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感一词,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较为常见。音乐的学习、节拍的把握,都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节奏感。其实它不仅与艺术学习有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同样适用。相比于小学教学,初中数学知识难度加大,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较多,对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理解、分析能力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实现难易结合,层层递进是更高效教学的重要基础。如果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能够像音乐演奏一样,掌握好课堂的高低起伏,让数学学习环环相扣、节奏鲜明,自然有助于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情境之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1]。当然,要使教师掌握数学教学的节奏感绝非易事,他们要对课程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好教学语言,从而让数学课堂富有吸引力。
一、要明确自身教学中的节奏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教学能力,对于课程内容的了解程度以及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由于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彼此之间进行问答和沟通,这就使得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影响教学的进度。一旦教师的节奏被打乱,就很难有节奏感的实施教学,不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要有坚定的意志,对于教学节奏有一个全面性的把握。
(一)把握好教学内容中的节奏感
所谓教学内容中的节奏感,就是要求教师在全面了解课堂教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把控。一般情况下,要保证教学节奏难易适中、层层递进,按照"轻"、"重"、"缓"、"急"有序的实施教学。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一定包括方程知识,但是由于方程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等。如果教师对于教学的内容没有节奏感上的把控,为了让学生掌握难点而"一股脑"的进行教学,不仅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学生无法理解课程要点,引发"贪多嚼不烂"的现象。
针对这样的现象,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课堂的节奏感,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进度。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通过从易到难的顺序开展教学。当学生掌握了之前所学的知识后,再加大教学的难度,从一元一次方程入手,循序渐进地实施授课。与此同时,课堂教学节奏感的把握,在内容上而言还体现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刚刚接触新的知识,理解速度较慢,教师必须对课堂节奏有一个把握,放慢教学的进度,反复强调课程重点,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比如,初中生刚刚步入校园,数学学习的第一章节就是有理数,教师可以适当放缓教学的节奏,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先对以往绝对值、相反数等知识进行回顾,然后再开展新课教学。这样一来,则能够更好的控制好教学节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课堂教学变得紧紧有条[2]。
(二)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节奏感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三年是一个"长跑",节奏把控必须清晰,否则就会有学生出现"中途离场"的现象。所以,教学过程中节奏感的把控也极其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设计张弛有度的教学方式,讲课不能平铺直叙,而是要起伏多变、动静结合。让学生既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能够在学习重点知识时保持高度的集中。
二、注重个体差异,让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节奏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初中生个性鲜明,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特点。节奏感的把控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师教学之中,学生在课下学习,复习的时候也应该有自己的节奏。如果一味的人云亦云,就会使得教学缺乏侧重点,无法真正的提高成绩,树立数学思维。唯有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控制好节奏,才能提高效率。
所以,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深对每位学生的了解,明确他们的数学学习情况,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互动。然后根据其真实状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注重个体的差异性[3]。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不同的数学学习计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意识地实施学习,控制好节奏感,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师教学语言和体态要体现节奏感
作为数学教师,情思横溢,以情动人,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更加喜欢。在课堂上教师要声随情迁,神因情变,文以情异。不能面无表情,过于严肃,而现在的学生是最会察言观色的。教师在课堂的短短几十分钟内,用优雅的举止、亲切的表情、漂亮的板书和引人入胜的语言把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就会有节奏地随师而动。在数学课上,教师讲课的语言应清楚流畅,精练朴实,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讲课的语调要抑扬顿挫,绘声绘色[4]。
对重点内容、公式、定理应加重语气,重复1~2遍,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否则,语言平淡呆板,只能成为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对于一般性例题的分析,可以先揭示关键再停顿,以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上讲清楚、说明白,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如果能时不时地主动提高语言的趣味性,做到说话风趣,谈吐生趣,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在教学时,教师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在语调变化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领悟语言的趣味性,接受语言的熏陶,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节奏感的把控是初中数学课堂高效教学的重要基础。它能够帮忙学生走出应试教学的制约,创建灵活的课堂。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明确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节奏感,在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实施教学。遵循难易适度、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讲课,并且在教学语言和体态上体现节奏感。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通过有节奏的教学,让初中数学课堂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张超.让数学探究在慢节奏中取得实效--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8(20):34-35.
[2]李达伟,丁银凯.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把握学习起点是关键[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02):51-53.
[3]王全成.张驰有度效率为先--浅谈如何掌握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节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12):108.
[4]梁卫.如何调整数学课堂教学的节奏[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2010:2.
论文作者:揭英桂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4
标签:节奏感论文; 学生论文; 节奏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