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辅导员焦虑障碍心理咨询1例论文_谭锦花

民办高校辅导员焦虑障碍心理咨询1例论文_谭锦花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重庆 401524)

【摘要】本个案针对某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焦虑障碍,综合运用理性情绪治疗、叙事治疗、行为治疗等,有效缓解了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困扰,促进了其内在安全感、自我掌控感和自我价值感的重建。咨询效果显著。

【关键词】焦虑障碍;安全感;自我掌控感;自我价值感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6-0289-03

1.一般资料

张某,女,40岁,研究生学历,在重庆市某民办高校从事专职辅导员十三年。曾多次荣获校级、市级“优秀辅导员”、“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先后三次在“辅导员技能大赛”中获奖。五个月前,因党建工作成绩突出,被调往学校某行政管理部门,担任副处级干部。一肩两职,同时继续从事原来的辅导员工作,直至一年后所带班级一百多余名学生全部毕业为止。

1.1 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自幼随母亲生活。母亲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常年担任班主任。因家中无其他人照顾,求助者的课余时间基本都是在母亲的办公室和教室度过。那些满黑板飞舞的粉笔字、落了一地的粉笔灰、厚厚的学生作业本,甚至“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声,都一一沉淀在求助者美好的童年记忆里。

父亲是邻县的一位中学校长,兼任高中数学老师。因工作与交通等原因,父亲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但,时空距离丝毫没有影响父女之间的亲密,反而更增加了求助者对父亲的敬重与崇拜。家里满墙的“优秀教师”、“劳动模范”等奖状,还有每年教师节一摞摞的祝福明信片等,都使求助者确信,父亲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她从小矢志不渝的职业理想便是,成为一名与父亲一样伟大的人民教师。因此,研究生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辅导员岗位,一干就是十三年。

1.2 主诉与个人陈述

1.2.1主诉:焦虑、悲观、坐卧不安、失眠、食欲下降,对什么事都失去兴趣。

1.2.2个人陈述:“以前当辅导员的时候,很充实很开心,虽然被学校要求24小时随时待命,有时候也累。但自从换了岗,就再找不回以前的开心了。这是一个新成立的部门,人员配置很少,处级、科级、干事各一人。三个月前,科长辞职了。前不久,干事也递交辞职申请了。一直没招到合适的人,所有事情,全都我一个人扛着。有时为了一块宣传展板,要在广告公司、后勤部门、搬运工人等之间反复周旋,心太累了,而且觉得自己做的这些事情毫无意义。除了这些琐碎的事外,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收文件、写文件。写之前还要反复揣摩这个领导那个领导的意思,写完后又要按照领导们的意见修改。遇到领导们的意见不统一,自己就在中间当‘夹心饼干’,里外不是人,受了气还不敢吭声。跟下面的院系分派工作,全都推三阻四的,像踢皮球一样,最后又踢回到我这里来了。不敢拒绝,最后却自己难受,感觉自己像个废物一样。”

“周末回家见到爱人、女儿,也高兴不起来,听到父母电话里的声音就想哭。一到办公室就紧张烦躁,不知所措。明知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一打开电脑,却不知道做什么,而且做什么都做不好。脑子里不停地想着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是些不好的。我以前很喜欢美食。可现在别说‘做’,就连‘吃’都没有兴趣,味同嚼蜡。以前不管熬夜到多晚,头一碰到枕头就睡着了,可现在根本无法入睡。半夜烦躁、抓狂,只好到操场上跑步,一个多小时,跑累了,才勉强能合眼。实在太痛苦了,都活不下去了。”

1.3 咨询师印象

初诊时,求助者自知力完整,衣着整洁,思维逻辑清晰。但坐在椅子上显得局促不安,脸颊和嘴角都紧绷着,眼睛不自然地朝着地面、天花板或墙壁看,目光游移不定。双脚紧张并拢,双手不停地相互摩挲着,呼吸短促,语言急而有些许的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评估与诊断

1.4.1评估:求助者自幼深受父母职业,尤其是父亲个人的影响,因而成年后其人格结构中的超我力量较强。在压力情境下,求助者自动地使用绝对化、过度概括化和灾难化等非理性思维,表现出完美主义的强迫行为倾向。她对教师职业的过度认同,虽然坚定了其实现职业理想的信心,但同时也无形地绑架了她对生命中本应有的真实与自由的探索。以上两点,阻碍了求助者看待问题视角的多元化,以及处理事情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当生活或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时,她便自感安全感遭致严重破坏,自我掌控感和自我价值感迅速降低。

1.4.2诊断:综合分析所获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的持续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表现,以及心理测试结果(SAS总粗分为73分,SDS总粗分为55分)、精神病家族史进行了解,排除精神病性障碍。求助者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医意向强烈,无思维混乱、感知觉异常等症状,但问题已有泛化,影响到了其社会生活功能。综上,求助者的问题可诊断为焦虑障碍,并伴随轻微的抑郁情绪。

2.咨询方案

2.1 咨询目标

2.1.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①学习合理宣泄负性情绪,正确表达真实感受与需要;②学习检视非理性认知,培育积极乐观的心态;③学习自爱,强化“爱自己”的意识,养成“爱自己”的习惯。

2.1.2终极目标与长期目标:构建内在的安全感,增强自我掌控感和自我价值感,完善求助者的人格,促使其生命自由而饱满地生长。

2.2 主要咨询方法及适用原理

2.2.1理性情绪治疗:强调情绪主要来自于个体的认知观念。非理性观念往往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识别并纠正非理性观念及其认知形成过程,将有效改善求助者的情绪困扰。

2.2.2叙事治疗: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解构主流文化”、“重构生命”等技术,使个案看到问题背后的意义及多元价值,从主流文化的压制中解脱出来,看到自己生命中潜藏的丰富资源与积极力量。

2.2.3行为治疗:通过放松、强化等技术,减轻或改善求助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

3.咨询过程

3.1 第一阶段(第一、二次咨询)

3.1.1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3.1.2过程:①通过尊重、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为求助者营造安全信任的心理氛围,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为更深入的咨询奠定心理基础;②通过摄入性会谈,收集关于求助者个人成长史、当前情绪行为状态等信息,完成SAS与SDS心理测验,以全面详细地了解求助者的情绪困扰症状及成长根源;③通过倾听、非言语行为运用等参与性技术,为求助者提供一个开放与探索自我内心的安全基地,做好“容器”与“镜子”,鼓励充分宣泄情绪,有助于打破拦截求助者情绪能量流动的堤坝,使求助者初步体会到情绪被“松绑”后的轻松与自由。

3.2 第二阶段(第三、四次咨询)

3.2.1目的:觉察非理性认知,撼动其核心信念,外化与解构问题,感受自由有力的本性我的存在。

3.2.2过程:①引导求助者重现其“故事述说”中含有非理性认知的部分(如,“所有事情全都由我一个人扛着”,“全都推三阻四”,“做什么都做不好”,“毫无意义”,“感觉自己像个废物一样”,“快活不下去了”等),引导她充分体会被这些语言暗示所环绕时的内心感受(“失望、抑郁、焦虑等交杂在一起时的沉重感和不安感”,“心跳加速,脑部充血”);②通过放松训练使求助者的情绪回归较平静状态,引导其思维回溯至个人成长经历,察觉控制她上述非理性认知的核心信念(“工作就是我的全部”,“只有把工作做得完美了,才能不辜负自己的一生”);③引导求助者与上述非理性认知及核心信念展开辩论(“所有事情真的是你一个人做的,别人一点儿都没分担吗?”“各院系工作人员真的没有一个配合你的工作吗?”“你做的事情,真的一点儿意义都没有吗?”……);④引导求助者外化并解构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反复修改文件’的出现最想告诉你什么”,“‘反复修改文件’,你最辛苦的地方是什么”,“反复修改文件”可以为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小小的你,想了那么多的办法来迎接‘反复修改文件’,体现了你的什么?”);⑤引导求助者在看似布满沙子(“工作烦心事”)的生活中寻找“金子”,重构工作与本性我之间的关系,重新建立内在安全感与自我掌控感(“对啊,曾经我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那么艰巨的任务,还顶着那么大的压力,真的好了不起!”“小宇宙大能量”,“原来工作并不是我本身,它只是我外在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先把自己过好了,才能做好工作”……)

3.3 第三阶段(第五、六次咨询)

3.3.1目的:强化自爱意识,学习“表里一致”沟通。

3.3.2过程:①通过介绍萨提亚模式“自我价值”等核心理论,强化求助者的“自爱”意识,启发求助者思考需要在哪些具体方面关爱自己(“身体”、“智力”、“情绪”、“感觉”、“互动”、“营养”、“环境”、“灵性”),讨论如何在行动中关爱自己的上述八个层面;②根据上一步讨论的结果,针对求助者的“老好人”人格,引导求助者学习“表里一致”沟通技术,支持她在人际互动中,不仅要考虑他人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自我的需要与情绪,学会拒绝,学会放过自己。

3.4 第四阶段(第七次咨询)

3.4.1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关系。

3.4.2过程:①再次完成SAS与SDS心理测验(SAS总粗分为55分,SDS总粗分为41分),重新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状态;②咨访双方共同回忆前六次咨询的内容要点,求助者畅谈在整个咨询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③鼓励求助者“用行动来缓解焦虑”,将“爱自己”的行为延伸到现实生活,并制定“‘关爱自己’行动打卡记录表”。约定以21天为限,求助者坚持每天打卡并交卡(电子版记录表)于咨询师,由咨询师加以监督与指导。

4.咨询效果评估

二十一天后,再次见到求助者,发现她与初诊后完全不同,面色红润,脸上洋溢着笑容,步履稳健轻盈,打扮得体,还化了淡妆。她说,如今她过得很充实,既要关心自己那一百多个大四的“孩子”,又要“享受”现在的行政管理工作,没有时间焦虑抑郁了。而且,不管多忙,每天她都要留给自己一些“美好时光”,打打羽毛球、做做美食、看看电影。看得出,求助者的情绪已稳定且愉悦,心境良好,心态积极乐观,言谈举止充满自信,对未来满怀希望,生命能量逐渐旺盛且流动自如,较好地达成了预期咨询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国家职业资格技术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民族出版社,2011.

[2]李焰,李小溪.叙事治疗中改写的对话及运用[J].北京教育(德育),2012,05:56-58.

[3]丛扬洋.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SKSZ70).

论文作者:谭锦花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6

标签:;  ;  ;  ;  ;  ;  ;  ;  

民办高校辅导员焦虑障碍心理咨询1例论文_谭锦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