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_市场经济论文

2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_市场经济论文

2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成功经验论文,年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行20年了。在这20年里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原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僵化计划经济体制,在相当程度上已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什么在大多数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多年改革成效不大,而中国的经济改革却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国内外都有许多评论,但看法不尽一致。如何通过认真总结分析,得出一个比较恰当的估计,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人基于从我国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四十多年实际工作的亲身经历,经过比较长时间的深入思考,深感中国改革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在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在具体部署与推进改革的实践中,较好地处理了五个重要方面的关系。

一、较好地处理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是否可以先于政治改革而孤立地进行?这是一般最易引起不同看法的一个问题。鉴于原来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大搞所谓政治改革而带来了政治思想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分裂甚至共产党和政府解体的教训,不少人都认为经济改革可以甚至必须先于政治改革,并以中国改革的成功为例子来加以证明。我认为,这是不确切的。应该充分看到,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在打倒了“四人帮”集团,全面总结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个时期的严重政治路线错误,以及因此造成20年经济“大折腾”的严重教训以后开始的,党中央曾为此专门作出了《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从政治思想与组织路线上进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这实际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我们的经济改革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我们的方针,就不可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的基本路线,就不可能从“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转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我们就不可能有“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改革总思路;就不可能在农村普遍实行以户为主的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就不可能在经济建设中发展包括私人、外资和个体在内的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就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生产力标准理论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等等。

因此,那种简单地把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归因于经济改革先于政治改革,把某某国家改革的失败归因于政治改革先于经济改革,是无助于正确认识和总结中国真实经验的。事实上,中国的经济改革也是在端正政治思想,摒弃错误路线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的。主要的区别只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做法不同,我们是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进行的;对于过去的成就和错误,采取了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态度,对的就继续坚持,错的就反省改进。并没有搞什么公开性、民主化,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和全面揭露批判过去的所谓“错误”。所以,不但没有导致党和政府威信的严重降低,群众信心的严重削弱和社会政治的严重动荡,而且比较有效地解决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协调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

同时,也正因为首先经过了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方面的拨乱反正,使我们从上到下,从各级领导到一般干部群众,绝大多数人不仅对原有体制的弊端及其危害性认识比较深刻,而且对改革的必要性与发展方向在思想上也较为清楚。当经济改革在前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某种困难、曲折甚至干扰时,才能够始终坚持下去,而没有发生大的摇摆和反复,基本上都是一直向前推进的。如果只有经济改革,而没有相应的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将是很难进一步深入推进并取得最终成功的。

二、较好地处理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中国的经济改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走向?或者说,应该遵循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来进行?在改革之初,各方面曾经进行过广泛的讨论。根据原有体制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积弊,一般都认为,改革的重点必须放在权力下放方面。但鉴于5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两次所谓改革,将中央管理的企业绝大部分放给地方,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导致经济秩序严重混乱的教训,这次权力下放,明确提出了不能再局限于过去那种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某种行政性分权,关键是要解决政企不分和企业自主权太小的问题。这是我国经济改革在指导思想上的一大突破和进步。特别是在改革前进的过程中,我们还逐步认识到,企业的自主权太小只是一种现象,其实质是我们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市场的作用,由国家规定的一整套指令性计划指标,层层分解下达执行,把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基本上都管死了,客观上缺少了一个市场,企业即使有了自主权也无法有效行使。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必须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使经济改革沿着以市场为取向的方向来进行。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把计划经济制度当作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标志之一来遵循的,把市场和市场经济都是等同于资本主义来看待的。如果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就提出要搞市场经济,哪怕是只提要搞商品经济,不仅在绝大多数人的观念上通不过,实际上难度也很大,肯定行不通。为此,我们在处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上,无论理论和实践都明显采取了一种逐步前进的办法。如在理论表述上,从1979年改革开始时的回避“市场”二字,只是笼统地提出了一个含义十分广泛而又非常灵活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重要方针,发展到1982年的“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发展到1984年的“有计划商品经济”,1987年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一直到1992年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践上,也从1979年以前的排斥甚至取消市场,发展到改革初期的逐步开放和扩大商品市场,再发展到1985年起不仅要求建立商品市场,而且要求建立包括资金、劳务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在内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直到1992年明确提出要让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特别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的市场取向面临一些人的猛烈批评期间,不少地区仍然有意识地扩大和发展市场,取得了经济持续较快较好发展的效果,使要不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成为了反映不同地区经济成果大小的重要标志。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商品市场已经形成,各种要素市场也正在蓬勃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将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不但在理论上已经确立,而且在实践上也正在走向现实。这不仅使我国经济呈现出了一种空前繁荣的良好格局,而且也使我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其他原来实行计划经济国家的改革至今尚未取得的成功。

三、较好地处理了市场发展与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关系

市场要真正有效运行,必须以广大的企业能够对市场的信息和信号作出灵敏及时的反应为前提。因为,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如果企业对市场作不出这样的反应,市场也就不可能很好发展起来,整个经济改革也难以向前推进。然而,在改革初期对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大的触动的条件下,就设想把计划经济严格控制下的国有企业,改为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运行,是根本不可能的。20年改革的历史也证明,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至今同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难以适应。因此,唯一的出路,就是下决心调整所有制结构,在国有企业之外积极发展各种非国有经济,使市场和企业这两个方面的改革能够尽快地结合起来。这也是我国经济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但是,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并没有走上所谓“私有化”的路子,经济中的私有制成份,包括个体、私人和外资经济,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至今仍占7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大力发展了集体经济,特别是带有社区公有性质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运行的,既没有国家的投资,也没有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形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的机制,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应变能力;而且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一亿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大大提高和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所以,其发展的势头,至今方兴未艾,已经成了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整个经济增长所必不可少的生力军。现在,令我们经常感到不安的所谓东西之间、南北之间人均经济水平和收入差额较大的问题,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其根源主要并不在于国有经济的数量,而在于非国有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的水平。这就充分证明,是否切实搞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不仅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对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较好地处理了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在具体推进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一般都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认为,应该采取激进的方法,即由国家先制定出一套有关立法或规定,然后根据法律规定,在较短的时期内就转入新的体制;或者在搞好必要宏观控制的条件下,一步到位地全面放开市场,即所谓的“休克疗法”。由于有二战以后原西德和日本运用这种办法,成功地从统制经济过渡到了市场经济的例子,过去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多主张采用这种办法。另一种则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原有的所有制结构与市场经济的基础与德、日有根本的不同,一举放开市场不仅会出现严重的市场混乱,而且大量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适应,从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主张采取渐进的办法,即先确定一个基本的方向和大致的思路,从一些比较容易推进并较快取得成效的领域开始,包括从农村到城市、从下到上、从小到大、从易到难,根据条件和可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逐步加以推进。这也是我国经济改革实际所采取的办法。

从过去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多年经济改革的实践看,实行前一种办法,在1991年以前并没有成功的例子,往往都只是表现在口头和文件上,实际也没有真正这样做,等于把推进改革的时机给耽误了。1991年以后,一些国家开始真正采取这种办法,有的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样做,必然带来一段时间的社会生产大幅滑坡、物价剧烈上涨、失业人数增加、人民生活明显下降,各方面都比较痛苦;有的则至今还看不到经济好转和走出困境的前景。因此,除非万不得已时,不可能这样做。也正因为如此,现在不少西方经济学家,也开始欣赏和推崇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方法。这不仅说明我国的改革是成功的,而且也说明我们渐进式改革的方法,也是一条重要的经验。

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的经济改革,不仅至今还没有完成,而且由于这项改革是一种经济体制和机制的根本变革,必须形成一种在各个领域互相协调、基本规范的体制和制度,才能充分体现和发挥出新体制的应有优越性。因此,到一定阶段,改革还必须有一个从一些次要经济领域深入到重要经济领域,由从下到上到从上到下、建立起必要法制的过程。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就不可能达到我们改革的目标。虽然,这并不等于要搞什么“一步到位”或“休克疗法”,但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改革也决不能长期拘泥于一点一点前进的办法。在必要时应当下决心加快一些重要环节的改革步伐及其相应的配套措施,尽可能使之从量变逐步转到质变。否则,不但一整套新的规范的体制和机制将迟迟建立不起来,而且由于两种体制、两种机制长期并存,经济生活中的矛盾、漏洞、摩擦甚至冲突必然很多,出现以权谋私、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等问题,在所难免。长此下去,势必带来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根据我国各方面的情况分析,现在可以说改革已经进入了这样的阶段。因此,我们在肯定中国渐进式改革经验的时候,也决不应忽视这种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以对此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五、较好地处理了借鉴外国经验与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关系

我国的经济改革,可以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起步的。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强调,要认真注意学习国外的经验,明确提出:要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中一切反映现代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当时,国外的经验,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部分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改革上已经取得的某些成就和经验,如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等。二是一些发达或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经过长期的实践,不仅在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上形成了具有其不同特点的模式,如美英模式、西德与北欧模式,以及日本与东亚模式等,而且有的国家还曾经有过二战以后从统制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等。

但是,考虑到我国的种种条件和具体国情同他们并不一样,因此,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强调,决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必须坚持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农村改革,我们既没有采用一些西方国家和当时波兰那种土地私有化的路子,也没有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搞的改进完善国营农场和集团农庄的办法,而采取了一条坚持土地集体所有、以户为主联产承包经营的独特做法。企业改革,我们既没有实行南斯拉夫那样的“工人自治”,也没有采取当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只限于对国有企业的计划范围进行调整的办法,而走了一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积极扩大体制外企业的比重,和对国有企业逐步扩大自主权的路子。在市场发展上,我们既没有采用原西德和日本二战以后曾经采用过的“休克疗法”,也没有采用当时一些东欧国家主要搞层层联合协议与所谓的间接行政调控、长期放而不开的办法,而是走了一条坚持以市场为取向,以价格改革为重点,一步一步扩大市场定价的比重,最终基本实现了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路子。在分配制度上,既强调要打破平均主义,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效率优先的原则,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些做法,不仅有效吸收借鉴了其他国家经济管理和经济改革中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而且在保证中国经济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标签:;  ;  ;  ;  

2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