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视角(一)_哲学论文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视角(一)_哲学论文

今日马克思主义之哲学—政治学视角(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学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视角论文,哲学论文,今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败,对此感到震惊和迷惘。我们期待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一种科学,但它似乎一直只是一种空想,没能变成现实,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成为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理解为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是否因此也站不住脚呢?是否正像某些人断言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说已被现实否定了呢?我们是否需要一种屏弃了马克思及其相关理论传统的社会民主制呢?

这些疑问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有别于以往所有的哲学,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它宣称实践的标准是真理的决定因素,因而它也必须经受实践的考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涉及的不仅是世界的某些方面,而且涉及到正确的思维(如逻辑)、原理和知识经验(如认识论)以及正确行动的标准(如伦理学)。它渴望将世界看成一个整体,在发展中描述自然和社会,并从科学的远见中得出概念。它代表着伟大哲学体系的传统,包含了哲学的所有分支。

每个人都有一种世界观——或多或少是自觉的和连贯的。没有世界观,人们就无法将每日无数的印象汇入一个相关的图画,以作为他(她)行动的基点,正如A.葛兰西所说:“所有人都是哲学家。”像所有哲学家一样,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知识的方向,或我宁愿称其为导向性或指导性模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提供的不仅是一种独立于人类行动之外的“客观的”知识。它把指导人们行动的利益融合到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模式中,因而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关于历史的知识,它还是历史知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要点是众所周知的:其出发点是,世界是物质的;其基本特征是,辩证法是一种变化和发展的理论,是矛盾及其运动的理论,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的理论;它认识到人类是通过生产而自我繁衍的,对人类历史的解释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其如何被组织到生产关系中来的。这个基本模式包罗万象,可以涵盖不同的人,甚至是各种矛盾、概念和新的领域。从这一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的体系”。一种理论,只有它能够在自身中包含着变化,能够在其概念中表达清楚,才能称得上是辩证的和现实的。因而一种理论必须具有一些基本的恒定不变的原理以确立这种理论——在此诸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又必须有足够的变量以便不被历史所淘汰。从这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没有变得过时或被驳倒。而且,它能够解释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原因和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建设中的不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力量

当然,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还有其他的哲学,或用时尚的说法,有其他的范式来解释自然的历史。我们在多元论基本原理的大题目下就有分析和话语解释学、结构主义和非理性哲学(在此只提及几种)相互对立和相互关联。体系的相对性源于如下的观念,即每种哲学都只能够思考现实中某些方面的孤立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能保持其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哲学的理论优越性。这建立在下列5个最重要的特征之上:

1.作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进程的理性的解释模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自然条件与劳动力的辩证关系、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辩证关系、剩余价值与资本积累的规律是社会运动的主要范式。对意识形态中这些客观关系(如哲学和宗教、艺术和文学、法律和经济概念、用途与意义等)的分析使我们能够理解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性。意识和存在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理论密切相关。在这种历史模式中,人们能够决定其位置、把握自我、确定历史进程发展的方向及其选择,在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做出决定。

2.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普遍的自然辩证法,或曰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一切事物和整个世界相互联系的建设性原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永远也不能成为我们经验的客体,因为它超越了每一种可能存在的经验;但是它是我们体验部分世界的前提,因为每一有限的经验事物都包含了其限度以外的东西,它是“被包含”的。相互关联的全部不能被某一特定的经验所包含,它只能从方法上成立,并在一个模式中加以描绘。这正是普遍反映的理论所要达到的目的,把世界构建成一个联系的体系,一个反映其全部要素和部分的体系,其矛盾受规律的控制,它们并存并被扬弃。

3.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设计出一个人道的社会秩序的全貌。它不是仅描绘了一幅完美的乌托邦式的未来社会的图景,而是在分析了历史进程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从现实的社会化形式中揭示出未来的可能性。这样,马克思主义达到了与现实社会的不人道迥然不同的人类生存的形式。对阻碍人类实现成熟本性的社会条件的认识能够使我们参与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政治活动中来。如果我们呼吁实现人类的自由(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那么科学社会主义便是通向“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

4.作为一种科学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提出了当时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不仅从这些问题上得出一些概念,而且陈述了其存在的历史根源,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代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全部特征。它在陈述自我的同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特别的思考形式,而不是跨越了历史。因而它避免了像以往哲学理论那样自诩为绝对真理。但同时它又没有放弃以历史真理来反对多元论和相对论的权利。因而马克思主义全面印证了黑格尔的断言:哲学“当时是由思想所支配的”。

5.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行动的指南,建立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这并不意味着每一次实践都要有理论思考为指南。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理论和政治实践彼此深深渗透,以致每一理论概念都被认为是一次重大的实践,是站在了阶级斗争的前沿。另一方面,这意味着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客观真理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因为伪科学论断将破坏人们在阶级斗争中的行动计划。只有在此科学真理的基础上,哲学才能指导实践,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当然,各种综合哲学论述都总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对于现实的每一特殊阶段来说都是正确的;然而,它们必须有根本的区别。理论论述、实践和理论批评这个三角中的三个方面是以一种相互反馈的方式联系着的。理论论述从实践中来,它反过来又影响实践;实际应用影响理论的批评,而理论反过来又影响着理论论述。

这五点概括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是现实也不是过去。毕竟,并不是每一个自认为或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就真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这是不言而喻的。思想上的每一重大进步还会产生畸形的变种。

我们在此所探讨的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产生一个畸形的阶段,也从来没有像其政敌别有用心地认为的那样陷入了危机。我们只消看看众多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忙于用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理论工具——尽管出于不同的目的——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如果我们想要分析一下社会主义实践的危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覆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会做得更好。仅仅说马克思主义原本就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自省的批评方式,并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这还不够。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成为了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中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表述。原初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它对资本主义社会自我矛盾的批判,还包括了对未来的规划;苏联第一次尝试着将其变为现实,但现在却失败了。

理论错误

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败显然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苏联一直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内困外乱及军备竞赛一直困扰着这个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留下的创伤更使得苏联难以从落后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机会当然存在,但却要求有一个准确的理论分析和对时代和各种力量的正确描述。在此基础上,社会和政治战略以及对社会主义意识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完成这项工作中,至少犯了两个根本性错误,由此而带来了一系列的失误、假象、正统的思想和不现实的目标,最终导致了理论和实践的全面停滞。

1.对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和制度衰败迹象的描述得出了资本主义全面危机的正确理论。实际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就出现了经常性的危机,尽管是呈波浪式运动。这种危机并不仅仅表现为股市的暴跌和公司的破产。全面危机意味着,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特征和人类自决的进步思想以及与上述思想相适应的文化之上的自由市场经济由于垄断和寡头垄断的形成而毁灭了;对自然界的掠夺更增加了对人类的威胁;工业化国家财富的不平衡增长与被剥削的第三世界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技术的进步摆脱了社会的控制;“第一世界”国家出现了永久性的大规模失业;由资本引起的战争在世界上不断爆发,其中在30年间就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货币不断贬值的趋势无法遏制;教育和道德体系分崩离析,犯罪和吸毒有增无减。这些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当历史学家面对这样一个社会时,会毫不犹豫地喊出“危机”二字。

尽管如此,但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资本主义的全面危机就意味着资本主义不断衰弱以至崩溃,社会主义能够继续发展壮大,并且在短时期内在两种体制的较量中取胜,这也是错误的。首先,供资本主义用以对抗被剥削者的社会财富资源被大大低估了;第二,人们还没有理解“危机是资本主义的运动形式”的含义,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形成了一个对立的统一体,而这些矛盾还远未达到使这个统一体破裂的程度;第三,还没有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框架内,生产力的有限发展还是可能的;由此种发展而产生的各类问题都还可以得到解决。因此,尽管总的解释模式没有错误,但在应用时不够具体以及计划不周,使得在近期和远景规划中出现了错误的估计和不实事求是的自信。普遍规律与具体实践之间的辩证协调被错误地理解了。

2.从资本主义出现总体危机和十月革命取得骄人胜利这一点出发,可以说时代进入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从长远的分析来看,如果这个特征是指社会进程的潜在趋向,那么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将导致人类的毁灭当然不错,因为社会主义是我们时代全球范围的历史目标,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和存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但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困难和矛盾被大大低估了。人们常常认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加以解决。然而这些问题是结构上的,其产生有诸多原因:1.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薄弱;2.社会主义既要与资本主义竞争,又得依赖由资本主义控制的世界市场;3.对于外部强加给的社会主义制度,大多数人们坚持前社会主义意识和行为方式,而且无产阶级通过工人阶级政党实行的专制统治过长,这一切都渐渐削弱了人们在国家事物中对革命的接受。

实际上,这种继续的紧张形势导致了入不敷出、过高估计和过份依赖于“主观因素”。因而对人民的要求超过了他们的能力和准备。从理论上讲,这种不一致体现在下面不切实际的估计中,即认为具有了社会主义意识的工人阶级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了领导权。这种想当然的领导权意味着民众的支持,于是再没有必要对理论基础的正确与否进行辩论并进一步予以发展。领导权只要一经宣布,就好像变成了普遍接受的文化价值。列宁和葛兰西关于领导权的经典理论观点被忽略了。

什么是领导权?

对资本主义普遍危机的错误估计以及对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反向运动的低估必然会引起对领导权概念的忽略。其结果,一方面,人们把行政控制文化之下呈现出的现象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中人们意识的实际情况和真正内容,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运动存在着“爆发点形势”的说法,有必要也有可能从孤立的和局部抵抗性斗争转向全面的主动的阶级斗争,其矛头直指向资本主义的各种关系。

任务是探索作为历史唯物主义一个范畴的领导权概念的基本内容。不能将领导权的概念界定得太狭隘和太片面,这是最基本的。领导权是指阶级社会中统治关系的结构。统治是指在革命之前与其他阶级联盟的领袖作用。革命以后,对国家的领导和治理就掌握在工人阶级手中。从战略上讲,领导权概念适用于工人阶级为争取政治权力而进行的斗争;从理论上讲,阶级社会的领导权指有效地夺取政权的基本方法,通过对财产的制度化保证来保护现有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和技术的劳动关系,以及交流、家庭结构、教育、科学工作——总之,建立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目标和希望,并在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上表现出来。这种制度和理想的客观化的总和多多少少有赖于我们称之为世界观的包罗万象的概念。统治阶级的统治表现在它能取得包括被统治者和压迫者的一致赞同,这是由于他们接受了其世界观的基本观点,所以只需使用有限的压迫或公开的武力。剥削阶级的领导权在世界观和文化方面表现为使被剥削者接受社会秩序中的内部矛盾和压迫机制,因而一个阶级的领导权就意味着全面接受其自身的世界观。

这表明,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是一个统领和规范人民行为的复杂的体系。关于世界的意义、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被接受的社会价值以及正确的思维方法,这些问题都必须能够用占统领地位的世界观来解答和协调,以便人们可以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积极的”还包括一个批判的态度。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人民的具体需求并不一定矛盾,这些具体需求是由当时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世界观起到的是约束和指导作用(正因为如此,禁欲运动在历史上从来没能占主导地位)。

许多涵化的实例证明,欠发达地区把经济和技术较发达地区的需求结构当成有价值的目标来追求,甚或当成一种理想。因而马克思有理由认为,共产主义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以及保证人们全面物质需求的社会财富密切相关。

随着技术发明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提供的物质基本上控制和引导了人民的需求。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不同的需求体系,但是没能摆脱富裕的诱惑。由于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较之资本主义更为薄弱,因而双方在社会和文化成就的竞争中以及在缩短双方在消费品生产的差距方面,社会主义越来难以找到替代资本主义的途径。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反映淡漠,对资本主义渐生幻想,同时政府又出现了官僚主义并限制个人自由。

这样,在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的工人阶级争取领导权的斗争就失败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开始渗透到社会主义国家,并获得生机。由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总体观念不能够再与人们的期待相符合,它对日常生活只起到了抽象的概括作用;理论僵化,成了纸上谈兵,哲学不再与具体的客观实践相结合,成为了实证主义的、退化的、肢离破碎的思想和方法,是从西方的科学哲学世界观移植过来的。并不是说从其他思想体系获取知识是件坏事,否则的话,科学就是不可想象的。坏就坏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中没有了信念,对实际知识的意识形态的解释也会从其他体系生搬硬套。

社会主义阵营夺取领导权的失败意味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可择的模式,它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共产主义运动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越来越难以争取领导权;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甚至更为薄弱。于是出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局面。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性力量越来越被即便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作家和其他的人们所承认,并在其著作中有所论述;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政治的指导作用正在逐渐消失。现在我们发觉自己正处在这种衰落的最后阶段。

标签:;  ;  ;  ;  ;  ;  ;  ;  ;  ;  ;  ;  ;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视角(一)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