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体会论文_武娟娟

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体会论文_武娟娟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青岛市中医院 山东青岛 266011)

【摘要】目的:探析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我院接收的脑梗死偏瘫患者72例,按照随机化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实施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提升其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护理;效果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250-02

脑梗死指的是脑部供血不足、血液循环障碍引发的脑部疾病,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脑腔隙性梗死等疾病,该病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具有病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很多患者即使是得以存活,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后遗症,偏瘫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相关研究表明,在早期给予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护理,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后遗症[1],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为进一步分析其效果,本文以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我院接收的脑梗死偏瘫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过程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我院接收的脑梗死偏瘫患者72例,将其分为2个研究小组。观察组患者共36例,女性15例,男性21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59.6±1.7)岁;对照组患者共36例,女性16例,男性20例,年龄38~85岁,平均年龄(60.2±1.9)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内容如下。

1.2.1运动功能训练 患者保持仰卧位,平放四肢,护理人员通过按摩、揉搓、摇摆等方式[2],刺激肢体感觉和关节运动。在无痛范围之内对患肢、健肢关节进行被动和主动运动,每日2次,每次维持0.5h。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如抬高上肢、双手紧握、屈膝、下肢内收、屈髋、伸直膝盖等[3],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翻身,使其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活动。

1.2.2日常活动能力训练 治疗后,尽量不要太早进行清洁、刷牙、洗澡等日常活动[4],应当在患者肢体功能有所改善之后再对其进行指导,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完成这些日常活动,或者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训练,尽可能提高其自理能力,但注意不要过于急躁,应循序渐进。针对失语患者,应当鼓励其进行发音练习[5],克服语言障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3自我护理训练 早期患者的自我护理训练包括排尿、排便及下床活动等,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联系抬手、抬脚、弯腰、下蹲等动作[6],指导患者利用拐杖短暂下床活动。患者应当自己完成大小便,若发生便秘,护理人员可适当按摩患者腹部,或使用开塞露等药物来促进排便,保证顺利排便。

1.3 观察指标

应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FMA),包括平衡、运动、感觉、疼痛、关节活动范围等[7],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越强;应用Barthel指数法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包括吃饭、洗澡、穿衣、如厕、步行、控制尿便以及上下台阶等,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8]。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来计算、处理,计数资料以χ?进行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x-±s表示,当P<0.05时,所得差异显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FMA评分

观察组治疗前后的FMA评分分别为(30.3±2.1)、(68.5±5.2);对照组治疗前后的FMA评分分别为(29.9±2.0)、(43.1±3.5)。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ADL评分

观察组治疗前后的ADL评分分别为(42.3±3.1)、(74.2±5.8),对照组治疗前后的ADL评分分别为(42.0±2.9)、(58.6±3.5)。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梗死极易产生偏瘫、食欲等后遗症,这无疑增加了患者的生活负担,给其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早期康复护理能够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特征,对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肢体运动功能训练以及自我护理训练等,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改善因神经功能缺失而引发的脑组织软化、坏死情况,降低后遗症的症状表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其家庭减轻负担。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提升其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亚琴.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24(08):137-139.

[2]范云霞,符晓艳,王羚入等.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11(25):106-109.

[3]廉殿华.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3(11):127-128.

[4]王芝芝.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5,11(29):231-232.

[5]杨献珍.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11(03):121-122.

[6]胡兰芳.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7(09):140-141.

[7]张书敏,刘晓敏.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5,22(05):116-117.

[8]邵凤玲.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内科,2016,02(14):324-325.

论文作者:武娟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  ;  ;  ;  ;  ;  ;  ;  

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体会论文_武娟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