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龙龙[1]2002年在《丝素作为微胶囊材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胶囊是指把分散的固体物质、液滴或气体(如药物、酶、蛋白质或微生物、动植物细胞等)包封在生物相容性的半透膜内而形成的球型微囊。研究表明,微胶囊及微囊技术的应用不仅可达到药物控释、细胞培养、微生物及酶的固定化,而且可作为免疫隔离工具,解决组织细胞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用于治疗神经/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以及人工器官的研制。 作为一种优异生物医学材料的蚕丝蛋白,经国内外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无毒、无味、无刺激,在生物医学材料方面的应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可用于微生物及酶的固定化、药物控释载体、细胞培养、选择性透析膜材料等。 本论文通过制备丝素蛋白与天然高分子材料——海藻酸钠、甲壳胺、阿拉伯树胶共混膜,测定其力学性能,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测定其结构,探讨了丝素作为微胶囊包囊材料的可行性。以此为基础,制备了丝素—海藻酸钙—消炎痛微胶囊,利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形貌、粒径等结构特征,通过X—衍射、红外光谱测定分析其微观结构,并对其药物缓释性能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丝素蛋白作为基本包囊材料,可以与其它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材料复合制备微胶囊,且所制微囊能达到药物缓释的作用。
张鋆[2]2009年在《5-氟尿嘧啶—丝素蛋白—壳聚糖微囊制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属于抗代谢抗肿瘤药,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大肠癌,肝癌和脑癌。由于5-FU在体内代谢速度快,因此只能通过不断给药,维持体内5-FU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能力,但5-FU浓度过高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通过改变该药物制剂形式,延长药物的有效作用时间、降低药物用量以提高用药安全性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5-FU-丝素蛋白-壳聚糖微囊的制备工艺、相关性能和缓释效果,为5-FU微囊的制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实验采用5-FU为包封药物,丝素蛋白和壳聚糖为囊材,液体石蜡为连续相(油相),醋酸溶液为分散相(水相),利用复凝聚法制备5-FU-丝素蛋白-壳聚糖微囊。在制备过程中,首先考虑不同因素对微囊成囊的影响,以确定制备工艺参数。经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发现影响微囊成囊的主要因素有丝素蛋白溶液浓度、乳化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水油比。最佳优化制备条件为:丝素溶液浓度3%,乳化剂用量2 ml,戊二醛用量2 ml,水油比1:5,即液体石蜡用量50 ml。通过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分布仪的检测结果表明,优化条件下制得的微囊球形圆整,表面光滑,无裂痕,平均粒径为48.98μm,粒度呈正态分布。对优化条件下制备的5-FU-丝素蛋白-壳聚糖微囊进行性能检测:傅立叶红外光谱的检测表明,囊材丝素蛋白分子和壳聚糖分子之间具有强相互作用,5-FU与丝素蛋白和壳聚糖之间可以形成很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药物包埋效果较好;5-FU用量,交联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对微囊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均有影响,其中5-FU用量对微囊包封率的影响较大。微囊的回收率实验表明,平均回收率为97.25%,说明微囊的囊材不干扰5-FU的测定;动态透析法检测包药微囊的缓释性能,结果表明,药物微囊化后,释药的速度较药粉明显下降,证明5-FU-丝素蛋白-壳聚糖微囊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并且缓释效果比由单凝聚法制备的5-FU-壳聚糖微囊更加显着,符合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本实验研究发现,丝素蛋白和壳聚糖可以形成良好的双层囊材包裹5-FU,制备包药微囊,通过对制备条件的优化,制备出的微胶囊圆整光滑,粒度分布均匀并具有较好的缓释功能。
朱正华[3]2003年在《丝素蛋白粉的理化性质及其微胶囊的制备研究》文中认为丝素蛋白经酸法和碱法降解后脱盐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步骤。它影响丝素粉的产率和成份。自制设备明显优于袋透析,使得氨基酸种类丰富且能够同时起到脱色的作用。经喷雾干燥的丝素粉呈球形颗粒,水溶性好。采用自制脱盐设备和喷雾干燥相配套制备丝素粉的工艺技术,不仅简便可行,而且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解决了制备丝素粉工艺过程中的“瓶颈”卡口,为规模化生产丝素蛋白粉提供了保障。 丝素胶体溶液具有良好的乳化特性和乳化稳定性,在pH3~pH10的范围内对其乳化性能和乳化稳定性影响不十分明显。丝素胶体溶液具有一定的起泡能力,且稳定性较好,在相同条件下,起泡能力不如酪蛋白酸钠,但稳定性较好。丝素乳化后在浓度较适宜的情况下具有包覆油相的网状结构。 丝素胶体溶液所具有的乳化特性为其应用于微胶囊的研究提供依据。包覆维生素E的丝素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物理结构特征,不同的丝素浓度所需的芯材量不同,1%(质量浓度)的丝素溶液与芯材的比为1:0.6时比较合适。囊径在3μm~5μm之间,囊壁在500nm~1μm之间,囊壁经高温转为结晶结构特征时,更有利于芯材物质的缓释和渗透。
胡豆豆[4]2017年在《双重pH响应性阿霉素—丝胶基纳米粒药物运释体系的构建和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智能型”的刺激响应性纳米粒药物运释系统能通过对机体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应答行为,克服生理障碍将药物靶向运输并释放至病灶,在降低毒副作用的同时提高疗效。利用肿瘤组织的微酸性环境实现化疗药物靶向释放是一种前景可观的给药策略。得益于蚕丝蛋白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两性离子特性,基于蚕丝蛋白的纳米粒在刺激响应性药物载体运释系统领域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为了充分发挥丝胶蛋白的特性和进一步拓展丝胶蛋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本论文以亲水性丝胶蛋白为主要构建原料,采用物理、化学双交联法构建了一种在微酸性环境能反转其表面电荷的丝胶纳米粒。化疗药阿霉素能够负载在丝胶纳米粒上并实现pH响应性药物释放。在此基础上,体外试验证明这种电荷反转的丝胶纳米粒有助于肿瘤细胞的摄取。体内试验表明阿霉素的丝胶纳米制剂能在降低毒副作用的同时提高抑瘤效率。本论文由以下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丝胶纳米粒的构建和表征。这部分中首先通过荷负电的丝胶蛋白与荷正电的壳聚糖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原始的丝胶纳米粒,随后通过碳二亚胺化学交联丝胶上的羧基和壳聚糖、丝胶上的氨基,形成能在一定离子强度下维持其球形结构的成熟丝胶纳米粒。丝胶纳米粒制备全程在水相中进行,避免了有机溶剂、引发剂和表面活性剂的使用和残留问题。通过调节丝胶和壳聚糖的质量比(20:1),筛选碳二亚胺的剂量(15 mg)和交联时间(2 h),我们制备了粒径约为200 nm的丝胶纳米粒。该纳米粒具有良好的分散性(PDI=0.033)和负的表面电位(-10.1 mV)。由于丝胶蛋白富含大量亲水性氨基酸,丝胶纳米粒在不添加任何冷冻保护剂的情况下能实现良好的复溶稳定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抗血清蛋白非特异性吸附的能力,能在2d内在胎牛血清中维持稳定。这种分散稳定性源于丝胶中含有丰富的亲水性氨基酸。制备过程中壳聚糖的引入将丝胶纳米粒的等电点提高至肿瘤酸性微环境的区间(~6.3),实现了丝胶纳米粒在正常情况下携带负电荷、而在酸性环境下反转至荷正电的功能。第二部分关于阿霉素的丝胶纳米粒载药体系的构建以及纳米粒和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这部分中首先通过共混法负载阿霉素,阿霉素能通过静电作用吸附至丝胶纳米粒上,在投药比为1:5时其载药量可达9.9%。同时,酸性条件能促进阿霉素的释放。pH为7.4时阿霉素48h的累计释放量为27%,而pH5.0时其释放量约为80%。同样地,当pH降低时阿霉素-丝胶纳米粒复合物的表面电荷也经历了从正到负的转变。丝胶纳米粒在酸性条件下的表面电荷反转提高了肿瘤细胞对其的摄取,在pH 6.0时细胞内丝胶纳米粒的荧光强度是pH 7.4时的6倍。阿霉素丝胶纳米粒能进入肿瘤细胞,阿霉素能在6h内从丝胶纳米粒上释放并进入细胞核。在肿瘤细胞外微酸性环境下,弱碱性的阿霉素无法有效进入细胞内部对肿瘤细胞造成杀伤,而阿霉素丝胶纳米制剂能通过内吞进入肿瘤细胞,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第叁部分是丝胶纳米粒的肿瘤靶向性与抑瘤效果评价。对丝胶纳米粒的生物安全性进行初步的评价,表明单次尾静脉注射丝胶纳米粒的剂量在100mg/kg是无害的。荧光染料标记的丝胶纳米粒能通过血液循环和EPR效应被动靶向至肿瘤组织,同时在肝脏、肺脏、肾脏也有富集。负载阿霉素丝胶纳米粒尾静脉注入荷瘤裸鼠后,阿霉素在心脏中的分布显着降低。说明丝胶纳米粒降低了阿霉素的心脏毒性。在抑制肿瘤生长方面,阿霉素丝胶纳米制剂在给药剂量为4mg/kg时具有与游离阿霉素相当的抑制HepG2皮下瘤生长的作用。同时,阿霉素丝胶纳米制剂显着降低了系统毒性。
于丽[5]2012年在《阿司匹林丝素微球的制备及红花丝素微球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丝素蛋白作为药物载体,采用W/O/W型复乳法,枝接抗凝血药物阿司匹林,研究抗凝血丝素缓释微球的制备;并对红花黄色素的溶媒法提取和初步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再生丝素溶液的制备;2、阿司匹林-丝素缓释微球的制备及质量评价;3、红花的提取纯化工艺及红花提取物微球的初步研究。探讨了乳化剂比例、丝素溶液的浓度、油水相比例以及阿司匹林与丝素的比例对丝素载药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丝素载药微球的载药率和包埋率,测定微球的释药性能,并且对载药微球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考察了纤维素酶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pH等因素对红花黄色素提取量的影响;正交优化纤维素酶提取红花黄色素的最佳工艺;采用醇沉工艺对红花黄色素初步纯化,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考察乙醇的质量百分数、搅拌速度、溶液的pH对醇沉后羟基红花黄色素A纯度及转移率的影响,经过初步纯化,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纯度可达50%左右。
陈佳弘, 江虹锐, 姜毅, 白云霞, 赵谋明[6]2017年在《再生丝素蛋白与明胶为壁材的大蒜油微胶囊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再生丝素蛋白与明胶复配作为壁材,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大蒜油微胶囊。论文以乳状液的乳化能力、稳定性和微观形态、微胶囊的包埋率和产率为指标,探讨了壁材种类、芯材/壁材比例和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丝素蛋白与明胶以1∶1(g/g)复合配制为壁材溶液,加入壁材质量50%的大蒜油及HLB值为12.9的复合乳化剂,该体系的乳状液性质稳定,喷雾干燥前不发生相分离。经喷雾干燥制备的大蒜油微胶囊的包埋率和产率最大,分别为85%和88%。大蒜油微胶囊表面光滑,为直径10~20μm均匀球状颗粒;当储存至21 d时,微胶囊中的大蒜油保留率为88.2%。结论:再生丝素蛋白是一种理想的大蒜油微胶囊壁材,对大蒜油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朱正华, 朱良均, 闵思佳, 张海萍, 杜孟芳[7]2005年在《丝素蛋白微胶囊的制备及结构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丝素溶液具有良好的乳化特性和稳定性,具有胶体特性。丝素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物理结构特征,但不同浓度的壁材具有不同的结构特性,并影响微胶囊的释放特性。不同的丝素浓度所需的芯材量不同,1%(质量浓度) 的丝素溶液与芯材的比为1:0.6时比较合适。囊径在3μm-5μm之间,囊壁在500nnm-1μm之间,囊壁经高温转为结晶结构特征时,更有利于芯材物质缓释和渗透。
姚国萍[8]2012年在《维生素E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对真丝面料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选择了两种市售的分别以阿拉伯胶(DC)、变性淀粉(CWS)为壁材的VE微胶囊作为真丝织物护肤整理剂,通过整理织物的柔软性能比较,优选出CWS型VE微胶囊,并研究得出了一套合理的真丝织物VE微胶囊护肤整理工艺及配方:CWS型VE微胶囊30~50g/L,粘合剂10150~60g/L,柔软剂CGF30g/L,预烘条件80℃/1min,烘焙条件130~140℃/40S。研究结果表明,CWS型VE微胶囊在水中具有很好的分散性能,乳液平均粒径为380.6nm,尺寸适中;按上述工艺整理的织物白度和手感基本没有影响,而且洗涤16次后的整理织物上VE相对剩余百分含量达到80%以上;室温条件下经过10h浸渍,整理织物上的VE没有缓释,浸渍温度提高到40℃后VE有所缓释,在10h后,VE缓释了2~3%;CWS型VE微胶囊整理的真丝织物在VE缓释性能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聚氨酯材料在缓释微胶囊制备方面应用较广,针对市售微胶囊整理织物VE缓释速率较低的问题,本论文采用二步法合成聚氨酯壁材、油相法乳化VE和预聚体的混合物,在水包油体系中经界面聚合制成聚氨酯型VE微胶囊。研究发现,以吐温80为乳化剂,采用油相法对VE醋酸酯进行乳化时乳化效果最好,在用量3%且无需高速剪切下乳化所得的乳状液平均粒径为79.3nm;预聚反应中反应单体PEG分子量对最终形成的聚氨酯微胶囊的粒径大小及分散性有着显着影响,以PEG400作为反应单体制得的微胶囊具有较小的粒径及较好的分散性;预聚反应过程中温度不宜过高,为减少副反应,最终选取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h;合成路线选用二步法,扩链温度为60℃,芯壁质量比1:1.25,由此制得的微胶囊不仅具有粒径分布范围窄及粒径较小的优点,而且具有较高的微胶囊化产率和适当的有效载量。按上述优化的制备工艺自制的聚氨酯型VE微胶囊呈规则的球状,粒径分布在0.26~2μm之间,平均粒径为0.582μm,分散性好;FESEM图表明,所制备的VE微胶囊通过优化的整理工艺能较好地分散固着于纤维上;红外谱图分析表明,聚氨酯微胶囊存在PU结构,且两种反应单体PEG400、TDI均反应完全;聚氨酯型VE微胶囊整理的真丝织物白度基本没有变化,而且洗涤16次后的整理织物上VE相对剩余百分含量达到80%以上。与CWS型相比,聚氨酯型VE微胶囊整理织物的耐洗性能有所下降,但芯材VE更容易缓释,浸泡10h后缓释了7~8%。
曹阳, 王伯初, 迟少萍, 张鋆[9]2009年在《基于丝素蛋白的药物缓释材料》文中认为近年来药物缓释材料的研究正成为医药学者研究的焦点,药物缓释基材的选择对药物缓释控制能力以及生物相容性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丝素蛋白是一种源于蚕丝的天然高分子材料,稳定无毒、廉价易得,具有良好的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载体材料。文章针对丝素蛋白的结构和特点,综述了基于丝素蛋白作为药物缓释基材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韩龙龙, 张幼珠, 尹桂波[10]2004年在《再生丝素蛋白/海藻酸盐包药微胶囊的结构与释药性能》文中研究指明以模型药物消炎痛(吲哚美辛)作囊芯,再生丝素蛋白和海藻酸盐(FB/AG)作囊膜,在液体石蜡,Span-80的W/O型乳化体系中于50~60℃,高速搅拌下,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包药微胶囊。采用扫描电镜(SEM)、激光粒度仪、X ray、FTIR、DSC等测定并表征了包药微胶囊的结构。结果显示,微胶囊呈近似球型,粒径为65μm左右,粒径呈正态分布,再生丝素蛋白与海藻酸盐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结晶程度提高。采用药物体外释放法测其释药性能,该包药微胶囊24h的释药率为24%,海藻酸盐微胶囊为42%,药粉为80%,FB/AG具有缓释效果。
参考文献:
[1]. 丝素作为微胶囊材料的研究[D]. 韩龙龙. 苏州大学. 2002
[2]. 5-氟尿嘧啶—丝素蛋白—壳聚糖微囊制备的研究[D]. 张鋆. 江苏科技大学. 2009
[3]. 丝素蛋白粉的理化性质及其微胶囊的制备研究[D]. 朱正华. 浙江大学. 2003
[4]. 双重pH响应性阿霉素—丝胶基纳米粒药物运释体系的构建和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D]. 胡豆豆. 浙江大学. 2017
[5]. 阿司匹林丝素微球的制备及红花丝素微球的初步研究[D]. 于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6]. 再生丝素蛋白与明胶为壁材的大蒜油微胶囊的制备研究[J]. 陈佳弘, 江虹锐, 姜毅, 白云霞, 赵谋明.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7]. 丝素蛋白微胶囊的制备及结构特征的研究[C]. 朱正华, 朱良均, 闵思佳, 张海萍, 杜孟芳. 中国蚕学会第七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
[8]. 维生素E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对真丝面料的应用研究[D]. 姚国萍. 浙江理工大学. 2012
[9]. 基于丝素蛋白的药物缓释材料[J]. 曹阳, 王伯初, 迟少萍, 张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10]. 再生丝素蛋白/海藻酸盐包药微胶囊的结构与释药性能[J]. 韩龙龙, 张幼珠, 尹桂波. 精细化工. 2004
标签:有机化工论文; 微胶囊技术论文; 缓释制剂论文; 乳化作用论文; 阿霉素论文; 壳聚糖论文; 药品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