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上海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_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人力:上海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_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人力:上海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经济发展论文,人力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造财富、发展经济需要有两个基本要素,即人和物。从绝对意义上讲,两者缺一不可,人不可能空手创造出财富,自然物质也不可能自动变成人们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但相对而言,物是被动的要素,人则是主动的要素。因而,人在经济发展中始终起着首要作用,这对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是如此,对自然资源匮乏者则尤为明显。上海作为一个资源极其缺乏的地区,其经济发展的动力必将首先来自人力资源。

一、人力资源是最终基础

人力资源是一国或地区的公民所拥有的劳动生产能力。人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包括生理健康程度和受教育培训程度)以及劳动力层次结构等因素。一般而言,劳动力数量多、素质高,人力资源就丰富。但就整个经济体系而言,劳动力层次结构是否合理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需要有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有的从事高层次科研、管理工作,有的从事普通的操作工作,人力资源也要有一适当的结构与之相匹配。虽然整体数量质量上都可以,但结构上高层次人才过多而普遍操作人员缺乏,或者相反,则都不能认为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经济学上对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有一个从忽视到重视的过程。显然,人的劳动生产力有先天生就的,也有后天获得的。尽管人与人之间因基因构成不同则先天能力各异,但根据大数法则,这些天生能力的分布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大致是相等的,古典经济学以及前期的发展经济学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理解人力资源,因而把一国的劳动假定为是同质的,且无限丰富。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放在物质资本的积累上,得出物质资本决定经济发展的结论。

60年代以后,一些发展经济学从另一角度去认识这一关系。首先,他们认为古典经济学把劳动视为同质且供给无限是错误的,事实上劳动力会因后天的医疗保健和营养水平的不同、受教育和培训程度的不同,其生产能力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其次,他们认为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超过物质资本而起决定性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断言:“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也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一国如果不能发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显然,后期发展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来了一个大转变。

战后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现实也支持后期发展经济学的上述新认识。二次大战结束后,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制订并大力实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宏伟方案,并且在物质资本决定论的影响下,这些国家一方面大大提高资本积累率,想方设法集中各种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另一方面,利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从国外大量引进资金和设备。投入的物质资本可谓不少,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国家中除了少数几个取得成功外,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收效不大,巨额的物资投入难以促成经济高速成长。这显然不能用传统经济学观点,即物质资本短缺和技术落后来解释,唯一能解释的是这些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质量差。正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教育发展落后,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极其低下,难以发挥本国已有的和从国外引进的物质资本的效率,因而不能创造出应有的经济效益,最终难以促进经济增长。

最典型的例子要算是中东石油国家“买一个现代化”设想的破产。由于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具有丰富石油资源的中东国家靠出口石油积累了巨额财富,掌握的资本可谓充裕。他们用石油美元建起现代化的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但是由于缺乏人才,劳动力素质低下,教育科研基础薄弱,因而这些用石油美元堆积起来的物质资本难以发挥效用,生产效率极其低下,更不要说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经济体系,“买一个现代化”终成泡影。

而西欧、日本的巨大成就又从另一侧面证实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战后的西欧和日本,工厂设备、交通运输设施等遭受严重破坏,许多城市几近毁灭,日本还是个自然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所以,当时这些国家的物质条件可谓恶劣。然而,这些国家的国民一向具有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和生产技能,其劳动力素质普遍较好,所以,一旦到了和平时期,有大量的资本可供利用,这些高素质的劳动力就会很快有效地发挥物质资本的作用,形成高效率的生产能力,最终促成经济快速发展,建立起有强大竞争力和雄厚实力的经济体。

由此可见,人力要素是主动的,物质要素是被动的,人力优势可以使物质优势得到更充分发挥,或使物质劣势转化为优势,而人力劣势却会使物质优势成为劣势,当然遇到物质劣势就更恶化。一句话,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在和将来,这句话将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二、上海的第一资源

如果把推动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归结为人和物两类,那么,就上海而言,哪一类资源具有优势呢?显然应该是人力资源,人力是上海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州,除了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之外,几乎没有其它自然矿藏资源可言,上海经济体系所需原材料、能源等物质资源均需依赖其它地区。所以从自然资源上讲,上海完全处于劣势。虽然上海作为华东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在来看,都集结了国内外大量的资金,这些都可作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有一点不同,中东石油国家是依靠其本国具有的丰富的石油资源,积累起巨额的美元资本,用于经济建设,而上海属于大量的外来资本的集中,它没有什么资源可以换来资本。所以,对上海来说,推动经济发展的物质要素是极其缺乏的,那么,要靠物质资源来促成经济发展显然是不现实的。

上海的人力资源无论是相对于物质资源的匮乏,还是相对于国内其它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而言,应该说都是比较丰富的。首先,上海地处中国人口密集地区,上海本地有常住人口1300万人,流动人口300万人,大量的人口资源就能为上海经济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这是前提。

其次,上海的城市化水平高,居民受文化教育程度较深,人口素质相对较高,接受和运用新思想、新科技能力较强。上海多年来一直是个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较其它地区为高,长年的经济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操作能手,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上海的人力资源。

另外,上海人口流动性较大,人口流动是有利于丰富人力资源的。早在解放以前,上海作为冒险家的乐园,曾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投资冒险家、技术管理人才的和操作工人,这些人口的流入给上海带来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有助于上海人口素质的提高。解放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人口流动被严格限制,但因为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国家比较重视,所以计划安排了大批的科技人才集结上海。改革开放后,禁锢逐渐打开,人才交流又频繁起来。伴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内外各类人才大量流入上海,国外大财团、国内大公司纷纷抢占上海滩,随着其大量资本的注入,一大批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操作人员也就云集上海,为丰富上海的人力资源作出了贡献。

可见,上海的资源优势在于人力,上海经济的发展也将主要依靠其第一资源——人力。

三、面临新挑战

上海在人力资源方面,虽有较明显的优势,但在改革开放和经济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上海的这一优势正面临着新挑战。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人力资源上面临的问题一样,上海人力资源也在数量和素质两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在数量上,主要是劳动力就业不足;在素质上,主要是知识技术结构老化、满足经济发展新要求的各类人才缺乏以及智力外流等问题。

就业不足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问题。上海的劳动力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下列几个方面:(1)体制变革,人员精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统一的劳动用工制度,这种制度是保障人人有工作,所以要求企业大量吸纳劳动力,而不顾企业本身是否需要这么多劳动力。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企业也在劳动用工制度上作全面改革。企业要根据市场效率原则,剔出富余人员下岗待业,实行劳动岗位的优化组合,这样就造成大批工人下岗流向社会。上海作为一老工业基础,国有大中型企业数量多,改革后的隐性失业显性化问题也就更为突出,上海的下岗人员再就业压力也就比其它地区更大。

(2)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失业。上海原有产业结构中的一些支柱产业,如纺织、仪表、机械等,已属夕阳工业,需要作出调整,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在产业结构大调整过程中,旧支柱产业要大大压缩,就会造成大量工人失去工作。虽说新支柱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员劳力,但新型产业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需要的是较高层次的劳动力,从老支柱产业中压缩出来的人员大多数难以适应需要。这样,一方面大量需要人才,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人员富余,这种结构性就业矛盾在上海非常突出。

(3)农村外来劳动力的冲击。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受到外来流动人口冲击的力度也就更大。外来人员对上海就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包括一些国有企业和不少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私人承包企业和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考虑到雇佣本市职工,常会遇到工资要求高,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负担、管理困难等问题,因而情愿雇佣外来人员,这样就肯定挤占上海的一些就业岗位,更加重了上海的就业压力。虽然从长远看,劳动力流动有利于竞争和素质的提高,但近期冲击力影响也是很大的。

(4)就业观念滞后。不少下岗人员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愿干一些脏乱繁重、工资低下的工作,眼高手低,总是企盼着竞争力很强、往往与高水平技术和知识挂钩的一些高薪工作。这些工作往往是他们一时难以胜任的。

在劳动素质上,上海面临的挑战也是强有力的。首先,上海人力资源本来具有的一些技术优势正在丧失。上海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一些传统产业上,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新型产业迅速增长,传统产业日益衰落并逐步失去其往日的影响力。这样,上海的优势技术知识呈现出明显的老化现象。而对新技术的掌握可以说上海与其它地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在逐渐探索学习中,所以,上海正面临旧技术优势逐步丧失,新技术优势尚未确立的局面。这是对上海人力资源优势的一大挑战。其次,能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又十分缺乏。上海要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第三产业,而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力以及金融财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上海目前所拥有的这类专业技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另外还有智力外流问题。80年代的出国热中,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流向国外,甚至出现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工作无法开展的现象;同时,还有一些人员被吸引到开放程度更高、条件更好的其它地区。智力外流进一步加剧上海的专业人才短缺。

四、保持人力资源优势

上海的人力资源具有很大的优势,但近几年来这一优势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有力挑战。上海要保持这一优势,除了要牢固树立“人力是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外,尚须在几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要花大力气安置下岗人员。大量人员失业会带许多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不利于社会秩序安定,也直接损害人力资源本身的优势地位。严重失业就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由于失业,缺乏经济收入,直接影响劳动力本身素质的提高。所以,从增加就业机会、加强劳务信息传播交流、限制外来人口、加强劳动就业观念教育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安置失业人员,除了有利于社会安定外,还直接有利于巩固上海人力资源的优势,这是一项保持上海人力优势的基本工作。

其次,加强教育培训。上海之所以具有人力资源优势,主要还得归功于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上海要保持这一优势,就得进一步重视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改变技术知识结构老化状况,这将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还直接有助于失业人员再就业;同时,还将培养出一大批符合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专业人才,为保持上海人力资源优势增加新的生力军。上海抓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应仅仅满足于比国内其它地区高,而就着眼于世界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这样才有可能使上海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保持人力资源的优势地位。抓教育培训是保持人力资源优势的一项基础工作。

最后,创造有利的环境吸引人才。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有一个时间周期问题,即使有能力培养出来,也难以满足当前需要,而直接引进人才则能较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但引进人才需要创造一些条件,包括能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利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较强的流动性。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可以吸引国内外大批专业人才流入上海,同时还将直接减少智力外流,使上海的专业人才缺乏的状况能在短时期内得以扭转。

上述每个方面的努力都会有许许多多具体细致的工作要做,所以,只有方方面的全力配合、通力合作,才能解决问题,以继续保持上海在人力资源上的优势地位。

标签:;  ;  ;  ;  ;  

人力:上海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_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