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民主”分析_政治论文

“电子民主”分析_政治论文

“电子民主”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论文,电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近代以来,民主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但是,在反封建斗争胜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主,还是以代议制民主为主要形式。这种民主体制是“由于交通条件和通讯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使每一个公民都有条件去直接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这样推选代表去参与此类活动便成为合理之举。”(注:高惠珠:《科技革命与社会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92页。)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信息化带来的现代信息系统既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方便,也为人们表达自己的意愿提供了可能性。网络以及网络化趋势的出现和扩张,不仅整合了科技,而且连接了人的群体、组织、社会和文化,从而极大延伸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时空界域。因此,从20世纪后半叶起出现了由代议制民主向直接参与民主发展的新动向。“电子民主”(注:郭志、赖伟中:《世纪末的聚集——信息时代的文明变迁》,甘肃科技出版社,1998年,第67、72、72页。)应运而生。所谓“电子民主”也即电子时代的民主。电子时代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电子网络的日益发展。本文将就电子网络对民主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电子民主”的正确认识进行探讨。

一、电子网络对民主的推动作用

(一)互联网络的普及使信息可以为公众共享

在互联网络出现以前,大型计算机及其对信息的垄断处理方式是权威组织及其技术精英统治的有力象征。反主流文化分子宣称,必须进行一场革命,以便使数千万人有机会调用世界上的各种数据库,这是大众获得自主权利不可缺少的条件。网络的兴起使亿万台计算机借助电缆和卫星技术形成不放过任何东西的庞大的蛛网,对打破信息垄断和由此衍生的集权控制潜在地具有颠覆作用,它扩大了公众的选择机会,也天然地符合民主精神。

(二)网络化使公众政治参与能力有所提高

政治参与的扩大化有助于推进民主化的进程。传播学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预言:“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注: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而网络作为新的政治参与手段无疑更具威力,当网络应用于政治后,它必然推动公民与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提高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份量。

1.网络化将使公众的政治参与有突破性的进展,民主政治程度进一步提高。网络技术不仅会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还能使公民更多地参与决策过程。从公民的角度看,公民透过网络不仅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还可以以多种方式及时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决策。可以预见,网络化的社会中,人大或议会会议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其本身,选民与代表、议员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正在参加代表大会的代表也可通过网络与选民进行必要的交流。电子空间将使权力从代理和政治代表手中转到那些直接参与价值增值的普通劳动者和公民手中。民主政治在网络经济中不再是一种现代政体必不可少的缀饰,公民的政治参与将不仅仅限于投票,网络将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

2.网络在提高选举中公众参与政治的能力上有显著优势。主要表现在:

(1)网络选举更便宜。在选举中,网络以其经济效益而言,无媒体能出其右。网络可使网站平均每天寄出3000~10,000封电子邮件,节省的印刷费和邮资相当可观。而建立网站的费用比起传统的电视和印刷媒体也要便宜得多。

(2)网络提高公民对选举的兴趣。“冷战的结束使资本主义成了经济竞赛的胜者,它也似乎给予了西方式代议民主制以胜利的荣光,然而到了今天,随着民主往世界所有角落的扩散,它或许早就已经到头了。在它成功的巅峰,代议民主制已经显得过时。对今天的民主程度,世界上很多人都表示憎恶或者冷淡。”(注:约翰·奈斯比特:《大挑战》,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第96、96、97页。)而网络能够使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阻碍和政治控制,使人们在感知与介入世界方面获得前所未有的痛快淋漓的感觉,它甚至提高了人们参与政治的兴趣。网络将成为进行政治对话的一条主要途径,也将是表达选民选举意志的主要渠道。在不久的将来,当电脑普及之后,就具备了上网进行政治投票或对重大问题实行全民公决的可能性。A·托夫勒夫妇把这种从依赖代表转为依靠人们自己的过渡称为“半直接的民主”(注: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96页。)。

(3)网络技术的发展会使公民的投票率增加。前面说过,“对今天的民主程序,世界上很多人都表示憎恶或者冷淡”(注:约翰·奈斯比特:《大挑战》,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第96、96、97页。),“当这些技术(网络技术)进一步成熟后,会极大地增加选民投票率”(注:郭志、赖伟中:《世纪末的聚集——信息时代的文明变迁》,甘肃科技出版社,1998年,第67、72、72页。),从而扩大了民主政治的范围。“因为选民坐在家中,通过网络即可轻松投票,所以有政治学家预测说,美国大选的投票率将会由现在的50%~55%上升到65%~75%。如果再辅以一系列相关措施,那么投票率还会有更大的上升。”(注:郭志、赖伟中:《世纪末的聚集——信息时代的文明变迁》,甘肃科技出版社,1998年,第67、72、72页。)

(三)政府上网最终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民主的原意是公民的权利,民主政治即政治事务最终权力属于公民。民主政治必须是开放的政治。开放政治就是重大事情让公众知悉,即公民要有知情权。人民的政府就要让人民知道政府的活动,特别是决策过程,以实现尽可能广泛的民主。因此,政府上网无疑是一个可以推广的做法。

1.政府上网将使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大大提高。电子网络为公民了解政府的工作提供了经济而快捷的渠道。政策的制定、决策和执行过程不再是神秘的东西,通过网络,公民可以最贴近地了解政府的工作过程。网络技术能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从而有利于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对决策的参与主要表现为集体决策取代个人决策,即决策过程广泛吸纳民众意见。我国政府的一些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设立了面向社会公众的网页,提供各种信息和政策咨询服务,使政府工作正变得更公开、更透明。

2.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更直接、更便利。政府可以通过网络这条便利的渠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收集各种意见,获得信息反馈。由于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获得,避免因经过多层过滤而使信息失真的情况发生。网络的快速信息传递同时也使公众的信息反馈速度大大加快,并且与高层次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成为可能。顺畅通达的电子访问大大削弱了严格的科层制等级的观念,更打破了种种限制,为平等自由的交流铺平道路。一个平民可以通过网络访问一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已很平常。总之,网络使公众和政府实现了没有中间环节的直接平等沟通。

(四)网络抑制独裁专制

就在不久以前,独裁专制势力还能够用控制信息的办法来控制人们,即使是最可怕的政治压迫和残害都可能躲过国际社会的关注,或者至少让有关信息的传递极其缓慢和模糊,等到其他国家有所反应也已木已成舟,为时已晚。而如今有了电子网络,“信息不再会被控制——这也就是说人们不再被控制和压抑”(注:约翰·奈斯比特:《大挑战》,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第96、96、97页。),暴行一旦发生,整个世界就会立即知道。当年,俄罗斯军队入侵车臣,在几分钟之内,车臣方面就在因特网上发布了这则消息,消息立即传遍世界。所以,电子网络让独裁专制无处藏身,从而客观上防止和抑制了独裁专制行为的泛滥,使民主阵地更加巩固。

二、电子网络对民主的负面影响

电子网络能导致信息霸权,信息霸权是国际政治霸权的一种延伸。从世界范围看,英语霸权和美国霸权表现的特别明显。互联网80%的信息流量使用英语,40%的网民在美国。并且,美国人还制定了详细的全球网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期望在未来单独地充当“网络警察”。因此,网络的民主(电子民主)在国际上来说,更多是美国人的民主。就目前看来,这一状况很难被打破。除此之外,电子网络对民主的负面影响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的发展可能导致无政府状态

在未来的网络社会中,民众与基层行政人员或行政领导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对话。信息的集中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网络使行政决策走向集中,从而导致无政府状态。“权力集中化过程是信息被权力者用于权力运作的维护,并假借它获得权力的加深和放大的过程,这一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反民主的。”(注:孟华:“21世纪网络技术对中国行政决策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哲科版)1999年第2期。)

(二)网络的发展使民主可能具有欺骗性

网络信息意味着更多的公开性,而公开性意味着更多的民主。但相反,计算机也可能用于更加巧妙的编辑和操纵信息,使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事件、数字失实,从而误导公众。更厉害的是,用网络信息轰炸的手法把大量公众无法消化的权威信息塞满公众的头脑,这往往使公众无法面对纷繁复杂的权威信息做出自己正确的抉择。这种避重就轻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欺骗。

(三)网络的发展可能导致阶层分化

在一国之内,网络的发展把人群迅速分化为技术精英和普通大众。托夫勒正确指出,各个高技术国家的政府所面临的一种潜在的可怕威胁来自于国民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两部分。下层阶层与上流社会之间的鸿沟实际是随着新的传媒系统(网络)的普及而扩大了。这条大峡谷一样深的信息鸿沟最终会威胁到民主。

(四)网络助长了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政府机构已经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我们每个人的信息,我们常常对它被怎样利用,它是否准确等一无所知。人口普查的统计数字中蕴涵了大量的细节。”(注: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31、332页。)各种记录一起勾勒出了每个人的形象,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副描绘你的私人活动的、精确得让你感觉受到侵犯的图画。再者,由于网络安全性问题,与我们相关的种种信息会被滥用,这样有关个人隐私的问题就更加突出,因为有人正在跟踪搜集你的情况,而“一种可谓通盘为文件所记录的生活”(注: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55页。)——网络将人们的行踪记录下来——为之提供了可能性。

三、结论

网络像过去曾经出现的革命性传媒(如广播、电视等)一样,是这场外表宁静实质激荡的政治与经济权力重新分配的始作俑者。有人认为,网络打开了政治参与的全新路径,那么在它引导下,民主的重建是水到渠成之事。其实不然。我们不能指望新媒体能够单纯以其科技上的力量,在一夕之间解决工业时代民主的痼疾。电子时代的突出特征是工具高度完善而目标极度混乱,技术不会塑造价值,也不会产生理想,而“民主制要成功,需要一种乌托邦的远见——一条想走更加美好的社会的道路——一种超越狭隘的宗派私利的远见”(注: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31、332页。),直接的民主也并非人类的终极目标。

也有人认为,网络最终导致大范围的直接民主,这是一个辉煌的胜利、美好的结局,是人类政治所能实现的终极目标。这种观念有一个预设前提,即每一个公民都能理解和表达自己的呼声,政府只需按多数人的呼声行事就是正确的。这种抽象的所谓公意其实是靠不住的。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意念:民主不过是一种手段,一种现在看起来还不错的制度安排,它并不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

标签:;  ;  ;  ;  

“电子民主”分析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