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护理中风险管理的融入策略论文_赵婷婷,杜莉,王培林

新生儿科护理中风险管理的融入策略论文_赵婷婷,杜莉,王培林

青州市妇幼保健院 262500

摘要:目的:以新生儿的护理为主要探讨内容,融入风险管理策略。方法:针对目前新生儿科潜在或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完善护理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制定防范风险制度合理配置科室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结果:通过加强对新生儿科护理中的风险管理,加强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消除了护理过程中的某些不安全隐患,有效地降低了差错率以及投诉率。结论:加强对风险制度的管理,消除护理环节中的缺陷,可以有效地提高新生儿科的护理水平。

关键词: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融入策略

作为高风险的科室,新生儿患儿病情变化比较快,并无任何行为和语言能力,工作预见性较差。在新生儿科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护患纠纷事件,家长满意度普遍较低。因此,作为新生儿科护士,必须严格执行科室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操作各项流程,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等,避免患儿带来安全危害,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合理评价经济损伤风险,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减少经济损失,杜绝出现法律诉讼,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为了分析新生儿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将收治的新生儿分为两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与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2例新生儿临床资料,遵循随机原则,将新生儿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中男患儿28例,女患儿18例,平均胎龄为(37.34±2.97)周。其中新生儿窒息13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19例,早产儿8例、其他6例。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17例,平均胎龄为(38.09±2.44)周。其中新生儿窒息12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18例,早产儿10例,其他8例。两组新生儿胎龄、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加强护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安全管理中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婴儿沐浴、配奶、喂奶、更换尿布、脐部护理、测体温等基础护理,确保患儿安全。护理人员加强与新生儿家属之间的沟通,教会家属掌握新生儿疾病护理方法。同时,根据护理人员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定期考核操作、理论知识,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全体护士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

1.2.2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新生儿科室可成立专业的风险管理小组,完善抗风险应急预案。在安全管理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升护理人员法律知识,以强化其风险防范意识,更加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更新服务理念。无论护理人员工作多繁忙,都应保持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严格控制护理文件书写质量,预防医疗纠纷发生,降低护理投诉率等。

1.2.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控

根据新生儿科护理情况,严格落实交接班制度、三查七对制度等,对重点时段、重点人群形成全方位的管理。同时,根据风险管理实施进度,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实施弹性排班制,实施分层管理,完善分级优先机制,充分发挥绿色通道的作用,以及时抢救危重患儿,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4加强设备管理与医院感染管理

管理人员应该定期检查与维修医疗器械,确保设备的完好,避免出现设备故障,确保护理安全。为了防止出现医院感染现象,应该定期大扫除、清洁消毒医疗器械、门窗、地面,使用紫外线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室内空气,创建通风透气、舒适清洁的室内环境。一切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护理人员在护理前应该采取速干手消毒液洗手,每天对奶具、护理物品进行高压灭菌。

1.2.5开展人性化护理,进行角色定位服务

在新生儿科护理中,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形成“我是保姆”、“我是妈妈”的观念,把每位新生儿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照顾。在奖金发放中纳入医德医风和绩效考核评价,为受到表彰的护理人员提供评优、晋职、晋级的优先机会,以激发科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2.6加强护理培训,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

在新生儿护理中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使护理人员形成正确的风险意识。同时,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加强专业技能操作护理等内容的培训等,并定期考核应急预案及急救内容,通过严格的业务培训,使护理人员可在临床中实践熟练使用专业知识。最后要求护理人员形成真实完整的护理行为,从而为医疗纠纷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

1.2.7采取相应的监测措施

在新生儿科护理中,为了防范感染的出行,采取前瞻性与目标性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发现于处理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在区域或床旁做好隔离警示标识,增强标准预防的执行力度[2]。同时,采取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环境卫生学监测,确保新生儿接触人员手卫生达到标准等。

1.3评价指标

随访调查问卷共发放92份,全部收回,其回收率为100%。分别记录护理投诉率、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率、投诉率

观察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投诉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新生儿护理风险发生率

观察组新生儿中出现皮肤损伤1例、输液外渗0例、意外拔管0例、设备故障1例、信息记录错误0例、未执行核心制度1例,风险发生率为6.52%;对照组新生儿中出现皮肤损伤3例、输液外渗1例、意外拔管1例、设备故障3例、信息记录错误4例、未执行核心制度5例,风险发生率为36.97%;观察组新生儿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落实患者安全要求:严格查对患儿身份,包括对患儿姓名、床号等,在落实患儿身份后,针对性用药,提升用药正确性,并按照医嘱进行护理;按照相关规定、流程,护理人员要规范自身操作,并进行条理性操作;加强与患儿家属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患儿病情,并进行严格检查,完成每次巡视;提升对风险事件的认识,认识到风险无小事,及时对各种风险预防控制,将风险隐患降低到最小;展开质量分析会,各科护士长、风险管理人员要对本科室的风险事件进行汇报,并通过讨论、沟通,采取有效的预防和解决措施;对医护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培训,提升其风险护理技能。

3.2落实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率:通过研究发现,在落实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考核制度以及一些相关措施后,预前隐报、瞒报的现象减少,这对于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提升护理风险的识别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如烧伤、烫伤事件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引起其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护理过程中对病房设施、患者病情、知识培训程度等进行检查或是考核,如检查桌头床不锈钢固定托、试管选用、储藏柜关闭情况等,同时,加强护理人员与检验科的沟通,并从质量评价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预防此类事件发生。

总之,护理风险管理对规范护理人员操作行为,提升护理人员安全技能与专业技能,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满足患者需求上均起到了有效作用,由此可见,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在新生儿科中具有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观芝.新生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细则在轮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

[2]黄菊敏,吴晓云,江静霞,等.解析健康教育在新生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4(3)

论文作者:赵婷婷,杜莉,王培林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6

标签:;  ;  ;  ;  ;  ;  ;  ;  

新生儿科护理中风险管理的融入策略论文_赵婷婷,杜莉,王培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