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掀起绿色浪潮国际环保市场充满商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浪潮论文,商机论文,国际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场绿色变革浪潮正席卷全球,绿色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
一、绿色产业——环保产业的新亮点。1994年6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市举行的首次环保工业和贸易展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国400多家公司的环保产品成交额近3000万美元。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绿色产业的市场已超过3560亿美元,到本世纪末可望达到6000亿美元。这说明世界工业对绿色产业的浓厚兴趣,展示了绿色产业这一新经济增长点的发展前景。在能源开发上,世界各国积极开发再生能源,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都得到开发;汽车工业正使未来的汽车不用汽油而用电力和其他能源驱动,为“绿色汽车”;在电子开发上,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开发省电、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绿色食品;在农业、医学的开发上,广泛进行的是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研究;林业花卉将是21世纪新兴产业;在保健品的开发上,人们以环保和维护生态为主;在天然纺织品和天然日用品的开发上,以适应人们自我保健和亲近大自然为主。
二、绿色技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绿色技术与产品的全球市场已超过2500亿美元。在这一市场角逐中,发达国家占绝对优势。美国的脱硫、脱氨技术,日本的烟尘、垃圾处理技术,德国的污染处理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目前,以占领世界绿色产品市场为目的、争夺绿色技术制高点为中心的国际竞争已经开始。在无氟制冷剂技术上美国和欧洲展开了争夺,日本则与欧洲在资源回收项目上互相竞争。为了竞争获得优势,美、日、欧三极更多的在绿色产业中应用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新材料,使其变成一个高科技行业。德国以其特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良好的社会服务在国际环保市场上站稳脚根。
三、绿色投资——金融业的新贵。继德国成立世界上第一家生态银行后,发达国家的投资呈直线上升,美国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达到3%,并在商务部下设立绿色产品出口办公室,专门负责绿色产品的投资和促销。日本政府提出了“以21世纪新地球为主题的绿化地球百年行动计划”,积极扶持绿色产业。欧盟经济决策部门还在税收、贷款、出口政策上对绿色产品实行倾斜。1997年,为实施零污染计划就支出经费8.85亿美元。瑞士每年新增投资的70%用于发展各种可生物降解或易于再循环使用的新产品。尤其是“绿色基金会”“绿色股份公司”的出现,使绿色投资在现代经济中的宏观作用有了新的意义。欧洲一些资深的股评家在分析股市时也开始注意环境问题和上市公司的“绿色效益”(即治污方面的投入产出)。据伦敦股票经纪行的一家成员公司调查资料显示:自90年以来,“绿色股”——经营废料处理之类业务的公司所发行的股票——价格在伦敦股市上的增幅,比全部股票的平均增幅高出70%。
四、绿色产品——市场的靓仔。所谓绿色产品,包括在生产、加工、运输、消费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少的技术产品,这些在国外称之为环境友善产品。据美国国际环保商业公司统计,1990年新产品中约有5%的“绿色产品”,至1997年比重已提高到80%。近几年来,欧美许多大企业都带头生产绿色产品。在计算机领域,美国是开发绿色电脑的先驱。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美国环境保护署制定的“绿色电脑”标准和省电型电脑标志"Energy Star"正式定稿。美国各大电脑厂商积极并将陆续推出具有高能源效率的机种,预计省电效果将高达75%。据估算,由于使用“绿色电脑”,美国联邦政府每年可减少电费支出400万美元。同时积极采用绿色产品设计,美国惠普公司新开发几种型号的个人计算机,每台只有3个螺丝钉,既方便计算机的升级,又便于拆卸。法国规定,发动机排量2升以上的新轿车都必须安装废气有害物质催化转换器,这是近年来对汽车废气污染控制越来越严格的例子之一。汽车制造商们已经明白其中的份量。正如标致汽车集团总经理雅克·卡尔韦说:“生态意识的增强是有益的,我们赞同这一点。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的主要目标之一。”德国施奈德、格隆迪希等几家公司联手开发出一种具有环保意识的“绿色电视机”,该机所用材料是轻钢板、铅制件、木料及塑料。这种塑料可重新熔化,回收再用,且性能不变,整机各个部件均可自行拆卸、拼装、更换,以保持适应环境保护的最新技术水平。
五、绿色包装——现代商品包装新策略。美国纸板包装协会,正以数百万美元的广告费推行纸包装。麦当劳改用可再循环使用的纸来包装汉堡包,可口可乐公司率先在全球推广可以再循环使用的容器。日本的牛奶、饮料、酒类,大多已改为纸质包装。有的专家还从仿生学角度,研究分析天然包装的巧妙,探究自然的奥秘。希望能从诸如桔子的“缓冲式”包装、豆荚的“颗料”包装、鸡蛋的气室防震功能和薄壳建筑式构造、贝壳中珍珠的养护与收藏等自然包装中,探索“绿色包装”的新路子。法国的食品货架上,已看不到塑料、玻璃等一类难以回收的包装。无需冷藏可保鲜6个月,回收后可做成“彩乐板”制作家俱、装饰材料、玩具等,这种绿色包装已成为世界液体食品包装的主流。瑞士最大的零售公司米格罗斯发展了一种电脑程序,用来记录从生产到垃圾处理的全过程中,如果一项产品包装不符合“生态平衡”标准,超市便不销售。这些公司的诸种行为,同时亦促进了消费者的绿色包装意识。
六、绿色营销——道义与利益的抉择及双赢。全世界“绿色消费”总量已达到2000亿美元,预计本世纪末将增至3000亿美元。绿色营销者鼻祖C&D公司,在其150年的历史中一直保持环境意识。早在1888年开始,该公司就在其产品包装盒上描绘即将灭绝的各种鸟类。呼吁世人保护自然。早在《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前,该公司已经使用回收再使用的纸来做产品包装盒。1970年第一个地球日,该公司是第一个赞助商,公司推出的A&H清洁剂是世界超市中最“绿”的产品。美国23家电力公司接受绿色营销的最终挑战,对可更新能源采用“绿色定价”,提高了自身形象。日本一家超级市场要求顾客自备购物袋,以便减少使用塑料袋。超级市场发给每位顾客登记卡,自备购物袋的顾客,商店每次在登记卡上盖章,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商店免费赠送100元的商品。英国塞恩斯伯里超级市场集团不仅声称自己是“最绿杂货店”,而且推出一系列“护绿”家庭——取代化学清洁剂的植物制成品,从而使其营业额大幅度上升,取得了竞争优势。在港台、日本、美国,被人们称为“生态服装”的图案、色彩、文字极富特色与寓意:用珍稀动物作图案,以花草树木为色调,甚至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写在服装上,如“我爱大自然”、“保护臭氧层”等来直接表达消费者的心声。因此,各种“绿色广告”应运而生,不少著名的跨国公司和大企业纷纷利用“绿色商品”大做“绿色广告”,不少新兴的中小企业也竞相强化自己的“绿色企业”形象,以谋求飞跃发展。
七、绿色消费——领先潮流时尚。随着绿色潮流的不断高涨,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出现变化,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据有关资料统计,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的绿色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94%的意大利人表示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绿色因素。在欧美市场上40%的人更喜欢购买绝色商品,其中贴有绿色标志的商品在市场上更受青睐。据欧共体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82%的消费者和荷兰67%的消费者在超级市场购物时,会考虑环保问题。在亚洲,挑剔成癖的日本消费者更胜一筹,对普通的饮用水和空气都以“绿色”为其选择标准,罐装水和纯净的氧气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韩国和香港的消费者,争先购买那些几乎绝迹的菜籽,作为天然的洗发剂。
八、绿色工程——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杜邦公司是首先推行“绿色管理”的企业,该公司任命专职的环保经理,从1990年开始,在全球化工行业率先回收氟利昂,并计划在30年内,不断减少排放废弃物,成为真正的“绿色企业”。“绿色教育”,也称环境教育,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在1987年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会议,就提出了1991~2000年为国际环境教育10年。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都把环境教育引入学校教育。欧、美、非洲等许多国家的学校都开设有环境科学的课程;日本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出版关于防止公害的学习启蒙书,并成立生态教育课程委员会。“绿色产品”是指“安全、节能、无公害”产品。除“绿色食品”大量问世外,“绿色电视机”、“绿色电冰箱”、“绿色电脑”等也研制成功。“绿色商标”是现代商品营销中新的竞争要素。由于“绿色商标”代表着安全、无公害,所以有“绿色商标”的商品大受消费者欢迎,价格虽高,但仍能旺销。因此,企业竞相生产“绿色产品”,争取“绿色商标”,成为“绿色企业”。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在美国的分公司,因重视环境保护,生产“绿色产品”,被美国评为“绿色企业”,企业形象和信誉大大提高。“树立绿色形象”,在市场上,在公众中赢得独特的优势。如3M公司采取先入为主的办法,使人们注意到并有印象,在70年代就成立的“污染防范项目”已经为3M公司节约了800万美元,成为绿色形象的领头羊。
九、绿色标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世界各国绿色产品标志的名称不尽相同,例如,美国的“EPA标志”,加拿大的“EV制度”,日本的“生态标准制度”,法国的“NF环境”等等。目前世界上应用较成功的生态标志是德国的《蓝色天使》(BLUE ANGEL)和日本的《生态标志》(ECOMARK)。德国已经为81类产品制定了生态标志标准,批准使用的标志覆盖61类共4300多种产品;而日本批准使用生态标志的产品达63类2300多种。许多国家推行生态标志计划以后,生态标志已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了解。如日本的民意调查表明,53%的消费者知道生态标志;新加坡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一半以上的人能认出绿色标记;在加拿大,知道国家生态标志的人数从原来的19%提高到51%;在挪威,认识《白天鹅》(WHITE SWAN)标志的人从12%增加到66%。
对于我国而言,积极鼓励企业申请环境标志,并推行ISO14000系列标准,进一步扩大环境标志产品的范围,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效益。
十、绿色壁垒——国际市场的贸易保护网。“绿色壁垒”有三种:“绿色关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检疫”。“绿色关税”又称“环境进口附加税”,是指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除征收一般关税外,再加征额外的关税。“绿色技术标准”是发达国家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的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实施《国际环境监查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体系。欧盟国家的产品从产前到制造、销售、使用及最后阶段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绿色检疫”,发达国家为达到限制外国产品进口的目的,制定出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尤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量、放射性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的要求十分严格,仅日本对大米就有47项农药残留量检测标准。1994年4月第24届联合国农药残留法典委员会上,讨论了176种农药在各种商品中的最高残留量、最高再残留量和指导性残留限量。欧盟据此对食品中22种主要农药制定了新的最高残留量,以严格控制其在食品中的含量。近年来人们对纺织品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对丝绸染料的化学成分有明确的规定和严格的检测手段,特别是欧盟提出要禁止进口含有所列举的51种化学物质的棉布。德国联邦健康委员会也制定了保护消费者健康的“一揽子”计划,其中包括禁止一些可能致癌的偶氮染料纺织品进入德国市场。对进口产品的环保要求 已波及机电产品,越来越多的机电产品被要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无污染或减少污染,如美国要求所有进口汽车必须装有防污装置,否则拒绝进口。
面对绿色壁垒,除了利用国际条约和法规,援引WTO“最后文件”中环境与贸易条款,抵制环境贸易壁垒以外,最根本、最有效也是最有益于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方法,就是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化阻力为动力,抓住机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利用绿色营销的工具,打破绿色壁垒,开拓广阔的国际绿色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以期达到“环保—贸易”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