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_钢铁工业论文

中国钢铁业:结构、行为和绩效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绩效论文,钢铁业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引领世界钢铁企业向超大型化方向发展。2004年12月荷兰LNM公司出资45亿美元收购美国国际钢铁(ISG)公司,成为世界第二大钢铁公司。在此之前,2001年法国齐诺尔,比利时阿尔贝德和西班牙阿塞雷亚利三大公司合并成立阿塞勒(Acelor)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从世界市场看,钢铁价格自2002年以来持续走高,在钢铁价格中占重要比重的铁矿石价格暴涨,2005年2月22日,日本新日铁公司与巴西CVRD公司达成了2005年度铁矿石“全球第一价”,涨幅锁定为71.5%。之后韩国浦项公司接受了这一涨幅,接着中国最大钢铁厂上海宝钢与澳大利亚Hamersley铁矿公司就2005年铁矿石价格达成一致:同2004年相比,哈默斯利粉矿、块矿以及哈默斯利扬迪矿FOB价格分别上涨71.5%。继而宝钢与CVRD达成了条件几乎相同的铁矿石采购合同。这些变化必将影响2005年全球和中国市场的钢铁价格。从钢铁利润角度看,尽管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为世界钢铁业提供了强大支撑,但世界钢铁行业的利润仍有下滑趋势,如何提高和保持中国钢铁企业的长期利润?2004年4月,国家宏观调控中的江苏“铁本”事件带给中国的同行什么样的震撼?在这样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中,我们如何去更好的理解中国钢铁市场的现状和未来?产业组织理论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简称scp范式分析)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支持。关于scp范式,哈佛学派的观点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芝加哥学派的观点认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相互作用,同时市场效率在三者中起主要作用。本文关于钢铁行业的scp的分析基于哈佛学派的观点,同时吸收了芝加哥学派的三者相互作用的机理,希望通过综合分析,更好地分析钢铁业现状,对钢铁业未来发展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

一、市场结构分析(structure analysis)

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是对市场内竞争和垄断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在四种市场结构中(注: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将市场结构分类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四种类型。),一般认为钢铁行业是属于寡头垄断行业,但中国的钢铁行业却呈现出完全竞争格局,这种格局对钢铁业维持协调竞争和保持长期高额利润提出了挑战。以下通过对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和退出壁垒及市场容量的分析对钢铁业的这一结构进行分析。

(一)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指从某个特定产业或市场中买方或卖方的企业数目及企业相对的市场规模(市场占有率)的分布角度来把握市场竞争的状态,其反映的是产业中若干个最大企业在产业市场中的支配程度,通常用CRn来表示。中国钢铁企业产量集中度和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产量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2001-2004年中国钢铁企业产量集中度

年份2001

 2002

 2003

 2004

CR[,2]

0.18

 0.16

 0.14

 0.12

CR[,8]

0.40

 0.37

 0.32

 0.30

CR[,15]

0.55

 0.53

 0.48

 0.45

注:CRn为某一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如cr[,2]表示前两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钢铁工业年鉴》。

表2 2001-2002年世界主要钢铁国产量集中度比较(以cr[,2],为例)

韩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中国

印度

巴西

俄罗斯

2001

0.80  0.27 0.435

0.48

0.18

0.53

0.54

0.34

2002

0.70  0.29 0.44

0.56

0.16

0.53

0.54

0.35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2003。

由表1、表2可以看出,中国钢铁企业的行业市场集中度指标很低,且近几年不断降低,呈明显的分散化趋势;中国的钢铁行业和国际上主要钢铁生产国钢铁业的市场集中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01年中国钢铁业的cr[,2]和cr[,8]分别为18%和40%,到2004年分别降到了12%和30%,而2001年集中度最高的韩国的cr[,2]达到了80%,即使是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印度和巴西其cr[,2]也超过了50%。钢铁行业是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经济明显,国际上通常认为,年产量达到1千万吨以上才有规模效应,2002年韩国浦项制铁一家公司的年产量就达到288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4%,日本最大的钢铁企业新日铁2002年的产量也达到308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9%。而2004年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上海宝钢产量为2141万吨,占行业总产量不足8%,年产量超过千万吨的也仅有宝钢和鞍钢两家,很显然,中国钢铁公司的规模经济在现阶段不能够完全的显现出来,而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造成这种市场集中度分散状况的原因是:

1.中国钢铁业发展的特殊历史和国情。由于计划经济的产业布局作用,形成了几乎每个省都有钢铁公司的状况。

2.现行的国家对钢铁业的管理体制。尽管国家对钢铁企业的进入作了种种限制,如达到年产量1000万吨以上才能得到批准立项生产,但由于利益驱使,许多地方政府大都采用先立项批千万吨规模,再分几期来建设的方针来绕过政府的限制,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工商注册、土地批租和税收政策等方面支持钢铁业发展,越权违规审批造成各种规模的钢铁企业仍然不断地进入市场,分散了市场的集中度。

3.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大,导致市场需求巨大,大量的中小企业改、扩建和扩大产能,虽然产能较大的企业也在增加产能,但仍没有改变产业的市场结构,且还有进一步分散的现象。

如上产业集中度的状况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产业中缺乏市场绝对势力,企业间竞争十分激烈。

(二)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同类产品由于质量、性能、式样、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的产品间替代关系不完全性的状况,或者说是特定企业的产品具有独特的可以与同行业其他企业产品相区别的特性。产品差异化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因素,决定了市场集中度的水平。扩大企业间的产品差别,就会使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的产品减少了可替代性,也就意味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区别较为鲜明,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发挥了规模经济,获得可持续利润。产品差异化的来源主要有:

1.不同钢铁企业所生产的钢铁产品本身的差别,主要是钢铁品种的不同。如山东济钢主要是以中厚板为主导产品,莱钢以中小型材、H型钢为主导产品。

2.由于企业销售条件的不同所引起的产品差别。钢铁企业的产品在本企业附近的地理位置上和交通运输上所占有的优势,往往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封杀其他竞争者。据不完全统计,每增加百公里吨的钢材铁路运输将会增加成本4%。

3.品牌差异。购买者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产品存在的差异,即企业的信誉问题,这是由于钢铁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加强顾客的产品忠诚度所形成的人为差异。

由于中国钢铁产品内在质量差别很小,产品在市场上基本同质,消费者对其外观质量及包装都要求不高,钢铁企业的差别化程度比较低,因此企业之间不易通过产品差异化来提高价格、排挤竞争对手。这也是企业能够大量进入该行业的原因之一。

(三)进入障碍和退出壁垒

进入障碍是说新企业在进入该产业中时所遇到的各种不利因素和限制。形成进入障碍的因素主要有:经济规模、绝对成本、产品差别和政策法律等。退出壁垒,就是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限制,退出壁垒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沉没成本和法律的限制等,很显然,进入壁垒的因素和退出壁垒的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讲,进入壁垒低的行业,退出壁垒也比较低,行业竞争强,壁垒高的行业,退出壁垒也较高,行业垄断就较高。钢铁企业工序较多,从原料处理到炼钢、炼铁、轧钢的一体化生产,迫使加入者必须联合进入,一条小规模的生产线也要几亿元的投资,建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化的轧钢厂则需几十亿元的资金,退出成本也较高,因为设备的专用性强,固定成本高。因此,钢铁行业属于进入和退出壁垒比较高的行业,应该有较高的垄断利润。但正如前述,因为利益的驱使和地方政府的作用,中国钢铁行业也只有表象的高壁垒和限制,实质上大量的中小企业涌入,使行业陷入了激烈的竞争,没有形成垄断利润,影响了行业整体的长远发展。

(四)市场容量

2002年中国钢铁表观消费量达到了2.1亿吨,产量为1.8亿吨,2003年中国钢材表观消费量2.66亿吨,比2002年增长25.95%,钢材产量2.41亿吨,同比增长25.50%;2004年中国表观消费量为3.1亿吨,同比增长17%,钢产量超过了2.7亿吨,同比增长12%。中国钢铁消费的持续增长和巨大空间反映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钢铁的大量需求,这种需求状况也促成了中国钢铁价格的持续走高,并对世界钢铁市场的复苏和良好表现起到了支撑作用。可以预见,在短期内,国内这种状况将会持续。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钢铁产能已经严重过剩,2001年全球钢铁产能就已经达到了11亿吨,但钢铁产量为8.3亿吨,世界各国的钢材出口商,挟过剩的生产能力,都想进入加入WTO的中国市场,占有一块市场。2003年初,日本JFE集团宣布,将与日本商社联手投资250亿日元在中国建设钢厂,韩国浦项制铁公司在中国已有四个合资公司,俄罗斯也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中国的市场已不仅仅是国内企业的市场,而且成为了国际的市场,随着中国钢铁企业的盲目扩张,和国外企业的大举进入,市场必将供大于求,中国的钢铁市场容量必将达到饱和,我们必须建立正确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控制好规模。

通过以上对钢铁业的市场集中度及进入和退出壁垒的分析,很明显,对于钢铁业这样一个规模效益明显的行业来说,应努力使市场结构由偏向完全竞争的状况向垄断格局的状况转变,在有限的市场容量下提高钢铁业产品的差异化。

二、市场行为分析(conduct analysis)

(一)价格行为

价格行为是市场行为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在低差别化、较低集中度和弱化的高进退障碍的市场结构中,相对于国际钢铁企业,中国钢铁业中单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很难能够调节市场价格,没有能力确定一个垄断价格以获取垄断利润。钢铁价格基本是随着国际和国内能源的供求关系和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地波动起伏。

附图

图1 2004年国际国内钢铁价格指数比较

如图1所示,2004年2月,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09.69点,比1月份上涨6.92点;3月末钢材价格指数为120.14点,比2月份上涨3.53点。但在4月国务院对“铁本”事件的处理公布后,钢铁价格应声而落,在5月到达全年低谷仅为108点,之后一方面主要由于市场需求的作用,另一方面国家钢铁工业协会在五月底召集主要钢铁企业召开“稳定国内钢材市场座谈会”,会后各厂家纷纷提价,钢铁价格开始回升,并持续到年底。这种价格的波动起伏加剧了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国际钢铁价格除了在五月由于中国价格的影响小幅下挫外,全年比较稳定,保持在150点左右的高位。国际价格比国内价格高出近30%,这也表明中国钢铁企业缺乏定价能力,没有垄断势力。

(二)联合与重组

钢铁行业是资金密集和规模经济明显的行业,但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钢铁业存在过度分散的竞争,必将面临着新一轮的重大调整。对于具有这样特点的行业,企业存在进一步向上游整合和企业间兼并重组的动力。通过联合与重组大型企业集团有利于市场走向相对集中,有利于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优化产业结构。然而由于中国钢铁行业需求旺盛,发展空间很大,生产经营得到改善,生产和技改任务繁重,无力或不热衷与企业的联合与重组,因此整合仍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已有的合并只有上海宝钢和梅山钢铁重组为宝钢股份,湖南湘钢、涟钢和衡阳钢厂购并为华菱集团及大连金牛、抚顺特钢和北满特钢联合为辽宁特钢,但这些整合主要是地方政府干预和区域性经营的结果,产业内兼并重组的动作还不大。这从市场集中度可以看出,中国现有钢铁企业3000家,重点大重型企业不到70家,尽管已有30家钢铁企业成立股份公司发行股票筹资,但近几年钢铁增量却主要来自地方和新建钢厂,如何通过合资、兼并和收购等方式壮大实力,组建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是中国钢铁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市场绩效分析(performance analysis)

由于中国市场容量还较大,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供不应求,国内钢铁企业2004年在宏观调控下经济指标仍然明显提高,仅在2004年1月~9月,全国65家重点钢铁企业就实现销售收入7076亿元,同比增长54.6%,利税968.5亿元,同比增长42.1%,实现利润567.1亿元,同比增长63.9%。全行业全年实现利润超过1100亿元,65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052.3亿元,实现利润811.8亿元。全国钢铁上市企业平均每股收益近几年也不断上升(如图2)。

附图

图2 2002-2004年中国钢铁上市企业平均每股收益

数据来源:田书华:《中国银河证券行业报告》2005。

由图2可以看到,2002年以来钢铁类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一直在提高,不过从增长速度看,2003年同比增长48.6%,2004年同比增长19.7%,业绩的增长速度已明显降低原因在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价格保持在高位,使公司保持较高的利润,但2004年以来焦炭、铁矿石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及运费上涨而造成的生产成本的高位使得业绩有小幅下挫。很明显,钢铁行业的市场价格行为决定了现有的这种市场绩效状况,同时,这种市场绩效不断地吸引大量的投资进入,也使得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分散化趋势加剧。

四、政策建议

钢铁行业是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效益明显,但从上述分析可知,中国钢铁市场的市场结构还没起到最优资源配置的作用,市场集中度不高,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核心竞争能力明显不足,相比较国际其他钢铁企业价格偏低。在中国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在国家新的宏观调控的政策下,中国钢铁业应提高效率,合理规划产销比,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1.提高产业集中度,获取长期垄断利润。行业内要促进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国家要鼓励企业实行兼并、联合,从税收、租金等方面支持优势企业兼并和联盟。通过组建大型钢铁公司,提高市场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优化布局;有利于产品专业分工,实现品种结构调整,形成合理的生产规模,实现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利于产供销的灵活性和经营机制现代化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总的方针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收危购困,参股协作,技术合作,战略联盟;且在实施企业战略联盟的环节内部亦可以形成稳定的供应链,稳定产品及材料的价格,减少交易成本的发生。可以根据国际和国内市场对钢铁市场产品的需求而调整产量,增加调控市场价格的能力,有效地避免互相之间的恶性竞争,使行业竞争更加理性,更加规范。

2.提高产品差异化,同时尽量形成一批钢铁企业,专注生产特定品种的产品。如大连金牛、抚顺特钢和北满特钢联合为辽宁特钢公司专注生产特种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特种钢生产基地,在市场上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

3.提高进入壁垒,同时构筑适度的退出机制。通过提高进入壁垒制约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钢铁行业健康有序协调地发展,有利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钢铁市场运作过程中,有些国有钢铁企业生产体系自我调整能力差,企业制度和机制没有转变,缺少开发市场的能力,企业效益低下,但由于较高的沉淀成本无法退出。同时大量的中小规模企业也必将退出该行业,而良好的退出机制会把现存于市场里的过剩生产能力或低效生产能力淘汰出局,减少资源浪费,促进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4.建立风险规避机制。通过金融工具如远期交易、期货交易等方式,防范价格波动给钢铁企业带来的影响。上海宝钢在和国内相关企业的销售交易中80%的业务采用了远期交易合同,使产品在生产之前就已有了稳定的市场。随着钢铁市场的发展和期货品种的增加,利用期货交易的方式来对钢铁业进行风险的规避将具有可操作性。

5.中国钢铁企业在产业整合上几乎都是后向整合型的,如钢铁公司在拥有炼钢、轧钢厂后,为了原料的供应,继而拥有矿山等,但却很少有企业发展前向型的产业。随着中国钢铁需求从短缺到过剩,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钢铁企业利用本身的优势前向进入钢铁结构行业或房地产等行业,也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经验效应。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技术进步的推动力,是第一生产力,人力素质的提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学习和提高形成良好的经验效应,开发节能性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炼钢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标签:;  ;  ;  ;  ;  ;  ;  

中国钢铁工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_钢铁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