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和谐家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论“构建和谐家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试论“建设和谐家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建设和谐论文,作用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述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做了深刻阐述,他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述的过程中,我们寻找到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位置及工作的切入点。即:通过实施“构建和谐家庭计划”,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抑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改善家庭关系,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等,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一、建设和谐家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建设和谐家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的基本职能具有社会的大部分职能,尤其是家庭的生育职能和教育职能与构建和谐社会联系更为紧密。

社会是由诸多的家庭组成的,这个庞大的“肌体”要求所有细胞必须是健康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如果最小的细胞带有病毒或缺乏活力,势必感染其他细胞,并对整体产生影响,即造成社会的不和谐。尽管和谐家庭只表现为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程度,而和谐社会要求的是人与人、家庭与家庭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家庭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社会和谐是以家庭和谐为基础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积累式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和谐家庭建设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工程,是基础性建设。所以,构建和谐家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目标指向的一致性。

(二)构建和谐家庭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终于在世纪之交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低生育水平主要是依靠严格的生育政策和行政手段取得的,不仅成本高,而且具有明显的脆弱性。这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属于外部强制性质,而不是家庭内部自主型的转变。因而,稳定目前的低生育水平不仅任务仍十分艰巨,而且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进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为稳定低生育水平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张维庆主任将其概括为: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全面创建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三是经济持续发展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四是国际环境的变化有利于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

我们认为,在人口和计生事业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关键是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把工作重心下沉到农民家庭,从村落视角,研究如何引导群众致富奔小康和构建和谐家庭,把群众在生育活动上,由“家本位”的行动逻辑,转变为市场理性,即“个人本位”的行动逻辑,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自身价值。这样就会使农民家庭从“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在个人自由发展理念的促使下,自觉地实现少生优生。

(三)构建和谐家庭有利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我国是世界上排位第一的人口资源大国,能否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核心问题是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素质首先要从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做起,因为出生人口素质是人口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源头工程。

我国人口素质整体偏低,从根源上讲是历史造成的,但也不能排除人们对这一问题在认识上和具体措施上的滞后性,所以,我国提高人口素质的工作,刻有深深的“亡羊补牢”的印迹。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和遗传规律,人口素质的因果链应该是,婚姻质量——妊娠质量——出生质量——抚养质量——成长质量——人口质量。而我们在提高人口素质的问题上,往往是平地盖高楼,即忽略了婚姻家庭的基础性作用。把学校教育作为提高人口素质的起点,具有明显滞后性,因为家庭是塑造人的第一场域,是对子女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不规范、最薄弱的环节。所以家庭向学校提供的不规则“产品”,在学校按一把尺子进行雕刻,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必须把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点前移,放在提高婚姻质量上。

婚姻质量既包括择偶的文化含量,也包括婚姻关系的和谐。婚姻质量高,子代接受的遗传基因优秀成分的机率自然高,父母对子女的责任感自然强,而由于他们自身的知识库存量大,必然在生育质量这条成果链的各个环节上,都表现出明智的理性,而能排除惯习的影响。所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基础性建设是提高“准妈妈”、“准爸爸”的素质,这正是以往计划生育工作所忽视的重要环节。

(四)构建和谐家庭有利于抑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的趋势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并呈全面扩大和攀升趋势,这一严峻形势已经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并正在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治理,“关爱女孩行动”也在不断地提档升级和加大工作力度,这些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是,我们认为,任何措施和行动都必须与构建和谐家庭紧密结合起来,必须把落脚点放在家庭上,否则难以收到理想效果。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根源在于性别偏好表现强烈,所以,治理性别比偏高,源头在于调整人们性别偏好的程度。因为性别偏好是一种心理上的性情倾向,他是在一定场域内,理性与惯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里所指的场域,即人所处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以及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关系网络。在场域环境和关系中,对人的性别偏好影响的强度最大的、频率最高的是家庭关系,其次是家族关系,再次是社区(村落)关系。可以认为,性别偏好程度是通过外部环境和关系的刺激,最终在家庭发生作用的。所以,性别比持续升高的病根在于家庭对子女性别的选择。改善家庭成员的心理性情倾向,改善女孩在家庭中的生存环境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构建和谐家庭还有利于生殖健康,预防性病、艾滋病等宣传教育和具体措施在家庭得到落实,同时也有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有利于子女教育,有利于勤劳致富奔小康,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等。总之,作为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质量,对整个社会“肌体”的和谐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环节,应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二、构建和谐家庭计划的基本框架

构建和谐家庭计划,是一项由各级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群众性创建活动。

这一创建活动的基本框架,必须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家庭的性质、特点、以及各种类型家庭的不同情况进行设计,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引导创建活动深入发展。这里,提出一个基本思路:

(一)科技致富

农村家庭在科学技术、市场信息引导下,安排组织家庭生产;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重视产品市场信息,增强优质产品和品牌意识,依靠科技进步增加收入。城市居民要积极学习本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用勤劳、诚实增加收入。

(二)科学理财

合理安排家庭投资和消费,增强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完善家庭投资和消费结构,降低恩格尔系数,促进生活方式转变。

(三)文明生育

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依据法律和政策自主调节生育,增强生育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摈弃性别偏好和人为选择性别行为,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的新思想;掌握科学妊娠、生育和避孕节育知识;参加优生指导和监测活动,防止出生缺陷;参加优育优教指导活动,抚养孩子健康成长。

(四)教育成才

指导、督促家庭关注子女高水平完成“普九”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争取完成高中或大学教育;培养子女良好心态和道德品质,支持子女特长发展;继续成人教育,奠定科技致富的知识基础。

(五)卫生健康

学习卫生和生命科学知识,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培养良好的公共卫生、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树立饮食、营养、生殖、性生活等全面健康理念,提高健康水平。

(六)遵纪守法

增强公民的民主和法律意识,依法参与社会活动和规范个人行为;并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七)和睦家庭

加强家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现代生活方式,遵守社会公德,家人之间以及邻里要和睦相处,建立亲和友善的人际关系。

(八)平安保险

增强家庭保险意识,提高参保率,不断扩大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家庭保险项目,利用社会保障机制与家庭自身保险相结合,确保家庭平安。

每个家庭在这一基本框架内,根据各自家庭的状况制定“构建和谐家庭计划”,并作为家庭行动指南,规范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经过积累式发展,就会取得成效。

三、构建和谐家庭计划的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构建和谐家庭计划,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子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牵动作用大,为使这项行动计划既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又能扎扎实实地持久坚持,并取得成效,成为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各级计划生育工作部门应将“构建和谐家庭计划”纳入工作日程,自制具体实施,同时要组织专家立项开展研究,制定“和谐家庭”标准,对和谐家庭的评估、认证、挂牌、弘扬等具体办法。召开“构建和谐家庭计划”启动大会,动员亿万家庭参与签名、倡议等活动,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把声势造足,营造有利于此项活动开展的社会氛围。

(二)各地应成立此项活动协调沟通、联谊机构,并建立部门责任制,以及相关的联谊、督办、评估、认证等制度,用制度和责任保证活动开展。

(三)定期对“和谐家庭”进行评估认证,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会,推广创建活动的先进经验;举行先进家庭报告会,用典型事例影响和教育其他家庭。各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应开辟“和谐家庭”专题节目和栏目,进行不断的、反复的刺激,在公众心理刻深“和谐家庭”的烙印。

(四)城市社区的管理机构要将“和谐家庭计划”纳入工作的重要日程,指导和谐家庭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和谐家庭计划”落实的各种活动,并将“和谐家庭计划”扩大,逐步向“和谐社区计划”过渡和拓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标签:;  ;  ;  ;  

论“构建和谐家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