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政治理论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关于加强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06)05-0025-06
学科建设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问题重视与研究不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许多重要问题未能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加以思考和解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从多方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认真领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示精神,深入研究和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进一步增强对学科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十分紧密。从本来意义讲,教育是通过学科进行的,学科是教育的基础或依托。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并最终落脚到学科建设上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本质上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性问题,也就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门科学去进行教育,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其根本原因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被千百万人接受,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而主要的是他完全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1] (P284)邓小平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被全世界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问题时,也明确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2] (P382)革命导师的这些论述,可以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启示,众所周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依靠或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来进行;大学生中许多深层次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要依托学科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去解决;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固然离不开长期的工作与生活实践的磨炼,然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又是不可忽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长期的教学实践也清楚地表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做到入心入脑,关键在于这一教育的内容是否科学,是否能够做到将这一科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
我们看到,在高校中有一批深受青年学生欢迎和爱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的授课之所以受到青年学生欢迎,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去讲授,他们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他们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和讲授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研究和回答青年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他们的人格之所以受到青年学生尊重和爱戴,是因为他们不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去教育青年学生,而且他们本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深信不疑,并努力去实践马克思主义真理。这一切都深刻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全在于它的科学性。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同加强学科建设结合起来,离开学科建设去谈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去谈论取得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是毫无意义的。
以2004年3月18日胡锦涛同志所做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批示和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标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面临着许多重要课题,比如,关于在新形势下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新思路、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的深入探索,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新课程设置方案的试点与普遍推行,关于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的编写,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管理、建设和运作,关于重大现实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以及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建设,等等,这些课题都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而这些课题不但会直接涉及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而且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自身内容和内在要求。正因如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不但要学会善于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问题,而且要花大功夫和用大气力把学科建设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带全局性的问题切实抓好。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
课程设置问题,本质上是个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课程设置就需要适时地作相应调整。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相对于其他课程或学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调整或改革具有周期短、变动快、幅度大和中央高度重视等特点,这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处的历史条件、它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也正因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次重大改革,最终都集中地体现在课程设置的改革上,而课程设置的改革最终都是由党中央直接拍板决定的。
课程与学科,本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学科,顾名思义,它既是指一个学术分类或知识分支,同时又是指学校中的一个教学科目即课程。所以,课程的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就必须与学科设置相结合或与之相对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改革也是这样。198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设置上所做的一个重大改革,是将原来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合并为一门大课即“马克思主义原理”。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这一改革,在教育理念上即课程与学科关系的处理上,是合理的和必要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一门完整的综合性的科学,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亦应发挥其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应该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改革,不只是需要研究和解决课程与学科的对应关系问题,而且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新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建立问题,以及广大教师对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适应性问题,等等。这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作。现在看来,198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进行的关于“大原理”的改革,在改革的方向上是正确的,而这一改革之所以未能推行下去,到1998年又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致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改革经历一个由分到合和由合再到分的历史过程,其深层原因是在进行课程设置改革的同时,未能下大功夫切实解决与课程设置改革紧密相关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对此,我在2004年4月初撰写的题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分与合的历史启示》一文中,[3] 曾做过专题分析。
2005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关怀与支持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设置上又进行了新一轮改革。与以往几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相比较,本次课程改革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课程变动的幅度较大,将“98方案”规定的7门必修课,用合并方式缩减为4门必修课,而这4门必修课在很大程度上说都是新课:二是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把新课程设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提升和二级学科的设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基本一致起来,并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工作的支持与指导。这两个显著特点清楚地表明,党中央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已形成新的思路,而且也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课程设置的改革建立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我们看到,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指导下,一个学科齐全、层次多样、布局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科建设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即将正式出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将迎来新的局面。应该指出,课程和学科建设是一个不断实践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新课程体系的推行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正如2005年3月9日中宣部和教育部下达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中所强调的那样,必须“充分考虑新课程设置方案与师资队伍、原有课程的衔接,从当前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学秩序的稳定,按照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先试点、后推广,突出重点、逐步过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实施工作。”同样,学科建设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直接关怀和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有了飞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已有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已达二百余个,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与研究,稳定师资队伍和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培养大批合格人才,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现在,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在中央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平台之后,我们如何建设好和利用好这一学科平台,以不断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显然,这里就有许多重要的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比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学科点的规范性管理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界定与把握问题,关于各马克思主义学科点科研内容和主攻方向上的总体规划和分工协作问题等,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
三、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要着力把握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联系与区别
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同样,在高等教育和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材体系,也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根本内容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材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课程表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这二者之间,就其根本的理论内容而言,是完全一致的。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去谈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内容,去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材,这样的教学和教材就势必偏离马克思主义,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材是服务于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学目的的,因而教材建设和教材体系的构建就不但要考虑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要求,而且还必须考虑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这样,就会显现出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的某些区别。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完整系统的科学,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材则不一定过分追求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材则不一定按照三个组成部分这样的板块结构去构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商品为逻辑起点的,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材则不一定从商品讲起,如此等等。正因如此,我们在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体系和结构时,就应下功夫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的联系与区别,着力把握构建马克思主义教材体系的特殊性,切不可将专业课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照搬到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中来。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政策性,必然会遇到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和慎重处理的理论问题、认识问题、以及技术性问题。就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编写来说,我想必然会遇到下列一些重要问题:首先,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里,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或范畴在涵义和范围上的科学界定,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根本理论特征的新概括和新表述,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定、澄清和概括,等等。其次,是关于如何讲授或阐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问题。这里,也必然会涉及到一系列重要问题,比如在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上,要不要鲜明地引导学生树立几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在教学内容上,是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呢,还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它的应用、将世界观与方法论结合起来讲授;在论述方法上,是从原理出发呢,还是从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如何结合变化着的实际和党在现阶段的方针政策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比如马克思提出的关于暴力革命原则和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列宁提出的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实,等等;在基本原理的讲授与学术争鸣的关系处理上,怎样做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吸收科研新成果,使教材编写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再次,是关于教材的表述和提炼问题。这里,涉及到教材的篇幅设计、体例安排、逻辑结构、文字修饰、语言风格、史料应用等诸多方面,目的是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吸引力和说服力。显然,要解决好上述诸多问题,编好一部供全国高校通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很不容易的。值得指出的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新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中央是高度重视的,不论就编写组成员的遴选方式而言,还是就教材的严格编审程序而言,抑或就教材编写的经费支持力度而言,都是从来没有过的。经过编写组成员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在有关领导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四门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即将完成,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一件大事。在这期间,我参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编写的研讨和书稿审读工作。我认为,现已完成送审稿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是一部编得相当不错的高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值得充分肯定。当然,这部教材将会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而更臻完善。
在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编写了通用教材之后,课堂教学应采取怎样的组织形式,以便取得教学实效性,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应该说,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也不是一个等同概念,二者是有区别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处理教学要求的统一性、规范性与教学具体组织形式多样性的关系。应该肯定,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体现着国家对教学基本内容的规范性要求,是应该遵照执行的;但是,对这一统一的规范性要求应加以辩证理解,为求得教学的实效性,要鼓励教师进行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一个时期以来,一些高校开展了关于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很好总结。在我看来,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基本内容,去着重深入地讲授其中相关的一些重要专题,这是与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的精神相吻合的。
四、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或主导,是学科的承担者,因而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表明,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师资队伍素质的状况不仅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还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该说,从中央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向来是十分重视的,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上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但是,由于诸多主客观复杂因素的制约,从总体上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上,有几个新情况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一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战线上,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本来就不多,然而随着大批老教师退休,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已出现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二是随着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推行和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的设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战线的一些骨干教师纷纷向专业课方向转移,与此相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某种弱化和专业化、中性化、边缘化倾向;三是由于2005年课程设置改革的幅度较大,2006年秋季开学按新课程授课在即,而我们的广大教师对新课程内容又缺乏充分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普遍推行也缺少试点经验可供借鉴,因而解决广大教师现有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与新课程教学内容之间不适应的任务,变得十分紧迫。师资队伍建设上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中的一个最为紧迫的重大问题,必须下大功夫,切实地加以解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就工作的范围或方面而言,包括现有师资队伍的普遍培训和提高,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的培养,以及师资队伍补充渠道的开拓和建设,等等;就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而言,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科研能力的增强,等等。当前,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围绕新课程设置的内容对现有任课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进行国家、省市和学校多层培训,以省市和学校培训为主要培训形式。在各级各类培训班上,不仅需要向教师介绍新教材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对某些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原则等问题,以便使他们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把握;同时,亦应向教师进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战线总体形势的宣传教育,介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思想和新举措,正面阐明和回答本次课程设置改革方案制定的科学依据和深刻意蕴,以达到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信心、搞好工作的目的。关于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的培养问题,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尚未排到日程上来。从2005年开始由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等五单位在中央党校举办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对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这一形式不可能完全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培养问题。要总结以往各省市(比如上海和北京等)培养学科带头人的有效经验,并加以大力推广;同时还应拓宽思路,积极创造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的多种途径和形式。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来源和补充渠道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和解决:一是在学历层次的要求上起点不宜太低,主要应从博士生和硕士生中选拔培养;二是学科专业要对口,努力发挥已经审批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作用,把学科建设同师资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三是要采取一些组织措施和政策保障,以吸引和鼓励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投身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一伟大事业中来。
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上,我认为需要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下功夫,要正确认识与处理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矛盾关系:
其一,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科学性与政治性的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中,有些教师过分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性、知识性和系统性,而对理论教育中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则重视不够,因而常常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当作专业理论课或一般性文化知识课去讲授;也有些教师则与此相反,过分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和针对性,而对思想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则重视不够,因而常常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讲成一般性政策宣传课。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常见的两种片面性,这两种做法都不会真正取得教学的实效性。其实,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它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正因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应该在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结合上下功夫,而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不能把专业课或党政干部政策教育课的内容和做法照搬到青年学生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来。与此相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应该在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青年学生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
其二,关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发挥教师业务专长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学科内容来说,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点,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多学科业务基础。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由于长期以来相当普遍地存在着教学任务繁重与教师人数偏少的矛盾,因而多数任课教师不可能像某些全国性重点高校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中形成业务专长或按业务专长去组织教学。这是影响教师素质提高和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实效,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知识,而且更应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应该看到,教师的授课并不是一个将教材内容加以简单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过程。没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入理解和把握,没有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难以取得教学的实效性的。所以,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既要广博又要专深,将博与专结合起来。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对教学内容有精深的研究和把握;但是,从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需要考虑,我们应鼓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提高业务水平,争取在教学内容的某些方面形成自己的业务专长,并在全国同行中产生一定影响。这是完全可能做到的,这样的事例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战线中也并不少见。
其三,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这里,主要是强调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问题。应该说,科研能力问题是师资队伍素质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对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对于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有效性,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增强教师科研能力问题愈显重要而紧迫。应该承认,由诸多复杂因素所决定,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并不很高,主要表现在还不能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研究和回答青年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研究和回答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提高思想认识,这是我们的工作职责和历史责任。而青年学生关注的所谓热点难点,就其思想理论的内容来说,也大体上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灵不灵”和“社会主义行不行”这样的基本的思想理论问题展开的,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或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对青年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非但不应回避,而且应该下大功夫加以研究和回答,在研究和回答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过程中,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去展示思想理论教育的强大魅力,去取得教学的实效性,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去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和解决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也不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可以完全回答和解决任何热点难点问题。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课程设置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