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事求是的思维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事求是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人类抽象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伴随着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实事求是”作为一条简洁又丰富的科学认识路线也在不断地深化。在世纪之交,历史地回顾这条认识路线的思维方式形态,探讨其在当代应然的最佳内涵,对于深入理解和自觉贯彻这条认识路线,从而推动科学、哲学和社会生活顺利发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科学认识路线是能保证获得真知的认识路线;我国学者概括出来的实事求是就是一条科学认识路线。“实事求是”最早见之于《汉书》。《汉书·汉间献王传》曰:“汉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休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即以事实为根据来探求真知,其根据和目的都是正确的;求则是实现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努力。在人类认识史上,凡能获得真知者,无不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实事求是。但这条认识路线也有种种差异,其差异就在求或认识过程本身。认识过程包括感知和思维。在自然感官的前提下,通过运用观察工具,人的感知在不断发展;更重要的是随着科学认识的推移,人的抽象思维也相应发生质的变化。因而,为深入理解这条认识路线,有必要从抽象思维方式的角度对实事求是进行全面考察。
作为认识核心过程的抽象思维,把握或改制人的各种经验,形成各种间接知识。这些知识反过来又会成为人们后继认识的参照系甚至根据。因而,抽象思维方式及其成果对人的认识路线,包括实事求是这条科学认识路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重大作用。可以说,动用不同的抽象思维方式便会有不同的实事求是。所以,要深入理解实事求是,必须从抽象思维方式的角度对之展开深入研究。
一、运用经验思维的实事求是
经验思维是遵循直观同异对立统一律的抽象思维。直观同异对立统一律是经验思维的根本逻辑规律,是以经验之异同为标准直观地把握其同与异的逻辑规律。循此逻辑规律展开的经验思维是在不变革经验的前提下来代换或把握经验的思维。也就是说,它所把握的对象经验之同与异是直观形象上的同与异。当然,形象上的同是统一着差异性的同;形象上的异是统一着某种同的异。因而,其思维成果有直观、形象的特征。
运用经验思维的实事求是有自己独特的规定性;其独特规定性不仅在于这条科学认识路线中的经验思维本身,由于运用了经验思维,使这条认识路线的各个环节及其整体都深深受到它的影响,使之成为运用经验思维的实事求是(以下简称经验实事求是)。下面,我们首先分别考察经验实事求是的有关构成部分的独特规定,然后综合地考察经验实事求是。
经验实事求是的认识根据是实事。何谓实?何谓事?我们探讨其与经验实事求是有关的内涵。
实,一为事实;《国语·周语上》:“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韦昭注:“故实,故事之是者。”二为真实;东汉王充《论衡·乱龙》:“夫图画,非母之实身也。”《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毁誉无端,则真伪失其实。”三是实际内容;《庄子·逍遥游》:“名者,实之宾也。”《荀子·正名》:“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事,一指事情或人的行为;《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荀子·修身》:“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二为作或从事;《商君书·农战》:“境内之民,……事商贾,避农战。”三为社会变故;《商君书·农战》:“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期国易破也。”概括地看,事实或实事即客观存在着的种种 现实对象,这些现实对象是人认识的出发点或根本依据。
何谓求?求,一为寻找、探索;《玉篇·裘部》:“求,索也。”《诗·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吕氏春秋·察今》:“舟已行也,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是贪图、追求;《后汉书·烈女传·乐羊子妻》:“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唐徐寅《润屋》:“润屋丰家莫妄求,眼看多是与身仇。”实事求是中的求,主要是探索、追求。认识中的探索、追求主要就是观察、思维。通过观察、思维的努力追求,从而求得其是。
何谓是?是,一为正;《说文》:“是,直也。从日、正。”《易·未济》:“濡其首,有孚失事。”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是,正也。”正亦即真。《《字汇·目部》:“真,正也。”真为真实;《古今韵会举要·真韵》:“真,实也,伪之反也。”二为法则;《尔雅·释言》:“是,则也。”三为对,正确;《玉篇·是部》:“是,是非也。”《吕氏春秋·察传》:“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径,不可不分。”四为肯定,认为是正确的;《荀子·非十二子》:“不法先王,不是礼仪。”《汉书·韦贤传》:“天子(汉元帝)是其(贡禹)议,未及施行而(贡)禹卒。”实事求是有上述四意,而以正、真为首。
经验实事求是求到的是,一是经验,二是经验性语词。古人把经验性实词或概念称之为名。《释名·释言语》:“名,明也,明事实使分明也。”《荀子·正名》:“名定而实辨。”这种经验性的实词,其内涵都是经验;甚至重要的哲学概念,其内涵也都是经验。如在孔子思想中居核心地位的仁就具有多种不同的经验性意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子贡问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魏灵公》)孔子把一束关于仁的经验,观念地捆绑在“仁”这个经验概念中。其他如天、地、阴、阳、金、木、水、火、土等概念都是如此。总之,运用经验思维形成的思维成果,其内涵都为经验。
经验实事求是是以所论事实的经验为根据、以观察和经验思维为认识操作、以经验性真知为成果的一条科学认识路线。经验实事求是紧紧抱定经验事实的根据,这是它的根本优点和特点。但这类对象的经验是多样的;用少量的经验语词把握大量的经验,必然遇到困难。不超越经验就不能更好地把握经验。经验实事求是的合理性和历史功绩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它的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经验概念的内涵是经验。由于经验的个别性、特殊性,使经验概念形成一词多意、歧义横生、内涵不清、外延不明的状况;不能把握类对象的特有共性,也不能建立起概念间有机的内在联系。第二,经验命题用经验概念作主项。由于同一经验概念捆束着不同的经验,所以,运用同一概念作主词,可以形成众多不同的命题;而难以进行统一的判断。第三,由于经验概念的歧义性和运用同一主词的经验命题的多样性,使经验推理是一种相关推理,而不能得到必然性的结论。
综上所述,在人类认识史上,经验实事求是的创造、出现是必然的;伴随着认识的发展,它的扬弃也是必然的。
二、运用形式思维的实事求是
形式思维是遵循同一律的抽象思维。同一律是运用去异取同的方式改造制作和把握经验的逻辑规律。去异取同的前提,一是具有类对象丰富的实证经验,二是对这些实证经验进行相应的改造制作。这种改造制作包含着一系列心理操作,特别重要的是比较和概括。人们首先忆起所论对象的各种实证经验,然后比较其异与同。通过比较,把其种种差异都弃而不顾,而仅仅用某种心理工具、特别是先行形式思维中形成的形式概念、形式命题等来代换、结合或把握其共同的部分,用一系列形式性逻辑形式观念地固定下这些共同的部分。这样,就获得了能把握所论对象特有共性的思维成果。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然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①]这里所谓感性认识即人的实证经验,所谓理性认识即形式思维的成果。运用形式思维改造制作经验,对经验有所弃,有所取——去异取同。取同,才能使概念有同一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场合运用的同一个概念才真正达到同一,才能使A=A。因而,同一律就是对所论对象的经验进行去异取同的改造制作的逻辑规律,也就是形式思维遵循的逻辑规律。
运用形式思维的实事求是可简称为形式实事求是。在形式实事求是的求中由于运用了形式思维,使此认识路线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了深刻的改造。首先,对作为认识出发点或认识对象的实事有了新的看法。在经验思维眼界下,实事就是事实本身;但在形式思维眼界下,伴随着对经验的改造制作和取舍,人们对作为经验源泉的对象的看法也有了重大的变化。认为作为认识对象的事实本身有两重性。从规定性上看,对象自身有现象和本质的两重性;从运动变化的角度上看,对象自身便有偶然与必然的两重性。
先看现象与本质。黑格尔就认为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他说:“本质必须表现。”[②]“本质……就是现象。……现象表明了本质的东西,而本质的东西又是在其现象之中”[③]。现象与本质对立统一的观点写进了教科书,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观点:“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具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不可分割。”“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而现象则是本质的具体的个别的表现。”[④]
再看必然与偶然。在众多哲学家的观念中,必然与偶然是对立的。黑格尔则强调二者的辩证统一。他说:“偶然的东西是内在和外在的有所建立的,而每一规定又直接转化为外在的规定,在对立的规定中,全然与本身消融,故偶然就是必然。”[⑤],显然,黑格尔已看到了必然与偶然对立这一观点的困难,而企图消除之。但由于他不理解思维而没能发现其症结,因而,他还肯定必然和偶然。必然偶然之说也成了常识;在学术界,必然也就是规律的同意语。
这样,在形式思维者的观念中,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规律等便为被思对象所固有;这种状况便规定了认识的任务。既然现象、偶然性是外在的东西,而本质、必然性、规律是内在的东西,所以,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揭示对象的本质和必然规律。这种看法是怎么来的呢?归根结底是不理解形式思维及其成果的结果。在形式实事求是中形成了关于同一个对象的两类知识,即丰富具体的感性表象和取同得来的所谓理性知识。在形式思维眼界内人们不能恰当地理解这两类知识,反而把它们投射到被思对象上,形成对象的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对立的观念。如对象A经感知反映为a1,形式思维者改造制作a1,去异取同,把握到a1中的某种共性a2。形式思维者用这两类认识成果反观对象,把a1和a2投射到A上,称a1为A的现象或偶然性,称a2为A的本质或必然规律。于是,统一的对象(A)便被观念地分解为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两个方面。
总之,在形式思维眼界下,被思对象便被认为具有两重性。
其次,形式实事求是所求到的是也有了新的规定。其中的经验当然没有什么变化,但理性知识则产生了重大变革。以形式概念例,形式概念概括到所论对象的特有共性,有统一的内涵和明确的外延。但其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呈反变律,即外延愈广,内涵愈浅;外延愈窄,内涵愈深。这种状况恰由同一律所至;外延愈广,概括到的对象愈多,所弃的差异性愈多,所取的共性愈少;因而,内涵愈浅。外延愈窄,概括到的对象愈少,所弃的差异性愈少,所取的共性愈多;因而,内涵愈深。用属加种差定义和发生定义可准确地揭示形式概念的内涵;从规定和发生两个角度把握到所论对象的特有共性,使所求到的是就大大地异于经验实事求是之是了。
形式实事求是把握到被识对象的特有共性,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这个进步是以抛弃被识对象的众多差异性为代价的,这又是一个大的倒退。运用形式思维创造了数学、自然科学和其它文化成果,其历史功绩是不容抹煞的。但形式思维也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轻视现象、抹煞差异、教条主义、以偏概全以及悖论、其它逻辑矛盾等,都是形式思维和形式实事求是的致命弱点。所以,伴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形式思维和形式实事求是的扬弃也是必然的。
三、运用具体思维的实事求是
具体思维是遵循同异对立统一律的抽象思维。同异对立统一律是以取同取异的方式、从所论对象内外双重同与异的对立统一中改造制作和把握经验的逻辑规律。对于所论对象自身,具体思维既取其同,又取其异;对所论对象与相关对象,具体思维既取其以所论对象的特有共性为区别标志的异,又取其不同层次和维度的同。这样,便可获得一系列具体思维成果。
运用具体思维的实事求是可称为具体实事求是。在具体实事求是中,由于运用了具体思维,使此认识路线的各个环节都受到深刻的改造。
首先,具体实事求是变革了对被思对象的看法。在具体思维眼界下,对象的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的两重性乃是一种误解。任何现实对象都是有规定的具体存在;其所以如此,都是由内在与外在的具体原因规定了的。每个个别对象都有其独特的异于其他对象的特有规定,也与其他对象、特别是同类对象有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共同规定性。每类对象都有其统一着种种差异性的特有共性,也与它类对象有不同层次和维度的共同规定。
其次,认识的目的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概括地看,认识的总任务就是从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揭示对象的规定性;分别地看:对于个别对象,要从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中、历史与现状的统一中揭示其独特规定;同时也要揭示它与其他对象的差异性和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共同性。对于类对象,既要揭示其特有共性,也要揭示其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差异性、直到其个别对象间的差异性。对此类对象与其相关的彼类对象,既要揭示以它们的特有规定为区别标志的差异性,也要揭示它们间不同维度和层次的共同性。对于世界,则要揭示万物的统一着种种差异性的特有共性,即世界万物是有规定的具体存在。
其三,具体实事求是所求到的“是”或认识成果也有了重大变革。概括地看,具体认识成果是用具体逻辑形式建构起来的具体理论体系。分别地看:具体概念是概括所论对象特有共性和其种种差异性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呈正变律,即外延愈窄,所取之同愈少,所取之异也愈少,因而其内涵愈浅;外延愈宽,所取之同愈多,所取之异也愈多,因而其内涵愈深。具体命题分别判断所论对象总体的不同维度或不同层次的规定性;具体推理从种种具体前提出发,推出一系列确定的知识,再经过相应的论证、陈述等,便可建构起具体理论体系。
最后,在具体思维眼界下,理论与经验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验思维眼界下,理论与经验的关系是以经验为主导的统一。在形式思维眼界下理论与经验形成对立,并以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的对立理论地肯定了这一对立,而没能实现二者的统一。在具体思维眼界下理论与经验达到了更高的统一。经验是人对一个个个别被思对象直观反映的结果,是对象的具体心理形象,是全部科学认识的开端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抽象思维和理论的基础。经具体思维形成了的理论知识或理论是改造制作和把握经验的结果,是用语言等心理工具形成的另一套认识成果。这套认识成果一方面超越了经验,这样才使认识不局限于经验,才能使人们把握到众多个别对象的经验中统一、体现着的类对象的特有共性,才能把握到对象的根本规定性;另一方面,这套认识成果又在努力返还经验,特别指明了返还经验的科学途径,而且在不断地汲取经验,校正理论。在动态的认识和行为过程中具体达到二者的统一。须知,统一不是同一。理论和经验毕竟是两类不同的认识,二者各有自己独立的存在。但具体实事求是却能使二者不断达到具体的统一。
总之,具体实事求是是运用具体思维以被思对象的实证经验为依据、以揭示对象的具体规定为目的、以具体理论体系和相应经验为成果的实事求是;是这条科学认识路线的最佳形态。
由经验实事求是经形式实事求是到具体实事求是,是历史的必然。在经验实事求是中,概括类对象的概念事实上已超越了一个个的经验,这就为改造制作经验、把握所论对象的特有共性打下了基础;所以,形式思维和形式实事求是的出现是必然的。形式思维的局限已奠定了否定它的基础,而形式分类就意谓着承认了同中之异,就为取同的同时也取异,亦即为否定形式思维和形式实事求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具体思维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具体思维与具体实事求是早已出现;现在的任务是揭示它的规定性,达到对这条科学认识路线的自觉。
上面,我们从抽象思维方式的角度全面考察了实事求是这条科学认识路线,为更加自觉地贯彻这条路线提供了些许条件。可以预料,只要自觉遵循具体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科学、哲学和社会实践都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注释: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1967年版,第268页。
②③⑤ 黑格尔:《逻辑学》下卷,第115、116、208页。
④ 北京大学哲学教研室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70、2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