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企业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分析与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市场论文,企业集团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102(2001)01-0006-04
外向型企业集团,作为商业发展外向经济的最佳贸易组织形式。企业集团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技术、资金、人力及规模优势,一旦确定进入国际市场,它们就将面临如何选择进入模式的问题,即以何种方式从事国际市场的经营活动。企业集团进入国际市场有三种典型的方式:出口、海外直接投资(包括合资与独资经营)、许可证贸易。对出口和海外直接投资在这里不作详细分析,这里重点对占有某些专有技术和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的外向型企业集团,如何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进入模式特性分析
不同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与不同的控制水平、资源委托度和扩散风险相一致的。首先,不同的进入模式意味着企业集团在对外经营中的不同控制水平,即对企业的决策、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指挥与控制。许可证贸易的控制水平最低,而出口与独资经营的控制水平最高。许可证贸易中,拥有专有技术的集团通过许可证贸易协议,将控制权全部或部分授给被许可方,从而控制水平降低。而在出口和独资经营中,企业集团将决策与生产经营的权力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在合资经营中,控制水平取决于企业集团所投入资金的比重,比重越大,所拥有的决策控制权越大,因而这种方式的控制水平居中。
其次,各种进入模式需要不同的资源委托,即需要在东道国使用不同量的资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些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如果企业集团采取许可证的贸易形式,由于被许可方将承担绝大多数的项目建设及生产营销费用,许可方在交易中并不形成生产经营资产,因而作为许可方的企业集团只有低的资源和委托度。与此相反,独资经营方式则有较高的资源委托度,因为独资经营本身就意味着集团在东道国拥有全部经营资产。合资经营居于两者之间。而出口方式的资源委托度/较低。出口是用企业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涉及在海外投资的问题,因而资源委托度低。但是,另一方面,出口与东道国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密切相关。当市场需求下降竞争对手增多时,出口量将减少,这大大影响企业资产的充分利用,因而可以认为,企业集团把较高的资源委托度通过产品媒介的作用而体现出来。综合考虑,出口的资源委托度高于许可证贸易而低于独资经营。
资源委托机构成了企业的退出障碍,并使企业战略柔性减少,如果企业集团在国际市场上投入大量资金从事独资或合资经营,一旦发生不利的经营环境需要退出该国市场时,就将大大增加企业退出的沉没成本,这就减少了其经营战略的灵活性。而在许可证贸易情况下战略柔性最大。
第三,各种不同的进入模式具有不同的扩散风险。在许可证贸易方式下,企业集团的专有技术,营销决窍可能被许多竞争对手通过非合法方式占有使用,或者由被许可方超越协议范围地使用、扩散,这将损害许可方的经济利益。而在出口及独资经营方式下,这种扩散风险变得很小。合资经营方式的扩散风险居中。
二、进入模式决策因素分析
企业集团选择适当的进入模式,必须首先研究分析影响进入模式的决策因素。在众多的决策因素中,成本因素是主要的,它是外向型企业集团选择进入的首要条件。考虑成本因素的影响的出发点是使所选择的进入模式具有最小的运行成本,从而获得最大化盈利。成本因素将在后面专门分析。除了成本因素外,还包括以下三类影响因素:战略因素,环境因素,交易因素。战略因素主要通过控制水平影响进入模式的选择,不同的经营战略要求有不同的生产经营控制水平,从而选择不同的进入模式。环境因素主要通过资源委托度和战略柔性影响进入模式选择。交易因素主要通过扩散风险和控制水平影响进入模式决策。
1.战略因素。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企业集团必须确定是采取“多国经营战略”还是采取“全球经营战略”。多国经营战略是充分考虑各国市场的差别性(包括消费者的偏好、行为、竞争条件、生产条件和政治、法律、社会的结构等方面的差别),在几个国家建立具有独立的生产、营销功能的子公司,各子公司根据所在国的消费者需求特点,生产具有不同性能的产品,根据所处的竞争环境采取不同的竞争战略,子公司具有自主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力,集团只对其实行小范围的控制。因此实行多国战略时,集团一般采取低控制的进入模式,如许可证贸易。
然而,随着现代通信与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不同的国家消费者的爱好和需求正趋于一致。这导致了标准化产品的巨大全球市场,企业集团可通过集中生产经营标准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从而实现企业的规模经营。实现全球战略时,企业集团需要一体化地组织整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往往采取专业化生产协作方式,设在不同国家的工厂或子公司,仅生产一些可获得最高效率的零部件,然后由集团统一组织工厂或子公司间的零部件交换、装配和最终产品的销售,决策和指挥权集中在集团手中。因此,实施全球经营战略的企业将采取高控制的进入模式。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东道国的国家风险、地方熟悉程度、需求和竞争条件。这些因素通过影响资源委托度和战略柔性而影响企业集团进入模式的选择。
东道国的国家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国有化风险、价格控制风险和转移支付风险。当这些风险较高时,集团应减少对东道国的资源委托度,提高从市场迅速撤出的能力,从而减少集团可能遭受的退出损失。因此,当国家风险高时,企业应采取出口、许可证贸易等具有较低资源委托度的进入模式。
地方熟悉程度由本国与东道国在文化、经济系统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现实差别所决定,差别越大、地方熟悉程度越低;地方熟悉程度还与企业进入该国市场的时间长短成正相关。地方熟悉程度越高,企业集团越宜采取高资源委托度的模式。
东道国的需求条件对企业集团在该国的投资多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然,如果需求量小于国内,企业集团将不能获得比在本国市场更高的盈利,并且可能承担撤出东道国的沉没成本。一般说来,在产业发展的萌芽期和衰退期,未来需求条件的不确定性最大。在这两个阶段,企业应采取代资源委托度的进入模式,而在成熟期可采取高资源委托度的进入模式。
除了市场需求条件的不确定性外,市场竞争也是变化无常的,这就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提高经营战略的柔性。而在东道国的大量投资将限制企业集团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因此东道国市场竞争越激烈,越应选择较低资源委托度的进入模式。
3.交易因素。在许可证贸易和合资经营中,企业集团要承担一定的交易成本,其来源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在草拟、谈判、签订协议及监控、实施协议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二是由于不可预见的偶发事件和被许可方的可能违约、投机行为给集团带来的损失。此外,在转移过程中专有技术所拥有的原有价值将逐渐丧失。为了减少交易成本,降低扩散风险,企业集团应选择独资经营的进入模式。
交易成本还受企业集团拥有的专有技术特性的影响。某些专有技术常有隐含特性,往往技术性资料和设计蓝图无法包容其内涵,有的决窍隐含在企业人力资源和日常管理之中,很难将它们与载体分离,成功的技术转移不仅包括技术资料和蓝图,也应包括隐含的诀窍。不然,引进方可能因为缺少隐含诀窍而不能成功地从事生产经营,不能取得预期效果。从而减少转让方的提成收入,增加其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若企业集团以自己的专有技术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工厂),则可将技术资料、蓝图及隐含决窍一同转移给子公司,从而获得比许可证贸易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若企业的专有技术隐含成份越多,越宜采取高控进入模式。
三、进入模式的成本因素与选择方法
以上从定性角度分析了进入模式选择问题。从定量角度,可以用净现值比较法选择进入模式。这种方法不仅考虑各种进入模式的成本差异,而且也考虑它们的收入差异,用计算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求出各种进入模式的净现值(即方案运行的时期内所有收入现值与成本现值之差,用NPV表示),通过比较NPV的大小,选出NPV最大的进入模式。
设Rt为企业集团使用专有技术生产的产品在第t期的销售收入;Ct为国内生产的第t期总成本;C[,t][1]为在外国生产的第t期总成本;M[,t][1]为第t期出口销售成本,它是有关外国市场的信息成本;A[,t1]为对外直接投资时生产和服务于东道国市场的第t期附加成本,它包括从东道国的生产要素市场获得信息的成本和有关同类产品市场信息的成本,以及相关的宏观环境信息成本;D[,t][1]为第t 期扩散风险成本;i为贴现率。企业在出口,对外直接投资、 许可证贸易三种模式下的净现值分别如下:
出口时
式中t[,o]为计算期始点,可取0[,0] 企业集团选择进入模式的原则是:
当NPVE〉max{NPV[,F],NPV[,L]},则选择出口;
当NPVF〉max{NPV[,E],NPV[,L]},则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当NPVL〉max{NPV[,E],NPV[,F]},则选择许可证贸易;
当三者均小于零时,不能进入国际市场。
一般说来,M[,t]、[1]A[,t][1]和D[,t][1]这几项特殊成本是随着时间延续而逐渐减少的。M[,t][1]开始比其他两项低,但减少的速度最慢;D[,t][1]开始时较高,而减少的速率最快;A[,t][1]居于两者之间。这是因为M[,t][1]中只包括收集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竞争信息的成本,因而M[,t][1]〈A[,t][1]。在许可证贸易中,尽管企业不会发生成本A[,t][1],但会发生扩散风险成本D[,t][1],因为企业可能由于过早转让技术而面临丧失技术优势的风险,也可能由于许可证贸易中的不合适价值而使企业蒙受损失,因而D[,t][1]〉A[,t][1]。另外,由于许可证贸易的成交具有短时性,因此D[,t][1]下降速度通常较快;而出口方式中,企业集团对国际市场竞争情况的了解与研究是长期的,因而成本M[,t][1] 的下降是缓慢的,这三个变量在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存在以下关系:
M[,t][1]〈A[,t][1]〈D[,t][1]
(t〈t[,1]) (4)
如果将三种特殊成本各分解成固定和变动部分,即设
M[,t][1]=a+bt[c](5)
A[,t][1]=o+ft[g](6)
D[,t][1]=h+qt[p](7)
那么变动成本的指数符合下列关系:
c〈g〈p(8)
并且,系数b、f、q均小于零(因三项成本递减)。 而固定成本部分(即初绐成本)D[,t][1]最高,M[,t][1]最低,即a〈o〈h。
从式(1)至(3)可知,若在国内生产与在本道国生产的正常成本
C[,t]和C[,t][1]相差甚小,M[,t][1]〈A[,t][1]〈D[,t][1]时,
显然企业集团进入国际的次序是:出口——对外直接投资——许可
证贸易。然而由于M[,t][1]、[1]、D[,t][1]是时间函数,其相对
大小并非总保持(4)式的关系,而且C[,T]和C[,T][1]在一些国家相差较大,因而企业集团在选择进入模式时,关键是要认真分析M[,t][1]、A[,t][1]、D[,t][1]三者之间的关系,选择成本最小者。
如果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企业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优化模式,则在不同的时期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进入模式,这样就形成了优化时间序列的进入模式(见图1)。在OA时期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 由于出口的盈利(曲线E)最大,因而选择出口作为进入模式;在AB时间内,最好的方法是对外直接投资(曲线F有最大值);在B以后的时间,曲线L有最大值,因而选择可证贸易。
图1优化时间序列的进入模式选择
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盈利,E为出口,F为对外直接投资,L为许可证贸易
图1所示的盈利函数只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但它与前面对M[,t][1]、A[,t][1]、D[,t][1]三项特殊成本以及其他参数的设定和分析是一致的。显然,动态地选择进入模式比静态地选择要复杂得多。在静态情况下,出口产生最大盈利,对外直接投资次之,许可证贸易最低,所以选择出口为最优。然而,当几项特殊成本变化时,最优模式随之变化。例如,由于D[,t][1]以最快速度减少,而M[,t][1]下降速度很慢,这样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可能出现D[,t][1]〈A[,t][1]〈M[,t][1], 许可证贸易就成为最理想的模式。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企业集团在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时,首先,要分析研究几种模式下的成本、盈利,以成本作为研究的主要变量。其次,要分析影响模式选择的战略因素、环境因素和交易因素,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再次,不仅要站在静态的角度,而且要站在动态角度分析成本的变化,全面规划出进入国际市场的中长期计划。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今天,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许多不同经济部门的企业联合在一起,组成了实力雄厚的群体——企业集团。随着国际生产、技术、贸易金融的一体化,这些企业集团逐步发展成了全球性的跨国公司。目前,这些跨国公司已经垄断了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5%,研究与开发投资的85%,国际技术转让的70%、国际贸易的60%、国际生产的40%。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企业之间横向经济联合的基础上,组建了一大批工业、商业、金融、服务等类型的企业集团。在其中一些集团由国内跨行业、跨地区、跨产品的多种经营,逐步发展向海外投资,搞跨国经营。海外投资一旦取得成功,形成规模,就成为跨国公司,这无疑是我国商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现实的结论。
[收稿日期] 2000-10-12
标签:国际市场论文; 进入国际市场模式论文; 风险成本论文; 委托经营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