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心理健康系列讲座之五 幼儿口吃的预防及矫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婴幼儿论文,心理健康论文,之五论文,讲座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研空究
口吃,又称结巴,是常见的语言障碍之一。口吃主要表现为连发性口吃和难发性口吃。连发性口吃是说话时,在某一个字音上“卡壳”,反复重复多遍才能继续说下去。难发性口吃是在说第一个字时“卡壳”,经过一番努力使好大劲才能发出声音。
口吃大多发生在2-5岁,也有的发生在入学以后。心理学家认为,口吃病症往往会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由于口吃妨碍幼儿正常的交往活动,口吃幼儿多不愿与人交谈,长此以往,幼儿易形成自卑、退缩、孤僻等不良个性特点,从而造成幼儿心理的不健康发展。口吃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关专家认为,造成口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情绪紧张。有关专家用心理状态解释口吃的形成,认为紧张是造成口吃的原因。临床发现,口吃患者并非任何场合都口吃,他们在轻松状态下,仍会正常地与人交谈,而在公众场合或紧张情况下,或与他们惧怕的人交谈时,常常口吃,或口吃加重。观察发现,父母对孩子态度粗暴、打骂孩子,孩子受惊吓,地震,父母死亡等强烈刺激会引起或加重幼儿的口吃。可见,情绪紧张是引起口吃的主要原因。
二、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专家认为口吃开始于幼儿对词或思想的搜索。幼儿期正处于言语发展期,由于其言语发展尚不完善,因而不能象成人那样心里想什么马上就会表达出来。他们往往一边想一边在头脑中搜索恰当的词,而这种搜索使幼儿在言语表达过程中出现一些引人注意的重复和语言不太流利的现象。如果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言语的不断完善,这种现象会自行消失。然而有些家长对这种现象则不能容忍。他们发现孩子口吃往往过多地矫正或逼迫孩子把话说流畅,如告诉孩子“再说一遍”、“不要结巴”等。其实,这种情形的口吃,幼儿本身并没意识到,而家长的训斥反而引起孩子的注意,引起幼儿的内心紧张,幼儿说话时尽量想把话说得流利些,结果适得其反,久而久之形成口吃。
三、个性因素。有些专家认为,性格内向的幼儿易口吃。这些幼儿内向性很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过份注重自己的言行,言谈举止过份拘谨,唯恐自己的言谈引起不良反应,由此形成紧张心理,导致口吃。性情急躁的幼儿,办事急于求成,说话不加考虑,也易口吃。
四、模仿。有些幼儿口吃是模仿别人所致。调查发现,许多幼儿是因为模仿其他口吃患者而口吃的。他们经常与口吃患者接触,觉得他们说话好笑而模仿,渐渐地形成口吃习惯。
可见,幼儿口吃不是生理上的缺陷或发音器官的疾病,而是心理因素造成的。绝大多数幼儿的口吃是一时性的,若及时矫治,会很快治愈。在矫治过程中应注意:
(一)、正确对待幼儿说话不流畅现象。年小幼儿由于言语发展尚不完善,在说话过程中要在头脑中搜索恰当的词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或思想。而这种搜索常常会造成言语的间断、重复或语调的拉长。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幼儿的言语会表达流畅的。因此,家长不必对此过份担忧。当发现幼儿说话结巴时,不要表现出特别关注的神态,也不要让他重复他说得不流利的话。这时成人可以装做很不经意的样子,用一个适当的词提醒孩子,使孩子把话接着说下去,切忌不要训斥,嘲笑孩子。
(二)、消除引起幼儿紧张的不良刺激。幼儿口吃往往是心理紧张造成的。因此,要尽量消除造成幼儿心理紧张因素的影响。平时不训斥打骂幼儿,更不要因为幼儿口吃训斥幼儿。要建立和睦祥和的家庭气氛。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三)、进行语言训练。平时成人在同口吃幼儿说话时,注意语言要轻、柔、慢,连惯地同其交谈,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其模仿成人的语调。
(四)、对由于不良个性因素造成口吃的幼儿,要注意陶治幼儿的性情,改善个性中的不良因素。要使急躁的幼儿学会心平气和地表述自己的要求和思想,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要培养其自信心和胆量,应创造条件,让幼儿多与其他人接触和交谈,使得幼儿逐渐习惯与人自如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