,按SITC Rev.3分类。
(二)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
当前拉美经济的良好预期并不能掩盖该地区潜在的不利因素。首先,拉美的投资率。(2005年为21.6%)尚未恢复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不能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而在绝大多数拉美国家,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拉美国家长期以来投资不足的弊端已十分明显。例如,拉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但由于长期以来能源部门的投资不足,面对最近几年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一些拉美产油国并不能大幅度地提高产量。⑥其次,拉美国家并没有广泛分享初级产品、特别是石油和金属价格上涨带来的利益。例如,既由于受到中国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而引起的出口价格的停滞,又由于中美洲国家处于石油净进口国的劣势地位,中美洲国家的贸易条件在下降。包括乌拉圭和巴拉圭在内的一些南美洲国家也因是石油净进口国而受到影响;除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外的加勒比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最后,尽管短期外债占国际储备的比重快速下降,债务结构趋于健康,但拉美各国的情况不尽相同。南美洲国家用于偿还债务的资金和国际储备的增加主要源于国际收支的大量盈余,这归功于逐渐增长的经常项目盈余及来自外国投资的净收益。而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的国际收支盈余较少,这反映出FDI的流入净值超过经常项目赤字。在这种情况下,FDI被用来弥补经常项目赤字从而增加储备。
总之,拉美地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加速不仅需要强势的贸易增长,而且还需要改进政策的主要指标与制度的完善性,同时还要增加投资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 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可行性
鉴于2007年经济增长趋缓,拉美地区的GDP增长率已下调至4.7%。如果该预测成为事实,那么2003~2007年拉美地区的年人均产出为2.8%。而从中长期来看,该地区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全球经济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因此,拉美国家要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它们面临冲击时的脆弱性。这些措施包括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即时支付外国债务,着眼于长期组合和固定利率的债务重构,加强财政账户,减少金融体系中的美元化程度,等等。但鉴于拉美国家的情况各异,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力度与时机可能有所不同。
第一,在巩固财政收支状况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2003~2006年拉美国家在财政和公共债务指标上取得相当大的改善:在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同时,支出克服了以往收入增长时期急于扩张的倾向。但近2年来,一些政府增加的公共支出超出名义产出。尽管财政收入增长更加强劲,不会引起巨大的财政失衡,但潜在的问题是来自收入增长的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因此,在强调增加社会福利和基础设施支出以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同时,还要给财政政策留下更大的操作空间。目前当务之急是充分利用财政状况改善的有利时机,优先进行财政收入结构的改革。例如,2006年墨西哥采取了如下措施:引入一项中期规划框架、建立一种“节约”意外性石油收入所得的稳定化基金、增加透明度和责任承担制等。然而,这些改革并设有完全解决非石油收入的税收问题,因为非正规部门的广泛存在、逃税率的居高不下以及复杂的税收体制都导致该项收入比重很低。在巴西,虽然社会保障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5%升至2005年的5.6%,但同一时期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从5.4%升至7.5%,结果产生了近2%的赤字。这种状况直接导致财政入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有限,公共投资局限在较低的水平上。随着2006年最低工资的大幅上涨,2007年的社会保障支出、进而社会保障赤字将显著扩大。在阿根廷,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仍是久置来决的与各省共享的税收体制改革及扩大税源问题。此外,诸如对出口商品征牧的出口税及金融交易税等扭曲性税收最终会停止征收。这些税收占总的税收收入的1/5。因此,阿根廷的税收改革需要一个有条不紊、渐进性的过程。
第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关注信贷增长的合理水平。拉美国家的货币政策分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遵循明确的通胀目标制或正在使用这—制度的国家,如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巴拉圭和秘鲁,以及也许在将来实行通胀目标制的国家,如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例如,自2006年5月以来墨西哥中央银行一直没有调整利率,银行融资利率接近7%。假定国际环境不利以及货币当局要避免新政府上台带来的政策转向,墨西哥利率应在2007年上半年维持现状。但是,在通胀目标制下,不利的通胀数据将使货币政策重新收紧。
第二种类型是控制国际储备和国内信贷规模的国家,如与IMF签有协议的尼加拉瓜和多米尼加及来与IMF建立正式共识的阿根廷和玻利维亚。例如,虽然2006年阿根廷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开始逐渐转向,但在2007年大选之前货币政策不会进一步收紧。政府将继续严重依赖行政措施与通胀作抗争。中央银行将把货币总量控制在与逐渐降低通胀率目标相一致的水平上,但这种愿望会与保持汇率具有竞争力的目标发生冲突。
第三种类型是由于实行美元化而无货币政策的国家,如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和巴拿马。它们的利率随国际利率的变化而变化。
此外,信贷规模的合理水平值得关注。在美国,银行资产总额为9.8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接近80%。而在墨西哥,银行信贷总额尽管在2006年增长了1/3,但它占GDP的比重仅约为35%。巴西商业银行贷给私人部门的贷款也在相似的水平上。只有智利被公认为是经济表现最好的国家,银行对私人部门的信贷存量占GDP的比重约为66%。传统的观点认为,拉美地区银行对私人部门的信贷维持在较低水平的原因是,政府把整个银行体系当作一个“储蓄罐”。而这种状况在过去的10年有所改变,因为巴西和墨西哥已由从国际资本市场借款转向从国内证券市场融资,而债务的购买者大多是本地的投资者。巴西和墨西哥的银行已从政府的这种转换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在墨西哥,商业银行已从它们所拥有的墨西哥政府债券中获得巨额利润。这有助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危机之后资本结构的调整。目前墨西哥经济开始增长,信贷需求随之增加,银行正面临着满足这种需求的挑战。现在的问题是,对于该地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银行信贷能够或者应该上升到美国的水平吗?美国的金融市场擅长于分类、组合投资以降低风险,因此在理论上没有任何一张资产负债表会暴露在特殊风险之中。而墨西哥和巴西虽然也有一些保证措施,但规模很有限。因此,未来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能力把信贷规模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第三,继续保持灵活的汇率政策。2006年头10个月,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真实有效汇率平均升值3.5%,这种有效升值发生在16个国家。南美国家同期创出升值5.1%的纪录,而中美洲、墨西哥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同期只升值1.4%。汇率的升值对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有可能对经常项目的盈余产生影响。此外,2008年有可能出现石油价格下跌及美国需求疲软的可能性,这使许多国家降低了经常项目盈余的预期。到2006年为止,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有14个,实行浮动区域汇率制的国家有4个,实行美元化的国家有3个⑦。衡量不同汇率制度的优劣主要看其能否灵活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化解潜在的货币危机。由于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发展中国家谨慎把握放松金融管制的幅度是明智之举。拉美国家以往的改革实践表明,急于放开金融管制,把金融作为撬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杠杆而不考虑金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运行,金融危机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拉美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对汇率制度作较大的改变,在政府承受能力范围内逐渐增加其灵活性是其政策的选择。
总之,任何社会持续增长过程的基础都是资本的积累、资源的有效利用、技术进步和被社会接受的制度(如收入分配制度)。因此,拉美国家需要制定更加清晰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的杠杆作用。特别重要的是,该地区要“超越”目前从国际市场条件获取的“短期”利益,着眼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巩固财政可持续性,加强应对商业周期波动的自我完善机制。
收稿日期:2007-05-14
注释:
①ECLAC,Preliminary Overview of the Economies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2006,p.70.
②江时学:《近年来拉美经济形势的特点》,载2006年1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③Jose Luis Machinea,Crecimiento,Competitividad e Innovación en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Buenos Aires,Mayo de 2006.
④ECLAC,Preliminary Overview of the Economies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2006,p.12.
⑤这种情况部分源于90年代早期开始的自由化进程以及汇率的升值,两者降低了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根据该地区大多数国家的估计,进口相对于国内需求的长期弹性约为:南美洲是1.5,中美洲是1.6,墨西哥是1.8。在所有案例中,国内需求用作解释进口的变化。
⑥江时学:《近年来拉美经济形势的特点》,载2006年1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⑦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有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秘鲁、多米尼加、苏里南和乌拉圭;实行浮动区域汇率制的国家有玻利维亚、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实行美元化的国家有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和巴拿马。
标签:经常项目论文; 贸易条件论文; 中美洲论文; 巴西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拉美国家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中美洲地区论文; 墨西哥金融危机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