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课互动课堂的有效建设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课互动课堂的有效建设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课互动课堂的有效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政治课论文,课堂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再是单纯接受的被动活动,而应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由传统的“师教生学”的单向传递,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交流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综观当前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无论是从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还是观摩别人教学,或观看有关典型的课堂教学实录,都可以看到:情景导入、问题设计、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成了大家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我认为,在课堂“互动”中实现有效的教学交往,能使学生学会如何与人交流和沟通,学会展示自己、理解他人,与人相处中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实现社会性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但是有些老师仍然没有彻底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对学生不放心,就怕学生不懂或理解不透,想通过多讲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堂教学还是靠单向灌输为主。为了使“互动”课堂能从形到实,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效果,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和教研实践,就思想政治课互动课堂的有效构建作进一步探讨。

一、寻求互动课堂的前提

交往是一种交往双方互为主体、相互平等的主体间关系,这就决定了交往是一种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它意味着交往双方的相互承认,交往双方在交往机会上的均等,在地位上、权利上和道德上的平等。在交往实践中,如果交往的双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这样交往就会被异化。事实上,就目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状况来看,由于不少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交往”的主体间性的内涵,所以,师生(实际上主要是学生)不能作为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于课堂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在今天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教师;而在精神上,却恰恰相反,站着的教师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也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叶澜教授也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应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应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这样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雅斯贝尔斯语)显然,在思想政治课堂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中,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具有重要的意义。平等对话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手段,更应该成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情景。政治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他们之间简单的、狭隘的语言谈话,也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是“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承领”(雅斯贝尔斯语)。在对话中,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对话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师生平等”因此而成为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前提。

二、做好互动课堂的教学设计

1.拓宽互动途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互动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冲破意识阀门而释放出来,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为此,教学设计时要考虑拓宽互动途径,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敢于打破原定的教学方案,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持不同观点激烈争论而引起“乱”时,教师不妨让它“乱”下去,最好的办法是退出教师角色,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学生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如我在指导老师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教学设计时预设了一个特别行政区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互相提问题,让对方回答。没想到学生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学生的提问远远超出了课的预设,甚至出现了争论,表面上课堂上有点乱,但老师没有制止,而是适时引导,让学生尽情地发挥,学生的精彩提问和回答引发了阵阵掌声。这一活动的开展,表面上看有点乱,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才华得以展示,能力得以提升,也把课堂推向了一个小高潮,从而真正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互动课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可开展如商品交易会、社会角色模拟、记者专访、招聘会和辩论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学习、小组学习、学生执教或情景表演等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扩大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使他们在互动中有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高潮”,给师生关系注入活力。互动课堂的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在自由的时空里,飞扬着自主学习的激情,享受着自我表现的喜悦,创造着五彩缤纷的生活。在对话、讨论、操作、质疑、表演、诵读、辩论等师生共同的活动中,各抒己见,既可认同,也可争辩,共同体验着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快乐,感受着生命成长的意义,享受着自我实现的满足,分享着彼此的知识、思考、见解和情趣。

2.丰富互动内容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其内容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把师生互动的内容分为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促进形成,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获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发展和完善等等。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特别是我们作为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灵,与课堂同忧愁,与学生同欢乐。思想政治课教材上的知识以及所运用的材料,毕竟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材上的人和事总是那样典型和完美,学生有时难免将信将疑,从而影响学生情感上的认同。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如我在讲授“价值与价值观”这一内容时,播放《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评选颁奖盛典中特别奖——中国志愿者的视频,解说词为:“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志愿者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更要习惯,您也是志愿者当中的一个,在2010年不同的背景上,我们在玉树,在舟曲,在世博,在亚运,在那些鲜为人知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志愿精神在闪耀。我们把它转变成一颗又一颗志愿的心。属于志愿者的这个奖杯,应该颁给太多太多的人,它属于你,属于我,属于他,让这个奖杯在人群当中传递,在您的手中传递,就像一个邀请,你也是志愿者当中的一员。让它带着我们的温度,一个接一个地向下传递。”当舒缓的音乐在学生心头流过,当奖杯在人们手中传递,再配以悦耳优美的解说词,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了。此时,师生心意相通,情感交融,共同沉浸在对志愿者的崇敬和向往中,情感教育渗透在这潜移默化的情境中,本课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落实。

3.深化互动层次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实际上,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此谓“无争论的统一,非真正的统一”。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像一条潺潺溪流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使课堂互动层次进一步深化,需要我们深化设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使问题具有层次性、渐进性、深刻性,从而达到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带领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产生学习欲望,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人民币汇率”时,可联系当前我国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精心设计如下系列问题:一些国家一再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这是为什么?人民币升值又有何影响?人民币升值会带来一系列变化,表现在哪里?对我国进出口会产生哪些影响?对国家的地位有何影响?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你能总结几条?总结汇率对经济的影响,我国政府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如果贬值又会有何影响?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有何积极的经济意义?通过以上层层设问,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探究问题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在情感上燃起了对问题寻根究底的欲望。在教师点拨和学生参与互动中,明晰了观点,掌握了知识,升华了情感。结果表明这种深层次的课堂互动引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既能使师生之间情感得到升华,又能使师生在知识追求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三、搭建互动课堂的平台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是一个探索真知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接受的过程,需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且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师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敞开心扉,平等交往,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主动探究自然的奥秘,思考人生的真谛,感悟事物的本质,认识生活的道路,达到互动互学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从事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地让政治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畅游、跳跃、呼吸新鲜空气。

2.注重情感交往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由于地位、身份、经历的不同,往往会在理解他人方面产生偏差。师生互动教学,通过在教师诱导下由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对教师的教学导向进行控制。准确的师生信息反馈的是理想教学效果的前提,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育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心理交往,情感交往的过程。教师在选择教法时,首先要想到,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有什么接受心理。进行心理互换,关键是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生活经验、思想水平、知识基础等情况。对此,教师平时要多接触学生,经常与他们交流沟通,理解和欣赏,同时尊重学生人格,认同自主权,形成融洽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交往共同探讨教学,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学生这种热情是瞬时冲动,这需要教师在互动中始终获取准确信息,让这种冲动迁移到教育目标上,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

新课程倡导“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只有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他们的思维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也才能产生多种教学资源。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要努力体现开放性和探究性,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体会,允许他们自主地活动。教师的任务“是把学生引上自学的高速路”。

如一位老师就《经济生活 国家收入的分配》要点的教学设计了以下系列问题:(1)财政收支平衡就是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2)在通货膨胀时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货紧缩时国家应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3)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因此,财政收入越多越好?(4)财政赤字就是通货膨胀?(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两者没什么大的区别。(6)财政支出代表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财政收入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这位老师关于国家财政的几组概念的设计,通过有思维力的问题探究,把知识的易错点解决在学生的思考中,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也使课堂教学焕发了应有的活力。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它要求我们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思考和创意的原点,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智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优化互动,形成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我们深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会带来很多的痛苦与不适应,但唯有不断调整、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学生和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才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

标签:;  ;  ;  

论思想政治课互动课堂的有效建设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