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度与创新:基于展示与评价课堂的语文第一学习_教师评价论文

定度与创新:基于展示与评价课堂的语文第一学习_教师评价论文

定度与创形:基于展评课堂的语文先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展评论文,课堂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直以来,语文课堂先学为各种教学范式所重视。先学的形式或以学案(导学稿)的样式呈现,或单独设置先学课。这样的设置,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教与学关系的转化。然而,纵观这些语文课堂,笔者发现:有的过分注重先学的容量、难度,导致先学花费大量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的把学习过程前置,割裂课堂上教师的教对学生学的指导作用,学生的学呈现出虚化、伪化和碎片化的状况;有的忽略学生学情的复杂性,先学设计不能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为全体学生服务。这些都是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本意和教学改革的初衷的。

      语文“展示评价”课堂(以下简称“展评课堂”)的先学有其特殊性。展评课堂是指学生在前端学习(先学)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媒介向全班展示个人或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在语文老师的指引下对展示者前端学习进行评点、评价、质疑和讨论,并由此引发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对言语思维的训练,进而实现知识和能力建构的课堂。[1]因此,先学是课堂展评的基础,是课堂走向纵深的支架。但是初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能力还相对薄弱,对于程式化或者抽象化的知识,学生要么漠不关心,要么畏难怕险;对于简单繁复的指令(比如朗读、抄写等)和缺乏思维含量的问题设计,学生往往虚与委蛇、敷衍了事。要形成有效的先学,笔者认为一定要着眼于“度”和“形”两个方面。只有确定先学的界限(即定度)和创新先学的形式(即创形),才能克服传统先学设计的不足,使先学促进展评课堂教学。

      一、以教的本质定度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要“教”,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不需要教”。从展评先学的角度来看,为了实现有效的“教”,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根据学情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协调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为先学定度,为展评活动定教。

      (一)定禁区

      教学改革后为什么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改越重,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浓?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语文自主学习内容的庞杂。学生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学好;教师生怕挂一漏万,就不断把初中知识、能力下移训练。学生苦不堪言,教师也满腹委屈。从这个方面看,要提高先学效果,就必须确定先学的禁区。

      1.根据常规定禁区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先学,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支持——先学单。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直接将教学参考资料中的问题设计抽取、剥离开来,原封不动地复制在“先学单”上。尽管其中不乏好题、妙问,并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但是,这样的做法贻害无穷。一方面,学生只要有足够的教学参考资料就可以将答案“手到擒来”,先学效果当然会“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于课堂展评毫无益处,因为展评课堂所展示的应该是学生先学后发现的代表性的困惑、错误或有偏差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先学还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一生的语文学习都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我们确定先学设计的常规就包括:禁止先学问题的答案能从其他教学参考资料上直接获得。

      2.根据学情定禁区

      传统的教学设计有学情分析板块,这个板块是为了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而服务的。但是,这些分析要么凭着经验、感觉进行,要么过于注重对学生群体共性的分析,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查。而且,教师一般很少会依据学情设计先学问题。[2]因为展评课堂的先学设计是课堂展示评价的凭借,教师要根据先学的情况,归纳共性错误,梳理典型疑问,进而确定展示的样本。可以说,先学单是教师把握学情的第一手资料。为了这第一手资料的详实、准确,除了教师要认真批阅和统计之外,先学设计的学情考察就显得相当重要。教师设计先学问题要充分考虑任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能力结构等因素。比如有教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幼时记趣》的先学问题时,把“熟读文章,用‘/’标出文中句子需要停顿的地方”作为先学作业。这样的设计虽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但是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表达方式、文言词语的意思并不了解,让学生标注朗读的节奏确实并无必要。而有的教师把先学问题改成“听读文章,用‘/’标出文中句子需要停顿的地方”。和上述问题设计相比,虽然仅一字之差,却考虑了学生的基本学情,降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这个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的习惯,甚至,教师可以从学生标注错误的地方入手,通过展示评价,进一步疏通文本的内容。因此,展评模式下的语文先学设计禁止脱离学生学情。

      3.根据教学内容定禁区

      语文教学内容,除了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还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加工,乃至增删;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创生。[3]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任意而为、大而无当。相反,我们认为:教学内容的少而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而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是语文好课的“底线”之一。展评课堂的先学设计不是随意而为的,它是建立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是经过筛选、分析而确定的,是“教什么”的确定化和“怎么教”的问题化。比如有教师教学《风筝》一文,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为“风筝”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悔意,但是先学设计里却让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风筝的历史和结构。这样的先学设计跟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不如让学生写一段有“悔意”的童年往事,教师选取典型的样本展示,请同学比照课文讨论,情感上的共鸣或许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由此看来,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先学设计不应该占有学生有限的业余时间,更不应该使先学偏离课堂教学内容的基本导向,而理应成为学生先学的禁区。

      (二)定关联度

      展评课堂先学和展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跟传统语文预习不一样的是,传统预习目的不明确,预习内容不外乎读课文、抄词语、概括段落大意等,落脚点在于疏通文义;而语文展评课堂的先学有着鲜明的目的性,且先学具有极强的学法指导性,落脚点在于学什么、怎么学。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确定先学内容。

      1.定先学目标与课堂目标的关联度

      佐藤正夫说:“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就是目标。”[4]在展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目标要分解成课堂目标和先学目标。先学目标是为了实现课堂目标服务的,因此目标的关联度是教师要考虑的主要问题。这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先学必须有目标。先学是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自主或者合作完成的学习任务,要实现其价值,应该通过目标指引。第二层意思是先学目标和课堂目标存在着价值上的关联。它们不是简单的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而是一种全息的渗透关系。教师预设学生的先学目标,然后根据先学状况的统计分析,再确定或者调整课堂目标。这种方法,从先学目标来看,它是课堂目标的先验;从课堂目标来看,它是先学目标的升华。

      2.定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的关联度

      展评先学关注内容,更关注学法,要给学生以学法上的指引。我们知道,阅读与写作的学习方法不一样。就阅读而言,不同类型文本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即使是相同文本,因为在教材中的地位、性质、功能并不相同(按照王荣生老师的分类,可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其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这需要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和适切的学习内容。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因为该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属于“样本”类型,学生通过该单元前几篇文章的学习,已经能理解借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并掌握了散文语言鉴赏的方法,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先学问题:托尔斯泰说,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这篇文章既有对紫藤萝之美的动态描述,又有表现自我沉浸、自我反思的静态动词,请你将这两类动词找出来归类,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原因。这个设计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一个方法:关键词突破法。借助这个方法,学生既能研究出物的特征、人的心路历程,也能深入体会到借物寓意手法中“物”与“意”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关联设计,使“样本”类课文成为学生揣摩、发现学习方法并形成文本解读能力的凭借。

      3.定先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关联度

      巴班斯基认为,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相反。李海林也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要明白所教知识的类型,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知识类型选择合宜的教学方法。[5]从现实状况来看,学生先学内容跟教师教的方法之间无甚关联,学生学的是一套,教师教的是另一套。而展评先学内容的典型样本会成为课堂展示评价的重点,教师在学生展示的时候用什么方法引导?用什么问题穿插?用什么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探究?这些都是教学方法的应有之义。因此,教师要确定先学的内容,明确先学内容所属的知识类型,据此建立起和教学方法的关联。只有这样,才能使教的方法促进学生学的活动得以展开。

      (三)定密度

      1.定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密度

      作为以表达为本位的课堂,语文展评课堂重思考、重表达、重评价,其目的在于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从语用的向度上来看,听和读属于输入性语用,说和写属于输出性语用。语文先学要协调好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密度,使学生得到多向度的训练和提高。比如笔者在长三角(沪苏浙皖)网络教育联盟学校开设《黔之驴》公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先学内容:(1)听《黔之驴》朗读,在文中划出句子的节奏;(2)读文章两到三遍,圈画出生词,抄写在“先学单”上;(3)添枝加叶复述故事,准备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4)根据你的先学,写出你的困惑(从词句意思、形象理解、主题的角度)。这个先学设计综合训练了学生各种能力,重点在于读和说(复述),并让说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课前准备,添枝加叶地复述。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复述的哪些细节是文本本身的,哪些又是添加的?为什么这么复述?这样,学生的说引发学生的评价,人物的形象、课文的内容和寓意都在读和说(复述、展示、评价)之中变得清晰起来。

      2.定不同知识类型的密度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各种类型的知识重要性各不相同。加涅说:“在熟悉的情境中完成胜任性工作,程序性知识似乎特别重要,然而在新的情境中,想到什么操作步骤管用,陈述性知识似乎是有用的。在学校教学中,这两者都是重要的。”[6]但是,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课堂先学更是以掌握陈述性知识为目的的读、背、写、抄,先学呈现出简单、机械的特征。展评先学要定知识类型的密度,既要点明“是什么”,又要强调“为什么”,有些时候还要强化“怎么办”。比如笔者教授《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先学问题是:(1)通读全文并思考,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哪些特征?(2)有人评价本文“有序、有味”,请你结合文章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3)在读完本文后,如果让你尝试介绍你的书房,你会怎么介绍?这个先学设计,先引导学生阅读筛选说明对象的特征,接着让学生在掌握特征的前提下,归纳出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的特点,最后借助所提炼出的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来解决相应的问题。先学不再是传统的抄词、读书,也不再是说明文知识的集合演练,而是协调各种类型知识的密度,让学生学得有凭有据,有滋有味。

      二、以学的本质定形

      学习是为了获得经验。学以教育为条件,在与教师相互作用中学得经验。习以环境为条件,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习得经验。因此,学习离不开教师的作用和特定的环境。就展评课堂的语文先学而言,教师要创造基本的形式,让学生形成获得语文经验的基本方法;要创新特殊的形式,通过学习环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先学兴趣,促进学生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创基本形

      展评课堂先学不排斥传统意义上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也不排斥内容结构语言的分析角度。我们以为,基本先学形式是把握文本的基础,对展评活动而言不可或缺。展评课堂先学有“自学自结”的基本形式。“自学”有通读并圈点勾画文章的生字新词、理解文章的大意等;“自结”即总结先学成果。学生总结收获得失,提出困惑。自结往往能反映出学生的共性问题,有的还可以成为课堂展示的样本。

      (二)创特殊形

      从评价的角度来看,语文展评课堂对学生的评价视角包括过程、态度情绪和行为等角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前准备、课堂反馈和学习情态,也要关注学生的朗读、感悟、揣摩、交流等具体的学习行为。[7]这些评价视角决定了展评课堂先学不但要具备值得“展”、值得“评”的内容,更应该有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养成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形式,并使这些形式能够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1.基于语用的操作性先学

      从语文展评课堂的特点来看,展评活动既锻炼又有赖于学生的语用能力。可是受制于课堂教学时间,受制于展评活动对学生语用能力的高要求,我们就要创造基于语用的操作性先学形式,让语用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语料”,让学生表达有深度;帮助学生积累情绪,让学生表达有勇气;帮助学生积累个性,让学生的表达有特点。

      比如执教《岳阳楼记》,对其中一个先学问题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搜集关于滕子京的背景资料,想一想,假如你是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之后,你会给范仲淹写一封怎样的信?课堂展示的时候,把你写的信读给同组同学听。这个问题先引导学生搜集材料,因为要给范仲淹写信,学生必须结合所搜集的材料和课文内容进行信息筛选,然后通过角色模拟形成文字。又因为要读给同学听,学生要课前朗读演练,把握语气、语态等。从这个先学设计出发,教师课堂上引导学生重点思考信件的这两方面内容:(1)滕子京会不会给范仲淹介绍岳阳楼美景?如果会,会说些什么?(2)会不会借机向范仲淹表达仕途不满的情绪?如果会,又会说些什么?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通过对具体语境中话语的揣摩、感悟、探讨、运用,学习并获得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具体语境中说话(包括口语与书面语、口头交际和笔头写作),达成交际目的的素养和技能”[8]。

      当然,基于语用的操作性先学必须和语文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为旨归。实践中,有的教师忽略了语用的功能,比如单纯地让学生搜集背景资料等;有的忽略了操作性的特点,把语文实践等同于简单地读读写写。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2.基于思维训练的尝试性先学

      朱绍禹先生说,“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同对语文科是工具性学科和思想性学科等的认识一样,这样的认识也是语文科的一种本质观。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和思维同等重视,是众多国家的现状,也是世界性的趋势”[9]。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展评课堂的应有之意。因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过程都是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而在先学过程中,适当渗透思维训练,不但可以补充课堂训练的不足,而且尝试性的先学训练能帮助学生摆脱思维依赖,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比如笔者执教《绿色蝈蝈》时,针对文章中血腥和残忍的习性描写,先学设计为:作者这里的描写与别处形成矛盾,是否有损于绿色蝈蝈的形象?试说一说理由。执教《我的母亲》时,笔者的先学设计为:胡适的母亲对“我”非常严格,可是对待赌钱又抽鸦片的“大哥”却一句话不说,有人认为胡适的母亲不称职,你以为呢?试结合文章内容做分析。这两个先学设计筛选文本信息确立观点,给学生树立立论的规范。然后在无疑处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会通过文中的信息筛选、比对,依照文中的逻辑关系确立自己的观点。这为课堂上的评价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基于思维训练的尝试性先学通过尝试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的先学设计提供了思辨的学习场景,学生的思维品质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3.基于合作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先学

      合作学习是现代学习的重要形式。知识的日新月异要求合格公民要具有交际合作的能力。但是因为课堂合作时间和合作条件的制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形式化、单一化、程式化等诸多问题。语文展评课堂重视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上的展示,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评价可以采取组内自评和组外互评的方式。我们通过先学这个平台规避了传统合作学习的弊端,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条件开展先学活动。比如让学生参与“社会上规范使用汉字”的综合实践活动调查。课前先规定调查区域、调查内容,对讨论分析、报告撰写、陈述总结、展示演练等做了详细的分工和规划。

      基于合作能力培养的先学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综合性和挑战性。除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之外,专题学习、阶段复习的先学也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比如上“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研究”专题课时,教者在先学设计中明确了这样几个要点:(1)搜集苏教版教材中刻画母亲形象的文章,打印成一册。(2)从形象特点、情节概述、描写方法等角度列表展示母亲形象的异同点。(3)搜集针对相关文章的评论、鉴赏性文字,列表展示研究者对母亲形象理解上的异同。(4)制作相关幻灯片,展示研究的过程和结论。这个设计要求学生分工搜集资料、合作分析资料、讨论整理并制作展示样本,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水平。

      在语文展评课堂背景下,以度和形的选择开展先学突破了传统先学的窠臼,是深刻体会教与学本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后的理性选择。“定度”有利于依据教的内容确立规范和原则;“创形”能使学的目标更具开放性和多样性,为学生通过先学生成更多的学习能力提供了可能。这样的先学,为课堂的展评活动提供支持,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有重大作用。

标签:;  ;  

定度与创新:基于展示与评价课堂的语文第一学习_教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