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预防新生儿脐静脉血肿产生的临床研究及效果分析论文_黄俏

(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 广西 梧州 543000)

【摘要】目的:研究预防新生儿脐静脉用药后血肿产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50例经剖宫产娩出需要抢救的新生儿,依据脐静脉用药方法将这些患儿分为实验组(n=25)和观察组(n=25)两组,对两组患儿的穿刺结果、注射过程中的通畅情况及血肿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96%(24/25)显著高于观察组80.0%(20/25)(P<0.05),至少二次穿刺成功率、失败率4%(1/25)、4%(1/25)均显著低于观察组12.0%(3/25)、8.0%(2/25)(P<0.05),注射过程中的通畅率100%(25/25)显著高于观察组72.0%(18/25)(P<0.05),不畅率4%(1/25)显著低于观察组28.0%(7/25)(P<0.05),血肿发生率4%(1/25)显著低于观察组28.0%(7/25)(P<0.05)。结论:Y型静脉留置针能够有效预防新生儿脐静脉用药后血肿产生。

【关键词】新生儿;脐静脉用药;血肿;预防

【中图分类号】R7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6-0169-02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二孩,而适合孕育二孩的大部分产妇都是属于高危因素的高龄产妇,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新生儿窒息、心跳停止等,因此医院会建议产妇选择手术的方式进行生产。新生儿娩出后的安全也是目前较为关心的问题,新生儿在未断脐带前,通常会选择脐静脉注射药物的方式对患儿进行抢救,以往我们采用的是普通头皮针头注射脐静脉,但容易产生血肿的,延误用药的时间,针对这一弊病,自2014年12月-2016年4月,我院手术室对需要抢救的新生儿采用的是留置针进行脐静脉血管的注射,有效的预防了脐静脉血肿的产生,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收到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的结果及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2月—2016年4月剖宫产的手术例数1440例,娩出后需要马上抢救的新生儿有50例,将需要抢救的新生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观察组,其中实验组的患儿为25例,出现胎困窒息的有11例,肌张力差的有7例,肤色差的有4例,胎粪吸入的有2例,心跳缓慢的有1例;观察组患儿为25例,出现胎困窒息的有10例,肌张力差的有6例,肤色差的有5例,胎粪吸入的有3例,心跳缓慢的有1例。所有新生儿均在出生后一分钟内进行抢救,新生儿评分均在7分以下,需要用药物干预实施抢救。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在娩出后1分钟内的评分低于7分,予吸痰供氧足刺激后按照医生的口头医嘱给予静脉用药。实验组采用的是16#Y型静脉留置针接10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排空留置针的空气,然后左手固定患儿的脐静脉,右手持留置针的针翼,将针尖斜面与脐带呈15°进针,见回血后将针芯往回退0.2CM,并将软管外鞘完全送进静脉血管,在留置针的一侧肝素帽处连续用药,用药过程中可以用留置针的另一侧活动接头处接生理盐水进行冲管。观察组采用的是5#普通的头皮针头,接10ML的注射器,用生理盐水排净空气后左手固定脐带,右手持头皮针头的针翼,将钢针直接穿刺脐带静脉,见回血后再送进血管0.2CM后用弯钳钳夹针翼在脐带上固定,每次用药都需要分离头皮针头细管与注射器间的连接处,推药后再连接10ML注射器进行盐水冲洗。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SPSS 20.0,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等计量资料采用标准方差(x-±s)来表示,组间数据比较用t检验,两组患儿的穿刺结果、注射过程中的通畅情况及血肿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χ2检验,检验标准a=0.05。

2.结果

2.1 两组产妇及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对比两组产妇及患儿的一般资料,其数据比较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注:与观察组比较,*P<0.05

3.讨论

3.1 传统的脐静脉注射方法将普通输液针头充分利用了起来进行穿刺,在操作过程中极易损伤患儿血管,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为一次性输液针头属于钢针,较为锐利,进而引发液体外渗等,甚至还会促进血肿形成,对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1]。Y型静脉留置针为软管针鞘,进入血管后不会容易刺破血管,患儿在行胸外心脏按压的时候会行规律的心脏按压,胸前区会上下震动,而软管的针鞘在血管中不会受到外力的作用而改变位置;Y型静脉留置针的外形为英文字母“Y”字的形状,针体后外置两边接口。接口两端分别各配置肝素帽和活动接口,利用留置针的结构外形,可以在肝素帽侧连续应用药物,同时可以在活动接口处接生理盐水进行冲管,减少反复穿刺的次数,争取了抢救的时间,提高临床抢救的成功率。新生儿脐血管在有窒息发生时会塌陷,临床很难辨认血管,因此在短时间内将可靠、安全的血管通路建立起来,使用药的连续性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注射过程中的通畅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3.2 要求护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娴熟的穿刺技术,熟悉新生儿抢救药物的配置方法,清晰的抢救程序,静脉留置针的操作与普通头皮针头的操作有一定的区别,清楚留置针的使用方法及各部件的应用,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穿刺并准确用药[3]。

3.3 由于窒息新生儿具有较为低下的免疫功能及较为危重的病情,因此极易发生各种感染,临床应该对无菌操作进行严格执行,从而将感染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4]。

【参考文献】

[1]黄砚屏,林静.新生儿PICC 安全封管液的临床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5):440-441.

[2] M.Gothwal,J.Oldenburg,T.Woltering,etal.A Bladder Hematoma Mimicking a Tumor in a Newborn with Severe Hemophilia A[J].Klin Padiatr,2015,227 (6/7):358-359.

[3] Noemi Ognibene,Enrica Rossi,Donatella Narese,etal.Sonographic Diagnosis of Subcapsular Liver Hematoma in Newborn:A Case Report[J].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 Digestive System,2016,6 (2):1-3.

[4]颜文娟.新生儿窒息抢救中经脐静脉注射BD留置针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11): 326.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1002027)

项目名称:预防新生儿脐静脉用药后血肿产生的研究

论文作者:黄俏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4

标签:;  ;  ;  ;  ;  ;  ;  ;  

50例预防新生儿脐静脉血肿产生的临床研究及效果分析论文_黄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