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档案专业教育未来的初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来论文,档案论文,专业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档案学是档案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由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交叉而成的应用性学科,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的实践方法。科技档案专业教育活动是科技档案学科建设的集中体现,它承担着为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培养专门人才和提供智力保障的重要使命。
在我国,科技档案专业的建立与建设既反映出了该专业教育形成与发展的专业特殊性,又体现了一般学科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性。应用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科技档案专业教育只有植根于科技档案管理实践的沃土之中才具有其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40多年前,我国的科技档案专业教育正是应国家科技档案事业创建、发展之需而展开的,而且,也正是因为人们始终遵循着专业教育不脱离实际工作的发展、专业理论只能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科技档案专业教育活动,才使得该专业教育发展成为今天的已具有专科、本科和双学士的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教育的层次齐全的专业学历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配套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形成了一支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所培养的各个层次的绝大多数毕业生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其中有不少人已成长为业务骨干或走上专业领导岗位。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对科技、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日益加深,科技档案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基于以往专业教育所取得的经验,结合跨世纪学科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在科技档案专业教育未来发展中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新定位科技档案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活动的核心任务,其确定往往是专业领域内实际工作的发展状况与专业教育一般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专业教育其他构成因素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实际工作的发展变化和人们对教育规律认识水平的提高,都有可能带来专业培养目标的改变。
对于科技档案专业教育来说,以往我们一般将本科以上学历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合格的科技档案管理专门人才和科技档案管理理论研究与教学人才。随着科技、生产活动与经营管理活动的关系日趋密切和科技档案学科信息属性的日趋凸现,笔者认为应将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重新调整和定位,基本指导思想就是扩大管理对象的内容范围,突出信息服务。因此,科技档案专业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培养经济、科技档案管理及其信息服务咨询的专门人才,以及从事相关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
上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有利于进一步拓展科技档案专业培养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从而使科技档案专业教育跟上科技档案事业发展的步伐。
科技档案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要求我们在今后的专业培养中必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文化思想素养,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使广大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不仅是档案管理的专家,也是档案信息的职业利用者和传播者,使他们具备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和综合开发能力,从而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的最大社会价值。
二、合理构造课程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与有效完成来体现的。根据科技档案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其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应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进行构造。因此,加大知识面,强化能力训练,精化专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专业界限,是当今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这对于科技档案专业来说,同样是必要的。笔者认为,上述课程体系构造原则适用于科技档案专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下面仅以其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构造为例,谈些想法:
从目前学科建设的改革和发展来看,本科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学群:第一学群为通识基础教育,含德育课程、文化知识课程、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和体能训练课程四类;第二学群为专业基础教育,含共同专业基础课程和特色专业基础课程两类;第三学群为专业教育,含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习和科研。课程体系的分布形状呈金字塔型,示意如下:
关于各学群课程份量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可以考虑按6:3:1 分布,即通识基础教育占课程体系的60%,专业基础教育占30%,专业教育占10%。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此比例关系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而调整的主要学群为第一学群和第三学群。第一学群的课程作为“厚基础”原则的主要体现者,其学分比例占整个课程体系的60%是比较适合的,但应注意在设置每门课程的学分时,须本着“短、多、精”的原则,即每门课程的时数要短,除了外语、数学等长线课程外,一般要求每门课程不得超出3学分,按每学分18个课时计算,即每门课程不得超过54课时;开出的课程门数要多,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选修;课程的内容要精,坚决杜绝课程之间的内容交叉和重复设课的现象,设课要严格把关。第三学群的课程作为“强能力”原则的主要体现者,其主要课程应以本专业主干内容和专业实践与论文撰写为中心,在专业课程中获取必要的能力标准和能力启迪,在专业实践和专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加以巩固。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采用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己研究,自己讲解,加强讨论课的指导和上好实验课,从而真正赋予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自由发展所必需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学群的课程内容作为“宽口径”原则的主要体现者,可以分为相对稳定的部分和随时变换的部分两块,前者以档案、文件及其他相关信息的运行处理技术为主,后者则以介绍新的经济、科技活动和特色技术活动及相关档案发生、发展的状况等内容的专题讲座为主,以使学生在不脱离专业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开阔视野,尽可能多地熟悉各种信息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科技生产活动,从而增加学生的适应性,扩大工作选择面。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与现代化
科技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与现代信息技术联系最为直接的学科。科技档案专业教育应突出上述学科特点,力求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实现专业教学方法、实验条件和专业实践方式等内容的不断创新和逐步现代化。
首先应当改革和使之现代化的是专业教材内容,对于档案管理和开发处理等内容的介绍应逐步由手工方式向机器方式普及过渡。有条件的单位还应开发多媒体视听教材,从而实现理论、方法、案例、场景一体化教学。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充分利用科技档案专业与实践工作联系密切的特点将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配合专业科研搞好专业教学。有实验条件的课程应充分利用实验课堂,将某些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在实验过程中讲授,探索案例模块化教学的方式,将较为稳定的教学内容用案例模块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活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
第三,改善资料室、实验室、电教室的教学辅助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较为充足的专业资料以供参考;有较为完备的实验设施以供使用;有良好的电化教学条件以供观摹和操作。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应建立实验档案馆(室),或建立较为固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可以及时检验教学效果。
最后,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及现代办公设备的操作和开发能力,使其能够适合各种现代化档案办公技术及设备的使用、维护、开发设计和技术咨询的要求。为此,科技档案专业的学生必须在计算机基础及复印机、传真机、光盘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方面加大课时数和实验时数,从而确保本专业的学生能以现代人的姿态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
上述关于科技档案专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初步构想,主要是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95级教学计划的改革思路为基础的,某些部分是以往教学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某些部分是新的尝试和探索。但是无论如何,这个发展构想的实施是需要一批有经验、有能力和勇于开拓的教育工作者来完成的。因此,加速培养博士层次的科技档案专业人才,造就一批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这个构想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也是传统的专业教学成就向新的专业发展构想过渡的衔接点。我们相信,随着全社会档案意识的普遍提高,科技档案、科技档案工作乃至科技档案专业教育将会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从而使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