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囚徒困境”到“分裂家园困境”_囚徒困境论文

从“囚徒困境”到“分房窘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囚徒论文,窘境论文,困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1)07-0039-02

自1998年以来,为了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住房新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国家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出台了若干“住房货币化分配办法”,以期建立由住房分配体系、住房供应体系、住房中介体系、住房金融体系、住房市场体系、物业管理体系和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等七个体系组成的新制度。据2001年第一期《瞭望》周刊报道认为,中国房改废除旧体制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建立新体制的任务已全面铺开,在这个过程中将会碰到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完全建成新的住房制度,需要20年的时间。住房货币化改革,为职工购房提供了多样选择,但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由于市场化不完善,多样选择使职工在选房决策中陷入窘境,即博弈论中所说的“囚徒困境”。现以某高校分房中的“囚徒困境”为例,分析一下社会经济生活中同类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囚徒的困境

作为博弈论的一个经典例子,“囚徒困境”(Prioner's dilemma,A.W.Tucker,约1950)描述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是怎样陷入自己埋设的困境的(图1)。简单地说,所谓“囚徒困境”是指这样一种情况:两个被怀疑有罪但证据不足的囚徒,被地方检察官分别告知,如果两人都不担白,他们将以携带作案工具而被指控,各判刑1年;如果两人都坦白了,他们将被各判刑8年;但如果其中一人坦白了,而另一人不坦白,坦白者开释,而不坦白者将被判刑10年。这两个囚徒面临是否坦白的对策选择(alternative)或博弈。

图1 囚徒的困境

作为囚徒甲,他的推理如下:假设乙坦白了,我不坦白,我将被判10年;我也坦白,只判8年;假设乙不坦白,我也不坦白,我也要被判1年;若坦白了,则被获释。所以,无论乙坦白与否,选择坦白对“我”都比较有利,这是甲的理性选择。囚徒乙也完全可以作出同样的推理。如果他们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坦白,陷入了一个困境(显然,都选择不坦白对他们更有利;这里具体判刑几年并不重要,关键是囚徒可以理性地排出有利组合的次序,但如果坦白与否的待遇相当接近,有人可能会尝试冒险)。

造成囚徒困境的预设包括:

①每个囚徒必须知道博弈规则及其后果;②每个囚徒必须是理性的,即总可以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判断(譬如一个不那么理性的囚徒就很可能径直选择不坦白),这是最重要的;③囚徒之间必须相互隔离,不可订立攻守同盟,亦无法获悉对方的选择倾向。

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弱化这些预设,困境仍然成立。首先,困境绝不限于“囚徒”,任何谋求对自己有利的理性双方(可用经济人或理性人代之)都可能陷入其中:“囚徒”也不限于两个,涉及多方的博弈可能复杂一些,但那不过是“大规模的”囚徒困境;甚至“囚徒”之间是否联络,有否订立攻守同盟也不重要,因为只要这些协议没有约束力,谁也无法保证对方不背信弃义。这一情形正是某高校货币分房中多人不合作博弈决策的情况。

二、游戏规则(分房规则)

1、房源情况(选择范围)。根据学校教师公寓社会化服务中心的安排,教师可选定以下校外住房小区:黎明村小区(以下简称A区)、灯泡厂小区(以下简称B区)、锣厂小区(以下简称C区)。

2、分房规则。(1)以上小区只可选1个,多选无效。(2)如换小区选房,只能在选定该小区的教职工选房后才能选房。

3、共同的知识。共同知识是指“参与人知道,参与人知道参与人知道,……”,在分房中,假定参与分房者对房子的评分价值的取向具有一致信念。根据这一假定,参与人对房评分的次序为:第一是地段,第二是楼层,第三是价格,第四是面积,第五是房型,第六是环境。于是,可将上述三个区的房分为三类,即好房,A区的好楼层,较好的房指B区(或C区)的好楼层,差房指C区及A、B区的七楼和一楼。

4、分级制。在分房中,为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的三公原则,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的评分制度,对不同的级别进行评分。为便于分析,这里将问题简化,仅将参与分房者分为高分(教授)、中间分(副教授)和低分(讲师和助教等)三段。

三、分房决策博弈

在分房中,由于房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好房源更是有限,而参与分房者人数往往大于房源数,根据分房的游戏规则,每一个参与分房人的决策,都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决策结果。所以这是一个互动环境下的理性选择理论,即是一个多人不合作博弈问题。

图2 分房支付巨阵

按分房规则,要求在同一时间里,每一个参与分房者同时将申请表交房改办,即每一个参与人同时行动,而每一个人在填表时,一般是不会与其他人进行协商的(关系到自己的利益),都是独立进行选择。对于高分的参与人而言,为简化问题,设有参与分房者甲和参与分房者乙,相当于两个“囚徒”,是被隔离囚禁的,这时他们独立决策,有四种可能:一是甲乙都选择好房各得2分;二是如果甲乙都选差房各得1分;三是如果甲选择好房,乙选择差房,则甲得2分,乙得1分;四是三的反向(见图2的支付巨阵)。

由于参与分房者甲和参与分房者乙都是为自己利益打算的所谓“理性主体人”,对于参与分房者甲来说,不管参与分房者乙采取什么样策略,甲都会选择好房,得2分,才不会吃亏;同样,对于参与分房者乙来说,不管甲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乙都会选好房,得2分。所以,选好房都是参与分房者甲、乙两者的严格优势策略。也就是在图2的支付巨阵中(好房,好房),是一个纳什均衡,即两个参与分房者的最优决策都是选择好房,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参与人改变策略都会吃亏,这必然形成“扎堆”现象。如在A区,某年轻教授在教授群中,因其分数相对较低,并因A区中的好房数有限,不能满足所有高分的选房者,于是该年轻教授未能选到A区中的好房,只能选A区中的差房(一楼或七楼),而且,按分房游戏规则,他不能选择B区的好房,比中间分者(副教授可选B区中的好房)选的房要差,他当然心理不平衡,自然不想要(必竟要化掉将近一生的积蓄,必须慎重决策),此时他可能会放弃这一次选房。这就是一种分房窘境。

同样道理,对于中间分者(副教授),在选房时,他们的最优选择是B区的好房,也就是低分选房者在B区的好房中形成“扎堆”。那么副教授中的低分者,因好房源有限,而选不到B区的好房,只能选择B区中的差房(一楼或七楼),按分房规则,他也不能去选择C区中的好房,同样出现了所选的房不如低分者(如讲师)的房子,低分的副教授也面临分房中的窘境。

这次选房公布的实际结果是:A区、B区有2倍以上人报名,出现扎堆,而C区报名人数低于房源数量,即不满。这一结果与本文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四、扩展

以上分析的分房窘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就是“扎堆”现象在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到处可见,以下举两个例子:

例1、高考选自愿。近年,许多地方试行高考考后报志愿,考生在知道了自己的高考成绩以及全市考生的考分分布情况后,参考各高校往年招生的录取最低分数、今年的招生人数等数据,最后综合考虑各方面的信息填报志愿。这样看来,报考的准确性应该比较高。但由于高考录取不是全市考生考分大排队,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而是各高校根据考生填报志愿的情况择优录取,考生能否被录取,不仅要看自己的考分如何,还要看与自己考分较近的考生报考情况。也就是说,你的决策依赖于别人的决策,别人的决策同样也依赖于你的决策,你怎么能明白他人的想法?在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中我们考生和家长在选择志愿时,如何更加科学、更加理性?

对高分的考生来说,理想的选择当然是名校中的热门专业,由于独立决策,同样出现热门学校和热门专业“扎堆”现象。有的学校(专业)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2倍、3倍乃至4倍、5倍之多,“扎堆”现象严重;而有的学校某些专业却很少有人或无人填报。如北京大学1999年在江苏省招生,出现了“扎堆”,这一现象被行业内人士称为“大年”。结果,众多高分者落选(出现窘境,即好学校上不了,差学校不想上)。而2000年,江苏省考生吸取上年“教训”,造成北京大学的招生出现了“小年”,但却在清华大学出现“扎堆”,即大年,于是上了600分的考生都纷纷落选;而一些不出名的第一批学校却招不满,只好将指标往回带(注:本人参加了2000年江苏省的高考招生工作)。

在这种互动环境下的理性选择,报志愿要破釜沉舟、难得糊涂。为什么?第一,人们习惯上认为“选择越多越好”,但在博弈互动的情况下,少给自己留后路、破釜沉舟可能是件好事。第二,平常认为信息越多越好,而在互动的情况下,有时无知比知道的多可能更有好处。就好像两个瞎子同时进门,“先下手为强”的瞎子先进门,“左顾右盼”的瞎子就会失去机会。如果一个瞎子和一个正常人同时进门,一般情况下,瞎子会先进,因为瞎子不知道对方的行动,所以他选择“不管如何,我先进”的策略是可信的,而正常人选择这样的策略不可信。有人说,这与“难得糊涂”的道理相同,有时候,你看不到周围的环境怎么样,但你一直往前,别人就让着你,你就有可能在博弈中获胜。这仅是从个人角度考虑问题。

例2、企业投资决策。许多上市公司通过上市、配股、扩投、发行债券等方式来融资。当企业得到资金后,如何投资,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决策过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企业在投资中也出现了投资“扎堆”现象(重复投资)。如2000年众多厂家投资保暖内衣,引发年底价格大战;前些年的房地产过度投资,造成经济过热等等。

在市场进入方面,更科学的决策分析可借助贝叶斯纳什均衡(不完全信息博弈)进行分析。

六、政策含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要进一步深化货币分房制度改革,必须不断探索更科学、合理、完善的改革方法。在本文一开始就提到货币分房制度改革需要20年时间,目前造成分房中的窘境是市场化不足的表现,由于货币化分房刚起步,学校为鼓励教师购校外商品房,出台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无息贷款,各类补贴等,这使得教师不愿个人单独到外面购商品房,且认为在外购商品房风险较大。因此,在货币化分房的改革进程中,除了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改革,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如在此次分房中,只要改变分房规则中的第二条,即参与分房人可重复报名,并先分A区房,再分B区房,最后分C区房,这样每一个人都有三次机会进行选择,就可避免分房中的窘境。

2、加强招生指导工作力度,加强宣传,使考生个人志愿与国家需要有机结合,尽可能避免“扎堆”或“撞车”,从而使每一个上线的考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大学和专业。考生在所填专业、学校外,如果服从国家需要,则可以填上服从分配,或填上在某几类专业中服从分配,实现个人志愿与国家需要的有机结合(一些不知名学校50%以上是靠“服从分配”调剂的)。如果考生单以个人意向坚持报个别学校或专业,不服从国家的其他安排,就只能是冒险一搏,结果到头来吃大亏的还是自己。

3、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用政策引导正确投资,以防止投资过度,导致投资风险产生。西部开发是国家的“十五规划”的重点投资项目,为避免出现“扎堆”现象,重复投资,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用政策引导投资。

标签:;  ;  

从“囚徒困境”到“分裂家园困境”_囚徒困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