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全面进步--党的十五大以来的经济成就_企业经济论文

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快速发展,全面进步——十五大以来的经济成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锐意进取论文,五大论文,快速发展论文,团结论文,成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十五大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而我国经济一枝独秀,逆风飞扬。这主要得益于十五大以来我国政府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结果。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一方面,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和长期建设债券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开发,提高公务员工资和城镇居民三条生活保障线标准,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大退税力度,积极鼓励出口;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1996年和1997年连续4次降息的基础上, 于1998、1999和2002年再次启用利息杠杆,连续4 次调低存贷款利率以减轻企业利息负担,鼓励投资和消费以扩大国内需求等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74463亿元猛增到95933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平均每年实际增长7.6%,不仅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左右的平均水平,同时,也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6054元提高到7543元,平均每年实际增长6.6%。今年以来,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回升,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536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同期增长7.8%。

十五大以来,我国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在优先发展优质农业和轻工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济结构逐渐得到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明显提升。 从1998 年到2001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4211亿元扩大为14610亿元,平均每年实际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由37223亿元提升到49069亿元,平均每年实际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3029亿元提升到32254亿元,平均每年实际增长7.8%。从产业结构变动情况看,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平稳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到2001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与1997年相比下降了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GDP的比重为51.1%,比1997年提高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33.6%,提高2.7个百分点。一度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瓶颈产业,如原材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得到根治,另一方面,通过第三产业的稳步发展,弥补了传统产业由于缺乏市场需求而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造成的影响,吸收了越来越多的过剩劳动力,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高,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目前,已经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国内生产总值,这个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综合性指标,2001年达到9.6万亿元, 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 约合11587 亿美元; 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位次已经由1997年的第七位,迅速超过了意大利,提升到2001年的第六位,与排在前五位的美、日、德、英、法的差距也明显缩小,其中除与美国、日本的差距仍然较大外(我国GDP总量分别相当于美、日GDP总量的11.3%和27.9%),与德国、英国和法国的比例已经分别比1997年提高了19.8、11.3和24.2个百分点,到2001年已经分别达到62.7%、81.3%和88.6%。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整体上已从90 年代初期的世界低收入国家行列跃入世界中下收入国家行列。 财政收入总额达到16371亿元,比1997年增长89.2%,平均每年递增17.3%。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到2001年分别达到17.1%和52.4%。从经过44年努力后的中国足球队出线,到北京在经过1993年申奥失败和8年努力后的申奥成功, 再到经过15年艰苦谈判后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无一不是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的有力佐证。

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

农业生产连上新台阶 主要农产品产量丰年有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市场上绝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裕,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其中,粮食产量于1996年突破5000亿公斤大关后已连续几年稳定在5000亿公斤左右的水平上,粮食生产和供给基本稳定,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棉花、油料、糖料、肉类、水产以及奶类等主要农业产品产量继续保持较高生产水平。到2001年底,棉花产量比1997年增长15.7%,油料产量增长32.8%,水产品产量增长21.6%,肉类产量增长20.2%。与同期其它农副产品生产情况相比,奶类行业发展最快,2001年,奶类产品达到1123万吨,比1997年提高64.9%。长期困扰我国的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中国不仅用占世界10%的耕地成功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而且,到2001年,我国谷物、棉花、油菜籽、水果、猪牛羊肉等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居第二位、甘蔗居第三位、大豆居第四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对世界粮食安全和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十五大以来,适应主要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在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目前, 全国优质早稻面积约占早稻总面积的50%,优质专用小麦面积约占小麦总面积的20%,优质专用玉米面积约占玉米总面积的20%,优质油菜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超过50%。地区种植结构进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继续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以市场导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加快了优质专用粮开发步伐,压缩了棉花种植面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蔬菜、瓜果、烟叶、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农业产业化趋势明显,生猪、蛋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水果的生产也在加速规模化。农业生产的自然经济特征不断弱化,绝大部分农产品已走向市场,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农业产品产量逐步向主产区集中,部分农业产品产量逐步向市场化、规模化转移。在许多地区,逐步形成了由产前、产中到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向农民提供信息、资金、销售等多种服务,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 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十五大以来,工业生产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到2001年,工业增加值达42607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7年增长41.4%,平均每年增长9.1%, 依然是国民经济主要行业中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到2001年,发电量达1.48万亿千瓦小时、原油1.65亿吨、钢1.53亿吨、原煤11.07亿吨、汽车233万辆,与1997年相比,除原煤产量因能源结构调整有所下降以外,其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发电量比1997年增长30.2%、原油增长2.7%、钢产量增长40.1%、汽车产量增长47.4%。很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发电量、棉布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原油产量位居世界第五。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一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及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发展迅速,占工业生产的比重逐年提升,逐渐成为工业生产中的支柱产业。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微电子、计算机、核工程、生物工程、航天工程、通信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品等新兴产品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二是能源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大大缓解了能源瓶颈对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除煤炭采选业因结构调整增长缓慢以外,其它能源工业的增长均快于全部工业,彻底打破了能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其中,煤炭行业关井压产成效明显,2001年煤炭产量比1997年减少近两成,平均每年减少5.2%;冶金行业总量控制取得积极进展,钢产量增速趋缓,行业利润显著提高;连续四年亏损的制糖行业通过优化种植区域结构,调整压缩落后制糖生产能力,2000年实现了扭亏为盈;纺织行业经过十五大以来的调整,在1999年整体扭亏的基础上,2000年实现盈利大幅度增加。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十五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国有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无论在组织形式、产权关系、经营机制,还是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是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有步骤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二是坚持将改革与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等等。到2001年底,国有工业企业由1989年的73501家下降到36286家,减少49.4%。在这3.6万个国有工业企业中, 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改革的积极推进使工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工业效益明显改善。为实现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国家加大了企业兼并、破产、关闭“五小”(小高炉、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造纸)等政策的实施力度;出台了债转股、技术改造贴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到2000年12月,已确认对580 家企业实施债转股,债转股总金额达4050亿元。到2000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都实现了整体扭亏或盈利增加,国家重点监测的14个行业有12个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或继续增盈。1997年底亏损的6599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到2001年底已有70%以上摆脱亏损困境,国有企业已经从改革的阵痛中缓解过来,并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推进,到2001年底,我国已面向世界开放一类口岸243个。同时,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与联系,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竞争,主动改善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特别是中俄、中越关系正常化,中蒙、中尼、中缅等周边关系逐步改善,不断增加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国(地区)。目前,我国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十五大以来,我国累计进出口总额达16687亿美元。2001年, 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5098亿美元,分别相当于1978年的24.7倍和1997年的1.6倍。外贸顺差达225亿美元。到1999年,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位次已从1995年的第11位提升至第9位,2001 年再次提升至第六位。我国出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97年的2.6 %提升到2001年的4.3%;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则由3.4%上升到3.8%,贸易大国地位初步确定。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新的进展。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农产品和基础产品出口比重有所降低。这一变化,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不断提高。

十五大以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2204亿美元。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利用外资质量和结构也在逐步改善,外商投资平均项目规模由80年代初期的120多万美元,90年代初期的130多万美元,迅速提高到十五大以来的300多万美元。境外大公司、大财团来华投资逐年增多,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随着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外厂商投向基础设施的资金和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明显增多。到2001年底,已获准在华外商投资企业39万多个,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一般贸易总额和出口贸易额中,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50%。另一方面,我国也积极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援外方式由援助改为合资经营,积极开展海外投资。截至2001年底,中国累计在境外设立各类企业6310家,协议投资总额120多亿美元, 其中中方投资额达84亿美元。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复苏,进出口贸易形势的好转和贸易顺差的扩大,国家外汇储备逐年增加,已经由1997年底的1399亿美元升至2001年底的2122亿美元,仅次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的冲击,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199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在每100美元兑换830元人民币左右,总体上保持了基本稳定的态势,有力地抵御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冲击,阻挡了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可以说这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

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从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这一大局出发,始终坚持“复关”努力。从1995年起,重新启动了加入世贸组织谈判,开始了与世贸组织所要求与37个成员国漫长而艰难的拉锯式双边谈判。经过15年艰苦的谈判,终于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多年努力终获成功。 毫无疑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更宽泛的范围内和更广阔的领域中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也将在更大程度上进一步推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

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告别1995年以来连续三年低速徘徊、1999年大幅度提高和2000年再次回落的局面,当年实际增长8.5%,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60元。 剔除价格因素,与1997年相比,年平均实际增长7.5%, 快于改革开放以来平均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基本上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剔除价格因素,年平均实际增长3.6%。 如果考虑到农村电网改造,城乡同网同价等因素,农村居民因节省开支而实现的实际收入水平会更高。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到2001年底,已达到73762亿元,分别比1997年和2000年增加27482亿元和9430亿元,按年平均人数折算,相当于每人比1997年增加了2234元存款,比2000年增加744元存款。今年5月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再上台阶,突破8万亿大关,到6月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1712亿元, 比年初增加8000多亿,相当于全国平均每人增加600多元。

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2001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608元,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平均每年提高6.8%。消费结构逐年改善,人们用于吃、 穿等基本生活需要的生活性支出逐年减少,而用于文化娱乐、教育、住房以及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其中,在城镇,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居民消费中食物性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7年的46.4%降低到2001年的37.9%,下降了8.5个百分点,其中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了20.1%。与此同时,牛羊肉、禽蛋、水产品等大幅度上升。其中,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购买食用油8.5公斤,牛羊肉3.2公斤,家禽7.3公斤,蛋类11.1公斤,鲜奶11.9公斤,与1997年相比,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期,农村居民食物性消费所占比重由55.1%下降到47.7%,下降7.4个百分点。 居民食物性消费所占比重的下降,不仅标志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大幅度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农村居民为了糊口而劳碌的时代的结束。城乡居民餐桌上越来越丰富多彩,反季节水果和蔬菜热卖,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衣着消费逐步向高档、舒适方向发展,成衣化、时尚化、个性化服装逐步成为服装业的主流,名牌化和个性化倾向明显。

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居民住宅面积不断扩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到2001年底,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电达120.5台,比1997年增加20台,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当;洗衣机拥有92.2台、家用电冰箱81.9台、家用热水器52台,分别比1997年增加3.1台、8.9台、13.1台。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54.4台、冰箱13.6台、洗衣机29.9台,分别比1997年增加27.1台、5.1台和8台。与此同时,家用电脑、轿车等高档消费品也逐渐进入高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拥有量不断上升。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0.3平方米,比1997年扩大了1.5平方米。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明显提高,2000年已达77.1%。住宅装饰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绿地面积也逐步扩大,用气普及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均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断扩大,住房结构质量不断提高。人均住房面积由1997年的22.5平方米增加到2001年的25.7平方米,增加了3.2平方米。农村自来水、电力供应面不断扩大。电话普及率大幅度提高,全国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机由1997年的4.7部提高到2001年的25.9部。

人民生活

科技教育快速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硕果累累。十五大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累计投入科学研究经费近2000亿元。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达到2228亿元,比2000年增加165亿元,增长8%。全年全社会投入的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达1000亿元以上,占全年GDP的比重达1%, 约占当年财政收入的6%,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科技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科研人员的增加,有力地保证了科学研究的顺利进展。自1998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一大批科研项目相继完成。例如: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完成了中国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大鼠附睾中一种抗菌肽基因、体细胞克隆羊的诞生、转基因试管牛的问世、“神舟”号飞船上天以及“神威”计算机、12英寸单晶硅材料、纳米技术以及HT-7 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获重大进展等,同时在人类基因组、古生物和古人类、黄土古气候和东亚季风、纳米、新核素合成等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突出进展,相继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又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教育产业发展迅速。十五大以来,在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了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扩大了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提高了全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基础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由十五大初期的50%左右提高到2001年的近90%。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达到719万人,比1997年增加402万人,增长了1.3倍。

此外,文化、卫生、体育也取得新的成就。“村村通”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广播电视覆盖率显著提高。截至2001年底,我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2.9%和94.2%,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到2001年底,全国有线电视用户达9091万户。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合作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体育战线捷报频传,全民健身活动形成热潮。●

综上所述,十五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国民经济在世界经济大幅度减缓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科教文卫事业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提到议事日程。可以说,十五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五年,是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是再次证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大生命力的五年。当然,在充分肯定十五大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应看到我国经济中依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微观经济主体的内在活力依然不足,价格水平仍然低位运行,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以及生产不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等等。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深化改革力度,就一定能够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召开。●

标签:;  ;  ;  ;  ;  ;  ;  

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全面进步--党的十五大以来的经济成就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