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康安医院 157000
摘要: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0例,征得患者同意,对照组给予一般保肝降酶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结果 治疗组持续应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有流感样症状、血小板及外周血白细胞下降、失眠、头疼等不良反应。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显著,患者对不良反应均能耐受,完成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持续应答率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而导致的病毒性肝炎,该病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会导致肝硬化[1],甚至会发展成肝细胞癌,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2],永久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阻断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丙肝治疗的共同目标。在临床治疗中,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此,我们在2012年1月~2014年10月,对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0例,征得患者同意,治疗组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对照组因各种原因自愿放弃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治疗组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8~65岁,平均(43.5±13.5)岁;对照组30例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0~67岁,平均(45.5±12.0)岁。诊断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对照组:给予一般保肝降酶治疗,应用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等静滴,肝功能正常后,继续口服甘草酸二铵,疗程48周,对口服甘草酸二铵后肝功能反复者,继续重复应用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等静滴。(2)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依据血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数减量或暂停,待中性粒细胞数回升至1.6×109/L或血白细胞总数回升至2.5×109/L之后,恢复原用量;口服利巴韦林750~1050 mg/d,疗程48周。
1.3临床观察指标[3] 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甲状腺功能、肾功能和血清HCV-RNA。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12、24、48周及停药后12、24周时,检测HCV RNA水平和ALT,注意观察记录不良反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疗效判断评价标准[3](1)早期应答(EVR):治疗12周血清HCV-RNA定量检测降低2个对数级以上;(2)治疗结束时完全应答(ETVR):治疗结束时血清ALT正常,血清HCV-RNA定量检测小于最低检测;(3)治疗结束时部分应答(pETVR):治疗结束时,血清HCV-RNA定量较治疗前下降2Log以上;(4)治疗结束时无应答(NR):治疗结束时血清ALT不正常,血清HCV-RNA定量较治疗前无变化;(5)复发(Relapse):完全应答患者停药24周后又出现ALT升高,血清HCV-RNA阳转。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早期应答26例,完全应答26例,持续应答26例,复发3例;对照组早期应答6例,完全应答11例,持续应答5例,复发6例。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持续应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有流感样症状、血小板及外周血白细胞下降、失眠、头疼等不良反应,患者能耐受,完成治疗;治疗组复发率低。
3讨论
调查显示,我国HCV感染率为2.5%-4.6%。急性HCV感染者约80%发展成慢性丙型肝炎,其中20%-30%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HCC的年发生率为1%-7%。如何更有效地抗病毒治疗一直是业内的热点。目前,慢性丙型肝炎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已是一种共识[4]。干扰素(IFN)是一种人类和动物细胞在对各种病毒等因素刺激的应答中产生的具有多功能的一类蛋白或糖蛋白,能够结合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阻碍病毒核酸与蛋白合成,诱生多种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复制[5]。但普通干扰素半衰期短、稳定性差、患者依从性低,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研究显示,聚乙二醇具有有无毒、惰性、水溶性好等特性,与普通干扰素共价结合,经皮下注射后,药物呈持续吸收,被肾脏虑过清除的很少,可长时间保持抗病毒效应的药物浓度,所以其生物学活性及抗病毒作用均明显优于普通干扰素[6]。利巴韦林是治疗HIV感染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鸟苷类药物,对RNA和DNA病毒均有较宽的抗病毒活性[7]。二者联用,疗效好,不良反应能为患者所耐受,这与本组结论相一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蔚,尹有美,于立新.慢性丙型肝炎两种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3240-3241,3245.
[2]何伶俐,陈竹,陈杨,等.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杂志,2004,12(4):194-198.
[4]张英,朱建英,曾丽娇.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J].热带医学杂志,2009,8(8):810-812.
[5]甑沛林,谢仕斌,麦强才.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9,21(13):1463-1464.
[6]何纲.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ALT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4):39-41.
[7]廖祥伟,凌云,李新华.宿主IL28B基因型联合病毒基因型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预测[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1,21(1):35-40.
论文作者:王海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3
标签:干扰素论文; 患者论文; 丙型肝炎论文; 抗病毒论文; 血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