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中心医院分子生物实验室 湖南湘潭 411100
【摘 要】目的:总结不同标本EBV-DNA检测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间在2017.8-2018.8,研究对象为128例疑似IM患者,标本来源包括血浆、咽拭子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回顾分析不同标本EBV-DNA检测结果。结果:综合临床与实验室检查,最终68例明确诊断为IM,60例为非IM患者;IM患者单一血浆、咽拭子、PBMC对应的EBV-DNA检出率大于非IM患者,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IM患者中,血浆、咽拭子、PBMC联合检测对应的EBV-DNA检出率达到100.00%,明显高于单一指标对应的检测率,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在临床诊断中,采用不同标本EBV-DNA联合检测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进而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DNA检测;血浆;咽拭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临床价值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感染后引起单核细胞系统出现增生疾病,其病原菌为EB病毒,而EB病毒可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因而该疾病也具有传染性。患者发病后在临床上可存在典型的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大等表现,通过早期准确诊断可为患者合理治疗提供依据[1]。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对病原菌的检测是实施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普及后,对病毒DNA的检测成为了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重要方法,但是关于不同来源标本实际诊断价值的研究较少。本文结合我院2017.8-2018.8期间收治的128例疑似IM患者,回顾分析不同标本EBV-DNA检测对IM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在2017.8-2018.8,研究对象为128例疑似IM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60例,年龄从17-57岁、平均年龄(35.43±3.91)岁。所有患者有完整的诊断资料,该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不同患者在知晓研究内容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诊断标准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为:(1)临床表现:①发热;②咽炎;③淋巴结肿大;④肝脾肿大;⑤皮疹;(2)实验室检查:①淋巴细胞比例增多,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②嗜异凝集试验阳性;③抗EB病毒抗体VCA IgM 阳性;(3)除外传单综合征,周围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但嗜异凝集试验阴性。满足(1)中任3项,(2)中任2项,再加(3)可确诊[2]。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清晨空腹条件下采集静脉血液2ml,并加入EDTA抗凝剂试管中,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将PBMC分离,常规离心处理获取血浆。咽拭子标本主要采集患者咽部、颚弓以及扁桃体分泌物或者上皮细胞,取样后使用生理盐水洗脱,离心沉淀,重复一次操作,将获取的沉淀保存中零下20℃环境下,
DNA提取操作主要按照检测试剂盒操作说明完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同样按照试剂盒要求完成样品扩增,整个操作由经验丰富人员完成,使用的试剂盒灵敏度为1.0×102copies/ml。
1.4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1)患者诊断结果;(2)IM患者与非IM患者不同样本检出率;(3)IM患者样本联合诊断检出率。
1.5评价标准
EBV-DNA检测>500copies/ml表示检出。联合检测中任何一项检出即为检出。
1.6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按照数据类型不同采取不同表示方法,其中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患者诊断结果
综合临床与实验室检查,最终68例明确诊断为IM,所占比例为53.13%;60例为非IM患者,所占比例为46.87%。
2.2IM患者与非IM患者不同标本EBV-DNA检测结果
IM患者与非IM患者不同标本EBV-DNA检测结果见表1,从表中能够看出,IM患者不同标本EBV-DNA检出率均大于非IM患者,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IM患者与非IM患者不同标本EBV-DNA检测结果[(%)]
2.3单一指标与联合诊断对应诊断结果
将血浆、咽拭子以及PBMC等不同标本EBV-DNA进行联合检测,检出率为100.00%,较单一标本检出率(26.47%、80.88%、60.29%),明显更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文献报道指出,成人IM患者发病初期症状表现与病毒感染较为接近,存在较大的误诊情况[3]。一旦出现误诊,必然影响到患者预后,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与心理负担,早期明确诊断是进行规范治疗的前提。
鉴于IM患者存在一定的潜伏期,单纯依靠患者临床症状无法尽早做出诊断,考虑到IM患者病原菌为EB病毒,因而可通过EB病毒检测作为患者诊断的重要依据[4]。实际对病毒检出研究方面可选择的标本来源较多,通过对不同来源标本病毒检测有助于更好地选择标本进行检测。
本文研究中对疑似IM患者采取不同标本EBV-DNA检测,并与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显示,单一血浆、咽拭子、PBMC标本对应的EBV-DNA检出率分别为26.47%、80.88%、60.29%,其中咽拭子病毒检出率最高,IM患者不同标本EBV-DNA检出率较非IM患者更高。文献报道指出EB病毒大量存在唾液和唾液腺中,而且病毒较血液等不同标本来源出现时间更早,这也是本研究中IM患者咽拭子EBV-DNA检出率较高的原因[5]。不同标本来源EBV-DNA联合后的检出率达到100.00%,高于单一标本来源对应的EBV-DNA检出率,提示IM患者早期诊断中可通过多个区域标本采集并进行EBV-DNA联合检出,从而提高IM患者的早期检出率,研究结果与陈世知等学者文献报道具有一致性[6]。
综上所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在临床诊断中,采用不同标本EBV-DNA联合检测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进而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马闪珊,邵丽佳,孙冬梅.EB病毒抗体检测对诊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价值[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27(08):1131-1132.
[2]谢付静,孙红娟,杨亚培,等.血浆白细胞抗原G、白细胞介素10水平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的价值[J].山东医药,2017,57(40):95-96.
[3]刘婕,程禄山,荆成宝.EB病毒抗体及DNA联合检测对婴幼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价值[J].临床误诊误治,2017,30(10):88-90.
[4]刘晓宇,张俊红,王丹丹,等.T细胞亚群检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的价值研究[J].人民军医,2017,60(02):166-167.
[5]方红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4例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医药杂志,2017,4(39):7597.
[6]陈世知,谢运兰,梅严花,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不同标本EBV-DNA检测的临床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02):176-178.
论文作者:蔡粤湘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患者论文; 标本论文; 检出论文; 传染性论文; 细胞论文; 血浆论文; 病毒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