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_公允价值论文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_公允价值论文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允论文,银行业论文,价值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公允价值计量:大势所趋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使得银行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缺陷暴露无遗,促使人们更加坚定地支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首先,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由此引起的频繁不断的利率波动,利率风险日益成为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关注的重要因素。其次,美国银行失败以及存款信用危机事件的不断涌现,使得提供关于银行资本状况的更为准确、更为及时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银行传统会计计量模式并没有反映银行所承受的利率风险,并且也不能有效防止旨在虚增银行资本的滥用会计行为的发生,因此,强烈支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另外,银行在金融体系的角色变化也推动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采用。许多银行从传统的贷款组合逐渐转向投资银行业务,并且像贷款这样的资产,传统上银行一般会持有至到期,但是,银行现在不断将其予以证券化,以便让其流通转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FASB,还是IASB,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正不断地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转变。FASB在1999年12月所发布的《初步意见:以公允价值报告金融工具与某些相关资产和负债》中建议,完全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由主要工业化国家会计准则制定者和IASC的代表所组成的金融工具联合工作组(JWG)也提出了同样的意见。这些建议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特别是银行界极力反对完全按公允价值计量所有金融工具的建议,他们担心广泛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对金融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尽管如此,IASB和FASB对金融工具会计所确定的最终目标,仍然是在资产负债表中按照公允价值全面计量所有金融工具①。

为了加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与趋同,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包括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这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使得人们非常关注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所产生的影响,在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陆续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实施上市的大背景下,深入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与冲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的影响与冲击:理论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及时反映发生因市场风险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以及因信用质量发生变动所产生的影响②,能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会减少金融不稳定性事件的发生及其严重性。例如,美国储蓄与贷款协会危机,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美国银行监管机构能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会采取适当措施防患于未然。其次,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下,一种普遍的会计滥用行为就是利得交易行为(gain trading)③,该行为虚增了银行的现行收益和银行资本的账面价值,但是,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有效地消除银行的利得交易行为以及其他类似行为。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各界关注更多的是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与冲击,并存在诸多争论,其中主要是围绕着下列几个问题展开。

(一)银行收益及其资本的波动性问题

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批评主要集中于银行收益及其资本波动性的增加上。首先,批评者攻击当前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对称性,即部分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而部分金融工具仍采用历史成本(摊余成本)④。这种混合计量模式与当今商业银行的具体投资组合政策是不相适应的。由于银行是采用有机整体的方式来管理其投资组合,而并不是采用完全隔离的方式对其交易项目和银行项目进行管理,并且在具体实务中,银行通常会采用交易账户来对其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所以混合公允价值模式的这种不对称性会引起银行收益及其资本的不必要人为波动⑤。其次,银行界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所引起的波动性增加并不一定能反映银行经营的内在经济波动性,与银行核心经营业务的基本目标不存在任何关系,而且还提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因为波动性的增加会向资本市场传递额外风险的信号,因而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进而提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另外,批评者还指责混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导致银行投资组合的不利变化。例如,银行可能会减少长期债券的持有,转而增加持有波动性较小的短期债券。最后,银行收益及其资本波动性的增加可能会使银行违反资本监管要求的可能性增大,从而会引起过多的监管干预或者会迫使银行做出旨在减少资本监管干预的不当行为(Yonetani、Katsuo,1998;Hodder、Hopkins、Wahlen,2003等)。

(二)金融负债的计量问题

银行及其监管机构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另一种批评,则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自身信用风险的处理。当银行自身的信用状况发生变化时,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负债计量所造成的影响是违背常识和直觉的⑥。当发行债务的银行的信用状况恶化时,由于当初发行债务时的利率与按照目前条件发行债务的利率相比要低,所以银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会减少,其结果是银行利润及其资本会相应地增加(假设资产保持不变)。相反,如果银行信用状况好转,则银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会增加,银行资本的公允价值会减少。

如果只是从股权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或者在银行破产或失败时,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自身信用风险的处理是恰当的,因为在有限责任下,违约风险的增加会引起股东的看跌期权(put option)价值的增加。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并没有考虑银行债权人的利益。银行作为一种金融机构是高杠杆经营的,而这种只考虑股权投资者的利益而忽视银行存款人以及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很难为人们所接受的。其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负债也是与银行的监管要求相抵触的。银行监管的出发点是保护存款人利益,更强调银行承担风险、吸收损失的能力,因此,银行监管机构不会接受因银行自身信誉风险下降所引起的负债重新估价而产生的银行储备,也不会把其作为监管资本。最后,对自身的信用风险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也会阻碍银行自身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因为银行信用等级的上升会导致银行利润及其资本的下降。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问题

反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更多批评主要集中在执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难度和成本上,特别是全面公允价值模式。许多银行界人士认为,尽管混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是最合意的,但至少是可行的,因为它只要求对那些公允价值容易确定的证券投资采用公允价值,而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要求对许多没有二级市场的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他们认为,对于没有活跃交易市场的金融工具来说,需要借助各种估价技术才能估计公允价值,并且在估计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其可靠性备受质疑。例如,在采用现值技术估计贷款公允价值时,银行必须估计贷款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确定恰当的折现期限和选择适当的折现率。这个估价过程对于某些具有约定现金流量和固定期限的贷款和存款可能比较容易,但是,对于其他项目,比如具有提前偿付选择权的贷款,估计其公允价值是相当困难的。

因此,银行界及其监管机构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最大担忧,来自公允价值本身估计的可靠性问题。当金融工具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具有可观察的市场价格,则其公允价值很容易确定,不会存在争议。但是,当金融工具缺乏活跃交易市场时,由于当前估计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和方法不够成熟,其估计所依据的假设存在大量的人为主观判断,因而难以保证所估计出的公允价值是可靠的。公允价值估计的主观判断过多,很容易被银行管理当局所利用,为其操纵利润及其银行资本提供了更多的弹性空间。为此,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特别关注,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还没有得到适当解决之前,能否在财务报表中把公允价值计量扩展到非流动资产(比如银行贷款),并且认为,在把公允价值计量扩展至财务报表非流动资产项目中之前需要更多的研究、指导和检验,现在这种扩展还为时过早。

(四)顺周期性(Pro-cyclicality)问题

从保持金融稳定的角度来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另一项成本就是,助长了银行信贷的内在周期性,并且会导致经济周期更为明显⑦。其原因在于,在经济增长时期,银行利润及其资本的较为明显的增长会促使银行信用的过度扩张,为以后程度更深的、更持久的经济衰退留下祸害。新的监管资本要求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运行也可能会导致累积性的顺周期性后果。许多银行及其监管机构(包括欧洲中央银行)担心,公允价值计量在经济衰退期可能会导致资本监管要求更为严格,对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延缓了经济的复苏。如果信用风险的上升与资产价格下降同时发生,则要求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银行会面临着双重压力,因为一方面资本监管要求会越来越严,而另一方面,资产价格的下降会使银行利润下降。巴塞尔监管委员会以及各国监管机构表示,商业银行应该收集有关数据,以便进一步评估计量模式从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的转变对银行经营行为乃至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影响,并调整相应的监管政策和规定。因此,应当深入地研究新的资本监管要求与公允价值计量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找出应对之策。

(五)商业银行的传统角色与定位问题

银行界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充当长期信用提供者的能力产生了影响,并且对整个银行业的财务根基造成潜在破坏性。按照JWG的建议,银行来自于其核心经营业务(存贷款业务)的盈余不是按照存贷利差以及本利是否如期支付来计算的,而是按照基于机会成本的经济模型来计算的,这显然与银行的传统角色是有本质区别的。与这种经济模型相适应的会计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显然也不同于与银行传统角色相适应的现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并且也会使银行的会计模式与其他行业会计模式的差别越来越大。并且,要求银行会计以理论的经济价值为基础,而不是以实际的现金流量为基础,在不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测试工作之前,将会使银行承担大量人们所不愿看到的风险。

商业银行传统角色的主要目标在于,建立能长期获取利差的投资组合,并形成自己的顾客群。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银行会注重信贷质量的长期决策,培育与顾客的长期关系。同顾客的交易一般都是建立在长期基础上的,银行是在整个合同期限内获取价值的,而一般不会涉及短期变化,尽管银行也需要对这些短期变化进行监控,并对管理决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严重削弱银行作为长期信贷提供者的地位,并会促使银行放弃其传统角色,其原因在于,银行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不会再对信贷扩张抱有“贷而持有(lendand hold)”的态度,而会面临套期或证券化的刺激,或者把风险转移给客户(比如签订浮动利率或短期贷款合同),以与负债的构成相匹配。由于利率的变化会直接反映在当期损益,因此,银行在其信贷决策中会采取更为短视的,追求短期目标的政策,以规避利率短期变动的风险,从而使银行更注重短期结果,而牺牲长期的客户关系和投资需求⑧。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预期影响

上述分析只是从理论上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的影响与冲击,但是,我国具有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经济和金融环境。因此,公允价值计量除了对我国银行业以及金融体系产生上述影响之外,其影响和冲击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亮点之一在于,比较全面地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导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并且得以广泛的运用,这种从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的转变将会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有关金融工具四项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对我国上市银行的影响将不可小视。从总体上看,这四项金融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对增强我国上市银行财务报告的质量和透明度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能为我国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

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具有很多概念性的优势。公允价值计量是根据当前的市场状况对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从而能及时反映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并能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中得以体现⑨。公允价值计量能更加真实公允地揭示我国上市银行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信息,有利于增加市场约束和透明度,并能及早地发现和处理银行危机。衍生金融工具按照公允价值纳入表内核算,这也使得我国上市银行所从事的高风险金融投资能及时地反映在其财务报表中,使得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可以更直接地获取相关信息,为其更好地履行其监管职责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市场投资者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增强了上市银行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另外,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必将对上市银行会计实务和风险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促使银行管理者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全面提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然而,公允价值在银行财务报告中的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

(一)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

如前所述,当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时,公允价值计量须依赖估价技术。而计量公允价值时所使用估价技术的目标在于,确定被计量资产或负债在计量日出于正常商业考虑所进行的公平交易中的交易价格。该估价技术应最大限度地使用市场输入变量,且最小限度地使用主体特有输入变量。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也欠规范,利率和汇率还未完全市场化,生产要素市场还不够成熟,即使那些有效的交易市场,也缺乏足够的深度与广度⑩,因此,我国在运用估价技术计量公允价值时缺乏市场参考标准。另外,我国当前缺乏一份详细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技术、并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的执行指南。这些都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以及上市银行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透明度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二)金融资产的分类及其计量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要求上市银行管理当局根据其购买和持有金融资产的意图和能力把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因此,上市银行持有金融资产的意图和能力不同,会决定金融资产分类的不同,进而会影响金融资产的计量基础。尽管我国会计准则对四类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做出了诸多限制,但是,上市银行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操纵金融资产的分类,从而决定其计量基础。

另外,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赋予了上市银行管理当局一种“公允价值选择权(fair value option)”,该选择权允许管理当局对任何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且把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11)。从增强我国上市银行财务报告透明度的角度来看,该公允价值选择权的引入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并不合理。首先,如前所述,在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下,我国还缺乏有效的机制能保证公允价值可靠计量,因此,上市银行在计量金融工具时所拥有选择公允价值的自由度,以及缺乏对所采用估价技术的有效监控,都会严重地影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透明度。其次,由于公允价值的不可靠性,再加上并不是所有金融机构对同一种金融工具都会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因此,上市银行财务报告信息的可比性受到严重地损害。从金融稳定性的角度来看,公允价值选择权的影响取决于这种选择权在多大程度上被我国上市银行所采用。

(三)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增加我国上市银行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之后,我国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与我国变化多端的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资本市场和经济环境的任何变化(比如,发生未预期的利率变动、金融资产信用质量严重恶化、资本市场权益价格大幅度调整以及房地产泡沫突然破灭)都会立即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反映到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中来,从而加剧了我国上市银行收益和资本的波动性。例如,在利率大幅度变动时,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相比,能更为迅速地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动。在金融资产信用质量严重恶化时,资产的公允价值会相应减少,而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计提的减值损失则比较保守(朱海林等,2004)(12)。

(四)银行的监管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在影响银行会计资本的同时,往往也会影响银行的监管资本,使得会计资本与监管资本在性质和数量上产生新的不一致,并且会引起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波动,从而增加了银行监管机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审慎资本监管难度(13)。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使我国上市银行违反资本监管要求的可能性增大,从而会导致银行监管机构对其进行过多的管制干预以及诱发商业银行做出旨在减少管制干预的不正当行为。其次,衍生金融工具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纳入表内核算,不仅要求银行具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价技术以及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虽然要求上市银行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时必须披露确实的理由、事实或依据,但是,上市银行在提供这些理由、事实和依据时会存在大量的主观分析和判断,并且在不同的时点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银行监管机构很难判断和评价上市银行的真实业绩和银行资本状况。最后,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监管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涉及大量的专业判断,监管人员要在短期内全面掌握这些专业技术是相当困难的。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银行界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担忧,美国FASB在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时所采取的策略是一种从易到难、从公允价值的表外披露到公允价值表内确认的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而我国当前为寻求我国会计的国际趋同而采取了一种一步到位的制定策略,因此,我们更应当充分估计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以使我国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风险与成本最小化。

四、启示与对策

上述分析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所涉及的重要概念以及许多实际重大问题还没有得以完全解决,并且它的实施确实会对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和冲击。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以及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大量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不仅孕育着巨大的机遇,而且尚存在着众多威胁金融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公允价值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充分考虑到各种变量和不确定因素,科学地设计改革方案,稳步推进公允价值计量,就能够使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风险最小化,从而确保公允价值计量得到有效的实施。

对于会计准则制定者而言,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发展要考虑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乃至金融稳定的影响,认真听取来自银行界及其监管机构的各种声音,加强会计准则与银行监管之间的协调,确保公允价值计量得到有效的实施。会计准则制定者与银行监管机构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有助于形成一种解决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更为兼顾的办法,使得公允价值计量与银行风险管理实务之间,公允价值计量与银行监管政策之间取得协调一致,有助于帮助财务报告编制者和使用者更好地理解那些估计可靠的、可鉴证的公允价值的实际方法。

注释:

①当前,不论是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还是国际会计准则都采用的仍然是混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即部分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部分金融工具采用摊余成本)。我国颁布的四项金融工具准则实质上也采用的是混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基本上与IAS32和IAS39是一致的。

②在传统的计量模式下,计提减值准备主要是为了反映借款人信用风险上升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而公允价值计量则不仅反映了借款人信用风险上升和下降所产生的影响,而且还体现了利率风险和外汇风险等其他各种风险因素。

③利得交易行为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出售投资类账户中已升值的资产从而有选择性地实现投资利得。

④对于银行业而言,主要是指交易账户(trading book)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银行账户(bank book)仍采用摊余成本计量。

⑤针对上述指责,会计准则制定者专门制定了套期会计,以消除当前混合计量模式的缺陷。如果真正实现了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即所有的金融工具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上述缺陷就不会再存在了。

⑥当前对此有两种相关的解释:(1)债务的价值等于发行债务的企业在合同中约定支付债权人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价值,而折现率取决于发行债务企业的信用风险。当发行债务企业违约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时,该债务的风险会越大,相应的折现率就会越高。而如果债务的名义利率不加以调整以反映这种风险的话,债务的价值就会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债务价值的下降实质上是财富从债权人向债务人发生了转移,债权人在购买债务时就已经承担了利率在经济上会太低的风险;(2)债务包含了发行债务企业所享有的把企业财产以等于债务名义价格的协议价格方式支付给债权人的期权,这种期权的价值会随着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而增加,从而会减少债务的价值。因此,在公允价值计量下,在发行债务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期间,确认企业负债的减少,同时增加当期收益,这种会计处理实质上说明了在此期间财富从债权人向债务人发生了转移。

⑦指银行贷款的发放倾向于随主体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即银行信贷规模在经济增长时扩张,在经济衰退时收缩。

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同观点实质反映了人们对银行业的不同看法。在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下,银行被视为资产和负债的组合,与一般的投资基金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它最为关心的是净资产价值(net asset value),也就是股东在某时点上出售银行所能获得的价值。因此,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更为强调投资者(特别是股东)的权益,其财务报表的目标就是为投资者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但是,传统的观点更倾向于认为,银行是一个提供长期信用的持续经营实体,因而更多地强调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以及银行中介的生存能力,它更为强调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特别是债权人),认为银行应继续发挥它在流动性和期限转换方面的作用(ECB,2004)。

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损益外,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⑩因为如果市场交易者过少或者缺乏深度,则市场可能存在被操纵的风险。

(11)为了防止企业滥用公允价值选择权以操纵盈余,因此,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公允价值选择权的运用做出一些限制性的规定。IAS 39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但是,这种选择权还是受到欧洲银行界的强烈反对。

(12)现行的会计准则在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上采用的仍是“已发生损失”模型,而公允价值计量则更接近“预计损失”模型,因此,当金融资产信用质量严重恶化时,则传统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相比于公允价值计量更为保守。

(13)我国于200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交易账户中的所有项目均应按市场价格计价。该规定所说的交易账户与新准则所规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比较类似,但是,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工具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引起的利得和损失,是否应纳入资本充足率的分子之中,我国目前尚无明确的规定。如果将其纳入,则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波动性会增大。当前,巴塞尔协议所界定的资本充足率公式只是部分采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因为它只允许把投资证券的未实现利得包括在资本充足率中(分子)。

标签:;  ;  ;  ;  ;  ;  ;  ;  ;  ;  ;  ;  ;  ;  ;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_公允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