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行业的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指的就是根据建筑空间的实际情况,来对建筑空间内的摆饰、墙体等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人性化设计理念,从而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环境的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的相协调,使人们的舒适性得到有效提高。本文主要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性化处理原则进行分析,并提出人性化设计应用的注意事项,最后对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应用
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生活品质的提升包括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还包括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元素的应用。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人性化设计要求越来越高,既要保障室内环境的设计风格舒适,又要保障环境的健康环保,总之就是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尽量考虑人的需求,那么作为室内环境设计企业而言面对目前的这种形式,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只有充分加入人性化设计元素,充分考虑人的需求,才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支持。
1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人性化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正随着时代发展而得到有效提升,在人居环境方面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在建筑室内环境方面的需求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必须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切实加强人性化理念的渗透,采取人性化的方法,强化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中注重人性化的处理,紧密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来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室内环境能符合人的各方面居住环境需求。
2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性化处理的原则
2.1安全性原则
安全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永恒话题,所谓安全性原则就是在室内空间的设计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建筑结构,以免埋下安全隐患,威胁用户的人身安全。除此之外,在装饰装修阶段也要尽量使用绿色环保材料,严格控制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防止有毒有害成分挥发到空气中被人吸入体内,引起多种类型的疾病,从而为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2.2舒适性原则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性化设计主要是指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人性化理念”将人放在第一位,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为主要设计目标。在人性化设计中,必须要对室内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调整,使室内环境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使人们居住的舒适性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室内环境的视觉效果,对室内环境的色彩进行合理的设计,确保室内环境色彩的协调性,从而给人们一种视觉上的舒适。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物体的形状需要以圆弧形以及平直线形为主,并保证室内环境中的家具设施具有合理的软硬度,从而保证触摸舒适性。家里的卧室尽量装上静音门锁,这样可以避免打扰到家人休息,因为这种锁能够将噪音降到45分贝以下,比常见的门锁低了接近40%,这也是人性化的设计之一。对于家具来说,如果家具过软或者过硬的话,那么人们触摸的舒适性将会大大降低,在家具使用时也无法获得舒适感,所以,应选择软硬度适中的家具,并对家具的摆放位置进行合理安排,确保家具与室内环境的协调性。
2.3经济性原则
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勤俭节约,避免奢侈浪费,所以在室内空间设计和装饰装修中要本着节约的目的,经济节能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性化处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原则,竭尽所能的提高空间和材料的利用率,还要尽量使用节能材料和设备,以降低能量损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人性化设计的优势以及建筑的实用性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展现出来。
2.4实用性原则
在室内环境艺术人性化设计中,实用性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求室内环境具有较高的美观性以及舒适性,还需要具备非常高的实用性,这就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具备非常高的洞察能力,不仅要充分考虑用户特点,满足用户对室内环境的各种需求,还需要对室内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空间可以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从而使空间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相信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卫生间的镜面总是会有雾水粘在上面,而且用抹布来擦拭也无法让它恢复,非常头疼。所以,现在很多的业主在挑选卫生间镜面的时候,都会选择防雾镜,这种镜子的表面一般都会有一层防雾膜,能够让上面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理念与方法的应用
3.1舒适性方面
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充分融入人性化设计首要就是讲究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毕竟健康和舒适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室内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物理环境对人体感官的影响,在室内空间色调的搭配以及采光效果方面要结合业主生活的喜好以及对声光热人体感知的舒适性来进行设计,人们在日常居住的环境中最重视的就是舒适性,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家庭居住环境的打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可以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安慰,让人们感觉到家的意义。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心理感受,在进行室内设计色彩搭配上要实现温馨和谐,在空间上的流线和空间结构上也要尽量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使室内环境能够充分满足人的居住需求,有效发挥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3.2色彩的人性化处理
色彩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是事物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人们往往给色彩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比如说红色代表喜庆、张扬,黑色代表端庄、高贵,白色代表纯洁、神圣,结合室内空间的功能以及颜色的寓意来合理搭配色彩,同时提前对使用者的性格爱好加以调查,选择那些柔和、温暖的色调,让人们在产生舒适感之余还消除了人们的负面情绪,彰显出室内设计师高超的设计水平,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内涵,还可以赢得用户的好感,可谓是一举数得,值得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予以借鉴。
3.3室内物理环境的设计
室内物理环境设计主要是指对室内环境质量以及调节的设计,如对室内环境的通风情况、温度情况进行调节以及对室内环境的采暖调节等。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3.3.1必须要选择高质感的室内环境装饰材料,这样能够使室内环境空间的艺术表现力大大增强,可以使室内环境的美观性大幅提高,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环境的美观需求。相较于低质感的材料,高质感的材料具备更高的光线吸收能力,可以给人一种轻巧、精致的感觉,在光线反射作用下,高质感材料能够让人们感觉到光亮。
3.3.2充分发挥色彩效果。色彩本身具有着非常高的表现能力,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具有非常高的感染能力。色彩时候材料展现出来的,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色彩效果,而不同的人对色彩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要全面考虑建筑室内空间的实际情况,并考虑人们对色彩的实际需求,设计出最合理的建筑空间环境色彩,从而使色彩的效果得到充分发挥,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环境的色彩需求。
3.4陈设艺术的人性化设计
如果将设计工作比作文学创作,那么陈设艺术就是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对于空间环境的营造以及文化品味的凸显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本户型的特点,在家居陈设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充分考虑到造型线条的流畅性,集中关注色彩色调的统一性,精心选择各类陈设产品,配饰主次分明,使得整个空间更加自然和谐、宽敞明亮,为用户打造了时尚而不失稳重、个性而实用的室内环境。
3.5采暖配电与照明
在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采暖配电设计以及照明节能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设计环节,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人员在开展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加强对先进采暖设备的应用,并尽可能的采用低能耗、高亮度的照明设备,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自然采光设计方式,以此来减少照明设备的使用,从而实现建筑能源消耗量的降低。
结语
综上所述,将人性化设计理念应用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中是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的需要,是提高用户满意度的需要。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可以让广大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深刻认识到人性化设计的重要价值,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环境设计元素方面装修设计元素是给人们在视觉效果上的第一认知,室内设计人员在进行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时候,对人性化设计的应用要充分结合环境主人的意愿,首先去了解业主对设计元素以及色彩风格的喜好,在设计风格上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然后充分结合室内空间,从而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使室内环境的设计风格最大程度上感觉到舒适,对于室内的陈设艺术设计也要保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物品摆设或者空间物品组合方面,因为这会充分影响整个空间的美观和舒适度,人性化设计理念一定是要把人自身的想法融入其中,结合居住人员的日常生活物品的需求和色调搭配,实现物品的主次分型,科学美观地打造合理的空间结构,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为住户打造更加美观实用的居住空间。理解人性化设计的具体要求,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与用户开展沟通交流,了解用户的实际需要,最终设计出符合用户使用需求与审美价值取向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子晖.浅谈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6(11):40-41.
[2]张子晖.浅谈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6(11):40-41.
[3]张子晖.浅谈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6(11):40-41.
[4]谢小明,陈世洪.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性化”要素的应用探究[J].艺术科技,2017,30(11):314.
论文作者:沈佳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2
标签:室内环境论文; 艺术设计论文; 色彩论文; 建筑论文; 环境论文; 需求论文; 舒适性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