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外周血CD_4、CD_8 T细胞及血清锌、硒含量的变化

艾滋病患者外周血CD_4、CD_8 T细胞及血清锌、硒含量的变化

一、艾滋病患者外周血中CD_4、CD_8T细胞数及血清中Zn、Se含量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琳[1](2021)在《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诱导,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共同介导胰岛β细胞损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T1DM发病率明显增加,而患者进行性的胰岛功能下降导致其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治疗,鉴于其逐年增长的发病率和随之出现的多系统并发症,T1DM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目前,T1D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T细胞相关的研究一直是1型糖尿病的研究热点,而近年来除了CD4+T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8+T细胞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进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淋巴细胞活化信号分子家族(signaling lymphocyte activated molecular family,SLAMF)被报道在多种免疫异常疾病中表达异常,并显着影响包括CD8+T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分化及功能。然而对T1DM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的表达情况未被报道,且对于T1DM中SLAMF分子如何通过影响CD8+T细胞功能仍不明确。为探讨这一问题,本课题通过对T1DM患者及非肥胖的糖尿病小鼠模型(non-obese diabetic,NOD)免疫细胞分化情况及SLAMF分子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mRNA测序及相关的体外细胞实验,以期探讨T1DM免疫系统异常分化及SLAMF分子表达对T1DM免疫微环境下CD8+T细胞功能和命运的影响。研究方法:(1)对T1DM患者及健康对照组(health control,HC)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T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及其亚群、B细胞等免疫细胞比例进行分析,并检测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的表达情况;(2)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T1DM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情况进行检测,分析SLAMF4分子与细胞活化状态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一般临床资料的相关性;(3)对自发性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NOD小鼠进行体重、随机血糖监测及小鼠尾静脉采血,对小鼠胰腺组织留取病理,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HE)染色,观察其组织细胞形态、炎细胞浸润情况;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外周血、胰腺引流淋巴结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4)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得到纯化的T1DM患者的SLAMF4+CD8+T细胞和SLAMF4-CD8+T细胞,并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及临床意义;(5)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脐带血细胞中CD8+T细胞,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刺激下进行培养,检测作用不同时间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6)采用磁珠分选联合流式细胞分选技术正常健康人SLAMF4阳性CD8 T细胞和SLAMF4阴性CD 8 T细胞分别进行分选,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刺激下进行体外扩增,用CFSE标记细胞,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于Day6检测两种细胞的凋亡情况。研究结果:(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比例与HCs比较存在异常,表现为CD4+T细胞和B细胞比例增多,Treg细胞的比例降低,总NK细胞及其CD56dim亚群的NK细胞比例减低,CD56bright亚群的NK细胞比例升高。与HCs相比,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SLAMF4阳性的总T细胞百分比降低,且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明显降低;SLAMF3分子表达在B淋巴细胞比例有所降低,SLAMF5在NK细胞表面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且与SLAMF4阴性CD8+T细胞相比,SLAMF4阳性CD8+T细胞具备更强的分泌促炎因子IFN-γ和TNF-a的能力;在与T1DM相关的一般临床指标的分析中,发现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T1DM病程呈负相关。(3)与同周龄的Balb/c小鼠相比,NOD小鼠CD4+T细胞及CD4+CD25+的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mRNA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1型糖尿病中SLAMF4作用后的CD8+T细胞表现出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改变,包括T细胞受体信号相关的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分泌及细胞凋亡通路,差异表达的基因中也有多个与凋亡相关的基因,说明SLAFM4在1型糖尿病中调控CD8+T细胞的活性与命运。(5)通过体外培养人脐带血CD8+T淋巴细胞发现,一定程度的抗原刺激可促进SLAMF4在脐带血na?ve CD8+T细胞表面上调表达,随着免疫活化的时间延长,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调。(6)通过SLAMF4阳性CD8+T细胞和SLAMF4阴性CD8+T细胞经CFSE标记后体外培养,发现SLAMF4阴性CD8+T细胞对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TCR刺激更敏感、更易扩增,增殖能力强,而SLAMF4阳性CD8+T细胞更容易凋亡。研究结论:(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分化比例与HCs相比存在异常,且外周血T细胞及B细胞表面多种SLAM分子表达水平发生变化,结合课题组前期结果,这在T1DM及T2DM之间存在一定共性和不同之处。(2)与HCs相比,T1DM患者SLAMF4阳性CD8 T细胞百分比显着下降,且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有关。在T1DM患者中,SLAMF4+CD8+T细胞百分比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1型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3)在动物模型中我们发现NOD小鼠也存在外周血T细胞异常分化状态。且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百分比逐渐下降,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患者CD8+T细胞功能调控及凋亡显着相关,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增殖能力较差且更容易凋亡,故体内持续抗原刺激会导致表达SLAMF4的CD8+T细胞的百分比降低,使其发挥类似调定点作用。综上所述,本课题首次分析了T1DM疾病模型中的SLAMF分子家族的表达谱,为SLAMF分子与T1DM免疫细胞的调控提供了实验证据,证实了在1型糖尿病免疫微环境中SLAMF4表达对CD8+T细胞的功能影响和命运的调控及SLAMF4阳性CD8+T细胞比例变化的具体机制,提示SLAMF4分子可能为T1DM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或免疫干预提供新靶点。

刘本波[2](2021)在《CTLA-4与中国猕猴艾滋病发病进程的关系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HIV-1/SIV(人/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机体后,病毒直接或间接作用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活化,细胞免疫在控制患者体内病毒复制具有重要作用。免疫检查点分子在免疫反应中起着负调控的作用,但其在艾滋病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中国猕猴艾滋病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探究免疫检查点分子CTLA-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的表达与中国猕猴艾滋病发病进程的关系,并初步探讨CTLA-4在SIV感染的猕猴中上调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以SIV感染的中国猕猴艾滋病动物模型为基础,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全血中CD4+T、CD8+T细胞计数,细胞表面分子HLA-DR、CD38表达水平检测,胞内CTLA-4、Ki67表达水平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血浆病毒载量。分析CTLA-4表达与CD4+T和CD8+T细胞数量、免疫学指标及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旨在探究CTLA-4表达与艾滋病疾病进程之间的关系。其次,建立氧化应激细胞模型,通过流式检测CTLA-4表达水平,探究活性氧(ROS)对CTLA-4表达的可能调控。通过病毒感染人T淋巴细胞系和胞外H2O2刺激检测ROS和CTLA-4水平,分析病毒感染及胞外氧化刺激对ROS和CTLA-4表达的影响。采用环磷酸腺苷等化合物刺激PBMC细胞,在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CTLA-4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化合物刺激、SIV感染的猕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蛋白激酶A(PKA)的含量和活化情况,进一步分析CTLA-4上调原因,通过PKA抑制剂处理检测CTLA-4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该结果。qPCR检测磷酸二酯酶(PDEs)和环磷酸腺苷(AC)基因表达水平对CTLA-4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阐明SIV感染猕猴后CTLA-4上调的作用机制。结果:SIVmac239感染中国猕猴后,CTLA-4在CD4+T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上调,且随着感染进程的推进而变化。CTLA-4在CD4+T细胞中的表达与CD8+T细胞数呈显着正相关,与CD4+T细胞数和CD4/CD8比率呈显着负相关,与增殖活化呈显着正相关,与病毒载量呈显着正相关。CTLA-4表达上调的机制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和H2O2刺激使PBMC中ROS水平升高,但均不会导致胞内CTLA-4表达上调。进一步研究其机制发现,IBMX、dbcAMP和Forskolin均能诱导CTLA-4表达上调;化合物刺激后胞内c AMP浓度增加,PKA活性显着升高,当加入PAK抑制剂时,CTLA-4显着下调;SIV感染急性期,胞内cAMP浓度显着升高,PKA显着活化,AC6型和AC7型显着上调,而PDE3型、PDE4型和PDE5型显着下调。结论:SIVmac239感染的中国猕猴中CTLA-4的表达显着上调,通过胞外氧化刺激探究CTLA-4表达上调的机制发现,艾滋病猕猴动物模型中CTLA-4表达的上调与ROS水平的升高无关。进一步探究其机制发现,SIVmac239病毒感染引起胞内cAMP水平升高,从而使PKA活化,进而导致CTLA-4表达上调。

童玲[3](2021)在《艾滋病潜伏感染恒河猴的异常免疫激活研究及联合治疗策略探索》文中提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能够通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实现有效控制,但是并不能彻底清除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HIV病毒,绝大多数感染者需要终身进行ART,以避免停药后病毒的反弹。此外,由于体内持续的免疫激活状态,经历ART治疗的感染者慢性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仍然高于正常人。恢复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并清除病毒潜伏库,是实现艾滋病治愈的目标。给予ART治疗建立的潜伏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是进行功能性治愈策略探索的重要工具,本研究利用该动物模型开展以下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艾滋病潜伏感染恒河猴模型与异常免疫激活研究免疫激活即病原体感染后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的激活,过度的免疫激活会造成全身炎症反应。尽管ART治疗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HIV感染者体内异常的免疫激活却持续存在并与艾滋病进展显着相关。然而,病毒的复制状态与免疫激活持续存在的关系尚未清楚。在无病毒复制或病毒抑制情况下,比较感染前和ART治疗病毒抑制期的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变化;或者在病毒复制情况下,比较慢性感染期和停药后病毒反弹期的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变化,有助于理解病毒复制、异常免疫激活与疾病进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用8只恒河猴,自感染前28天至停药后1个月持续监测病毒复制和免疫激活功能。恒河猴在静脉给予病毒91天后,开始实施3个月的ART治疗,停药后继续观察1个月。根据血浆病毒载量,将疾病分为SIV阴性阶段(SIVNegative,SN)、SIV感染阶段(SIV Emerged,SE)、SIV 抑制阶段(SIV Suppressed,SS)和 SIV 反弹阶段(SIV Rebounded,SR)。通过比较SS和SN、SR和SE之间的宿主免疫功能,我们发现与 SN 期相比,SS 期 CD38+HLA-DR-CD4+/CD8+T细胞亚群和 PD-1+CD4+/CD8+记忆T细胞亚群增多,细胞因子MIP-1β、IL-8、IL-10升高(SS vs SN,p<0.05)。与SE期相比,SR期PD-1+CD4+TCM细胞增多,PD-1+CD4+TEM细胞减少,促炎细胞因子 TNF-α、IL-6、IL-1β 和 IFN-γ 水平增强(SR vs SE,p<0.05)。艾滋病潜伏感染模型的纵向研究显示,自感染前至ART停药后,在不受病毒复制的影响下异常免疫激活持续增强,本研究有助于理解艾滋病全程病毒感染和宿主免疫的关系,为艾滋病异常免疫激活的全景特征和时相分析提供重要信息。第二部分强效HIV融合抑制剂与ART联用在SIV感染恒河猴模型的治疗效果及潜伏库研究ART能够有效控制HIV的复制,但由于病毒潜伏库的存在,ART并不能根治HIV,一旦停药,病毒便会发生反弹。探索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治疗策略是当今艾滋病研究的重点。我们实验室前期在强效HIV融合抑制剂的研究发现,强效HIV融合抑制剂LP-98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毒复制,而且部分感染猴在停药后未发生病毒反弹。这一现象让我们期待将强效HIV融合抑制剂与ART方案联用能否延长病毒反弹甚至实现功能性治愈。本研究选用15只静脉感染100 TCID50 SIVmac239的中国恒河猴,随机均分成了 3组:第一组进行ART治疗,第二组进行LP-98+ART联用治疗,第三组作为实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药物治疗3个月后,停止给药,继续观察2个月监测各组感染猴病毒反弹情况。此外,利用Total DNA、QVOA及多色流式等方法观察并比较病毒潜伏库的特征。我们发现LP-98+ART联用治疗停药后病毒反弹时间整体上延迟于单独使用ART治疗组,且联用治疗组感染猴腹股沟淋巴结中携带具有感染潜能病毒的细胞更少,同时腹股沟淋巴结中Tfh、CD32+rTCM、PD-1+rTCM以及TIGIT+ rTCM的比例在治疗后显着增加。本研究初步探索了 LP-98+ART联用治疗的效果并分析了病毒潜伏库特征,为探索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参考信息。

郑璇[4](2021)在《第一部分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稳态研究-CD4+T淋巴细胞转录组深度测序及整合分析 第二部分 伴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第三部分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D8+调节性T细胞的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T淋巴细胞介导的造血干/祖细胞免疫损伤是再生障碍性贫血(AA)最主要的病例生理机制。本文旨在通过基于测序的转录组谱,全面分析mRNA、长非编码RNA(lncRNA)和microRNA(miRNA)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和健康对照(HC)中的表达,为探索SAA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1)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2)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CD4+T细胞;(3)采用Trizol提取RNA;(4)对外周血SAA(n=4)和HC(n=3)的CD4+T细胞进行完整转录组RNA测序(RNA-seq);(5)进行总体表达模式及差异表达(DE)分析;并利用辅助性T细胞1/2(Th1/Th2)lncRNA集及差异lncRNA确定核心lncRNA;对核心lncRNA进行功能富集分析,转录因子预测以及建立竞争性内源RNA(ceRNA)网络;对ceRNA网络中的核心mRNA进行可变剪切分析并利用GEO数据库进行交叉验证。结果 超过75%的RNA在SAA患者和健康对照共表达,但亦表现出不同的转录表达谱。(1)送检的7个样品中检测到39456个mRNA、10496个已知的lncRNA和658个miRNA。在SAA和HC中,所有三种类型的RNA的表达水平均相当。(2)以差异倍数(FC)≥1.5且P<0.05为标准,我们检测到78个DE miRNA,847个DE lncRNA,3753个DE mRNA和2670个DE基因。(3)无监督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显示lncRNA表达在患者与对照组中差异显着,另发现新lncRNA 1839种。(4)847个DE lncRNA中,其中320个lncRNA在SAA中上调,其余部分则下调。(5)lncRNA靶基因预测显示:80.8%的lncRNA与其对应的基因表达水平成正相关。(6)lncRNA转录因子预测发现:分别有13个lncRNA和8个lncRNA参与调控IFNG-IFNG通路中的关键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及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因子3(STAT3)。(7)GO生物学功能富集显示:lncRNA预测的mRNA主要参与蛋白质结合、细胞质基质、细胞核、细胞质、核质、膜组成部分和金属离子结合。(8)KEGG功能富集提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代谢通路、肿瘤、PI3K-Akt通路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相关信号通路被显着富集。(9)根据lncRNA-miRNA,miRNA-mRNA的靶标预测,我们构建一个ceRNA网络。(10)Th细胞相关ceRNA网络核心mRNA功能预测分析显示:破骨细胞分化,类风湿性关节炎,NF-κB信号通路,疟疾及军团菌感染,CD8+αβ-T细胞活化信号通路均被显着富集。(11)利用GEO数据库进行交叉验证,发现炎症因子ICOS,RELB及TNFSF8在SAA患者中高表达,而免疫负调控因子SOCS1同样高表达,提示SAA患者免疫内环境存在稳态调节。结论(1)lncRNA转录因子预测及靶基因功能预测发现SAA免疫相关通路异常表达,提示lncRNA在其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2)炎症因子及免疫负调控因子的共同高表达提示SAA患者免疫内环境可能存在稳态调节。目的 观察伴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长期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07月01日至2020年06年30日期间伴Coombs’试验(+)的血细胞减少患者,比较获得性骨髓衰竭(BMF组)和继发性血细胞减少(继发组)的临床特征差异,并评估BMF组患者的疗效及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其5年总体生存率。结果 82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BMF组58例,继发组24例。继发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BMF组(83%对41%,P=0.001),该组患者贫血以轻中度为主[血红蛋白中位数78(31~129)g/L],白细胞水平略低于正常,而血小板显着高于BMF组[71(4~384)×109/L对31.5(4~401)×109/L,P=0.020]。脾脏肿大在继发组更常见,其阳性率高于BMF组(38%对7%,P=0.002)。两组患者红细胞破坏的间接指标如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乳酸脱氢酶中位数处于正常范围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F组患者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继发组[58.3%(16.4%~94.5%)对34.6%(5.4%~73.7%),P<0.001],而CD19+B细胞比例低于继发组[9.3%(0.3%~27.1%)对14.0%(1.2%~35.6%),P=0.010]。继发组患者的风湿免疫相关指标如抗核抗体滴度/阳性率、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谱阳性率及IgG水平均高于BMF组,但其补体C3、C4水平较BMF组下降(P值均<0.050)。BMF组48例(83%)患者既往有输血史,12例(21%)患者入院前2周有发热病史并予青霉素类或头孢类等抗菌素治疗,4例(7%)患者有丙种球蛋白治疗史(3个月内)。共有17例BMF患者复查Coombs试验,11例(65%)转阴。余6例阳性患者中,1例效价值较前升高,1例持平,4例较前降低。Coombs试验效价转阴或降低的15例患者,其中10例(67%)经免疫抑制及促造血治疗后脱离输血;另5例均为MDS及PNH患者,尚未获得血液学缓解,仍依赖输血。49例BMF组患者纳入随访,其中39例规范服药患者有31例(79.5%)获得血液学缓解,5例死亡;8例未规律服药患者有4例死亡,4例患者带病生存,需依赖血制品输注。本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为(79.8±7.3%),服药患者生存率与未服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2例患者行骨髓移植治疗获得血液学缓解。结论 伴Coombs’试验(+)的骨髓衰竭患者应积极给予经典的免疫抑制及促造血治疗,预后良好;而因风湿免疫病继发的伴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临床特征显着,容易鉴别。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CD8+调节性T细胞(CD8+Treg)的数量及生物学功能特征,并探讨其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2)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CD8+Treg占CD3+淋巴细胞比例;(3)采用FCM检测外周血CD8+Treg体外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4)采用CFSE标记法检测外周血CD8+Treg体外增殖能力;(5)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MACS)分选CD4+T细胞、CD8+细胞毒性T细胞(Tcyt)和CD8+Treg;(6)采用Transwell板检测CD8+Treg的趋化能力;(7)采用FCM检测外周血CD8+Treg趋化因子受体CCR7、CCR8的表达水平;(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骨髓(BM)上清中趋化因子配体CCL21的浓度;(9)采用CFSE标记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CD8+Treg抑制CD4+T/Tcyt增殖的能力;(10)ELISA检测共培养上清IFN-γ的水平;(11)采用FCM检测由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成熟树突状细胞(mDC)表面免疫球蛋白样转录物(ILT3)的表达水平;(12)MACS分选脐血来源CD34+细胞,通过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H4435)中加入体外共培养体系获得的上清,比较AA组和健康对照(HC)组CD8+Treg改善造血克隆形成的能力。结果(1)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n=19)]、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n=7)]患者PBMC中CD8+Treg细胞数量较HC组(n=22)均明显减低(分别为7.61±0.99%vs 16.08±1.21%,P<0.0001 和 10.32±1.38%vs 16.08±1.21%,P=0.043);(2)SAA组中CD28-IFN-γ+T细胞占CD3+CD8+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HC组(8.38±2.25%vs 20.03±2.17%,P=0.010,n=4);与治疗前相比,抗胸腺球蛋白(ATG)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患者(n=3)其数量明显恢复(8.38±2.25%vs 28.67±8.22%,P=0.040)。同时SAA组CD28-TGF-β+T细胞也较HC组和CR组降低(分别为 0.63±0.14%vs 1.57±0.26%,P=0.020 和 0.63±0.13%vs 1.59±0.32%,P=0.029)(3)SAA组患者CD8+Treg体外增殖能力明显低于HC组(21.68±1.91%vs 53.86±4.94%,P=0.001,n=4);(4)BM 上清中 CCL21 浓度在SAA组和HC组中无显着差异;(5)SAA组患者CD8+Treg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 7明显低于HC组(1.54±0.33%vs4.33±0.39%,P=0.005,n=5);(6)SAA 组患者 CD8+Treg体外趋化指数明显低于HC组(0.47±0.22%vs 1.64±0.62%,P=0.008,n=3);(7)SAA组患者CD8+Treg抑制CD4+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着低于HC组;(8)SAA组患者CD8+Treg抑制CD4+T淋巴细胞产生IFN-γ的能力较HC组明显减弱;(9)SAA组患者CD8+Treg上调mDC表达ILT3的能力较HC组减弱(45.05±2.45%vs55.9±4.54%,P=0.028,n=4);(10)SAA患者CD4+T淋巴细胞体外培养上清可明显抑制造血克隆形成,且SAA患者CD8+Treg改善造血克隆形成能力较HC组减弱。结论(1)AA患者CD8+Treg数量减少且增殖能力减弱。(2)AA患者CD8+Treg免疫抑制功能存在缺陷。

徐玲[5](2021)在《HIV/HBV共感染者cART后的临床转归和HIV感染者接种HBV疫苗后应答状况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HIV/HBV共感染者长期cART后病毒学及免疫学反应及探索HIV感染者接种HBV疫苗后体液免疫及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变化规律。[方法]从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的成人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队列中筛选HIV/HBV共感染者。检测基线、cART 96周、240周及以上HBV DNA、HBV RNA、HIV RNA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从北京协和医院免疫功能低下门诊筛选HIV RNA<200 copies/mL,CD4>350 cells/μL至少6个月的HIV感染者在0,1,6个月接种HBV疫苗(20μg)。收集患者接种疫苗前、接种第二针疫苗后2月、接种第三针疫苗后3-6月时的临床资料及血浆、PBMCs标本,通过rHBsAg刺激PBMCs,运用ELIspot方法观察HBsAg特异性细胞免疫变化规律。[结果]结果一1.共入组132名HIV/HBV共感染者,75.8%为HBeAg阴性患者。cART 96、240周时,HBV DNA抑制率分别为76.6%、88.4%。HBeAg 阳性者抑制率低于阴性者(27.8%vs 91.5%,66.7%vs 92.9%)。2.93名患者检测了基线HBV RNA,67名患者HBeAg阴性。31名患者HBV RNA结果为阳性,其中位水平为4.87(4.19-6.11)lgcopies/mL。HBV RNA 阳性患者中20 名患者 HBeAg 阳性,其 HBV RNA 为 5.59(4.61-6.67)lg copies/mL;11 名患者HBeAg 阴性,中位 HBV RNA 水平为 4.19(2.70-4.65)lgcopies/mL。基线 HBV RNA与HBV DNA水平正相关性(r=0.385,p=0.033),与HBsAg显着正相关(r=0.567,p=0.002)。28名患者完成了 138(54-240)周的随访,中位HBV RNA水平为3.57(0-6.26)lgcopies/mL。7名患者HBV RNA在随访期间转阴。入组时62名患者HBV RNA结果为阴性。37名患者完成了 276(48-336)周的随访,HBV RNA为阴性。3.入组患者共随访695.5人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HBsAg的血清学转换。40.63%HBeAg阳性患者发生血清学转换。这些患者治疗前HBV RNA为4.48(0-6.55)lg copies/mL。在48(48-264)周的随访期间,6名患者HBV RNA转阴。4.入组患者cART 96周、240周时HIV RNA的抑制率分别为85.51%、95.65%;CD4 细胞计数分别为 397(283-556)cells/μL、424(323-609)cells/μL;CD4/CD8 分别为 0.59(0.37-0.86)、0.66(0.48-0.93)。结果二5.32名患者完成三针疫苗接种。完成两针疫苗接种后,25名患者(78.1%)出现HBsAb,滴度为157.87(18.13-802.73)IU/mL。完成3针疫苗接种后,所有患者均出现 HBsAb,滴度为 663.07(334.39-1000)IU/mL。6.16名患者在完成疫苗接种13.5(12-17.3)月的随访期内再次检测HBsAb,滴度为256.15(84.04-542.48)IU/mL。2 名患者 HBsAb 已降至 2.9 IU/mL、3.62 IU/mL。7.接种疫苗前,分泌IFN-r、TNF-a细胞数分别为30(7-73)SFC/105 PBMC,110(72-181)SFC/105 PBMC。完成第二针疫苗接种后的2月、第三针疫苗接种后3-6 月时,分泌 IFN-r 细胞数分别为 53(14-129)SFC/105 PBMC、15(6-94)SFC/105 PBMC;分泌 TNF-a 细胞数分别为 208(115-330)SFC/105PBMC、180(78-250)SFC/105 PBMC。[结论]1.HBeAg 阳性HIV/HBV共感染者cART前HBV RNA阳性率、HBV RNA水平均较HBeAg阴性者高。在长期随访过程中,HBeAg阳性者HBV RNA仍处于较高水平。2.HIV/HBV共感染者长期cART后HBsAg清除率低,但HIV RNA抑制率、CD4细胞增长数较理想。3.治疗稳定的HIV感染者接种标准剂量的HBV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但HBsAb衰减速度较快。4.HIV感染者接种HBV疫苗后,HBsAg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较弱。

林铃[6](2021)在《cART联合雷公藤治疗对HIV急性期感染者病毒储存库、慢性期感染者免疫重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全血样本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样本用以总HIV-1 DNA水平的评估;探索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cART)联合雷公藤多苷片对HIV-1急性期感染者总HIV-1 DNA的影响;探索cART联合雷公藤多苷片对HIV-1慢性期感染者免疫重建不全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在我院艾滋病免疫功能低下门诊随访的急性期患者27例,根据cART方案分为三联组,四联组,四联+雷公藤组。急性期加用雷公藤的中位时间为cART第6个月左右,持续治疗约12个月,在cART第18个月时三组患者皆改为三联治疗。符合免疫重建不全的慢性期感染者27例,加用雷公藤的中位时间为抗病毒治疗第30个月左右,持续治疗约12个月。患者随访时间为除基线、治疗第1个月外,前48个月每3个月随访一次,48个月后每半年随访一次。另纳入慢性期患者44例用以评价两种样本检测HIV-1 DNA的一致性。记录患者临床就诊情况并留取外周血,分离血浆、PBMCs冻存,检测常规,HIV血浆载量,淋巴细胞亚群11项等。总HIV-1 DNA的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对两种样本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随后的检测使用全血样本进行。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4例患者同一时间点全血与PBMCs两种样本检测总HIV-1 DNA水平十分接近(3.05±0.40 vs 3.02±0.39 log10拷贝/106 PBMCs);两种样本检测所得总HIV-1 DNA结果高度相关(r=0.887);两种样本检测所得总HIV-1 DNA一致性较好,95%一致性界限为-0.340~0.390 log10 拷贝/106 PBMCs。2.急性期HIV-1感染者HIV-1 RNA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第6个月时下降到检测不到水平,四联治疗的两个组较标准三联治疗组HIV-1 RNA在治疗前期下降的速度更快,cART第3个月时低于检测水平。三组患者CD4+T、CD8+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CD38+CD8+/CD8+%分别在治疗后第3、6、12、18个月时接近或进入正常值范围。四联+雷公藤治疗组患者CD8+T细胞计数在治疗第6-18个月有上升趋势,18-72又呈下降趋势。三组患者HLA-DR+CD8+/CD8+%在治疗过程中有所下降,但至随访第72个月时仍然高于正常值。三联组和四联组患者HIV-1 DNA水平在整个随访期间呈下降趋势,其中以抗病毒治疗前6个月下降速率最快;四联+雷公藤组HIV-1 DNA前6个月变化与四联组一致,第12个月后出现上升趋势并维持至第72个月。3.27例雷公藤干预的免疫重建不全患者,有20例(74.1%)在加用雷公藤1年时获得了良好的CD4+T细胞计数的回升(>50cells/μL),增长的CD4 T细胞主要为记忆性CD4+T细胞。相关性分析显示雷公藤干预后CD4+T细胞上升有效性与加用雷公藤前cART时间长短与呈负相关,与基线CD4+T细胞计数无相关性。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合并HCV感染是影响干预有效性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使用全血样本检测患者总HIV-1 DNA的结果与使用PBMCs样本基本一致,储存库研究中可使用全血样本替代PBMCs样本。2.急性期患者使用雷公藤干预可影响HIV-1 DNA水平,雷公藤可能是一个潜伏储存库的激活剂。3.慢性期患者使用雷公藤干预可有效改善免疫重建不全现象,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EIF2信号通路,抑制IFN通路产生的。

李秋忆[7](2020)在《冠心病气虚证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及补气方干预靶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冠心病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冠心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发现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淋巴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内分布广泛,其中T淋巴细胞在冠心病的发病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AS)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斑块中含有大量T淋巴细胞,以CD4+T细胞为主,依据表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细胞亚群。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相比,稳定性冠心病(SCAD)具有进展缓慢、病情相对平稳的特点,因此临床上对于其诊疗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然而,SCAD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对SCAD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在临床中减少误诊与漏诊率,提高诊疗水平。SCAD多以间断胸闷胸痛为主要症状,可以在有或无心绞痛的基础上出现气短、乏力、心悸和晕厥,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气虚证是胸痹的主要证候之一,气虚证与冠心病患者的炎症水平密切相关,但目前对于SCAD气虚证患者免疫指标的相关研究为数尚少。因此,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探索SCAD气虚证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免疫表型差异,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探究补气中药人参、黄芪调节CD4+T细胞亚型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探究冠心病气虚证的免疫炎症反应及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方向。研究一 CD4+T细胞亚群在稳定性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规律研究目的:观察稳定性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的分布规律。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纳入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A诊断为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由两名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进行诊断确认为稳定性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共30例;对照组为符合健康受试者标准,且中医辨证无气虚证表现者,纳入30例。所有受试者入组前进行安全性指标的检测,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的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比研究正常对照人群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效应T细胞(Th1,Th2和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四种CD4+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结果:①与Con.组相比,SCAD组的Th1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Con.组相比,SCAD组的Th2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与Con.组相比,SCAD组的Th17、Treg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免疫平衡方面,与Con.组相比,SCAD组的Th1/Th2比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reg/Th17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CAD气虚证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表型与健康受试者存在差异,其Th1、Th17细胞水平上升,Th2细胞水平下降,Th1/Th2比值上升,表明SCAD气虚证患者体内可能存在Th1促炎因子水平的升高及Th2抗炎因子水平的下降,且存在Th1/Th2比值升高的免疫失衡情况。SCAD气虚证患者的Treg细胞表达明显升高,与既往大多数研究不一致,这可能与患者服用补气中药有关。因此,进一步探究补气方影响Treg细胞水平上升的机制,对探索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气虚证的潜在干预靶点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二人参黄芪诱导Treg细胞活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人参黄芪活化Treg细胞的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SP平台收集人参、黄芪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信息,采用GeneCards和PALM-IST平台收集与Treg活化相关的靶点基因,采用Cytoscape 3.6.0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利用network analyzer插件进行拓扑结构分析,在STRING数据库中进行基因互作分析,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和RStudio软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经TCMSP平台检索,共筛选获得OB>30%,DL>0.18的人参、黄芪活性成分共42个,对应靶基因304个;经GeneCards和PALM-IST平台检索,以“activate Treg cells”为关键词,选取与人类相关且No.of articles>5的Treg细胞活化差异基因779个;两者取交集,共获得人参、黄芪活化Treg细胞的靶点基因89个,潜在活性成分95个,其中靶基因数目在5以上的主要活性成分13个;基因富集分析显示人参、黄芪主要通过调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转录因子、受体配体活性、酶活性等生物学过程,并通过AGE-RAGE、IL-17、TNF、内分泌抵抗、C型凝集素受体、JAK-STAT等多条信号通路诱导Treg细胞活化。结论: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初步阐释了人参、黄芪诱导Treg细胞活化的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揭示了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整合调节的效应特点,为后续开展基础实验研究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唐俊婷[8](2020)在《CCL17/CCR4轴介导药疹的免疫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药疹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引起重型药疹,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备受关注。但药疹的机制尚不明确。CCL17/CCR4轴参与过敏性疾病的免疫机制,但在药疹中的作用未见报道。因此,我们将探讨CCL17/CCR4轴在药疹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我们利用表达谱芯片初步筛查HIV感染合并重型药疹患者(HIV+SDE+)、非HIV感染的重型药疹患者(HIV-SDE+)和艾滋病非药疹患者(HIV+SDE-)外周血血清的趋化因子蛋白表达差异,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着差异趋化因子富集情况,明确HIV感染者合并重型药疹和普通人群重型药疹的免疫机制差异,同时找到了两种人群中重型药疹的共同机制。因此,收集了HIV+SDE+HIV-SDE+HIV+SDE+、HIV-SDE+、HIV+SDE-患者和健康者(Healthy donors)外周血,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四组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趋化因子水平。进一步从临床-细胞-动物模型三方面对CCL17/CCR4轴在药疹中的机制进行研究。1.在临床实验中,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检测四组患者外周血PBMC中CD4+T、Th1、Th2细胞亚群表达情况。ELISA试剂盒检测四组患者血清中IL-4和IL-13水平。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CL17在CD4+T细胞表达情况,说明CCL17的来源。2.在体外实验中,购买D10.G4.1小鼠Th2细胞株,通过CRISPR/Cas9技术敲除CCR4基因;将不同处理的细胞分为四组:CCL17刺激CCR4+Th2细胞、无CCL17刺激CCR4+Th2细胞、CCL17刺激CCR4-Th2细胞和无CCL17刺激CCR4-Th2细胞。共聚焦显微技术(Confocalmicroscopy,CM)检测了四组细胞CCR4表达情况,明确CCL17刺激Th2细胞表面CCR4是否内化。流式细胞术以及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countingkit8,CCK8)分别检测四组不同处理过的细胞迁移以及增殖能力。进一步PCR-Array筛查CCL17刺激CCR4+Th2细胞和无CCL17刺激CCR4+Th2细胞之间下游转录组的表达差异。再通过ELISA检测不同处理的四组细胞下游分泌蛋白水平以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分析p-ERK、ERK、p-STAT3 和 STAT3 的表达;ERK抑制剂处理 CCL17刺激 CCR4+Th2细胞和无CCL17刺激CCR4+Th2细胞后,ELISA检测细胞下游分泌蛋白水平以及Western Blot分析蛋白表达情况。最后将四组不同处理的细胞分别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24小时,Annexin V-FITC/PI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分析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情况。3.建立奈韦拉平(Nevirapine,NVP)诱导药疹大鼠模型,通过CCR4拮抗剂(Compound47)和地塞米松(DXM)分别干预药疹大鼠模型,并评估其疗效。分为对照组、未治疗组、治疗组(Compound47组和DXM组)四组。采用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以及Caspase-3染色评估四组大鼠皮肤病理表现、肥大细胞浸润以及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情况。通过ELISA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四组大鼠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水平以及Th2细胞亚群表达情况。最后Western blot检测四组大鼠皮损 p-ERK、ERK、p-STAT6、STAT6、pro-Caspase3 表达情况。[结 果]1.在临床研究中发现CCL17水平在HIV+SDE+患者(n=15)外周血血清中高于HIV+SDE-患者(n=15),在HIV-SDE+患者中(n=10)高于健康者(n=20)(P=0.037,P=0.034)。进一步研究表明HIV+SDE+患者外周血中Th2细胞亚群高于HIV-SDE+患者和HIV+SDE-患者(P=0.002,P=0.010)。IL-4水平在HIV+SDE+患者高于HIV-SDE+患者和HIV+SDE-患者(P=0.034,P=0.023),IL-13水平在HIV-SDE+患者高于健康者(P<0.001)。在SDE患者外周血中分泌CCL17的CD4+T细胞高于健康者(P=0.016)。2.在体外试验中,首先发现CCL17(1000ng/ml)刺激Th2细胞后表面CCR4发生受体内化。进一步CCL17刺激CCR4+Th2细胞分别与无CCL17刺激的CCR4+Th2细胞和CCL17刺激的CCR4-Th2细胞比较,发现CCL17刺激CCR4+Th2细胞的趋化能力增强(P=0.003,P=0.011)。CCL17刺激CCR4+Th2细胞72h后,增殖能力增强(P=0.026,P<0.001)。CCL17刺激CCR4+Th2细胞分泌IL-4和IL-13的水平显着升高(P=0.002,P=0.032)(P=0.012,P=0.019)。CCL17 刺激的 CCR4+Th2 细胞表达蛋白 p-ERK/ERK 和 p-STAT3/STAT3 比值升高(P=0.030,P<0.001)(P=0.043,P<0.0001)。使用 ERK抑制剂的CCL17刺激的CCR4+Th2细胞表达蛋白p-ERK/ERK和p-STAT3/STAT3 比值较 CCL17 刺激的 CCR4+Th2 细胞降低(P<0.0001,P=0.011),IL-4和IL-13分泌降低(P<0.0001,P=0.006)。最后,与无CCL17刺激的CCR4+Th2细胞和CCL17刺激的CCR4-Th2细胞比较,CCL17刺激的CCR4+Th2细胞引起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P=0.003,P<0.001)。3.在奈韦拉平诱导药疹大鼠模型中,CCR4拮抗剂(Compound47)以及地塞米松(DXM)干预的药疹大鼠皮疹好转,耳红肿消退,体温降低。对比未治疗组,Compound47和DXM治疗均可降低大鼠外周血中Th2细胞亚群(P<0.001,P<0.001),以及降低大鼠皮损中肥大细胞数(P=0.001,P=0.001)。Compound47还可降低药疹大鼠外周血中IL-4、IL-5和IL-13水平(P=0.039,P=0.003,P=0.014)。Compound47和DXM治疗后大鼠皮损中蛋白p-STAT6/STAT6表达降低(P<0.001,P<0.0001)。[结论]CCL17由CD4+T细胞释放后,可能促进Th2细胞表面CCR4内化后通过磷酸化ERK/STAT3信号通路促进Th2细胞趋化、增殖和释放IL-4和IL-13,进一步引起角质形成细胞凋亡。CCR4拮抗剂阻断CCL17/CCR4轴后降低药疹大鼠Th2细胞亚群数、IL-4、IL-13水平及降低皮损肥大细胞浸润,以及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可能依赖磷酸化STAT6信号通路),从而减轻奈韦拉平诱导的药疹大鼠皮疹症状。

田龙[9](2020)在《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浆细胞因子研究》文中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侵入人体造成CD4+T细胞减少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根本原因。近年来随着 HAART(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普及和治疗方案的改进绝大多数HIV感染者血浆病毒载量得到很好的控制,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也可以维持在正常水平。但是随着患者年龄增高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HIV感染者患非HIV定义性疾病(Non-AIDS-defining diseases,NAD)的风险越来越高,且已经成为影响HIV感染者生存质量重要因素的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非艾滋病相关性疾病的风险与感染者体内免疫激活和炎症水平密切相关。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几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HAART治疗感染者与未感染者差异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HIV病毒感染以后长期潜伏以及病人长期服药导致机体处于复杂的免疫激活和炎症状态,这造成很难通过体量有限的体内及体外实验获得比较全面的免疫激活和炎症结果。而生物信息学技术可以通过数据库收集整理多个实验中艾滋病感染者的基因检测数据。按照感染毒株,感染时间,给药情况,性别,年龄,种族背景和组织样本进行重新分组可以在展开实验室实验前精确的预测实验验证的重点方向和使用的样本量。本研究筛选了 HAART治疗的HIV感染者与未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以及HAART治疗的HIV感染者与未治疗的精英感染者PBMC间的差异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了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和 PPI 网络(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分析在生物信息学水平上系统的研究了HAART治疗的艾滋病感染者淋巴细胞免疫激活所涉及的主要基因以及这些基因的功能。此外,本实验还在miRNA水平上分析了 HIV感染者与健康对照的差异。结果显示HAART治疗可以降低多数炎症基因的表达但也会升高CD4+T中趋化受体IL-7R和CX3CR1,CD8+T细胞中NFKBIA以及单核细胞内CXCL10等促进免疫激活和炎症基因的表达。HAART治疗后各淋巴细胞亚群通过不同的途径调节免疫激活和炎症状态。CD4+T淋巴细胞主要是下调白细胞活化的调节通路和白细胞激活的负调节基因的表达。CD8+T淋巴细胞下调固有免疫的正向调节、αβCD8+T细胞活化。单核细胞则通过上调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淋巴细胞趋化性作用基因,下调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防御应答、NK细胞介导的免疫基因来影响HIV感染者的免疫激活过程。此外还发现HAART治疗能改变SERPINA1、S100A9、IFIT2和CD247等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以及对胰岛素抵抗、神经元凋亡等通路的影响。第二部分: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血浆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的筛查获得了 HAART治疗改变感染者基因表达的数据,那么能否在建立的实验动物模型体内检测到能反映炎症状态的细胞因子水平发生相对应的改变?本实验通过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对HAART治疗的SIVmac239感染恒河猴的这几类细胞因子在感染前、慢性感染期、HAART治疗和停药状态下的血浆浓度进行研究并分析这些细胞因子变化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发现在静脉注射SIVmac239的恒河猴在感染的慢性期血浆中细胞因子的浓度均有所升高。在HAART治疗期间,TGF-β1和IP-10的浓度无论变化趋势还是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都与临床相符合,IL-1β和IL-6的血浆浓度没有随着病毒水平的下降而降低,反而在停止HAART治疗后才逐渐下降并基本维持在HAART治疗前的水平。第三部分: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可以很好的了解炎症动态但是不能很好的反应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激活状态。也不能系统的知道免疫激活与炎症之间的联系。因此,本实验通过多色流式技术检测了 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的数量和比例的变化并分析了这些免疫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实验结果显示分化程度较高的CD4+TEMRA、CD4+TCM和CD4+TEM细胞亚群在艾滋病疾病进程中呈下降的趋势而分化程度较低CD4+naiveT细胞在艾滋病疾病进程中比例呈上升的趋势。HAART治疗也没有改变HIV感染后CD8TEMRA细胞亚群比例持续减少CD8’naiveT 比例持续增加变化的总体趋势.HAART治疗并不能有效恢复CD8+TCM细胞的水平.PD-1作为程序性死亡分子在终末分化的CD4+TEMRA和CD8+TEMRA细胞表而高度表达这在相应的naiveT细胞表面低水平表达。HAART治疗降低PD-1分子在CD8+T记忆细胞亚群表面的表达只发生在治疗的前期。给药112天BI细胞在外周血中比例上升,且外周血中具有吞噬功能的经典型单核细胞和激活的CD14+CD169+单核细胞比例也发生明显增多。CD8+CD38+T作为外周血CD4+T计数恢复的指标在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模型体内得到了验证。

秦燕勤[10](2020)在《基于组分配伍药效的补肺益肾组分方干预COPD炎症反应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 补肺益肾组分方(Effective-component compatibility of Bufei Yishen formula,ECC-BYF)及其组分配伍干预作用评价: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大鼠为研究对象,评价ECC-BYF及其组分配伍对COPD大鼠的干预作用特征,揭示其组分配伍规律。2ECC-BYF阻抑炎症反应机制探讨:以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转录组学分析ECC-BYF阻抑炎症反应治疗COPD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一2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模型组(Model)、ECC-BYF组、补气组(Buqi Group,BQ)、补肾组(Bushen Group,BS)、化痰组(Huatan Group,HT)、活血组(Huoxie Group,HX)、扶正组(Fuzheng Group,FZ)、祛邪组(Quxie Group,QX)、补气化痰组(Buqi Huatan Group,BQHT)、补气活血组(Buqi Huoxie Group,BQHX)、补肾化痰组(Bushen Huatan Group,BSHT)、补肾活血组(Bushen Huoxie Group,BSHX)、扶正化痰组(Fuzheng Huatan Group,FZHT)、扶正活血组(Fuzheng Huoxue Group,FZHX)、补气祛邪组(Buqi Quxie Group,BQQX)、补肾祛邪组(Bushen Quxie Group,BSQX)、氨茶碱组(Aminophylline Group,APL)、乙酰半胱氨酸组(N-Acetylcysteine Group,NAC),共19组,每组12只。1至8周,采用香烟烟雾暴露联合反复细菌感染的方法复制COPD稳定期大鼠模型,9至16周,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16周结束后取材。采用WBP全身体积描记系统及PFT测量系统测定肺功能;病理学技术观察肺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细胞进行分类计数;ELISA法检测血清、BALF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1p、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TNF)-α等,BALF 中胶原蛋白(Collagen,COL)-1、COL-3、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MMP)-9、MMP-12等,肺组织研磨液及 BALF 中黏蛋白 5AC(Mucin 5AC,MUC5AC)、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s 5,AQP5)等,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等因子水平;比色法检测血清及肺组织研磨液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脂质过氧化物(Lipidperoxide,LPO)等氧化应激产物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对各类指标进行Region(R)值综合评价,分析ECC-BYF及其组分配伍对COPD大鼠的治疗作用特点,揭示ECC-BYF组分配伍规律。实验二巨噬细胞分为空白组(Control)、LPS模型组(Model)及ECC-BYF不同浓度组,MTT法检测不同浓度ECC-BYF对细胞活性的影响。qPCR法检测不同浓度ECC-BYF对 IL-1β、IL-6、TNF-α、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 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mRNA表达的影响,筛选ECC-BYF合适浓度。将巨噬细胞分为Control、Model、ECC-BYF及不同组分配伍组(同实验一),qPCR法检测其对IL-1β、IL-6、TNF-α、PTGS2 mRNA表达的影响,筛选阻抑炎症反应最佳组分配伍,进行下一步实验。将巨噬细胞分为Control、Model、ECC-BYF、BSHT组,LPS作用24h后提取细胞总RNA,采用Illumina基因测序平台对各组细胞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各组细胞基因表达,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其进行GO富集和KEGG富集功能注释,获得富集基因及相关通路,分析ECC-BYF及BSHT组分配伍可能的阻抑炎症反应机制。结果实验一1对肺功能的影响模型组大鼠潮气量(Tidal Volume,VT)、呼气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每分钟通气量(Minute Volume,MV)、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0.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0.1s,FEV0.1)、0.3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0.3)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P<0.01);ECC-BYF组、氨茶碱组大鼠肺功能较模型组大鼠有明显改善(P<0.01)。2对肺组织病理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肺组织镜下可见细支气管基底膜增厚、肺泡壁断裂融合、肺泡腔扩大、肺泡平均截距(mean linear intercept,MLI)显着增大(P<0.01),平均肺泡数(mean alveolar number,MAN)明显减少(P<0.01),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呈肺气肿征象。与模型组比较,ECC-BYF组、氨茶碱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征象明显减轻(P<0.01)。超微结构方面,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呼吸膜明显增厚(P<0.01);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板层小体数量减少,呈空泡化;线粒体数量减少、嵴模糊。ECC-BYF及除补肾组外的组分配伍组呼吸膜增厚情况缓解(P<0.05,P<0.01);线粒体及板层小体数量有所增加。3对炎症反应的影响BALF中炎性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ECC-BYF、BSHT、BQQX组大鼠BALF细胞总数、中性粒及淋巴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5,P<0.01);FZ、QX、FZHT组BALF细胞总数,BQ、BSHX、FZHX、BSQX组中性粒比例,BQ、FZHT、BSQX组淋巴细胞比例降低(P<0.05,P<0.01)。炎症因子水平: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较正常组显着升高,IL-10水平显着降低(P<0.01):BALF中TNF-α、IL-6水平显着升高(P<0.01)。不同组分配伍对各炎症因子效应不同,R值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组分配伍阻抑炎症因子的强度为:ECC-BYF、FZHX、BQHX、BQQX、BSHT、BSHX、BSQX(P<0.05,P<0.01)。4对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BALF中MMP-9、MMP-12,BALF中COL-1、COL-3水平较正常组显着升高,BALF中TIMP-1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R值综合评价结果显示:ECC-BYF、HX、FZ、FZHT、BQQX、BSQX调节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及胶原沉积疗效显着(P<0.05,P<0.01)。5对氧化应激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及肺组织MDA、LPO水平较正常组显着上升(P<0.01)。各指标R值综合评价结果显示:ECC-BYF、HT、FZ、BQHT可显着调节氧化/抗氧化失衡(P<0.05,P<0.01)。6对黏液分泌的影响模型组大鼠BALF中MUC5AC、AQP5及肺组织中MUC5AC水平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1)。R值综合评价结果显示:ECC-BYF、BSHT、BQHX、APL、NAC抑制黏液高分泌效果显着(P<0.05,P<0.01)。7对内皮损伤/修复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TF、VEGF水平显着升高,TM水平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1)。R值综合评价结果显示:ECC-BYF、HX、FZ、BSHX、BQQX在调节内皮损伤/修复效果显着(P<0.05,P<0.01)。8对T淋巴细胞表型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液CD4+、CD8+细胞数及CD4+/CD8+比例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1)。与Model比较,BYF、FZ、BS、BSHT、BSHX组大鼠血液CD4+、CD8+细胞数显着增多(P<0.05,P<0.01);BQHT、BQHX、FZHT、APL 组 CD4+细胞数,HT 组 CD8+细胞数及 ECC-BYF、BQ、BQHT、BQHX、FZHT、BQQX、APL 组 CD4+/CD8+比例显着降低(P<0.05,P<0.01)。实验二1 ECC-BYF及其组分配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ECC-BYF可显着降低LPS诱导的巨噬细胞IL-1β、IL-6、TNF-α和PTGS2 mRNA表达,160 μg/mL效果较好;BSHT显着降低IL-1β、PTGS2 mRNA表达,BQHT可显着降低 IL-1β、TNF-α、PTGS2 mRNA 表达,BQQX、BSQX 配伍可显着降低 IL-1β、IL-6、PTGS2mRNA 表达(P<0.01)。2 ECC-BYF及BSHT组分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差异表达基因水平分析结果显示,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表达基因中上调780个,下调677个;ECC-BYF与模型组比较,差异表达基因上调235个,下调276个;BSHT与模型组比较,差异表达基因上调99个,下调144个。ECC-BYF可调节LPS诱导的巨噬细胞186个基因,BSHT配伍可调节LPS诱导的巨噬细胞110个基因。GO富集分析各组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空白组与模型组差异表达的基因富集于575个GO条目中,主要包括炎症反应、固有免疫反应、细胞内信号转导及细胞组分等。ECC-BYF与Model差异表达的基因富集于279个GO条目中,主要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免疫反应及细胞组分等。BSHT与Model差异表达的基因富集于111个GO条目中,主要包括炎症反应、免疫系统进程及细胞组分等。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空白组与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TNF信号通路、NF-κB通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等63条通路中;ECC-BYF与Model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Toll样受体、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TNF信号通路等24条通路中;BSHT与ECC-BYF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Toll样受体、MAPK通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等14条通路中。富集通路多与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有关。结论1补肺益肾组分方及其组分配伍对COPD大鼠不同药效指标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含淫羊藿苷的组分配伍阻抑炎症反应效果显着;含人参皂苷Rh1和黄芪甲苷的组分配伍调节氧化/抗氧化失衡作用显着;含丹皮酚的组分配伍调节血管损伤/修复效果显着;FZHT、HX、FZ、BQQX、BSQX组分配伍调节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及胶原沉积效果显着;ECC-BYF、BSHT、BQHX配伍抑制黏液高分泌效果显着;FZHT、ECC-BYF、BQHT配伍调节T淋巴细胞表型疗效较好。2 ECC-BYF、BSQX、BSHT、BQQX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有显着抑制作用;ECC-BYF和BSHT阻抑其炎症反应可能与调控TNF介导的信号通路、NF-κB、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有关。

二、艾滋病患者外周血中CD_4、CD_8T细胞数及血清中Zn、Se含量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艾滋病患者外周血中CD_4、CD_8T细胞数及血清中Zn、Se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假设与提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1型糖尿病免疫系统异常概述
        2.1.1 适应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2.1.2 先天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2.1.3 免疫治疗在1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2.2 SLAM分子家族在免疫系统异常疾病中的表达
        2.2.1 SLAM分子家族概述
        2.2.2 SLAM分子家族在多种疾病中异常表达
    2.3 SLAMF4(CD244)研究现状综述
        2.3.1 SLAMF4(CD244)的结构与功能
        2.3.2 SLAMF4(CD244)的异常表达与疾病
        2.3.3 SLAMF4(CD244)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第3章 T1DM患者免疫系统变化及SLAM分子家族表达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人外周血来源
        3.2.2 材料和试剂
        3.2.3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3.3.2 生化的测定
        3.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3.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3.3.5 细胞内Foxp3 染色
        3.3.6 统计分析
    3.4 结果
        3.4.1 T1DM患者及HCs基线指标及生化检测结果
        3.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T细胞表达
        3.4.3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B细胞表达
        3.4.4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NK细胞表达
        3.4.5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髓系细胞表达
        3.4.6 各免疫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表达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 分子表达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人外周血来源
        4.2.2 材料和试剂
        4.2.3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4.3.2 生化及一般临床资料的测定
        4.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4.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4.3.5 细胞内IFN-γ/TNF-a染色
        4.3.6 统计分析
    4.4 结果
        4.4.1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
        4.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亚群SLAMF4分子表达
        4.4.3 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
        4.4.4 T1DM患者外周血SLAMF4分子表达与一般临床资料相关性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NOD小鼠免疫细胞分化及SLAMF4分子表达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动物
        5.2.1 材料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动物
        5.2.4 垫料与饲料
    5.3 实验方法
        5.3.1 NOD小鼠体重及一般情况
        5.3.2 NOD小鼠血糖的测量
        5.3.3 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血清分离
        5.3.4 胰腺淋巴结单细胞悬液制备
        5.3.5 小鼠尾静脉采血及血清分离
        5.3.6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5.3.7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5.3.8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染色
        5.3.9 统计分析
    5.4 结果
        5.4.1 NOD小鼠1型糖尿病发病情况
        5.4.2 NOD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异常
        5.4.3 NOD小鼠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异常表达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SLAMF4调控CD8~+T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
        6.2.1 人脐带血来源
        6.2.2 正常人外周血来源
        6.2.3 T1DM患者外周血来源
        6.2.4 材料与试剂
        6.2.5 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
        6.3.2 磁珠分选脐带血CD8~+T细胞
        6.3.3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的CD8~+T细胞
        6.3.4 流式分选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转录组测序
        6.3.5 磁珠分选正常人外周血来源的CD8~+T细胞
        6.3.6 流式分选正常人SLAMF4~+CD8+T细胞及SLAMF4~-CD8+T细胞
        6.3.7 细胞凋亡检测
        6.3.8 细胞增殖检测
        6.3.9 统计分析
    6.4 结果
        6.4.1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CD8~+T细胞SLAMF4表达情况
        6.4.2 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的RNA测序
        6.4.3 SLAMF4与CD8+T细胞凋亡
        6.4.4 SLAMF4与CD8+T细胞增殖
    6.5 讨论
    6.6 小结
第7章 T1DM免疫损伤机理及SLAMF分子异常表达的思考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CTLA-4与中国猕猴艾滋病发病进程的关系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免疫检查点分子在艾滋病发病进程中的研究进展
    1.1 常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及其基本功能
        1.1.1 程序性死亡受体(PD-1)
        1.1.2 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
        1.1.3 其它免疫检查点分子
    1.2 免疫检查点分子在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1.3 免疫检查点分子与艾滋病进程的关系
    1.4 免疫检查点分子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
        1.4.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1.4.2 免疫检查点分子靶向清除潜伏HIV
        1.4.3 免疫检查点分子体外阻断恢复免疫重建
    1.5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CTLA-4与中国猕猴艾滋病发病进程的关系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病毒
        2.2.3 试剂
        2.2.4 溶液
        2.2.5 耗材
        2.2.6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艾滋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2.3.2 血液样品的收集
        2.3.3 PBMC的分离及冻存
        2.3.4 血浆病毒载量的检测
        2.3.5 外周血中CD4+ T和CD8+ T细胞数检测
        2.3.6 细胞表面分子检测
        2.3.7 胞内染色检测细胞因子
        2.3.8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CTLA-4在SIV感染前后CD4+ T和CD8+ T细胞及其亚群中的表达
        2.4.2 CTLA-4在SIV感染前后CD4+ T和CD8+ T细胞及其亚群中表达的动态变化
        2.4.3 CTLA-4在T细胞上的表达与血浆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分析
        2.4.4 CTLA-4在T细胞上的表达与免疫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2.4.5 CTLA-4的表达与细胞增殖、活化的相关性分析
    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ROS对T细胞中CTLA-4表达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材料
        3.2.1 细胞
        3.2.2 病毒
        3.2.3 试剂
        3.2.4 溶液
        3.2.5 耗材
        3.2.6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的培养
        3.3.2 病毒感染细胞实验
        3.3.3 氧化应激细胞模型的建立
        3.3.4 胞内ROS和NO水平的检测
        3.3.5 流式检测胞内CTLA-4表达
        3.3.6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HIV-1_(IIIB)感染的H9和Jurkat细胞中ROS和CTLA-4水平变化
        3.4.2 慢性感染的H9和Jurkat细胞中ROS和CTLA-4水平变化
        3.4.3 H9和Jurkat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
        3.4.4 胞外氧化刺激对T细胞中ROS和CTLA-4水平的影响
        3.4.5 胞外氧化刺激对猕猴PBMC细胞中ROS和CTLA-4水平的影响
    3.5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cAMP-PKA通路对CTLA-4表达的可能调控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样本
        4.2.2 试剂
        4.2.3 溶液
        4.2.4 耗材
        4.2.5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4.3.2 化合物对PBMC中CTLA-4表达水平的影响
        4.3.3 流式检测PBMC中CTLA-4的表达水平
        4.3.4 Trizol法提取细胞中总RNA
        4.3.5 逆转录
        4.3.6 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4.3.7 蛋白浓度测定
        4.3.8 cAMP浓度测定
        4.3.9 蛋白激酶A(PKA)含量测定
        4.3.10 蛋白激酶A(PKA)活性检测
        4.3.11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化合物刺激对CTLA-4表达的影响
        4.4.2 化合物刺激和SIV感染对cAMP水平的影响
        4.4.3 化合物刺激使PKA活化从而影响CTLA-4表达水平
        4.4.4 SIV感染急性期对PKA活性的影响
        4.4.5 SIV急性感染期和慢性感染期AC和PDE水平
        4.4.6 PDEs抑制剂使CTLA-4表达上调
    4.5 结论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3)艾滋病潜伏感染恒河猴的异常免疫激活研究及联合治疗策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艾滋病潜伏感染恒河猴模型与异常免疫激活研究
    引言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2. 毒株
        3. 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药物
        4. 试剂及常用溶液配制
        5. 流式标记抗体
        6. 耗材
        7. 主要仪器
        8.主要分析软件
    二、实验方法
        1. 中国恒河猴静脉途径感染SIVmac239
        2. SIVmac239感染恒河猴的药物治疗
        3. 动物样本的采集和处理
        4. 病毒学指标检测
        5. 免疫学指标检测
        6. 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1. 艾滋病潜伏感染恒河猴模型的建立
        1.1 恒河猴血浆中病毒载量的变化情况
        1.2 恒河猴外周血中CD4~+T细胞绝对数和CD~+/CD8~+T细胞的变化情况
        1.3 恒河猴PBMC中病毒总DNA的变化情况
        2. 艾滋病潜伏感染模型的异常免疫激活研究
        2.1 疾病不同阶段恒河猴PBMC中免疫细胞亚群的比较
        2.2 疾病不同阶段恒河猴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
        2.3 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激活状态的系统比较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强效HIV融合抑制剂与ART联用在SIV感染恒河猴模型的治疗效果及潜伏库研究
    引言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2. 试剂及常用溶液配制
        3. 耗材
        4. 流式抗体
        5. 主要仪器
        6. 主要生物软件和分析工具
    二、实验方法
        1. 实验设计
        2. 病毒学指标检测
        3. 潜伏库相关指标检测
        4. 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1. 强效HIV融合抑制剂与ART联用在SIV感染恒河猴模型的治疗效果
        1.1 联用治疗对恒河猴生存率的影响
        1.2 联用治疗对血浆病毒载量的影响
        1.3 联用治疗对免疫重建的影响
        2. 联用治疗在SIV感染恒河猴模型的潜伏库特征比较
        2.1 SIV感染猴PBMC中病毒总DNA的变化情况
        2.2 静息CD4~+T细胞中感染潜能病毒的分析
        2.3 PBMC静息T细胞中潜伏库细胞变化情况的比较
        2.4 腹股沟淋巴结静息T细胞中潜伏库细胞变化情况的比较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for a Functional Cure for AIDS
    REFERENCES
致谢
个人基本情况

(4)第一部分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稳态研究-CD4+T淋巴细胞转录组深度测序及整合分析 第二部分 伴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第三部分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D8+调节性T细胞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稳态研究——CD4~+T淋巴细胞转录组深度测序及整合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伴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D8~+调节性T细胞的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D8~+CD28~-T细胞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附录二 英文缩略语表
附录三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HIV/HBV共感染者cART后的临床转归和HIV感染者接种HBV疫苗后应答状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HIV/HBV共感染者长期cART后临床转归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材料
        2.1 试剂
        2.2 耗材
        2.3 仪器设备
        3 方法
        3.1 全血、血浆及PBMCs的采集、分离和冻存
        3.2 PBMC的复苏
        3.3 血浆HIV-1病毒载量的检测
        3.4 血浆HBV DNA的检测
        3.5 血浆HBV pgRNA的检测
        3.6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4 统计学分析
    第一部分 研究结果
        1 入组患者基本特征
        2 cART 96周、240周时HBV DNA的抑制情况
        3 入组患者HBV RN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HBV DNA之间的关系
        4 随访过程中HBsAg、HBeAg的清除率及血清学转换
        5 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FIB4、APRI的变化
        6 随访过程中HIV RNA的抑制率及CD4细胞计数的变化
    第一部分 讨论
第二部分 长期不进展的HIV感染者发生免疫学进展的特征分析
    第二部分 引言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材料
        3 方法
        4 相关定义
        5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患者基本特征
        2 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不同临床结局
        3 两组患者纯真和记忆CD4细胞计数的变化
        4 CD8~+CD38~+细胞比例与CD4细胞计数的相关性
        5 CD8~+CD28~+细胞比例与CD4细胞计数的相关性
        6 HIV RNA水平与CD4细胞计数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 讨论
第三部分 HIV感染者接种HBV疫亩后免疫学应答规律研究
    第三部分 引言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材料
        2.1 试剂
        2.2 耗材
        2.3 仪器设备
        3 方法
        3.1 血浆及PBMCs的采集、分离、冻存、复苏方法同第一部分
        3.2 血浆HIV-1病毒载量、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方法同第一部分
        3.3 细胞孵育
        3.4 斑点检测
        4 相关定义
        5 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接种HBV疫苗患者基本信息
        2 T细胞亚群及HIV RNA水平在接种HBV疫苗期间的变化
        3 B细胞计数在接种HBV疫苗期间的变化
        4 第二针HBV疫苗接种后两月时体液免疫情况
        5 第三针HBV疫苗接种后的三月时体液免疫情况
        6 完成三针HBV疫苗接种后HBSAB的衰减情况
        7 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第三部分 讨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IV感染者接种HBV疫苗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cART联合雷公藤治疗对HIV急性期感染者病毒储存库、慢性期感染者免疫重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材料
        2.1 试剂
        2.2 耗材
        2.3 仪器设备
    3 方法
        3.1 全血及分离外周血PBMC的冷冻和保存
        3.2 复苏PBMCs
        3.3 全血、PBMCs中HIV-1 DNA提取
        3.4 HIV-1 DNA的检测和换算
        3.5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3.6 HIV肽段库预混
        3.7 ELISPOT检测IFN-γ
        3.8 统计学分析
结果
    第一部分: 全血与PBMCs中HIV-1 DN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研究
        1 入组患者基本特征
        2 全血和PBMCs样本中总HIV-1 DNA高度相关,两组平均值之间无差异
        3 全血和PBMCs样本中总HIV-1 DNA水平的一致性
    第二部分: cART联合雷公藤对HIV急性期感染者HIV-1 DNA的影响
        1 入组患者基本特征
        2 急性期HIV-1感染者使用不同治疗方式对HIV-1 RNA的影响
        3 急性期HIV-1感染者使用不同治疗方式对CD4+T和CD8+T细胞的影响
        4 急性期HIV-1感染者使用不同治疗方式对细胞免疫激活和CD4/CD8的影
        5 急性期HIV-1感染者使用不同治疗方式对HIV-1 DNA的影响
        6 急性期HIV-1感染者使用不同治疗方式对IFN-γ的影响
    第三部分: cART联合雷公藤对HIV慢性期感染者免疫重建的影响
        1 患者基线特征
        2 加用雷公藤患者CD4+T各亚群细胞计数变化
        3 加用雷公藤多苷片患者CD8+T细胞、CD4/CD8比例和细胞免疫激活的变化
        4 雷公藤干预后CD4+T细胞增长有效性的独立影响因素
        5 雷公藤干预前后测序分析
讨论
    第一部分:对比分析全血与PBMCs两种类型样本所提取核酸并定量检测的总HIV-1 DNA水平
    第二部分:急性期HIV感染者联合雷公藤治疗对外周血HIV-1 DNA储存库的影响
    第三部分:慢性期HIV-1感染者联合雷公藤治疗对免疫重建不全作用的影响
    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ART及其治疗时机对HIV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冠心病气虚证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及补气方干预靶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T淋巴细胞在冠心病中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冠心病病理机制
        2 免疫细胞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3 T淋巴细胞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补气方改善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免疫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1 气虚证的理论内涵
        2 气虚证的实质探讨
        3 不同疾病气虚证型的免疫炎症反应
        4 冠心病气虚证中的免疫炎症反应
        5 补气方对冠心病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CD4+T细胞亚群在稳定性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规律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研究内容及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第三部分 人参黄芪诱导Treg细胞活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CCL17/CCR4轴介导药疹的免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艾滋病合并重型药疹的免疫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CCL17/CCR4轴介导TH2细胞分泌IL-4/IL-13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CCL17/CCR4轴在药疹大鼠模型中的机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局限性
综述 重型药疹的免疫机制研究以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浆细胞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HAART治疗感染者与未感染者差异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二部分 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血浆细胞因子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三部分 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艾滋病免疫激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基本情况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基于组分配伍药效的补肺益肾组分方干预COPD炎症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组分配伍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补肺益肾组分方及其组分配伍对COPD大鼠的干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补肺益肾组分方阻抑炎症反应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艾滋病患者外周血中CD_4、CD_8T细胞数及血清中Zn、Se含量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D]. 孙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CTLA-4与中国猕猴艾滋病发病进程的关系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 刘本波. 大理大学, 2021(08)
  • [3]艾滋病潜伏感染恒河猴的异常免疫激活研究及联合治疗策略探索[D]. 童玲.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第一部分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稳态研究-CD4+T淋巴细胞转录组深度测序及整合分析 第二部分 伴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第三部分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D8+调节性T细胞的特征研究[D]. 郑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HIV/HBV共感染者cART后的临床转归和HIV感染者接种HBV疫苗后应答状况的研究[D]. 徐玲.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cART联合雷公藤治疗对HIV急性期感染者病毒储存库、慢性期感染者免疫重建的影响[D]. 林铃.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7]冠心病气虚证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及补气方干预靶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秋忆.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CCL17/CCR4轴介导药疹的免疫机制研究[D]. 唐俊婷.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9]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浆细胞因子研究[D]. 田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基于组分配伍药效的补肺益肾组分方干预COPD炎症反应机制[D]. 秦燕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艾滋病患者外周血CD_4、CD_8 T细胞及血清锌、硒含量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