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视界下历史课堂文化的重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视界论文,课堂论文,文化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不仅担负传承人类已有文化的任务,而且肩负着构建新型文化的使命。文化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一种资源和力量,教学活动要渗透、弥漫文化气息,具有文化追求;同时,教学要参与新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是重塑课堂文化。
本文试结合笔者在课改实践中的经验,就新课程视界下历史课堂文化的重塑问题简述一些不成熟的认识,企盼方家指正。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先进的课堂文化离不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为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无疑是课堂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营造一个走进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将历史知识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的探索性的历史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的本节课知识去解决它,并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如讲完《工业革命》一课,不妨设计一题:“请用本课机器发明的实例,谈谈你对现今国家提倡科技创新重要性的理解。”又如,在学习“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时,教师可先简要介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定义、形成等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身边的历史”引入课堂,学生们列举了诸如“银行里不同币种间的汇率牌”“肯德基、麦当劳在世界各地连锁经营、跨国公司全球运作”等充满生活气息的实例,更有学生联系时事谈及了伊拉克战争前后全球石油价格的波动和家用液化气价格上浮的事例。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使学生真正感受和领悟到“历史是生活的教师”的真谛,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历史知识的信心。总之,历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能真正引领学生在历史沉浮、情感体验等领域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促使学生个体从狭隘的知识领域走向宽阔的生活领域,从而带来视界的敞亮。
二、师生关系民主化
实践中,经常会“欣喜”地发现教师课堂提问和学生讨论时的“热闹”情景。事实上,如此的提问或组织学生讨论,与其说是想让学生自己获得信息,倒不如说是想检查学生已获得的信息是否正确,因为教师通常已预想着所谓的正确答案。表面上是“请大家各抒己见”,实际上却是硬把学生引导到自身的思考轨迹上,若学生回答不出或讨论后的结果与教师预设的不一致,教师则赶紧说出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这种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吗?非也!这是教师权力控制下的课堂交流,师生关系实质上还是“权力——服从”的关系,与民主的要义大相径庭。因为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应是师生之间共同的生命的投入,是师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而绝不是单向的给予。因此,凡是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和谐融洽的氛围,师生之间就必然形成一种愉悦的、互动的积极情感体验,产生一种和谐的情感共鸣,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可能从单纯的认识需要转变为一种情感需求。有鉴于此,我们应时刻传递一种对学生的热爱、尊重、信任和期待的信息,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对教师的言行认可与接纳,从而有利于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输。如课堂提问时,应鼓励学生大胆直言,并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精心呵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如是,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创新动机的萌发,创新思维的升华。另外,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大胆评判,如哪些讲得精彩,哪些尚有欠缺;哪些该发扬,哪些该摒弃。对学生言之成理、有独到创新的建议或意见应予充分肯定,甚至大加赞赏,从而使得历史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活力。惟其如此,在这“鲜活”的文化氛围里,学生才会感受到温馨的人文关怀,才能闪烁出不同凡响的智慧火花,并不断地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课堂行为规范化
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的形成离不开行之有效的课堂规范。规范是一种静态的制度文化,但“静能制动”。没有相应的规范,课堂文化就难以繁荣和发展。纵观目前历史课堂的现状和实际,不难发现,虽然广大教师致力于探求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各种“听课”“评课”活动形式多样、层出不穷,如新教师课堂教学汇报课、青年教师公开课、多媒体辅助教学示范课、课堂教学竞赛等,但有两种情况必须值得我们注意:第一,有的教师漠视课堂的规范,为追求课堂气氛,进行“牧羊式”教学,过度地采用“活动式”教学形式,但由于不能正确认识、把握“活动式”教学的理念、操作规程,且在平常课堂教学中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再加上经验积累不够,于是,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有的活动甚至变成了“活闹剧”。这种置课堂规范不顾的“牧羊式”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而且其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训练和发展。第二,有的教师不能根据课堂变化的情况,灵活调整原有的计划、程序和策略,课堂管理呈现出刻板、专制、应变能力缺乏的特征,当课堂纪律发展到使其无法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时,对影响纪律的学生采用简单训诫的管理手段,如“不许随便讲话”“不许做小动作”“不准看课外书”“不准……”等等之类。这种所谓以“严”为特征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更具社会价值的道德水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为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运行,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我们不妨作如下尝试:①让学生参与课堂规范的制订,并引导其遵守规范,产生归属感。如合作学习是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极好形式,因此,教师既要顾及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自己选择小组,更重要的是和学生一起制订和明确“如何有效合作”的规范和要求,如小组内组员间的相互依靠、小组成员面对面的促进性活动、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制、人际和小组之间相处技巧等。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正当权利,如积极发言、主动质疑等。这样,课堂才会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学生的创新的意识也才能萌发。②一旦出现有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教师须循循善诱,与其一起探查违规行为产生的动机和后果,从而使这类学生不仅能知道自己不良行为的表现及给他人带来的后果,更能使他们感受到课堂文化对其成长的关怀。
四、组织形式灵活化
长期以来,班级授课制这一形式为主要教学形式,它可减少教育投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大统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成长。为充分张扬学生个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拓展学生合作探究的空间,无疑成为我们实践探索的着力点。实践中,笔者做了有益的探索:①适当改变课堂中学生座位的排列形式,为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多种空间形态,如马蹄形的排列、前后座位组成“蜂窝组”、全班围圈坐等,这样,既可使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也能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最大限度地优化心理品质。②巧妙创新学习环境,诱发学生创新思维。例如在组织辩论“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了”时,可注意以下两方面的课前学习环境的布置:一是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场景布置。如辩论现场内布置一些学生为完成辩题而收集的资料、书籍、图片及辩论提纲。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辩题相关的内容上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入历史情境,感受、体验历史。二是学习氛围的渲染。如安排真实的辩论情境,辩手与“观众”分开而坐,辩手的发言有时间限制等,使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促使他们加快思维速度,引发灵感,以激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③进行师生易位,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师就教材中的某个内容或某个问题,可让学生尝试着上讲台讲给其他同学听,听课的同学可以向授课的“老师”提出问题,进行质疑,教师则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如以“阿富汗问题的由来”为题,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图书资料、报张杂志、网络信息等途径,收集和整理有关的历史资料、时事资料,简要写出《阿富汗问题的由来》一文,而后在小组内对文章进行讨论、修正,写出评议结果,最后在课上指定几位学生上台交流。除让学生做小老师授课之外,我们还可让学生在课堂自出试卷,进行自测等等,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学习评价多元化
现代评价理论认为,评价应着重于“导”。为此,只有探寻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才能将历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使学生更明智、更理性进行学习,而不是盲目地被表扬所驱使,一味地为表扬而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把握好评价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应积极实施多元评价,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首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建立自信。学生自评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因,启发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运用自评有利于减少对学生的伤害,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和改进自我。如学生在分析完某一历史事件或评价某一历史人物后,可让他们自评“分析或评价”的质量和效果,学生定会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如“我觉得我思路比较开阔”“我觉得我表述得不够流利”“我觉得我的归纳能力有待于提高”等等。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促进合作,共同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互评时,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从伙伴的优点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学生共同发展。要努力避免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时,总是挑对方的“刺”的倾向;同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并能正视自己、正视伙伴。如笔者在教学“新航路的开辟”时,学生的互评情景令人难忘。例如,在引导历史科代表分析“新航路开辟为什么能够成功?”后,马上就有其他学生站起来评价,一生说:“你的观点很独特,富有新意,真棒!不愧为是我们的科代表。”另一生说:“虽然你的观点很有说服力,且较有启发性,但你的语言表述不够流畅,我想按你的思路,结合我的想法,跟你比一比。”接着就有条理地、流畅地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式的分析,赢得全班肯定的评价——热烈的掌声。同时,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努力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课堂学生学习评价的新体系,促进学生的发展。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学生在课堂上知识、能力、方法、兴趣、习惯、情感、态度等各要素综合的素质评价,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如实践中可阶段性地评出“历史学习小能手”“课堂最佳参与奖”“智慧之星”等,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为此,改革课堂学习评价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视点上去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反应,关注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尊重学生兴趣和爱好。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必须纠正“为了课堂热闹好看”的浮华,必须注重人性化,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真正体现评价所应有的教育意义。
综上所述,新课程视界下的历史课堂不再是教师自编独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不再是教师对学生机械训练的场地,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不再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讲坛,而是师生探究建构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平台;不再是教师模式化运作的车间,而是师生展现聪明才智的天地。这样的课堂,才是富于文化的课堂,才能实现科学与生活的交融,师生心与心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