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邕宁区中医医院设备科 广西南宁 530099)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理资料的临床报道。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间收集的201例喹诺酮类药物用药不良反应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不良反应分级、累及系统、主要表现、涉及药物种类级给药途径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年龄在20~50岁、有过敏史的患者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群体,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以1级为主,且左氧氟沙星、静脉给药分别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类别和给药途径。结论:把握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相关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7-0071-02
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广谱抗生素之一,而不良反应的发生则会使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影响。本文就选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间收集的201例喹诺酮类药物用药不良反应病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理资料的临床报道。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间收集的201例喹诺酮类药物用药不良反应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5例,女96例,患者的年龄在18岁到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3±6.2)岁。
1.2 方法
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中附则》中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回顾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性别、年龄、过敏史),调查统计其不良反应的级别(药物不良反应分级参照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国立卫生研究所及国家癌症研究所于2009年制定的《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为参考依据,分为1~5级,1级为轻度不良反应,无显著症状或症状较轻,无需治疗;2级为中度不良反应,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具有局限性、非侵入性、年龄性、且日常活动受到一定程度限制;3级为重度不良反应,症状比较严重,日常活动或自理能力受限,住院时间延长,但短时间内不会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4级为危及生命安全的症状,需行紧急治疗;5级为死亡)、累及系统及主要表现,了解造成不良反应的喹诺酮类药物类别、给药途径等,分析上述因素与不良反应发生之间的相关性。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 患者的基本资料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关系分析
回顾患者的基本资料,可见,男性和女性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2.2%(105/201)和47.8%(96/20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20岁、20~50岁、>50岁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4%(43/201)、52.2%(105/201)、26.4%(53/201),有过敏史和无过敏史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84.6%(170/201)和15.4%(31/201),则有20~50岁之间、有过敏史的患者显著高于其他患者的情况,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患者的不良反应级别、累及系统、主要临床表现
以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为依据,对其进行分级,1级患者195例,占97.0%;2级患者5例,占2.5%;3级患者1例,占0.5%,无4级或5级患者,以1级患者为主,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分级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对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包括:皮肤及附件(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肿胀、皮炎、红斑等),占69.2%(139/201);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占8.0%(16/201);泌尿系统(主要表现为尿液泡沫增多、浮肿等),占7.5%(15/201);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等),占7.5%(15/201);全身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等),占8.0%(16/201),以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与其他系统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喹诺酮类药物类别、给药途径统计
对造成201例患者发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别进行统计,发现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是不良反应发生率居于前两位的药物,分别占62.2%(125/201)、10.4%(21/201),特别是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排在第二位的环丙沙星相比,仍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患者的给药途径进行调查,可见静脉给药、口服给药及肌肉注射的患者分贝有147例、29例和25例,各占73.1%、14.4%、12.4%;静脉给药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口服给药和肌肉注射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喹诺酮类药物是常见抗菌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基因的复制与表达发挥抗菌作用,不仅抗菌谱广,而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口服吸收利用度[1]。
本文对201例因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而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调查,结果可见,年龄在20~50岁之间、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且皮肤及附件的反应是最主要的表现,患者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肿胀、皮炎、红斑表现,多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部分患者也会表现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或全身性反应。从不良反应的分级来看,97.0%的患者均为1级,症状较轻,一般停药后即可好转,不会对其生活或者自理能力造成影响,也无需刻意进行治疗,但对2级、3级不良反应的患者,当不良反应无法自行缓解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活时,则需给予对症处理。
对造成上述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别进行统计,则可见左氧氟沙星是占比最高的药物,达到62.2%,这与其在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用药频次高、给药量大有关。对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给药途径进行了统计,则发现静脉给药发生率最高,这与该方式给药后药物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快有关。邹涛[2]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金伟华等[3]的研究中还发现,不同种类的喹诺酮类药物同一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对比了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神经系统症状,可见左氧氟沙星以嗜睡为主要表现,而莫西沙星则兼有嗜睡、失眠的表现,而且考虑到患者出现该类神经系统症状时,患者或其家属往往会忽视,很难将其与正在使用的药物联系在一起,症状严重时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可以通过必要的健康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喹诺酮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认知程度。
综上,在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过程中,应积极进行药学干预,对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人群进行重点关注,结合耐药试验等选择合理的药物类别,减少经验性用药不合理的情况,把握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科学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会对儿童的骨骼发育造成不良影响[4],提示在用药过程中不到万不得已,应避免使用。
【参考文献】
[1]丁妍,陈邦元,赵俊.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672例文献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37(6):674-675.
[2]邹涛.喹诺酮类药物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21):163-164.
[3]金伟华,王晓蕙,陈华等.我院129 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24):2253-2254.
[4]谭莉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0(2):92-93.
论文作者:杨万性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4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药物论文; 患者论文; 喹诺酮类论文; 给药论文; 发生率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