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模式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中国论文,模式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63(2001)02-0051-02
目前,绿色贸易正逐步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股强大潮流,因为它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它的兴起,对我国外贸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应顺应潮流,加快建立我国绿色贸易发展模式。
(一)加大推广绿色增长模式的力度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经济腾飞关键时期,发展速度与效益、外贸增长与资源节约的矛盾十分突出。而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日益危及着我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由于我国出口实施以高投入、高消耗为支撑的低效益数量增长模式,忽视社会、生态与环境的综合效益,因而导致在出口产品中,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较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如化工、农药、制革等)占较大比重。在“绿色”将成为国际市场主流的环保时代,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产业发展和产品贸易将受到限制,以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为代价的初级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也会越来越小。我们应该调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摒弃我国外贸发展忽视资源利用,不计环境成本的传统模式。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形成绿色增长模式:即从对自然资源竭泽而鱼的做法,转向以再生能源为基础,重复或循环利用资源的经济。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注重资源替代、加大向自然资源的投资。
(二)通过环境成本内在化,使对外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
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自由贸易与环境资源之间的不协调越来越突出。国际贸易被指责为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源之一,甚至连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原则也受到质疑。但是否应将环境污染主要归罪于自由贸易,究竟何为因、何为果,须待进一步研究。环境问题的成因,涉及方方面面,如不合理、不健康的发展模式以及不合理、不科学的生活方式等。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的根源不在自由贸易,而在环境资源的外部性等原因造成的市场失灵。是由于环境成本没有内在化造成了产品价格扭曲和市场的失灵。也就是说,环境的外部效果引导某些贸易结构趋于不合理,这种不合理又加重了环境问题。
美国学者哈丁在其著名论文《公地的悲剧》中提出的描述性模式,现在已被作为环境问题研究中的范例。在经济学中,公地现象可归为外部不经济性范畴,外部性存在于任何社会,它是指一种物品或活动施加给社会的某些成本或效益,而这些成本或效益不能在该物品或活动的市场价值中得到反映。外部性分为两大类,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即对外部产生好的增进福利的影响,如教育、保健等。在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外部性都是负外部性或称外部不经济性,即对外部不好的、不利于社会福利增长的效果。其中最典型的是,莫过于自由排放条件下的污染,这一点是庇古得以发现外部性的研究实例。如果某个工厂的排放对社会是有害,同时这种排放又是免费,由于安装净化设备会增加厂家的成本。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几乎必然选择免费排放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并假定由此造成污染,已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社会对此有两种选择:一是听任环境恶化,二是拿出钱治理污染。在前一种情况下,污染给全社会带来损害,事实上是社会以另一种形式为企业承担了部分成本。在后一种情况下,很明显是社会替企业承担了减污费用。这表明外部性存在着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不一致。
环境资源由于不可分割性,往往属于公共物品,或者说至少是有一定的公共性。本来共同地、而又不互相排斥地使用资源,有时是可能的,但由于先下手为强而不考虑选择的公证性和整个社会的意愿,使这些不可独占资源,诸如清洁的空气、开阔的空间,甚至阳光正变得日益稀缺。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决定必须将环境视作一项生产要素,并且通过市场将它的价格机制反映出来。消费者不能白用,否则就会发生“公地的悲剧”。传统的国际贸易没能正确估价和分配环境资源(主要是不可独占资源),不能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于产品和劳务的价格中,因而造成价格扭曲,市场失灵。
(三)实施从产品设计、生产到产品营销的绿色一体化
1.设计绿色化
传统上的设计是为制造而设计,而绿色设计是为了环境而设计。从未来着手构思、开发和制造产品,以便在产品使用寿命结束时,其中有些部件可以翻新和重复使用,而有些可以安全地被处理掉。绿色设计如此重要,以致于它能决定着一项产品的命运。“产品易于毁掉和易于制造同样重要”,“我们不是生产垃圾”,这是绿色设计界的行话。
2.推广清洁生产、开发绿色产品、扩大绿色包装
当今国际上都注意到这样一个现实:一方面,人类正在耗费巨资来保护环境,控制污染;另一方面,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并没有因此而给人类相应的恩赐,反而一次又一次的发出警告。虽然工业污染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经济代价巨大,且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地出现。人们在反思过去所采取的环境保护策略和环境保护的技术路线时,发现过去更多把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了污染物的“末端”控制和处理上,而忽略了污染物的“全程”控制和预防。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生产终端的问题,在整个生产过程及其前后的各个环节都有产生环境问题的可能,有时其他环节对环境影响甚至超过生产过程本身。如果我们从生产的准备过程就开始对全过程所使用的原料、生产工艺、以及生产完成后的产品使用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就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事先进行预防,环境面临的危害就会大大减轻。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两方面的内容,即不仅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或不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的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对环境造成损害。
绿色产品不仅要求从生产、使用到回收处置的整个过程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并有利资源的再回收,而且要求具备原材料的先进性、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设计的合理性,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因素,且易收回、重复使用和再生,同时还应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包括节能、节水、降噪音等)和使用寿命。
绿色包装是指用后易于回收再用和再生,易于分解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工业品及大多数消费品一般都是有包装的,而且很大比例的包装都是一次性使用的。今日我们不难发现废弃的包装材料构成了城市垃圾的重要部分。包装残留物已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三分之一,是不可忽视的污染源。这些包装不但耗费了资源,而且占了很大的空间并耗费大量处理成本。此外,不少包装物的材料是不可降解的,会长期沉留环境中,从而对环境构成很大的影响。同时,包装物本身也需要耗费物质材料,加剧了资源的紧张,因此,包装已成为绿色革命的对象。随着全社会对包装废弃物的关注,消费者的绿色包装意识也在增强。过去人们追求豪华、精美的包装观念转向了以简明、实用和环保为时尚。
3.转变经营观念,开展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一个新的营销概念,是人类跨世纪营销活动的一个飞越。所谓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中要重视保护地球资源环境,防止污染以保护生态,充分利用并收回在华资源以造福后代。其核心是在营销中,考虑社会环境及生态等可持续发展因素,在企业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需要从而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同时,也有益于保持生态平衡和提高环境质量。绿色营销注意挖掘人类内存的生态需求,在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精神和生命质量方面的需求。绿色营销的特点是强调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利益的统一。
(四)建立崇尚节约、适合国情的消费习惯
在绿色贸易发展模式中,“适度消费”与“替代消费”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随着经济水平、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人类和社会的基本需要也在迅速地变化着,这无疑是影响企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合理的消费结构,有可能促成不合理产业结构,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同时消费习惯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应将消费形式的变化看成是推动经济向可持续转变的一个潜在的驱动力。90年代以来,国内外绿色消费运动的迅速发展,正在形成一种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崇尚自然的生活风尚。而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情也决定了我国人民应“适度消费”,即把消费方式限制在生态环境可以持续支撑的范围内。与“适度消费”相补充的是“替代消费”,即用低污低耗的、对环境无害少害的消费品替代高污高耗产品,以达到既保护环境又不降低消费质量的目的。
(五)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进出口产品结构
初级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比重应进一步下降;减少和限制资源性商品出口,鼓励和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及可实现资源替代的产品出口;出口产品的开发重点应放在绿色食品、环保技术与食品、环境标志产品三类产品上;发展绿色产品,尤其是绿色食品的出口,使之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导向型产品;将环保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扩大环保技术和设备出口,使我国出口贸易向节约原料、节约资源的“绿色结构型”发展,从资源消耗量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进口产品应体现消费者的要求,以不污染我国环境的资源性产品和技术、设备同时严禁国外污染产业和不合标准的产品向我国转移。