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就业预测分析_弹性系数论文

中国人口就业预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本文利用人口预测模型和劳动力需求经济增长弹性法,对中国2040年以前劳动力总供求变化趋势、在业人数变化趋势、劳动力城乡结构变动趋势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失业与隐形失业都将还有一个继续恶化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将需经历30年以上的漫长历程。因此,是否有利于就业和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应是制定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原则之一。

1.中国的就业现状

1995年底,中国从业人员总数为6.25亿人,比上年增长了1.64%。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1.69亿人,占27%,就业人数比上年增加了0.4%;农村就业人数为4.56亿人,占73%,就业人数比上年增加了2.23%。在农村就业人员中,农业劳动力(包括林牧渔业)占72.4%,为3.30亿人;农村非农劳动力占27.6%,为1.26亿人。全国就业人员产业结构为:第一产业占52.2%,第二产业占23.8%,第三产业占24%。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1994年开始超过了第二产业(1994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23%,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22.7%)。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城镇失业率从1992年的2.3%逐年上升到1995年的2.9%,虽仍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但已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随着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企业用工自主权的加大,估计城镇失业率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2)与公开失业相比,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隐形失业。据估计,在3.3亿农业劳动力中,属于隐形失业的约有1.2亿,占到全部农业劳动力的36.4%;在总数为1.68亿城镇就业人员中,属于隐形失业的富余人员达2000~3000万,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16.7%。城镇富余人员集中分布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其占国有单位就业总数的比例高达20~30%(杨宜勇,1996;杨斌,1996)。(3)城镇及农村非农产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速度明显放慢。1995年城镇就业人数比上年只增加了0.4%,就业比重倒下降了0.3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出现了徘徊局面,1994年反而比1993年减少了2.7%。一方面是城镇不断上升的失业率和难以消化的富余人员,另一方面是农村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严重制约了就业体制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数以亿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与开放的新形势下,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民工潮”。全国常年流动的民工大约为5000~6000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即达2000万人(刘应杰,1996)。在社会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等方面均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大规模的民工流动,引发了交通、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当关心中国就业状况的变化趋势,这种紧张的就业局面还将持续多长时间,以便为国家的决策提供依据。

2.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预测

2.1 总供给

劳动力的供给取决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劳动力参与系数(需就业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劳动年龄人口采用人口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在妇女总和生育率在2000年后保持1.95左右的情况下,预计中国总人口将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15.6亿左右(见表1),2040年回落到15.5亿。与此相应的劳动年龄人口(男15~59岁,女15~54岁),“九五”期间净增4960万,年均增加992万;“十五”期间净增6360万,年均增加1272万;2006~2015年期间增加4480万,年均增加896万。此后劳动年龄人口增速逐渐放慢,而且比总人口提前20年在2015年左右达到峰值9.391亿人。其后逐渐减少到2040年的8.642亿人。

表1 中国劳动力总供给 百万人

中国劳动力参与系数1990年为0.814,1995年为0.832。其中农村劳动力参与系数1990年为0.854,1995年为0.888,城镇劳动力参与系数1990年为0.722,1995年为0.713。今后随着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参与系数会有所下降。我们采用的参数值为农村劳动力参与系数从1995年的0.888下降到2040年的0.860,城镇劳动力参与系数从1995年的0.713下降到2040年的0.710,相应的总劳动力参与系数从1995年的0.832下降到2040年的0.759。

由此预测出的劳动力总量将一直增长到2015年高峰值7.540亿人(见表1)。其中“九五”期间增加4190万人,年均增加838万人;2001~2005年期间年均增加906万人;2006~2010年期间年均增加566万人;2011~2015年期间年均增加174万人。2015年之后劳动力总供给量将稳步下降,2040年时下降到6.557亿人,2016~2040年期间年均下降393万人。

2.2 总需求

劳动力的需求量取决于经济状况。我们采用相对经济增长的就业需求弹性方法预测未来的劳动力需求量。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很快。自1978年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以近10%的速度增长。但这种很高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恢复性及跟进性的增长,不会长期持续下去。一般估计中国“九五”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约在8~9%之间,以后还会有所降低。据此,我们拟出了2040年以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九五”期间8.5%,2001~2005年8.5%,2006~2015年8.0%,2016~2025年7.5%,2026~2030年7.0%,2031~2040年6.5%。

1978~1994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79%,从业人员的年均增长率为2.70%,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为0.276。其中城镇就业人员的年均增长率为3.62%,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为0.371。乡村从业人员的年均增长率为2.38%,就业弹性系数为0.244。非农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0.541,乡镇企业为0.969,第一产业为0.105,第二产业为0.453,第三产业为0.703。但以上就业弹性数据具有很大的不真实性。主要原因是从业人员中存在大量的隐形失业人员,在业劳动力不能代表劳动力需求量,因此在业劳动力增长弹性系数不是真正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系数。而且在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很快。1991~1994年3年间,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已变成负值,为-0.116,第二产业为0.293,第三产业为0.660,合计为0.133。据世界银行估计,目前中国实际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为0.17(杨宜勇,1996)。一般而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就业弹性系数还会逐步降低。所以我们预计中国的就业弹性系数将从目前的0.17逐步下降。而且当劳动力需求量赶上劳动力供给量以后,随着从劳动力供过于求向劳动力不足的根本转变,在劳动力供给量绝对减少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只有通过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来实现,就业弹性系数也应变为负值。

在以上参数条件下,中国劳动力需求量“九五”期间将净增加3580万人,“十五”期间增加最多为5140万人。到2030年左右劳动力需求量达到最高峰为6.734亿人(见表2)。

表2 中国劳动力需求量预测

百万人

2.3 供需差额

显然,中国劳动力供远大于求的状况还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劳动力过剩数量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将继续增长,由目前的1.45亿人增长到2000年的1.53亿人和2005年的1.64亿人。只有到2030年之后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才会根本扭转(见表3)。

表3 中国劳动力供需差额 百万人

注:1)按供求差额占需求量的百分比计算。

2)按供求差额占供给量的百分比计算。

3.在业人数的变化趋势

由于在有少量公开失业的同时又存在大量的隐形失业者,中国实际从业人数,既不等于劳动力需求量又不等于劳动力供给量。我们根据实际从业人员的经济增长弹性并考虑乡村不存在公开失业、城镇公开失业率不超过5%的约束条件,预测了中国的从业人数变化趋势(见表4)。在2015年以前,从业人数是逐步上升的,“九五”期间年均上升1.26%,2001~2005年平均升速为1.25%,2006~2010年平均升速为0.69%,2011~2015年平均升速为0.19%。2015年以后,随着劳动力供给量的下降,从业人数转为下降。

表4 在业人数变化趋势

百万人

4.失业与隐形失业变动趋势

根据前面预测的劳动力供给量、需求量和从业人员数量,可以直接计算出城镇公开失业人数(城镇劳动力供给量减城镇就业人数)、城镇隐形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减城镇劳动力需求量)和农村隐形失业人数(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减农村劳动力需求量)(见表5)。中国农村隐形失业数量将继续上升,1995年为1.2亿,2000年上升到1.31亿,2005年时达到最多为1.45亿人。在2017年之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维持在1亿人以上。所以,有理由推论,中国的“民工潮”问题可能在20年之内都难以缓解。城镇富余人员稳步下降,可望在2010左右得到根本解决。但城镇公开失业率在未来30年中都会高于目前的水平。总之,中国失业人数和隐形失业人数都将还有一个扩大的过程,在20年之后才有好转的可能。

表5 中国公开失业与隐形失业趋势 百万人

5.劳动力城乡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城镇劳动力、城镇从业人员所占的比例也逐步提高(见表6),农村从业人员比重、尤其是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则逐年下降。大约在2025~2030年之间,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将超过乡村从业人员比重。在农村从业人员中,劳动力逐步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大约在2020~2025年之间,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将超过农业就业人数。到2040年,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63.1%,农业(包括林牧渔业)就业比重下降到8.6%。这与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和农业劳动力比重是接近的。根据中国下世纪中叶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战略目标,实现这里所预测的劳动力结构转变似乎是必须的。

为实现上述劳动力城乡结构的转变,必须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迅速转移(见表7)。今后15年每年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00万人以上,其中向城镇转移(包括因建制变动引起的转移)近500万。2011~2025年之间,每年转移的数量在1000万左右,其中向城镇转移的比重越来越高。根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的实际转移速度(1979~1988年10年间年均转移660万,1991~1995年年均转移1220万),上述预测的转移速度应该是有可能达到的。

表6 劳动力城乡结构 %

表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 万人

6.小结

随着人口的惯性增长,中国劳动力供给量也将继续增长。但劳动力供给量将先于总人口达到峰值。中国总人口将于2030年后不久达到峰值15.6亿,劳动力供给量则将提前于2015年左右达到峰值7.45亿。虽然劳动力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力供给量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基数较低,在相当长时期内劳动力需求量还将低于供给量。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会持续到2030年以后。在今后15年以内,中国劳动力过剩率都将保持在接近30%的水平上。

中国城镇失业率已有上升的趋势,但由于政府对社会稳定的优先考虑,今后会努力控制在5%以内。如此大量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只好以隐形失业、尤其是农业隐形失业的形式存在。中国目前大约有1.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在“九五”期间将上升到1.3亿,2005年时最多达到1.45亿,其后才开始缓慢下降,最终到2030年左右才能彻底消除隐形失业。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是如此漫长,但每年转移的劳动力数量还必须保持在800~1000万人,否则仍不能如期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之,中国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在相当长时期内都难以缓解。对中国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应该把是否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一条重要原则。

标签:;  ;  ;  

中国人口就业预测分析_弹性系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